前段時間,聽到朋友介紹了一部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美國田園下的罪惡》,她哭了好幾天,茶飯不思,徹夜難眠。我也慕名前去觀摩,不覺已至深夜,影畢,只覺得太多的壓抑壓在心頭,大口喘息了整整一刻鐘方才冷靜下來。
它描述的是一個虐童事件。
「本片根據1965年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的真實案件改編而成。女孩西爾維亞因父母事務繁忙,與妹妹簡妮被寄宿在育有七子女的單親母親格特魯德•巴尼澤夫斯基家中。
「格特魯德的大女兒寶拉未婚先孕,寶拉同西爾維婭分享了這個秘密並要求保密,但是西爾維婭卻為了保護寶拉不被男友施暴而說出了秘密,憤怒的寶拉決心報復西爾維婭,向自己的母親捏造了西爾維婭的罪狀,格特路德為了教訓這個『壞女孩』做出了殘忍地處罰。
「這之後,長期服用安眠藥的格特魯德將一切家庭問題均歸於西爾維亞的到來,背著鎮上人將她囚於地下室,並慫恿子女包括妹妹簡妮用酷刑折磨西爾維亞。不僅如此,鎮上其他兒童也參與到這殘酷的摧殘中,共同實施了美國歷史上針對個人犯下的最嚴重的罪行之一。」
2015年10月26日,是西爾維亞去世50周年的紀念日。
雖然不管從地域和時間來看,都與我們有一段距離。但它的發生,卻不應該被忘記,或許在哪一個不為公眾知曉的地方仍在繼續上演。
能給我們帶來如此震撼的原因,不僅僅是無人性的折磨,而且施暴者是如此普通的人,就像我們的鄰居一樣,裡面的每一個孩子就像是自己小時候的模樣,很少有人敢擔保如果自己當時在場不會做出些什麼。
小孩子會經常幹些用放大鏡燒死螞蟻之類的事情,或許看起來沒什麼?不就是只螞蟻嘛?但在對螞蟻行刑的時候,你的內心會因為施虐而感到愉悅,這時候你還覺得無意踩死螞蟻和這種行為是一樣的嘛?
成人之後,我們學會了克制,壓抑住這種心理,但是一旦激發,後果不堪設想。而且,更多的人參與,會讓他們有更多的責任逃避心理。想著「別人都做了,自己這樣子應該沒什麼的吧。」,於是自己便真的做了,而這也慫恿了別人。
勒龐在《烏合之眾》中有言:「群體感情的狂暴,會因責任感的徹底消失而強化。意識到肯定不會受到懲罰——而且人數越多,這一點就越是肯定——以及因為人多勢眾而一時產生的力量感,會使群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所以,群體很容易幹出最惡劣的極端勾當。」
記住自己內心的美好初念,並為守護這片淨土而堅定正確的是非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