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譯名著700種之第141種
「有人以意志的兩面性為藉口,主張我們有兩個靈魂,
一善一惡,同時並存。
他們不願在主裡面,而想在自己身內成為光明,以為靈魂的本體既是神的本體,這樣更加深了他們的黑暗,
他們由於這種滔天的傲慢,所以跟神照耀入世之人的真光距離更遠了。」
——奧古斯丁《懺悔錄》
♚
《懺悔錄》原名「confessiones」,古典拉丁文本作「承認、認罪 」解,但在教會文學中,轉為承認神的偉大,有歌頌的意義。奧氏本來著重後一意義,即敘述一生所蒙天主的恩澤,發出對天主的歌頌;但一般都注重了第一義,因此我國過去都稱此書為「懺悔錄」 ,在歐洲則「懺悔錄」已成為自傳的別 一名稱。
識別二維碼 一鍵購買☟
本書共十三卷,以內容言,可分為兩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記述他出生至三十三歲母親病逝的一段歷史。卷十至卷十三,則寫出作者著述此書時的情況(對於《懺悔錄的成書年代,據學者考證,應在400年左右,在奧氏升任主教之後,其395年或396年,至401年之間)。
第一部分:卷一 ,歌頌天主後,記述初生至十五歲的事跡,卷二、卷三,記述他的青年和在迦太基求學時的生活。卷四、卷五,記述他赴米蘭前的教書生涯。卷六、卷七,記述他思想轉變的過程。卷八則記述他一次思想鬥爭的起因、經過與結果,卷九是他皈依基督教後至母親病逝一段事跡。
第二部分:卷十是分析他著書時的思想情況。卷十車卷十三,則詮釋《舊約·創世記》第一章,瞻仰天主六日創世的工程,在歌頌天中中結束全書。
奧氏在書中不僅流露出真摯的情從而且對自已的行動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筆細膩生動,別具風格,成為晚期拉丁文學中的代表作,列為古代西方文學名著之一。
一個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願意讚頌你;這人遍體帶著死亡,遍體帶著罪惡的證據,遍體證明「你拒絕驕傲的人」。
但這人,受造物中渺小的一分子,願意讚頌你。
你鼓動他樂於讚頌你,因為你造我們是為了你,我們的心如不安息在你懷中,便不會安寧。
主啊,請使我得知並理解是否應先向你呼籲而後讚頌你,或是先認識你然後向你呼籲。但誰能不認識你而向你呼籲?因為不認識你而呼籲,可能並不是向你呼籲,或許向你呼籲是為了認識你?但「既然不信,怎會呼籲?無人傳授,怎會相信」?「誰追尋主,就將讚頌主」,因為追尋主,就會獲得主;獲得主,也就會讚頌主。
二
既然你充塞天地,天地能包容你嗎?是否你充塞天地後,還有不能被天地包容的部分?你充塞天地後,餘下的部分安插在哪裡?是否你充塞一切,而不需被任何東西所包容,因為你充塞一切,亦即是包容一切?一隻瓶充滿了你,並沒有把你固定下來,瓶即使破碎,你並不散溢。你傾注在我們身內,但並不下墜,反而支撐我們;你並不渙散,反而收斂我們。
但你充塞一切,是否你全體充塞一切?是否一切不能包容你全體,僅能容納你一部分,而一切又同時容納你的同一部分?是否各自容納一部分,大者多而小者少?這樣你不是有大的部分和小的部分了?或是你不論在哪裡,便整個在哪裡,而別無一物能佔有你全體?
三
天地存在著,天地高呼說它們是受造的,因為它們在變化。凡不是受造而自有,則在他身上不能有先無而後有的東西,不能有變化的東西。
天地也高喊著它們不是自造的:「我們的所以有,是受造而有;在未有之前,我們並不存在,也不能自己創造自己。」它們所說的話即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因此,是你,主,創造了天地;你是美,因為它們是美麗的;你是善,因為它們是好的;你實在,因為它們存在,但它們的美、善、存在,並不和創造者一樣;相形之下,它們並不美,並不善,並不存在。
感謝你,這一切我們知道,但我們的知識和你的知識相較,不過是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