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古斯丁《懺悔錄》:理性與驕傲的挫敗

2021-02-19 商務印書館

漢譯名著700種之第141種


「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

一善一惡,同時並存。

他們不願在主裡面,而想在自己身內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

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奧古斯丁《懺悔錄》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 」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 ,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別 一名稱。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

本書共十三卷,以內容言,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卷十至卷十三,則寫出作者著述此書時的情況(對於《懺悔錄的成書年代,據學者考證,應在400年左右,在奧氏升任主教之後,其395年或396年,至401年之間)。

第一部分:卷一 ,歌頌天主後,記述初生至十五歲的事跡,卷二、卷三,記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學時的生活。卷四、卷五,記述他赴米蘭前的教書生涯。卷六、卷七,記述他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則記述他一次思想鬥爭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後至母親病逝一段事跡。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書時的思想情況。卷十車卷十三,則詮釋《舊約·創世記》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創世的工程,在歌頌天中中結束全書。

奧氏在書中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從而且對自已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中的代表作,列為古代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一個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願意讚頌你;這人遍體帶著死亡,遍體帶著罪惡的證據,遍體證明「你拒絕驕傲的人」。

但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願意讚頌你。

你鼓動他樂於讚頌你,因為你造我們是為了你,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懷中,便不會安寧。

主啊,請使我得知並理解是否應先向你呼籲而後讚頌你,或是先認識你然後向你呼籲。但誰能不認識你而向你呼籲?因為不認識你而呼籲,可能並不是向你呼籲,或許向你呼籲是為了認識你?但「既然不信,怎會呼籲?無人傳授,怎會相信」?「誰追尋主,就將讚頌主」,因為追尋主,就會獲得主;獲得主,也就會讚頌主。


既然你充塞天地,天地能包容你嗎?是否你充塞天地後,還有不能被天地包容的部分?你充塞天地後,餘下的部分安插在哪裡?是否你充塞一切,而不需被任何東西所包容,因為你充塞一切,亦即是包容一切?一隻瓶充滿了你,並沒有把你固定下來,瓶即使破碎,你並不散溢。你傾注在我們身內,但並不下墜,反而支撐我們;你並不渙散,反而收斂我們。

但你充塞一切,是否你全體充塞一切?是否一切不能包容你全體,僅能容納你一部分,而一切又同時容納你的同一部分?是否各自容納一部分,大者多而小者少?這樣你不是有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了?或是你不論在哪裡,便整個在哪裡,而別無一物能佔有你全體?


天地存在著,天地高呼說它們是受造的,因為它們在變化。凡不是受造而自有,則在他身上不能有先無而後有的東西,不能有變化的東西。

天地也高喊著它們不是自造的:「我們的所以有,是受造而有;在未有之前,我們並不存在,也不能自己創造自己。」它們所說的話即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因此,是你,主,創造了天地;你是美,因為它們是美麗的;你是善,因為它們是好的;你實在,因為它們存在,但它們的美、善、存在,並不和創造者一樣;相形之下,它們並不美,並不善,並不存在。

感謝你,這一切我們知道,但我們的知識和你的知識相較,不過是無知。

相關焦點

  • 奧古斯丁《懺悔錄》:時間是什麼?
    03奧古斯丁的「懺悔」希波城主教奧古斯丁(354-430),是在哲學史上長期被忽略的人物。人們通常只當他是大主教,在基督教的理論上有著巨大貢獻,卻少有人注意到他對哲學的深遠影響。奧古斯丁的著作有《懺悔錄》《上帝之城》等。《懺悔錄》被稱為西方歷史上第一部「自傳」。在《懺悔錄》中,奧古斯丁為了捍衛上帝,思考了時間的問題。
  • 《懺悔錄》,奧古斯丁的成長記錄
    寫過懺悔錄的作家有盧梭、列夫.託爾斯泰、奧古斯丁。本文說的這個《懺悔錄》是奧古斯丁以自傳體手法寫的。全書主要寫了作者對罪惡、神的顯現以及拯救探索;通過對作者各個人生階段的描寫作者鄭重宣告,信仰具有強烈的改變人生的力量。
  • 奧古斯丁《懺悔錄》名言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另一名稱。
  •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許多人在悔改中犯錯」,何解?
    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說「許多人在悔改中犯錯」,這是什麼意思?人心是非常複雜多變的,有時候,不僅口是心非,我們甚至還會欺騙自己的內心,即雖然表面懺悔,內心卻毫無悔過之心。這是怎麼回事呢?一種原因是出於對法律和制度的恐懼,而非真心悔過。就像中國有句俗話說的那樣,「常在河邊走,難免不溼鞋」。
  • 奧古斯丁:從情慾的俘虜到真理的傳遞者
    我們帶走了大批贓物,不是為了大嚼,而是拿去餵豬。雖則我們也嘗了幾隻,但我們所以如此做,是因為這勾當是不許可的。我也並不想享受所偷的東西,不過為了欣賞偷竊與罪惡。」   之後的一年多時間,奧古斯丁被父親送往迦太基學習修辭學和哲學。迦太基是當時地中海沿岸一個著名的港口城市,人口眾多,商業繁華,與此同時,因為受到羅馬風俗的影響,人們生活奢靡腐敗紙醉金迷。
  • 莫尼卡——隱藏在奧古斯丁背後的偉大母親
    而教會歷史中,也曾經出現過一位為自己兒子悔改信主長期流淚禱告的母親。5月10日是母親節,在這個節日到來之際,讓我們來讀一篇關於偉大教父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的文字。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所能記起的,只是他的內心生活,而這種內心生活由一個人主宰,這個人就是他的母親莫尼卡。自己對孩子們意味著什麼,就按照什麼來展現自己。
  • 罪惡與自由意志——奧古斯丁「原罪」理論辨析
    在為了反駁摩尼教的善惡二元本體論所寫的《論自由意志》(完成於396年),以及後來所寫的一系列重要著作如《懺悔錄》、《論本性與恩典》、《教義手冊》、《上帝之城》中,『奧古斯丁對惡的實質、惡的種類以及惡的原因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討論,形成了關於罪惡的一套系統的神學理論。
  • 奧古斯丁:知識和意志
    意志和理性意志在奧古斯丁的哲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它被看作是我們的精神生活中的一種決定性因素。理性和知識當然是有作用的,比方說在做出選擇方面,但意志仍然優先於理性。奧古斯丁對於意志的強調,以及他對於感情的強調,意味著他主張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存在主義信仰觀的觀點,與理智主義的信仰觀相反:信仰並不是僅僅接受某物為真;它是熱情地、急切地斷定某物為真。
  • 從《懺悔錄》談起
    很明顯我取了一個標題黨的名字,因為我要談的內容和《懺悔錄》沒有半點關係。不管是奧古斯丁的《懺悔錄》還是盧梭的《懺悔錄》,今天我都不談,因為我只看了他們又臭又長的譯者序(國外名著譯作,譯者都會給出非常詳實的序言,先是作者的學術地位,再是本書的內容,最後是本書的意義,以至於每次我看完了這些名著,都覺得內容還不如譯者序寫得好)。之所以要借《懺悔錄》這個名頭,是因為盧梭那著名的開篇,以震撼語言發出了自己的挑戰。
  • 柏峻霄 | 萬物的美是他們讚美上帝的聲音——奧古斯丁的音樂美學思想
    這個觀念不僅是現代人對音樂的認知,在教父時期,這個觀念在世俗生活中同樣流行,但是在教父時期的神學思想中,音樂不單是藝術,不單是感性的聆聽和表演,而是理性的表達和聆聽。奧古斯丁將音樂定義為調製良好的科學。並且音樂作為科學只存在於理性的精神。「萬物的美是他們讚美上帝的聲音。」 奧古斯丁用此句話闡釋《聖經》中第148篇讚美詩所描繪的宇宙間一切受造之物在歌唱讚美上帝的情景。
  • 奧古斯丁的母親
    奧古斯丁天資聰穎,雖然家庭並不富裕,還是儘可能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送他到北非首府迦太基學習修辭學。父親是希望他功成名顯,而母親則熱切期望他成為基督徒,並恆切為他禱告。  奧古斯丁學業精進,看來前程如錦;但他愛佚樂,放縱情慾,與一個女子同居,並生了一個兒子。情慾之火,把他受自良母的影響幾乎燒個精光。
  • 聖奧斯定「懺悔錄」的生命哲學
    (證道集四十三篇第九節)」(1)聖奧斯定的觀點認為:哲學是使人幸福的智慧,真理就是幸福的基礎,而人若只依靠自己的理性,是找不到真理的,換言之,即達不到幸福。聖奧斯定肯定說:「若問單憑理性,不靠信德的扶助,人是不能達到真理的。」此乃奧斯定以純哲學的觀點駁斥懷疑主義的證據。(2)事實上,聖奧斯定所追求的「真理」就是「天主本身」,所希望達到的「幸福」也是「天主本身」。
  • 奧古斯丁與塵世政治的價值——關於第三座城的爭論
    他指出,如果不用西塞羅的定義,而是以別的方式定義人民,比如:「人民就是眾多理性動物的集合,這些理性動物因為熱愛的事情相和諧而組成社會。」那麼,要看某個「人民」是什麼樣的,就要看他們愛什麼。不管這群人愛什麼,只要不是眾多牲畜的集合,而是理性的被造物的集合,並且因為所愛的東西相和諧而組成社會,那麼,就可以稱為人民。而他們所愛的東西越好,人民就越好;他們所共同愛的越壞,其和諧就越壞。
  • 聖奧斯定《懺悔錄》摘錄(三)
    請點擊上方藍字訂閱本公眾號相關連結:聖奧斯定「懺悔錄」的生命哲學
  • 【原著選讀】奧古斯丁 |《懺悔錄》
  • 盧梭《懺悔錄》讀後感
    斷斷續續的一個多月,盧梭的《懺悔錄》今天終於看完了。
  • 【名著選讀】盧梭《懺悔錄》
    《懺悔錄》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讓-雅克·盧梭在其晚年寫成的,從1766年,他已54歲的時候開始寫作,一直寫到1770年,前後
  • 文學史上的奇書《懺悔錄》:坦率和真誠達到了令人難於想像的程度
    至於以其思想、藝術和風格上的重要意義而奠定了撰寫者的文學地位——不是一個普通的文學席位,而是長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許只有《懺悔錄》了。 當然,《懺悔錄》中那種平民的自信和驕傲,主要還是表現在盧梭對自我形象的描繪上。
  • 被查的省委書記還沒雙開 懺悔錄已經寫完
    這樣一番懇切的自我剖析,出自天津市委原代理書記、市長黃興國撰寫的懺悔錄。回顧起自己落馬的心路歷程,他說:有些事情回想起來,還是挺後悔的。走路要走好,走在路中央,(走)路邊要掉到溝裡去,自己爬不上來的。  剛剛播完的反腐專題片《巡視利劍》,除了曝光落馬官員的貪腐細節外,也讓官員們撰寫的「懺悔錄」再次進入公眾視野,其中不乏王珉、黃興國這樣的「大老虎」。
  • 神學家對挑戰做回應,他們重申傳統的柏拉圖主義和奧古斯丁的教義
    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們堅持認為,理性與哲學不受信仰與神學的任何約東。拉丁阿威羅伊派堅持認為,人類應當在理性之路上走到最後,如果理性的結論與神學的結論有所不同,那也是神學家而不是哲學家要去解決的問題。後來,這種觀點令他們接受了與基督教傳統教義相悖的亞里斯多德和阿威羅伊的許多教導。例如,他們認為按照理性物質是永恆的,所有人的靈魂最終是一個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