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強迫孩子睡覺引熱議:對孩子「講道理」是最沒道理的教育

2020-10-03 多樂媽媽育兒


作者:妮格格

前陣子,《奇妙的小森林》節目有不少引發討論的育兒細節,其中鄭爽帶娃方式引起了網友的爭議。

小朋友們在帳篷內玩耍,鄭爽來到帳篷外告知他們:「睡午覺了,下午繼續玩。」

其中一位名叫小玖的小朋友表現得比較抗拒,一直在說:「我不想睡,我不喜歡睡。」

鄭爽態度強硬:「你不想睡也得睡,這是規矩。」

或許是語氣上嚴厲了些,小玖哇的一聲就哭了。


可鄭爽絲毫沒有讓步,繼續不厭其煩地強調:

「你哭也沒用,必須得睡覺。」

「沒有人會哄你,你必須要睡覺。」

「我對別人哭很不感興趣,這是規矩一定要遵守。」

.........................................

無論她怎麼說,小玖依舊不斷重複著一句話:「我不要睡午覺!」

有些崩潰的鄭爽決定冷處理,她把小玖獨自留在帳篷裡,便不再理睬他。


一時之間,局面陷入了僵局,幸好張新成路過見狀,上前輕聲安慰小玖:「我們中午需要睡覺,讓自己長得更高,好不好?」,並告訴他,要當特別棒的警察、長得特別高,就要好好休息,小玖這才聽話地上樓午睡。

育兒專家曾指出:讓孩子接納父母講的道理,首先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其次取決於父母的情緒,最後才是父母的語言。

換句話說,如果希望孩子能明白某個道理時,先安撫好他們的情緒,再用你溫柔堅定的方式讓他們知道:

即便發生了不愉快,你也對他們不離不棄。

最後,當孩子的情緒穩定後,再找個合適的時機,去幫他們分析問題的所在,藉此才能通過言語,把道理傳授給他們。

正所謂:先與孩子「通情」,然後才能「達理」。

因為睡午覺,小玖和鄭爽對抗,並不是小玖討厭睡午覺,而是因為鄭爽用「講道理」「立規矩」這樣生硬的方式強迫小玖接受睡午覺這件事,才會激起小玖反抗的心理。

而張新成用了小玖更能接受的方式「睡午覺才能長大個,才能當警察」,輕而易舉的說服小玖上樓午睡。

有句俗語說地好:對什麼人說什麼話,對孩子講童語,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孩子需要的不是道理,是共情

很多父母都喜歡和孩子講道理,道理說的似乎都很對,但是,孩子卻總是聽不進去。

教育家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知乎上曾經有一個熱議話題:「孩子哪些瞬間讓你最心寒?」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讓好多父母深有體會:

當我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了半天,結果他捂著耳朵大喊:「煩死了,你就只知道叨叨叨,我不想聽這些大道理。」

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諄諄教導變成孩子耳中的廢話了呢?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時候「聽到道理」和「明白道理」之間,差了一個「過程」,而這過程與父母的態度精密相關。

在一期《變形記》節目中,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片段,耐人尋味。

山區女孩緣緣被「交換」到一個城市家庭中,律師「爸爸」關切地詢問緣緣的理想。

當緣緣說想當警察時,「律師爸爸」馬上開啟了「大道理」模式,從回憶當年開始,展開了長篇大論。

接受採訪時,緣緣說起了和「律師爸爸」聊理想地經過,無奈地說:

l 「感覺像是律師對著罪犯在講話,

l 要強打著精神裝作在聽的樣子,

l 也很像唐僧在念經……」

而「律師爸爸」卻感受是:

l 「無論我說什麼,她都能聽進去,

l 我很欣慰。

l 聊地很開心」

同樣一件事,從孩子的角度和家長的角度,得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結論,看似奇怪,卻十分常見。

這何嘗不是每一個有孩子家庭的日常呢?

苦口婆心的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左耳朵進,右耳朵出,一個不小心,就會引發「親子內戰」,最終兩敗俱傷。

講道理還要做到共情,家長們紛紛表示:「我太難了!」

前段時間,微博上一則國外搞笑視頻,就把「共情溝通」展現得淋漓盡致。

14歲的女兒想穿超短褲上學,這讓愛女心切的老爸慌了神,可一味阻止孩子穿超短褲,顯然沒用;要想講些大道理,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也聽不進去。

最後,這位用心良苦的父親穿著超短褲,暴露出毛茸茸的大腿走進女兒房間,在震驚得說不出話來的女兒面前擺出妖嬈的姿勢,正當女兒瘋狂大笑時,爸爸乘機對女兒說:「我們得談談……把那條超短褲扔了吧。」


面對父親這一舉動,視頻裡的弟弟簡直要笑瘋了,女兒也笑到「崩潰」,但老父親仍摸著他光溜溜的大腿,一臉嚴肅地對女兒說:「你是要再敢穿這個去上學,我就敢穿這褲衩去接你放學!」

女兒笑著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一次危機四伏的親子溝通就這樣在歡聲笑語中輕鬆解決了。

這段視頻上傳到網絡後,引發了眾多討論,許多網友都稱讚這位爸爸的行為:

l 現身說法比嘮叨說教更具說服力,

l 以輕鬆爆笑的場面取代口舌相爭不愉快,避免了家庭衝突,

l 好智慧的爸爸,不罵你不打你,不講事實不擺道理。

l 無非就是,你敢我就敢。」

l 操碎心的老父親~有點可愛!

這樣的親子溝通,讓孩子感覺到了被尊重,讓爸爸媽媽完成了對孩子的教育,真是名副其實的「一箭雙鵰」。

面對穿短褲上學的女兒,爸爸沒用指責,沒有幹涉,更沒有滔滔不絕的講大道理,而是讓女兒從旁觀者的角度看到「穿超短褲」的樣子,讓她親自感受「穿超短褲」帶來的後果,女兒意識到自身做法的不妥,也能輕而易舉的接受爸爸的介意。

與其給孩子講道理,不如帶他去體驗生活

一個理想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樣的?

帶著孩子去看見,去感受道理,親子體驗遠比講道理深刻得多。

泰國有位5歲小男孩起床後,就吵著讀書太累,不想去上學了。

沒想到他的媽媽同意了,但有一個前提條件:如果他在街上撿垃圾,並能賺很多錢,就可以放假一天。

於是,天真的小男孩提溜著袋子,就興高採烈地出門去撿垃圾了。

在炎炎烈日下,小男孩停停走走,一天下來才走了3.5公裡,撿到2公斤的可回收垃圾,最後才換回了2泰銖(折合人民幣約0.4元)

一天漫長的路程下來,小男孩早已精疲力盡,想搭公交回家,要10泰銖;想吃冰淇淋,要5泰銖,無奈囊中羞澀,他只好灰溜溜地走回家。

回到家後,媽媽問他:「你想工作還是上學?」

小男孩馬上回答:「我想上學!」

因為這一次親身體驗,小男孩深刻體會到了靠撿垃圾賺錢的不易,在撿垃圾和上學面前,毫無懸念的選擇了上學。

這位媽媽用實際行動,讓孩子徹底明白:讀書對於成長是多麼的重要。

這比起我們苦口婆心地念叨10次、100次都來得刻苦銘心。

袁詠儀就在節目《童言有忌》中大爆她的育兒之道。

當兒子魔童想養狗狗的時候,她真的帶兒子去了寵物店,但沒有立刻把狗狗買回家,而是要求兒子幫狗狗撿狗屎,願意做才買。


當魔童心甘情願給狗狗撿了兩天狗屎之後,她才讓兒子帶狗狗回家。

孩子剛開始只是被狗狗的可愛外表吸引,並不了解養育一直狗狗也要付出很多心血,要有耐心要承擔責任,只有孩子親身體過餵養狗狗的苦和髒,才能全心全意的承擔起餵養狗狗的責任。

在孩子認知方式中,往往只能從自身出發看世界,孩子常常以為他人眼中的世界和自己所看到的是一樣的。

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效,行動的結果能讓孩子主動選擇怎麼做,這比苦口婆心的嘮叨有用100倍。

父母帶著孩子去看到道理、體會道理,才能讓孩子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道理,進而形成他的世界觀。

教育孩子的一個真理:嘮叨和說教的效果最多等於零。

與其給孩子立規矩,不如給孩子做榜樣

韓寒在電影《後會無期》中有一句經典臺詞:

我們聽過無數的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去年暑假有一對火上熱搜的雙胞胎。

兩兄弟在完成本科畢業後,一個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五年直博;另一個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

接受採訪時,兩兄弟不約而同地說出:自己心中的偶像就是父親。

父親雖然是一名計程車司機,但在兒子們的眼裡,他一點也不像一名計程車司機。

因為,他除了工作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而這個愛好,也深刻地影響了兄弟倆。

在家庭條件並不富裕的情況下,父親始終堅持主動給孩子買書,業餘時間裡,他還經常給孩子們念詩。

父親還擅長講故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每一次困惑,父親都通過一個個故事開導他們,鼓勵他們。

父母的全力付出與言傳身教,最終,也在雙胞胎兄弟倆身上,獲得了回報。

英國畫家威·亞歷山大曾經說過:命令只能指揮人,榜樣卻能吸引人。

當一個家長變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偶像,他的一言一行就能深深的影響孩子,他的話語也更有分量,能直達孩子的心底,喚起孩子自主學習的欲望。

童話大王鄭淵潔只上過小學四年級,後來在他的孩子出生後,他就開始拼命寫作。

當著孩子的面,一個人把《童話大王》月刊寫了28年,28年時間裡,他每天晚上9點之前就寢,清晨4點半至6點半寫作,每天至少寫夠4000字,天天如此,從無間斷,兒子鄭亞旗說每天一睜眼就能看見父親伏案寫作的身影。

寫了一輩子童話的他,終於也寫出了自己與兒子的童話。

他說:「這樣做,就是要讓孩子目睹,父親是如何讓一貧如洗的家變得富有。」

網上有句話說:

三流的父母當保姆,二流的父母當教練,一流的父母當榜樣。

仔細想想卻是如此,孩子對世界的理解,做事的方式,對生活的態度,大多都是從父母身上學到的,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以身作則、親身示範,則是最好的方式,身教永遠比言傳更重要。

最管用的教育方式,是同情、是榜樣、是給孩子體驗生活機會。

一位網友曾描述過當父母對著他講道理時,他內心的感受:「父母總是以一種我社會經驗比你足,聽我的沒錯的樣子,幹涉我的各種選擇。

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孩子就會成長成什麼樣。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這份愛不僅要有理智與規則,也要有保護與溫情。

相關焦點

  • 教育專家:鄭爽綜藝裡強迫孩子睡覺引爭議,該不該和孩子講道理?
    近日,鄭爽在參加某綜藝節目上的一個舉動引發廣大網友的熱議。在節目裡,午睡時間到了,可是男孩小玖卻在帳篷裡玩的正嗨,鄭爽讓他趕緊睡覺,小玖卻明確表示:他不想睡覺。:講道理、發脾氣和可以感動」。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才會和孩子不停講道理。教育的真諦,永遠都應該是溫暖的「我懂你」,而絕非冷冰冰的「講道理」。孩子需要的是共情,而非講道理!
  • 你越講道理,孩子越叛逆?父母學會不講道理,才是更有效的教育
    有家長跟我說,孩子越早懂道理就會越懂事。其實不然,在我看來,家長講道理一定要在合適的時間,將道理傳授給孩子,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在錯誤的時間,將道理「一股腦」塞進孩子腦中,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反而會適得其反。
  • 總覺得對孩子講道理就是「浪費口舌」?不是他不懂,而是你沒做對
    而當爸爸媽媽們指出孩子們的錯誤並對孩子們進行批評的時候。 孩子們又常常因為自己認知能力的不足,從而不明白爸爸媽媽們在說什麼。所以當爸爸媽媽們在跟孩子們講道理的時候。 爸爸媽媽們一定要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的意思。
  • 孫儷上熱搜,高級的父母,都不和孩子講道理
    曾說過,「對孩子不但無益反而有害3種教育方法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這種父母的叮囑,很常見,然而,這種講道理的方式,有效嗎?心理學家稱我們大腦裡有個部分叫大腦前額葉,是我們唯一能思考的部分,左右著我們的情緒管理、判斷分析、調用社會認知以及自我意識和道德,它下面覆蓋的,是我們最原始的情感腦。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它不是一下就能發育好的,大概要到孩子的青春期(12、13歲左右)才開始發育,直到25歲才逐漸成熟。
  • 鄭爽帶娃引爭議:比吼孩子傷害更大的,是這三個字
    在最近一期的綜藝《奇妙的小森林》裡,演員鄭爽的帶娃方式,引起了網友熱議。某個片段中,鄭爽面對不願睡午覺的孩子小玖,選擇了冷處理的方式。她對孩子說:「你不睡也得睡,這是規矩。」「你哭沒用,我對別人哭不感興趣。」
  • 魚缸法則: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
    編輯:貝貝豆審核:貝貝豆傳統式的中國媽媽在管教孩子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喜歡和年幼稚童講道理,甚至是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的道理,可這種「嘮叨」真的有效嗎?按照常規的理解來說:媽媽翻來覆去的講道理,對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力。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可是我發現,很多的時候,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因為對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發展的孩子來說,用理性的方式去講道理,是最無趣的體驗。所以他們面對喋喋不休的父母,內心往往在想著如何逃離。經常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後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 我再也不跟孩子講道理了
    總是會有那麼一群大人,喜歡圍著孩子們,給他們不停地講道理。好像所有的爸媽都會跟孩子講道理。我也是如此,以前還跟三歲的兒子定過一個規矩:你講道理,爸爸就講道理,你如果胡鬧,那么爸爸也就不講道理了,會懲罰你。 可是我發現,很多的時候,講道理幾乎是沒有用的。 因為對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發展的孩子來說。
  • 孫儷處理孩子吵架獲贊百萬,教科書式共情法,比你講道理更管用
    孫儷曾經發過一條微博引起熱議,微博的內容很簡單,是她的兩個孩子吵架的內容。孫儷處理孩子吵架獲贊百萬:不要跟孩子講道理在微博中,孫儷描述了吵架的原因:妹妹看音樂劇中的女演員,認為這些女演員比媽媽還美;而哥哥卻堅持認為,世界上沒有比媽媽還美的人,於是兩個孩子便吵了起來。
  • 別再和孩子講道理了,吃力不討好,聰明的家長都在用強權教育
    文丨飯飯媽 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家長已經認識到以前的那種棍棒教育,是不適合用來教育孩子的,因此很多家長,轉而開始對孩子採用講道理等方式來進行教育。
  • 李玫瑾:別再對孩子嘮叨講道理了,眼界高、見識廣的父母都這樣做
    作為父母首先要明白,說教如同雨水,偶爾來幾次會讓孩子更好地成長,但是過多的說教,就如同滔滔洪水,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因此一般只有「低層次」的父母才會一直對孩子嘮叨、講道理,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都這樣做。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很多孩子說,一聽到家長給自己嘮叨,講一些大道理他就煩。不妨父母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有人跟自己這樣嘮嘮叨叨,講一些大道理,你們煩不煩?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是最低級的教育方式,也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跟孩子講道理到底有哪些不好的影響呢?
  • 聰明的父母,很少給孩子講道理!教你3招,改改孩子的壞脾氣
    能言善辯的黃老師一時語塞,講道理根本不通,完全勸不動孩子!  為什麼跟孩子講了那麼多道理,孩子還是不聽話?  這是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好。  大家都知道,人有左腦和右腦。  這意味著當我們想通過"講道理"教導一個幾歲的孩子正確的行為時,孩子缺乏自我理解能力,對道理很難有深刻的體會。
  • 孩子做錯了事,你不吼不叫地講道理給他聽,就一定是好媽媽?
    可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真的僅僅不吼不叫,再加上流程化的「你好棒」,就是好媽媽了嗎?孩子做錯了事情,媽媽能夠不急不惱、不吼不叫,還能夠讓自己冷靜下來講道理,真的是一種修行。但是,不顧周邊環境,不管孩子的心理發展特徵,一味的講道理,不停地講道理,難道真的是媽媽的修行、孩子的福氣嗎?
  • 我不跟孩子講道理了,還是讓圖書幫我們講,比做嘮叨父母強!
    因為對一個充滿了生命活力,情感迅速發展的孩子來說。用理性的方式去講道理,是最無趣的體驗。所以他們面對喋喋不休的父母,內心往往在想著如何逃離。經常跟孩子講道理的父母,最後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當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一天會跟你說「閉嘴,爸爸你話太多了」「你們太吵了!」
  • 還在天天給孩子講人生道理?別落伍了,精英父母都這麼做
    在我看來,儘管孩子犯錯的類型在不斷變化,可是其本質永遠不變:小孩子不好,那就是父母的責任。社會主流教育方式,還停留在幾十年前思想家盧梭說過,教育中最無能的表現,莫過於:憤怒、講道理與刻意感動。我之前就碰到很多家長,他們說現在的孩子既不能打,又不能罵,那就只剩下跟他們講道理這一種教育模式,如果連這個都不行,還怎麼教育?總不能啥也不管,啥也不問吧?相信很多家長都存在類似的疑惑,說實話,我之前也不例外。
  • 心理老師:強權比講道理有用
    現在父母這一代的文化水平高了,摒棄了過去那一套「孩子不聽話就打」的做法,轉而努力做「民主」的父母,孩子做錯事了不打不罵,只給孩子講道理,凡事都跟孩子商量。但是家長們又會面臨另一個問題:不論自己怎麼講,孩子就是不聽。於是有的家長忍不住,教育方式又回到了傳統的以打為主。為什麼孩子聽不進去家長的話?是家長說的方式不對嗎?
  • 為什麼孩子不聽你講道理?原來《盜夢空間》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你看,孩子在我們眼裡,總是不讓做的事情偏去做,他們不僅把大人的話當成耳旁風,甚至還在這個過程中還學會了撒謊、隱瞞、當面一套背後一套,這不是故意跟我對著幹嗎?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
  • 父母越嘮叨,孩子越差勁…笨父母才會不停地跟孩子講道理
    因為孩子,根本不會講道理!而且越小的孩子越不講道理!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 為什麼聽不懂 不知道這些場景家長們有沒有很熟悉,是不是經常發生在我們身邊:孩子在小區樓下玩得興起,死活不肯回家;看到別人的玩具,非要一模一樣的,不買就蹲在地下耍賴皮;吃飯的時候一定要跑跑跳跳,追著餵飯;說不讓動什麼非要上手看看,一下就把東西弄壞了。
  • 黃磊被女兒懟:多少父母輸在了「太講道理」上
    「那是動畫片裡沒拍到,公主其實都吃飯的,而且吃得很乾淨。」「公主忙著演戲,沒時間吃飯~」第二回合,黃磊,慘敗。看到這裡,不少網友吐槽黃磊遭遇了育兒史上的首次「滑鐵盧」,講道理都管不好孩子了!耐下心跟孩子擺事實講道理,他們卻充耳不聞,甚至大發脾氣。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的諄諄教導就變成,孩子眼中的廢話了呢?2腦科學曾做過一個權威實驗證明:孩子3歲前,給他講道理根本沒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