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舊金山南部城市聖荷塞,2004年11月9日,當地時間凌晨,在一家餐廳附近的汽車裡,一名年輕貌美的華裔女子被發現用手槍殺死。這個女人突然自殺,令全世界為之震驚。光是在美國,就有近300家媒體報導了這則新聞,並且不約而同地為這位女士的突然離去而表示哀悼,同時也向她表示尊敬。
自殺事件,也在中國引起了一陣轟動,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自殺事件,刊登她的照片,介紹她的人生經歷。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就有數萬個關於這個女人的網站上的帖子。這位華裔婦女突然自殺,人們紛紛發文哀悼她,
這個年輕華裔女子的死,為什麼會引起舉世震驚?因其名叫張純如,她曾竭盡全力寫下《南京大屠殺》一書,讓世界人民了解,二戰期間災難重重的中國,經歷了怎樣的人世浩劫,經歷了怎樣的悲痛。
他的外祖父叫張鐵君,原是南京人,在南京大屠殺前曾任南京國民政府教官。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他帶著家人逃出南京,躲過那次日軍的殘暴。後來輾轉來到臺灣,加入中華日報任編輯,是一位老牌名記者。
張純如1968年生於新澤西州。其雙親都是哈佛大學的高材生,《論語》中有「張純如」之稱。民族文化充盈了整個國家,也寄託了父輩對祖國無盡的思念。孩提時代的張純如總愛拉扯父母問,為什麼來美國?為何不留在祖國?
九歲時,張純如第一次從父母口中聽到南京大屠殺的情景,「三十萬南京人的血幾乎把長江染紅」,這是張純如童年最痛苦的回憶。有一陣子,她甚至不願意提起南京大屠殺,把它當作邪惡的象徵。
上了中學後,張純如渴望進一步了解南京大屠殺的真相,常常到圖書館查閱資料。但是,令她感到奇怪的是,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的殘暴行徑,美國的記錄卻很少,而希特勒的罪行西方人卻無人知曉。它使她產生了還原歷史真實情況的念頭。
高中畢業後,張純如進入伊利諾伊大學計算機專業學習,後來果斷放棄原來的專業,轉學新聞專業。年,畢業於《芝加哥論壇報》的張純如成為一名記者,並獲得了寫作碩士學位,從那以後,他開始了職業作家的道路。
《錢學森,中國飛彈之父》是張純如的第一部作品,廣受好評,榮獲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的「和平與國際合作計劃獎」,並迅速成為暢銷書。
1994年,張純如首次參加了由華人在加州聖荷塞舉辦的關於南京大屠殺的紀念活動。一張張黑白照片,無聲無息地向人們訴說著日本人的獸性,血腥地昭示著中國人遭受的苦難,強烈地震撼了中國人的心靈。因此,張純如下定決心,要把這一切告訴全世界,她有責任讓世界銘記這人類戰爭歷史上的侵略殘暴行為。
從此,張純如便潛入各個圖書館和檔案館,尋找有關南京大屠殺的所有日記、影片和照片。不懈努力,終於換來回報,她發現了一封當年南京國際安全區委員會主席拉貝寫的日記,讓這本塵封了幾十年的日記成了日軍在南京暴行的鐵證。
一九九五年,張純如動身到南京,採訪南京大屠殺研究專家,尋找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其後代。她記錄了10名生還者的口述,並選擇了9名受害者拍照。其中一位老先生夏淑琴,向她講述了一家七口被日軍殺害的情景。她和她4歲的妹妹,8歲的時候,在家人的庇護下,活了下來。那一年的經歷,老人至今不願提起,因為一生都活在痛苦的回憶裡,導致她淚如雨下而眼疾落下。
另外一個被採訪的老頭子叫李秀英,她撩起衣服給張純如看了看腹部那「L」形的疤痕,對她說:「這就是當年日軍留下的,我因痛昏過去僥倖活下來。」一九九七年,浸透了張純如心血的《南京大屠殺:二戰中被遺忘的浩劫》終於出版了,這是世界上第一本全面記載當年日軍在南京城血洗暴行的英文書。這本書一出版就在美國引起強烈反響,12次連載,連續5個月成為《紐約時報》最暢銷的書籍,首次讓美國主流社會了解到南京大屠殺真相。
那麼,中天的張純如為何選擇自殺呢?首先,他受到來自日本右派的死亡威脅。
「南京大屠殺」使張純如聲名大噪,在美國、加拿大等地籤名出售書籍和演講。在這三年中,她先後進入140所大學,揭露南京大屠殺的真相,揭露侵華日軍的罪行。為了這個事件正本清源,讓世界人民銘記這人類歷史上少有的黑暗和血腥時刻。
「南京大屠殺」不僅在西方人中引起強烈的關注,而且還刺傷了日本右翼勢力的神經,使他們如坐針氈,一籌莫展。為達到此目的,這些右翼分子竭盡全力攻擊、污衊張純如,想方設法阻止張純如揭發日軍當年的罪行,試圖掩蓋真相。
她們不停地打電話騷擾她,恐嚇她,甚至寄子彈來威脅她的死亡。張純如被逼得不停地走動,不敢把自己的地址告訴別人,也不敢打電話給別人。
但張純如沒有妥協,她選擇了與這些日本右翼分子抗爭到底。一九九八年五月,日本駐美大使齊藤邦彥召開記者招待會,公開指責張純如「歪曲歷史」。張純如要求親自與他辯論,齊藤邦彥卻是個縮頭烏龜。十二月,張純如應邀參加美國公共電視臺的一檔節目,最後與齊藤邦彥進行了一場連線辯論。但張純如只用了幾分鐘,就讓齊藤邦彥說不出話來,拂袖而去。
張純如患有嚴重抑鬱症。要寫這本書,張純如不得不從大量的檔案資料中,找出那一片血跡斑斑的相片,以及一行行滿是血跡的字跡.她每天都要面對這些慘不忍睹的歷史事實,心理上和身體上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在此期間,張純如的健康狀況日益惡化,體重直線下降,經常掉發,生病,情緒低落。張純如的父親勸過女兒,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再寫類似的書了。但是,因為《南京大屠殺》的火爆,很多人都寄來了材料和照片,希望張純能繼續寫這本書,包括日本佔領印度中南半島,以及馬尼拉大屠殺等。
歷史上太多的慘劇讓張純如不堪重負,強烈的同情使她承受了太多的苦難。最後,她無法承受,患上了嚴重的抑鬱症,並決定結束她36歲的生命。在槍擊自殺之前,張純如的人生短暫而輝煌,她留下了一張便條,上面寫道:「我認真地生活過,並為自己的目標,寫作和家人真誠地獻身。」在加州的一個墓地上,她的遺體被安放在墓碑上,上面寫著:「親愛的妻子和母親,作家,歷史學家,人權鬥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