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多年了,我其實是不敢看《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本書的。
直到今年開始做抗戰方面的學術研究,這本書才正式納入到我的閱讀計劃裡。
這本書裡,對日軍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呈現出的施暴史料,可以說是血淋淋的記載。
撰寫內容大多出自原始檔案的記載,權威可信。今天在我看來,這些內容真實再現了80多年前的現實版「人間地獄」,尤其日軍背信棄義處死戰俘和手無寸鐵的平民,毫無人性的姦殺女性以及「殺人不眨眼」的刺死老人和孩子,真的是可怕至極的暴行。
看了這本書,尤其是看了那些真實的新聞照片。我承認,繼續幾天晚上我都失眠了。
那些讓人心碎和憤怒的細節我不想再重複,但我依然認為,這段辛酸的過往,值得每一個國人知曉。
這是在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出版的一本書,出版之後,很快就登上了《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並長達三個月之久。
這是當時唯一一位作品登上這樣榜單的美籍華人,更何況作者還是一位年僅29歲的女性。
這本書的最偉大的價值在於,作者張純如是第一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作者。這極大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二戰研究長期忽略亞洲戰場的「傲慢」。
直到這本《南京大屠殺》出版,最近20年來新出版的,西方世界反映世界戰爭史和二戰實錄方面的重要歷史類書籍,很多知名的歷史學家,無法再忽視二戰的亞洲戰場。他們已經把「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內容寫入自己的著作裡,還有很多直接引用張純如的作品內容。
喬治.威爾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打破罪惡的沉默》中,介紹了張純如和這本著作時,他在文章的結尾處寫到:「晚到的正義並不一定意味著正義不被承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利.韋瑟爾說過,對大屠殺的遺忘等於第二次殺戮。因為張純如的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將不再發生。」
張純如憑一己之力,將南京大屠殺的鐵證,深刻的烙進世界記憶中。
畢竟,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願意承認或者是狡辯當年在南京施暴的罪行。
他們甚至通過一些手段,美化或者忽略這段歷史,個別缺乏底線的日本人,甚至把南京大屠殺的血債,污衊為「中國人之間」的殺戮,還給年輕的日本孩子們灌輸,日本才是二戰的受害國,還拿廣島原子彈事件做例子。
至今為止,日本沒有支付戰爭賠款,還不能真誠為過去道歉。張純如勇敢發聲,讓全世界記住這一災難性事件,是為了更好的面向未來。
令人難過和痛心的是,張純如本人寫這本書時,也因為閱讀了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文獻,檔案和報告,以至於精神上飽受折磨,導致失眠、厭食。
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因受到過一些死亡威脅,加之生活上其他的打擊,讓一直以來積極熱情的張純如,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患上了躁鬱症,飽受摧殘。
加之精神類藥物的強烈副作用,最終這位堅強的女性,選擇了吞槍自殺的方法,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她的母親張盈盈,用了六年時間,通過回憶女兒的人生,忍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巨大的悲痛,寫了這本《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的回憶錄,才算讓自己的內心有了一個釋放悲傷的出口。
通過回顧張純如的一生,她治癒了自己和家人的喪女之痛,同時勇敢地面對女兒死亡的真相,以一個生物學家的真誠和嚴謹,向這個世界發出了真誠的提醒。
這位了不起的母親,在育兒的路上有太多可圈可點的過往,值得學習。
最重要的是,她和女兒張純如如密友般的關係,支撐著女兒成長為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在女兒離世後,她一直沒有放棄對女兒死因的調查,並將這些外人看不見的「傷害」,寫入了這本對女兒的回憶錄,只是為了避免更多的人,再次遭遇同樣的傷害。
我對張盈盈,作為母親的這份勇氣和深愛,有著說不出的欽佩。
02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她的父母都是哈佛畢業的高材生,父親張紹進是物理學博士,母親張盈盈是生物化學博士。
張盈盈,1940年出生於重慶,她的父母,也就是張純如的外公外婆,是1937年從南京城逃離出來的。他們從武漢到衡山,最後來到重慶。
在重慶大轟炸期間,張盈盈出生了。從她開始記事時,一家人就在躲避戰亂的路上。
她的父母后來到了臺灣,此後,張盈盈和丈夫張紹進都是通過獎學金,讀書來到的美國。
在丈夫的研究事業處於忙碌的時候,張盈盈結合自己的實際,尤其是考慮女兒重要的成長階段,她不想錯過。
這也算是給忙於學業和研究的自己,放一個長假,張盈盈在慎重考慮後,在女兒張純如近兩歲的時候,選擇了全職在家照顧她。
這本回憶錄的很多細節,都透露出張盈盈是一個做事特別投入的人。
即使帶孩子,她也是以一種研究和實踐的心態,認真的對待孩子的每一個願望。
她曾自己踩著縫紉機做母女裝,母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走出去時,總是讓路人忍不住回頭觀望。
她曾用心的把女兒口述的詩句,一句句的記下來,為女兒做成了一本本的書。
她鼓勵女兒在幼兒園裡為同學們朗讀自己創作的這本書,讓女兒後來走上了熱愛寫作這條路。
後來張純如有了弟弟,張盈盈就把自己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照顧家庭和對兩個孩子的陪伴上。
她為了讓孩子們熟練的使用中文,永遠不忘記自己的母語,她不僅和先生約好在家裡就說中文,還身體力行的在家附近開辦中文閱讀寫作班,創新性的教孩子們識別漢字的繁體字,以及教會這群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漢語拼音,以這種文化傳遞的方式,讓這些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記住自己來時路。
不得不說,張盈盈是一個做什麼事都很投入的人,某種程度上說,張純如從她身上遺傳到了這種品質。
等到兩個孩子開始讀書的時候,張盈盈重返大學,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她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給女兒樹立了一個優秀的人生榜樣,是一個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優秀媽媽。
女兒所有的人生大事包括寫作,都會和母親分享各種細節。
母親也力所能及的幫助女兒,在女兒寫書時沒有資金請翻譯時,她親自把女兒從中國收集的大量史料翻譯成英文,還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嚴謹,義務成為女兒寫的書的第一讀者和校審,提供了大量的修改意見,幫助女兒實現作品的「無懈可擊」。
在女兒婚後因和丈夫免疫系統相斥,無法自然懷孕的困境下,她又經歷了陪著女兒選擇「代孕」成為母親的歷程。
為了照顧女兒和下一代,退休之後的張盈盈夫婦,搬到了離女兒很近的地方,每一天都來探望和照顧外孫。
在最早得知外孫可能患有自閉症的情況下,張盈盈給了女兒極大的安慰與鼓勵。
張純如曾經感慨:「很少有人能像我這麼幸運,有一個在我人生方方面面,都能為我提供幫助的母親。」
03
女兒張純如是一個充滿著生命激情的優秀女性,她總想把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兒上。
她曾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和計算機系,攻讀這兩個學位時,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成績,可到了大三的時候,張純如越來越覺得自己更適合學習新聞,最終轉入到新聞系,很快也成為了新聞系的佼佼者。
張純如後來還成為霍普金斯大學的寫作碩士,這些都和她從小到大,在母親張盈盈發現女兒的特長後,積極鼓勵她持續探索的結果。
當寫作讓張純如感到愉悅時,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工作體驗,可以超過寫作這件事的感受了。
當成為作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的時候,張純如又以一種極致的專注,以使命的召喚感,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持續寫作中。
她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新聞報導之後,憑直覺選擇成為作家。在確立寫作選題方面,她深受母親、父親和外公、外婆長久以來對其薰陶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他們親歷過的那些戰爭往事,他們總是一遍遍的講給子女,告訴孩子「忘記歷史等於背叛」。
張純如的第一本書籍是《蠶絲》,撰寫的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對錢學森的科學領域的介紹,表述得相當嚴謹又充滿樂趣,展現了張純如非常好的理科功底和理性思維。
第二本書就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第三本書則是《美國華人》,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她還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斷呈現。
不難看出,這些選題都有著獨特的中國烙印,可見家庭薰陶對她認識世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而她也憑藉這一系列作品,成為被世界尊重的作家及歷史學家。
張純如的母親在這本回憶錄裡,詳細講述了張純如在獲得成功以後經歷的那些事。
其實也並不像很多猜測那樣,認為張純如的自殺歸結於撰寫《南京大屠殺》帶來的心理創傷以及此後日本右翼勢力的迫害。
母親張盈盈作為女兒最親密的朋友,最了解女兒的人,坦言女兒的死因是複雜的。
她回憶,在女兒生命的最後那段時間裡,除了連續五個星期超強密度飛往各個城市進行新書宣傳的極度疲憊加長期失眠,加之女兒從小特有的那份敏銳與敏感,比醫生都過早發現自己兒子的自閉症傾向,這對女兒的打擊是巨大的。
當然,她也承認了女兒透露過,受到了外界的死亡威脅,但具體的細節無從而知,因此並不能判斷,這就是導致女兒直接的死亡方式。
她從科研的角度和求實的精神,勇敢的承認並提醒,壓垮女兒精神的最後一道防線,最大可能是那幾種精神類藥物的強烈副作用,導致女兒臆想和死亡傾向的不自控,最終選擇的自殺。
她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對世人善意的提醒,是一種治癒。
她勇敢發聲,表達自己為女兒能寫出《南京大屠殺》這樣的作品而欣慰,她會為女兒驕傲一輩子。
她在自己的回憶錄最後,用一句這樣的話結束全書:
「生命終將消逝,但書和文字可以流傳,有些人的一生,便是專為別人而度過。」
我想,這句話也概括了母親張盈盈和女兒張純如共同的人生態度。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女性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