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女六年後,母親道出張純如的死亡真相

2020-12-22 妮妮小屋
(該圖片來源於回憶錄封面

01

很多年了,我其實是不敢看《南京大屠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遺忘的大浩劫)這本書的。

直到今年開始做抗戰方面的學術研究,這本書才正式納入到我的閱讀計劃裡。

這本書裡,對日軍當年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呈現出的施暴史料,可以說是血淋淋的記載。

撰寫內容大多出自原始檔案的記載,權威可信。今天在我看來,這些內容真實再現了80多年前的現實版「人間地獄」,尤其日軍背信棄義處死戰俘和手無寸鐵的平民,毫無人性的姦殺女性以及「殺人不眨眼」的刺死老人和孩子,真的是可怕至極的暴行。

看了這本書,尤其是看了那些真實的新聞照片。我承認,繼續幾天晚上我都失眠了。

那些讓人心碎和憤怒的細節我不想再重複,但我依然認為,這段辛酸的過往,值得每一個國人知曉。

這是在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際出版的一本書,出版之後,很快就登上了《紐約時報》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並長達三個月之久。

這是當時唯一一位作品登上這樣榜單的美籍華人,更何況作者還是一位年僅29歲的女性。

這本書的最偉大的價值在於,作者張純如是第一個用英語向世界介紹「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作者。這極大改變了西方世界對二戰研究長期忽略亞洲戰場的「傲慢」。

直到這本《南京大屠殺》出版,最近20年來新出版的,西方世界反映世界戰爭史和二戰實錄方面的重要歷史類書籍,很多知名的歷史學家,無法再忽視二戰的亞洲戰場。他們已經把「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內容寫入自己的著作裡,還有很多直接引用張純如的作品內容。

喬治.威爾在華盛頓郵報的專欄文章《打破罪惡的沉默》中,介紹了張純如和這本著作時,他在文章的結尾處寫到:「晚到的正義並不一定意味著正義不被承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利.韋瑟爾說過,對大屠殺的遺忘等於第二次殺戮。因為張純如的書,第二次南京大屠殺將不再發生。」

張純如憑一己之力,將南京大屠殺的鐵證,深刻的烙進世界記憶中。

畢竟,在此之前,日本右翼分子一直不願意承認或者是狡辯當年在南京施暴的罪行。

他們甚至通過一些手段,美化或者忽略這段歷史,個別缺乏底線的日本人,甚至把南京大屠殺的血債,污衊為「中國人之間」的殺戮,還給年輕的日本孩子們灌輸,日本才是二戰的受害國,還拿廣島原子彈事件做例子。

至今為止,日本沒有支付戰爭賠款,還不能真誠為過去道歉。張純如勇敢發聲,讓全世界記住這一災難性事件,是為了更好的面向未來。

令人難過和痛心的是,張純如本人寫這本書時,也因為閱讀了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文獻,檔案和報告,以至於精神上飽受折磨,導致失眠、厭食。

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因受到過一些死亡威脅,加之生活上其他的打擊,讓一直以來積極熱情的張純如,在生命的最後幾個月患上了躁鬱症,飽受摧殘。

加之精神類藥物的強烈副作用,最終這位堅強的女性,選擇了吞槍自殺的方法,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

她的母親張盈盈,用了六年時間,通過回憶女兒的人生,忍著「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巨大的悲痛,寫了這本《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的回憶錄,才算讓自己的內心有了一個釋放悲傷的出口。

通過回顧張純如的一生,她治癒了自己和家人的喪女之痛,同時勇敢地面對女兒死亡的真相,以一個生物學家的真誠和嚴謹,向這個世界發出了真誠的提醒。

這位了不起的母親,在育兒的路上有太多可圈可點的過往,值得學習。

最重要的是,她和女兒張純如如密友般的關係,支撐著女兒成長為一位了不起的作家。

在女兒離世後,她一直沒有放棄對女兒死因的調查,並將這些外人看不見的「傷害」,寫入了這本對女兒的回憶錄,只是為了避免更多的人,再次遭遇同樣的傷害。

我對張盈盈,作為母親的這份勇氣和深愛,有著說不出的欽佩。

02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

她的父母都是哈佛畢業的高材生,父親張紹進是物理學博士,母親張盈盈是生物化學博士。

張盈盈,1940年出生於重慶,她的父母,也就是張純如的外公外婆,是1937年從南京城逃離出來的。他們從武漢到衡山,最後來到重慶。

在重慶大轟炸期間,張盈盈出生了。從她開始記事時,一家人就在躲避戰亂的路上。

她的父母后來到了臺灣,此後,張盈盈和丈夫張紹進都是通過獎學金,讀書來到的美國。

在丈夫的研究事業處於忙碌的時候,張盈盈結合自己的實際,尤其是考慮女兒重要的成長階段,她不想錯過。

這也算是給忙於學業和研究的自己,放一個長假,張盈盈在慎重考慮後,在女兒張純如近兩歲的時候,選擇了全職在家照顧她。

這本回憶錄的很多細節,都透露出張盈盈是一個做事特別投入的人。

即使帶孩子,她也是以一種研究和實踐的心態,認真的對待孩子的每一個願望。

她曾自己踩著縫紉機做母女裝,母女穿著一模一樣的服裝走出去時,總是讓路人忍不住回頭觀望。

她曾用心的把女兒口述的詩句,一句句的記下來,為女兒做成了一本本的書。

她鼓勵女兒在幼兒園裡為同學們朗讀自己創作的這本書,讓女兒後來走上了熱愛寫作這條路。

後來張純如有了弟弟,張盈盈就把自己更多的時間,花在了照顧家庭和對兩個孩子的陪伴上。

她為了讓孩子們熟練的使用中文,永遠不忘記自己的母語,她不僅和先生約好在家裡就說中文,還身體力行的在家附近開辦中文閱讀寫作班,創新性的教孩子們識別漢字的繁體字,以及教會這群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漢語拼音,以這種文化傳遞的方式,讓這些在美國出生的孩子們,記住自己來時路。

不得不說,張盈盈是一個做什麼事都很投入的人,某種程度上說,張純如從她身上遺傳到了這種品質。

等到兩個孩子開始讀書的時候,張盈盈重返大學,繼續從事相關研究工作。

她是在不知不覺中,就給女兒樹立了一個優秀的人生榜樣,是一個兼顧家庭和事業的優秀媽媽。

女兒所有的人生大事包括寫作,都會和母親分享各種細節。

母親也力所能及的幫助女兒,在女兒寫書時沒有資金請翻譯時,她親自把女兒從中國收集的大量史料翻譯成英文,還以一個科學工作者的嚴謹,義務成為女兒寫的書的第一讀者和校審,提供了大量的修改意見,幫助女兒實現作品的「無懈可擊」。

在女兒婚後因和丈夫免疫系統相斥,無法自然懷孕的困境下,她又經歷了陪著女兒選擇「代孕」成為母親的歷程。

為了照顧女兒和下一代,退休之後的張盈盈夫婦,搬到了離女兒很近的地方,每一天都來探望和照顧外孫。

在最早得知外孫可能患有自閉症的情況下,張盈盈給了女兒極大的安慰與鼓勵。

張純如曾經感慨:「很少有人能像我這麼幸運,有一個在我人生方方面面,都能為我提供幫助的母親。」

03

女兒張純如是一個充滿著生命激情的優秀女性,她總想把時間用在自己感興趣的事兒上。

她曾就讀於伊利諾伊大學物理系和計算機系,攻讀這兩個學位時,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學習成績,可到了大三的時候,張純如越來越覺得自己更適合學習新聞,最終轉入到新聞系,很快也成為了新聞系的佼佼者。

張純如後來還成為霍普金斯大學的寫作碩士,這些都和她從小到大,在母親張盈盈發現女兒的特長後,積極鼓勵她持續探索的結果。

當寫作讓張純如感到愉悅時,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工作體驗,可以超過寫作這件事的感受了。

當成為作家的願望越來越強烈的時候,張純如又以一種極致的專注,以使命的召喚感,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持續寫作中。

她是在經歷了一段時間的新聞報導之後,憑直覺選擇成為作家。在確立寫作選題方面,她深受母親、父親和外公、外婆長久以來對其薰陶的中國歷史和文化的影響,尤其是他們親歷過的那些戰爭往事,他們總是一遍遍的講給子女,告訴孩子「忘記歷史等於背叛」。

張純如的第一本書籍是《蠶絲》,撰寫的是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人生故事,尤其是對錢學森的科學領域的介紹,表述得相當嚴謹又充滿樂趣,展現了張純如非常好的理科功底和理性思維。

第二本書就是震驚世界的《南京大屠殺》,第三本書則是《美國華人》,只可惜英年早逝,不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她還會有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斷呈現。

不難看出,這些選題都有著獨特的中國烙印,可見家庭薰陶對她認識世界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而她也憑藉這一系列作品,成為被世界尊重的作家及歷史學家。

張純如的母親在這本回憶錄裡,詳細講述了張純如在獲得成功以後經歷的那些事。

其實也並不像很多猜測那樣,認為張純如的自殺歸結於撰寫《南京大屠殺》帶來的心理創傷以及此後日本右翼勢力的迫害。

母親張盈盈作為女兒最親密的朋友,最了解女兒的人,坦言女兒的死因是複雜的。

她回憶,在女兒生命的最後那段時間裡,除了連續五個星期超強密度飛往各個城市進行新書宣傳的極度疲憊加長期失眠,加之女兒從小特有的那份敏銳與敏感,比醫生都過早發現自己兒子的自閉症傾向,這對女兒的打擊是巨大的。

當然,她也承認了女兒透露過,受到了外界的死亡威脅,但具體的細節無從而知,因此並不能判斷,這就是導致女兒直接的死亡方式。

她從科研的角度和求實的精神,勇敢的承認並提醒,壓垮女兒精神的最後一道防線,最大可能是那幾種精神類藥物的強烈副作用,導致女兒臆想和死亡傾向的不自控,最終選擇的自殺。

她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以及對世人善意的提醒,是一種治癒。

她勇敢發聲,表達自己為女兒能寫出《南京大屠殺》這樣的作品而欣慰,她會為女兒驕傲一輩子。

她在自己的回憶錄最後,用一句這樣的話結束全書:

「生命終將消逝,但書和文字可以流傳,有些人的一生,便是專為別人而度過。」

我想,這句話也概括了母親張盈盈和女兒張純如共同的人生態度。

@本文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女性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14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相關焦點

  • 張純如自殺是因為《南京大屠殺》嗎?張純如母親怎麼說……
    外界輿論一度曾將張純如的死與她在寫作《南京大屠殺》所接觸到的殘忍、陰暗的史料聯繫在一起,但在近日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由張純如母親張盈盈所撰寫的回憶錄《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一書中,張盈盈第一次披露了張純如的死因與輿論所傳相去甚遠。「關於純如的死因,是我一直要澄清的一點。
  • 追憶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
    她生前努力追尋南京大屠殺真相,寫就《南京大屠殺:被二戰遺忘的浩劫》(後文簡稱《南京大屠殺》)英文書籍,揭露了二戰期間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在張純如紀念館內,一張張生動的圖片,一段段珍貴的視頻,記錄了張純如的中國情懷和創作《南京大屠殺》一書的過程。
  • 南京大屠殺80周年,張純如身後的母親
    我想起五年前採訪過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不知這位為女兒寫傳記的母親,今天怎樣了?2004年11月9日晚上,64歲的張盈盈感到前所未有的絕望。在女兒張純如留下遺書失蹤一天之後,便衣警察帶來了最終的消息:「今天凌晨,她開槍自殺,我們在洛斯加託斯附近她的車裡找到她的屍體。」張純如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6歲。
  • 向西方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鬥士——張純如
    張純如祖籍江蘇淮安,出身書香門第。她的外公張鐵君是著名報人,曾任《中華日報》總主筆。父親是臺大物理系理論物理學狀元張紹進博士,母親為生物化學教授張盈盈博士。後進入著名的霍普金斯大學寫作研討班,獲文學碩士學位。不久後,她與大學同學結婚,並生下了一個兒子。她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工作,後成為媒體、雜誌的自由撰稿人。
  • 南京大屠殺67年後,張純如為何自殺?當你凝視深淵,深淵也凝視你
    張純如的祖父是抗日將領張鐵軍,後棄戎從筆,做了臺中華日報的總主筆;張純如的父親張紹進是臺大物理系的第一人,後考入了哈佛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出版了在業界舉足輕重的專著《量子場論》。張純如(右一)和家人合影這樣一個書香門第,所娶的媳婦也自然不是什麼泛泛之輩,張純如的母親張盈盈也相當優秀,同樣畢業於哈佛大學,成功取得博士學位,後來和張純如的父親一起在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城校區研究微生物學。父母在伊利諾伊大學從事的都是科學研究的工作,跟隨他們一起在大學長大的張純如完美地繼承了好學的基因。
  • 緬懷張純如女士
    諾貝爾桂冠詩人伊利.威塞爾「忘記大屠殺就等於第二次屠殺」 和西班牙哲學家喬治.桑塔亞「忘記過去的人,定會重蹈覆轍」的警言,常常浮現在她的腦海。她以「再次凌辱(二度殘暴)」為題,揭露了日本掩蓋這段醜惡暴行的歷史行徑。從二戰後直到她的這本書付梓前,日本面對世界的輿論否認歷史的行為,和對國內正義人士表明真相的良知,採用恐怖威脅逼使他們沉默的種種殘忍手段,都歷歷在目書寫在這本書裡。
  • 張純如 | 她揭露了南京大屠殺!卻飲彈自盡,這位華裔女作家用生命書寫了歷史真相
    NO.1 張純如祖籍江蘇淮安1968年出生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校園內父親和母親都是哈佛博士後祖父張鐵軍更是抗日國軍將領右一為童年的張純如母親常常給她講過去的事情彼時中國正處戰爭年代人民顛沛流離,朝不保夕,命如飄蓬祖父和祖母還險些失散這個家差點就沒有了戰亂在年幼的純如心中是那樣陌生而遙遠
  • 張純如:第一個向西方社會披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女作家,卻以自殺留給世人一個未解之謎
    1995年夏,張純如在南京她為此疾呼:「我相信最終真相將大白於天下。真相是不可毀滅的,真相是沒有國界的,真相是沒有政治傾向的。事後說起這件事,母親張盈盈的語氣裡滿是驕傲:「她非常強硬,非常正面的回擊,她的英語又好又流利,結果那個日本人當場道歉。」這場論戰讓歷史的真相得以澄清,表現出了非凡勇氣的張純如被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親自接見。
  • 因寫南京大屠殺,震驚世界的作家張純如,為什麼最終會自殺
    上了中學後,張純如渴望進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常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但是,令她感到奇怪的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殘暴行徑,美國的記錄卻很少,而希特勒的罪行西方人卻無人知曉。它使她產生了還原歷史真實情況的念頭。高中畢業後,張純如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後來果斷放棄原來的專業,轉學新聞專業。
  • 愛國華裔張純如:只因寫了本書揭露了日本侵略真相,卻在36歲自殺
    1968年,美國新澤西州中的一家醫院誕生了一個女兒,父親給她取名為張純如,「純如」取自《論語》: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繹如也,以成。意思是純正和諧。 小時候,張鐵軍總是抱著張純如,跟他講述家族的傳奇往事,講述那些驚心動魄的過往。
  • 金陵永生——魏特琳與張純如
    這幾天在家照顧生病的母親,才有時間聽母親講述她的童年往事。生於戰亂,母親的記憶是村子中防範匪患的寨牆、貧窮飢餓、還有日本兵在村子裡做過的惡事。       日本兵在母親家鄉殺死無辜平民的數量比例無法與南京相比,但作惡的手段卻是一樣殘忍。然而,她對貧窮的記憶遠比對日本侵略的仇恨更加深刻。這段還未超過二代人身上的「往事」,就這樣在生存的壓力中,逐漸成為我們這一代人心中塵封的「歷史」。       我無法理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 首次向全世界揭露「南京暴行」的華裔女作家張純如的自殺之謎
    2004年11月9日,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獨自駕車來到北加州洛斯蓋多斯南一條偏僻的路口,當她被人發現時,躺在車內,身上中彈而亡。此前張純如被醫生診斷為患有躁鬱症。張純如母親曾在她的包裡發現槍枝使用手冊,她告訴母親自己購買槍枝是為了自衛,因為她懷疑美國政府要加害她。
  • 猛士 張純如:寫書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暴行,卻36歲被迫自殺
    母親張盈盈擔心她被這些灰暗的歷史影響,留下心理創傷,就勸她放棄寫書,或者不要再去南京走訪倔強的張純如,卻偏不。她連家都沒有回,整理好她在美國那邊收集到的資料後,徑直前往南京。因為張純如,很多外國人才得以知道南京大屠殺背後,那血淋淋的真相。從宏大的歷史角度而言,張純如作出了巨大貢獻。她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
  • 《南京大屠殺》作者張純如自殺的背後.
    ▲張純如與母親張盈盈張純如的父母都出生在中國大陸,兒時隨國民政府遷居臺灣,成年後移居美國。有人認為,南京大屠殺和巴丹死亡行軍這兩個選題導致了張純如的精神崩潰和最終死亡。但是張純如早在1997 年就完成了《南京大屠殺》的寫作,而且在2004 年之前從未真正表現出任何精神疾病的跡象。在研究南京大屠殺和巴丹死亡行軍的過程中,她閱讀了大量相關資料。她經常與自己的父母和幾位密友一起探討相關資料。
  • 每年我們都以相同的方式紀念她:張純如
    她因此揚名世界,可正風華正茂36歲的她,卻突然選擇16年前的11月9日,用一支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中。她的父親張紹進是物理學家,母親張盈盈是微生物專家,兩人都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張紹進在1970年代末曾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代表團訪問過祖國大陸,並受到過鄧小平的接見。
  • 張純如,你因何而死?
    張純如是美國華裔女作家,她聞名於世界的那本書就是《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可以說這是第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1997年在南京大屠殺60周年之後出版,西方世界這才第一次無比震驚於這場人類歷史上的慘烈的暴行,那時候的張存如年僅29歲,卻已經成為了東西方兩個世界關注的明星。 當七年後,張純如再一次成為各大媒體報導的焦點的時候,她已經是一個悲劇故事的女主角了。
  • 張純如:用生命撕破侵略者的醜惡面紗,每個人都不該忘記的喚醒者
    張純如疾呼:「我相信最終真相將大白於天下。」 身材纖細的張純如, 此刻卻顯得格外偉岸, 她決心用一己之力,去撕開醜陋面紗遮掩下的僭越人類的獸行。 當張純如站到南京時,面對曾經的屠場,似乎有無數亡靈向她傾訴。
  • 刻在中華民族內心的傷痕,張純如和《南京大屠殺》
    看到自己的同胞在受到巨大傷害後卻得不到申訴、得不到侵略者的道歉和賠償、甚至得不到世界上一些國家的承認,張純如再也無法壓抑內心的情感,她決定前往南京,對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歷史展開調查取證,最大屠殺的倖存者進行採訪並搜集資料,事實正如她想想的那樣,那段血腥的歷史,五十多年來一直是他們無法忘卻的夢靨,聽著他們講述自己的悲慘遭遇,張純如無數次流下眼淚。
  • 張純如為什麼要自殺?
    向人揭示了張純如鮮為人知的一面。1988年10月,我第一次見到我的妻子張純如,那時她是一個美麗可人、才華橫溢的女孩,渾身充滿朝氣。如果當時有人告訴我,她將來會寫出一部被翻譯成15種語言的暢銷書,我絲毫不會感到驚訝。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在她去世7年後的今天,我竟然在為她的著作《南京大屠殺》寫一篇尾聲。
  • 對張純如《南京大屠殺》的批評
    在另一本更多基於生動的想像而非一手資料的作品中,【張純如聲稱國際友人縱身撲到大炮和機關槍前以防止日軍向手無寸鐵的平民開火。】然而,儘管這樣的事情並未發生——僅有文件證明兩名西方社區成員在記者於10月15,16日離開後在南京目擊了一起死刑,西方社區的貢獻如今在所有關於南京事件的文學作品中被高度讚揚,並且這一點成為了所有南京事件研究者所能達成的少數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