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懺悔錄》:時間是什麼?

2021-02-19 拾貳月讀

01時間都去哪了?

時間都去哪了?這是一個古往今來令無數人感慨唏噓的問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莊子慨嘆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蘇軾遊赤壁感懷「人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人們常常感慨時光飛逝,青春倏忽不再,華發偷生。

一首《時間都去哪了》戳中了無數人心中對親人老去的惶恐與時間流逝的感慨。

相對論、量子力學等最前沿的物理學理論試圖解釋時間問題。

撥動無數文學家心弦的時間,令無數物理學家痴迷的時間,究竟是什麼呢?就如同孩童問1+1為什麼等於2一樣,越是看似簡單的問題,說明起來越複雜。

02古希臘的時間與上帝的困惑

時間是什麼?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暗含了把時間當成一種現成的自在的東西在追問。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似乎時間總與變化相連,櫻桃紅了,芭蕉綠了,花開花落,葉生葉零,時間就這樣過去了。

這是一種「物理學時間」:時間是運動、變化的原因。時間是一種自在的物理之流。

物理學時間起源與古希臘:古希臘的時間觀念將時間視為貫穿一切運動,也是由運動測量而來。

直到現在也在人們的生活中有著深深的烙印。

不信,看那不停轉動的鐘表,分針轉動一圈的時間就是一個小時。——運動,標識著人們對時間的感知。

古希臘先賢們為了尋求世界的確定性,從現象界中找到了「水」(泰勒斯)、「火」(赫拉克利特)等歸於世界的本原。然而現象界的變動不居,又讓從巴門尼德開始轉而從思想中尋求本原,於是有了柏拉圖的理念、亞里斯多德的實體。

自此,時間被劃歸於變幻無常的「現象」,而與恆常不變的「本體」「本質」無緣。在柏拉圖那裡,在時間中的現象界並不真實,只是「理念」的模仿。

這種時間觀給尚未佔據統治地位的基督教帶來非常大的衝擊。因為按照人們習慣的古希臘式的對時間的理解,在理解基督教教義方面就產生了一系列無法解釋的問題:

如果現象界是不真實的,上帝為什麼會創造一個不真實的現象界呢?上帝是不會欺騙我們的,他創造的世界也必然是真實的。如果時間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之流,上帝在不在時間中呢?

如果上帝在時間中,囿於時間的上帝是絕對自由的嗎?上帝創世之前在做什麼呢?如果上帝不在時間中,那麼在時間中的人,是如何感知不在時間中的上帝的呢?不在時間的中的上帝,又是如何知道在時間中發生的事情的呢?

這些問題得不到完滿解答,就無法徹底解釋基督教教義,也就不能說服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

03奧古斯丁的「懺悔」

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354-430),是在哲學史上長期被忽略的人物。人們通常只當他是大主教,在基督教的理論上有著巨大貢獻,卻少有人注意到他對哲學的深遠影響。

奧古斯丁的著作有《懺悔錄》《上帝之城》等。《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為了捍衛上帝,思考了時間的問題。

與生來虔誠的信徒不同,直到33歲,奧古斯丁才經過理性選擇而皈依基督教。他有過一段揮霍無度的少年時光,40多歲寫就的《懺悔錄》13卷,講述了那段時光以及皈依宗教的心路歷程。

由於家境殷實,奧古斯丁青少年時代享盡榮華,對人間物質的美好深有體會。恰恰是這種「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讓滿足了物質體驗的奧古斯丁無比空虛:人活著究竟是為什麼呢?極盡奢華享受之後呢?走向虛無?靜候死亡?

在經過理性選擇之後,奧古斯丁決定皈依信仰。他首選選擇的是摩尼教。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思考的深入,摩尼教的教義無法給予奧古斯丁內心的困惑以解答。在33歲那年,奧古斯丁皈依基督教。

04時間是心裡的

奧古斯丁皈依基督教之後,用「理性」維護信仰,對古希臘的物理時間觀進行了巨大變革。

直到今天我們依舊習慣可度量的、可計算的物理時間: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的時間;人們根據汽車的速度,計算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需要多少時間。

那麼,為什麼根據運動可以度量時間呢?

奧古斯丁發問:因為時間在空間裡嗎?

如果人們藉助空間來度量時間,為什麼對空間的規定會如此不一致?為什麼地球自轉一周,和鐘錶時針轉動兩周,可以標識同樣的24小時呢?這兩種衡量顯然在空間上是差別巨大的。

也就是說,人們度量的時間的時候,先行對空間進行了規定。於是奧古斯丁說:

我的心靈啊,我是在你裡面度量時間。.事物經過時,在你裡面留下印象,事物過去而印象留著,我是度量現在的印象而不是度量促起印象而已經過去的實質;我度量時間的時候,是在度量印象。為此,或印象即是時間,或我所度量的並非時間。(《懺悔錄》)

奧古斯丁將時間理解為是在「心靈」中的,其實是將時間內在化:時間是心裡的。

05過去、現在、將來

正因為時間是心裡的,我們對時間的度量是以我們自己心裡的參照物為基準的。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必須是同一個櫻桃和芭蕉的變化,才有度量時間的意義。

既然時間不是物理之流,也就不能劃分為三段:過去、現在、和將來,而是「過去的現在」「現在」「將來的現在」。

沒有紅的櫻桃是現在櫻桃的「過去」,落下的櫻桃是櫻桃將來的「現在」。

人們所謂預見將來,不是指尚未存在的事物,可能是看到已經存在的原因或徵兆。(《懺悔錄》)

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童年是這個人的過去,這個過去顯然已經不存在,因為這個人已經不是孩子了。但這不意味著這個人沒有了童年,只要這個人在,只要童年的記憶還在這個人的腦海中,這個人的童年就在。這就是奧古斯丁說的,過去是作為「影像」存在於「記憶」。

因此嚴格說來,一個「失憶」了的人,是沒有「過去」的,他沒有關於任何與過去有關的回憶,不能證明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聯繫。

童年的種種回憶,種種美好,是作為一種「觀念」,一種「印象」存在的,存在在現在的「我」的記憶中,這就是奧古斯丁說的「過去的現在」。

同樣,「將來的現在」並不是說將來的事物現在存在,而是因我們現在的種種跡象,預測、打開將來的可能性。例如我一直堅持在簡書寫作,將來有可能得到寫作技巧的大幅度提升,這就是簡書寫作的「我」的將來。也就是說,將來是作為現在的預期的一種可能性存在的。

這樣一來,時間就不再是物理之流,而是一種思想的延伸。過去的現在、將來的現在,都是在思想中的存在,也就是奧古斯丁說的「心靈」。

奧古斯丁的時間觀念跟愛因斯坦那著名的用跟美女相處的時間顯得格外短暫來解釋相對論,有著類似的觀點。因為時間內化為心靈,成為「思想的延伸」,時間本身是不可分割的,也是可以度量的。這種度量不需要依靠空間的規定性,而是時間自身的屬性決定的。

但由於時代所限,奧古斯丁沒有意識到他對時間的變革賦予了時間自身的可度量性,也就更沒有注意到為什麼人們會藉助空間來度量作為「思想的延伸」的時間。

這個問題,直到近1400年後,康德才用「感性純直觀」予以解答。

06維護上帝

不過奧古斯丁完成的變革,已經足夠能解決基督徒的問題。

既然時間是在人的思想中的,那麼自然在上帝創造人之前沒有時間, 上帝不在時間之內,是超越時間的,是絕對自由的。人是由上帝創造的,在思想中的時間也是隨著人的造出而產生的。這也正是上帝在時間之外創造世界,才是「無中生有」——從沒有時間的「無」中創造了時間之內的「有」。既然在人造出之前沒有時間,也就不存在上帝在造人「之前」做什麼的問題。

而時間是內化於人的,時間中發生的事情,也就是在人們的思想(心靈)中的,上帝並不在時間中,人的思想(心靈)對於上帝來說是透明的,上帝當然知道時間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這也就解決了上帝不在時間中,卻知道時間中發生的事情的問題。

奧古斯丁在維護上帝的同時,也維護了現象界的真實: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他創造的世界必然是真實的,而如果人的思想是真實的,那麼在思想中的時間,顯現出來的一切變幻,也是真實的。

人思想的真實性,在一千多年後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命題中得到了回應,而奧古斯丁的時間觀則在近1400年,才在康德那裡得到了回應。


長按或掃描二維碼關注本公眾號

相關焦點

  • 《懺悔錄》,奧古斯丁的成長記錄
    寫過懺悔錄的作家有盧梭、列夫.託爾斯泰、奧古斯丁。本文說的這個《懺悔錄》是奧古斯丁以自傳體手法寫的。全書主要寫了作者對罪惡、神的顯現以及拯救探索;通過對作者各個人生階段的描寫作者鄭重宣告,信仰具有強烈的改變人生的力量。
  • 奧古斯丁《懺悔錄》名言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另一名稱。
  • 奧古斯丁《懺悔錄》:理性與驕傲的挫敗
    ——奧古斯丁《懺悔錄》♚《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 」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 ,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別 一名稱。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本書共十三卷,以內容言,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
  •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許多人在悔改中犯錯」,何解?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許多人在悔改中犯錯」,這是什麼意思?人心是非常複雜多變的,有時候,不僅口是心非,我們甚至還會欺騙自己的內心,即雖然表面懺悔,內心卻毫無悔過之心。這是怎麼回事呢?一種原因是出於對法律和制度的恐懼,而非真心悔過。就像中國有句俗話說的那樣,「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溼鞋」。
  • 奧古斯丁:從情慾的俘虜到真理的傳遞者
    新約聖經記述的那個被眾人排擠的妓女,獲得了基督的寬恕和溫暖的慰藉;從前毀謗上帝侮慢人的掃羅,去大馬色路上看到基督顯現,奇妙的經歷促成他生命認知的180度大轉彎,歸正後的保羅帶給後世基督徒無窮的靈性財富。而神學家奧古斯丁,其人生與生命的轉變帶給人巨大鼓舞。在上帝,沒有什麼不可能,也不存在任何巧合。
  • 莫尼卡——隱藏在奧古斯丁背後的偉大母親
    而教會歷史中,也曾經出現過一位為自己兒子悔改信主長期流淚禱告的母親。5月10日是母親節,在這個節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來讀一篇關於偉大教父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的文字。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能記起的,只是他的內心生活,而這種內心生活由一個人主宰,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莫尼卡。自己對孩子們意味著什麼,就按照什麼來展現自己。
  • 從《懺悔錄》談起
    很明顯我取了一個標題黨的名字,因為我要談的內容和《懺悔錄》沒有半點關係。不管是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還是盧梭的《懺悔錄》,今天我都不談,因為我只看了他們又臭又長的譯者序(國外名著譯作,譯者都會給出非常詳實的序言,先是作者的學術地位,再是本書的內容,最後是本書的意義,以至於每次我看完了這些名著,都覺得內容還不如譯者序寫得好)。之所以要借《懺悔錄》這個名頭,是因為盧梭那著名的開篇,以震撼語言發出了自己的挑戰。
  • 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
    在為了反駁摩尼教的善惡二元本體論所寫的《論自由意志》(完成於396年),以及後來所寫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如《懺悔錄》、《論本性與恩典》、《教義手冊》、《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對惡的實質、惡的種類以及惡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形成了關於罪惡的一套系統的神學理論。
  • 奧古斯丁的母親
    她就是影響西方教會最大的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431)的母親莫尼卡(Monica)。她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莫尼卡於主後332年生於北非洲坦迦(迦太基附近)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莫尼卡自幼由一位年老而赤膽忠心的保姆教養輔導。那保姆禁止莫尼卡在進餐以外的時間飲水。
  • 奧古斯丁:知識和意志
    與此同時,奧古斯丁對於意志的強調也包含著他與希臘人常持有的意志觀的對立,後者把意志看作是參與達到理性已經承認為善的東西的一種力量。希臘人一般地來說都持有一種理智主義的人類觀(認為理性優先於意志),而奧古斯丁則持有一種意志主義的人類觀(認為意志優先於理性)。根據這種意志主義的觀點,並且與通常的基督教思想相吻合,奧古斯丁還主張感情起一種決定性的作用。
  • 聖奧斯定「懺悔錄」的生命哲學
    在這樣的一個生命歷程中,其所涉及的「生命哲學」的課題,重要的有:「真理」、「善與惡」、「美」、「認知與記億」、「幸福」、「時間」等。今分別簡述於下:1. 真理聖奧斯定對「真理」非常熱愛,他愛慕真理,視之如生命;他要以全個「心靈」去擁抱真理,因為他知道他所愛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真理」,實在就是天主本身,即永存不朽的真理,他整個生命就在永恆不變的真理中生活:「唉!
  • 柏峻霄 | 萬物的美是他們讚美上帝的聲音——奧古斯丁的音樂美學思想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對時間問題的討論,都是藉助於音樂的存在特質推導出問題的結論。但是他第一次提出時間觀念是在《論音樂》 這本書中。「在那裡沒有時間,因為那裡沒有改變,時間是從那裡被製造、安排和改變,當天空的運轉回到同一個地方,以及天體回到同一個地方,在幾天、幾月、幾年、幾個世紀裡它們這樣做是為了模仿永恆,並且其他星體的運轉遵照均衡、聯合和秩序的法則。
  •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
    斷斷續續的一個多月,盧梭的《懺悔錄》今天終於看完了。
  • 奧古斯丁:不管發生什麼,我們總是會奮戰到最後一刻
    賽後,魔術球員DJ-奧古斯丁接受了記者的採訪。本場比賽,魔術第三節曾一度落後21分,但在第四節還剩7分39秒時追到只差3分。對此,奧古斯丁說:「我們就是一直在努力,我們一度落後20分,但我們球隊整個賽季都是這樣,不管我們經歷了什麼,傷病還是大比分落後,不管是什麼,我們總會努力拼到最後,直到比賽終場哨聲響起。我們這場比賽也是這麼做的。我們整個系列賽都是如此。
  • 【原著選讀】奧古斯丁 |《懺悔錄》
    天地有什麼值得你「在元始」創造它呢?「你在你的智慧中創造的」精神和物質世界對你有什麼權利,以至無論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那些原始的、不具形相的、混沌未鑿的、和你迥乎不同的原質也屬於你的智慧?無形相的精神原質優於成形的物質,無形相的物質優於空虛,假如你的「道」不呼召未形之質走向你的純一性而得以成形,使一切能因你的至一、至上的美善而都成為「非常美好」,那末這些未形之質依舊潛留於混沌之中聽候你的吩咐。
  • 奧古斯丁與塵世政治的價值——關於第三座城的爭論
    在這一章,奧古斯丁用保羅關於撒拉和夏甲的說法來比喻耶路撒冷與兩座城的關係。但是因為所用的意象比較複雜,以至於人們在理解奧古斯丁的意思時產生了不同意見。   他首先說:「這個城有一個影子,一個預兆性的像,其含義並不是要把上帝之城實現在地上,而是要指出她將在某個時間實現,這個城也被稱為聖城,不是因為她真的是聖城,而是因為她是未來的聖城的像。」
  • 聖奧斯定《懺悔錄》摘錄(三)
    >聖奧斯定《懺悔錄》金句選錄(一)聖奧斯定《懺悔錄》摘錄(二)聖奧斯定《懺悔錄》摘錄(三)周士良 譯34.我願回憶我過去的汙穢和我靈魂的縱情肉慾,並非因為我流連以往,而是為了愛你,我的天主。但我並不以精神與精神之間的聯繫為滿足,不越出友誼的光明途徑;從我糞土般的肉慾中,從我勃發的青春中,吹起陣陣濃霧,籠罩並蒙蔽了我的心,以致分不清什麼是晴朗的愛、什麼是陰沉的情慾。二者混雜地燃燒著,把我軟弱的青年時代拖到私慾的懸崖,推進罪惡的深淵。 36.誰能減輕我的煩惱呢?
  • 被查的省委書記還沒雙開 懺悔錄已經寫完
    這樣一番懇切的自我剖析,出自天津市委原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撰寫的懺悔錄。回顧起自己落馬的心路歷程,他說:有些事情回想起來,還是挺後悔的。走路要走好,走在路中央,(走)路邊要掉到溝裡去,自己爬不上來的。  剛剛播完的反腐專題片《巡視利劍》,除了曝光落馬官員的貪腐細節外,也讓官員們撰寫的「懺悔錄」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其中不乏王珉、黃興國這樣的「大老虎」。
  • 【名著選讀】盧梭《懺悔錄》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
  • 懺悔錄(18)丨我自導自演了一出出卑劣的醜劇
    2010年8月,我被調到海南省人民醫院當院長,一時間成了同學、朋友中的佼佼者。在海南省人民醫院任職前期,我工作成就顯著,2012年醫院黨委被中組部授予「全國爭先創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肝、腎移植等技術獲得多個省內第一。應該說,黨和人民給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大舞臺,我卻忘了初心,忘了使命,見利忘義,收受賄賂,自導自演了一出出卑劣的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