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花那麼大力氣一再重複說明二祖見達摩這故事呢?

2020-12-21 木木至春

第十五章 不費一字三藏全

上次,我們提到二祖向達摩祖師求安心,首先提出來有個問題:「安心」,這兩個字非常重要!不但普通人,任何一個人都覺得安心之難。因為學佛、修道,學了一輩子還是安不了心;反過來說,此心真安了,返回佛性了,就是普通人也成佛了。這是第一個問題--如何安心。

第二,《宗鏡錄》卷第43的原文:「夫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求緣慮不安之心不得。」為什麼花那麼大力氣一再重複說明二祖見達摩這故事呢?這裡有一個點題,點出這個題目來,也就是大家一般人學禪宗、學佛法搞錯了的。我們現在能夠思想、能夠感覺的心,佛稱之為緣慮心。這個心裡,一個思想接著一個思想,永遠連續不斷的。

莫做無用之功

我們一提到佛法的唯心,就把現在這個能思想作用,能感覺作用的,當成是心,那就大錯特錯了。所以唐代詩人,學佛的白居易有一首名詩:

「空花那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我們眼睛壞的時候,或眼睛碰壓了一下,起了毛病,就看到虛空中的光點,好象虛空之花,這個本來是假的嘛!但你要說它是空的,卻也是個現象,是病態的現象。所以,以這個空花來求得正果是不可能的。陽焰就是沙漠裡頭的海市蜃樓,就是太陽光照在海面上,因水蒸氣蒸發所產生的光影。另外,在高速公路上,尤其在炎熱夏天,車子開得快的時候,坐在車內看到前面馬路上都是水,開到的時候卻沒有水。幹的。可是那水真像,你就曉得這就是陽焰。所以,「陽焰如何更覓魚」?根本就沒有水,哪裡可以找到魚?我們的緣慮心,一個思想連一個思想的心,以這個心打坐、作功夫,以為自己在修道,無以名之,就叫做陽焰境界吧!

要注意哦!不管學什麼!禪宗也好、密宗也好,管你天宗、地宗,隨便你哪一宗,都是「陽焰如何更覓魚」。你以緣慮之心去修,以為這個是「一心」,那是笑話。對佛法基本都沒有認識清楚!

一般學佛的人注意哦!一切唯心不是這個,這個是意識緣慮之心。大家都以為緣慮之心,是可以做功夫的東西,例如佛法的調心,道家的煉心,儒家的養心,都還是緣慮心,像密宗修觀念咒子,或者參話頭、做功夫,甚至練氣功,都只能稱為調心,都是以緣慮心起修,不是究竟。你要求的,應是後面那個本體的心。

所以直指人心、明心見性,事實上不是指這個緣慮心,首先要明白,要搞清楚,不然錯誤大的很;尤其現在國內外講禪宗的,我們只好根據白居易的詩稱它「陽焰宗」。「陽焰如何更覓魚」呀!再不然叫它「空花宗」,「空花那得兼求果」!不可能的呀!

做人要老實

所以我們要了解一件事情:二祖當時同我們一樣,達摩祖師問他:「你找我幹什麼?」神光說:「此心不能安啊!」但是先前,二祖沒有剁膀子以前,不是講這個話;他說的是:「師父您從西邊印度來,有無上甘露的法門。」換句話,像我們有些年輕人,比如我年輕時候,找師父也是這樣,看到就跪,跪下來:「師父呀!聽說你有大法、大道,您一定要傳給我,你叫我怎麼樣都可以!」那句話,嘴巴騙死人不要錢,好甜哦!反正我要求道嘛!緣慮心!

所以二祖去見達摩祖師,也同我們年輕人一樣,那個嘴巴真會侍候人!「您有無上甘露法門」,反正好聽的名字都給它堆上去。碰到達摩祖師不受騙的,被祖師罵一頓,當然自己心裡有數,那些都是空話,捧了空花要來求道。剁了膀子以後,這一句話大概是又冷又餓又痛,痛出來的。達摩祖師說:「你幹什麼?你為什麼這樣?」二祖說:「此心不安!求師父給我安心!」口也!這老實話來了。

但注意哦!他學問已那麼好,至少在求學方面比我們在座的人好,打坐修道的功夫也比我們只有好沒有差,一切勝過我們,而他說心不安。最後又冷又痛又餓,剁了膀子,當然此心不安,恐怕手還在發抖,不過下雪天沒有關係,且馬上停止了。他問這個心怎麼安,這句話問的倒實在。達摩祖師經他一問,當然我們看書沒有味道,文字記載不夠寫實,當時沒有錄影,他那個眼睛一瞪:「還沒有安心,拿心來,我給你安!」尤其那外國人講話鬍子一翹、眼一瞪,蠻哧死人的。

二祖被達摩祖師問呆了。我的心,在哪裡?找不到!怎麼拿心給你!心到底在哪裡?畢竟找不到!要知道,在那種情況之下,二祖的緣慮心沒有了,更沒有第二心思去造一個假話來了,他已經被整得差不多了,僅剩半條命,才有最後一句實實在在的話:「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那好了,我已經給你安好了。」這一下才開悟。

達摩祖師的教育方法好厲害,但是也很客氣啦!假使是我就壞了,「那你怎麼會講話!」對不對!說我心找不到,卻曉得答覆我找不到,這不是心在講嗎?可見還有一個心。但達摩祖師的教育方法不走這個路線。這樣一逼,會把人整神經的,不可以這樣!所以趕緊告訴他:「你在這個地方,我已經給你安心啦!」無可安處嘛!不需要安處,有一個固定安處,就已經不是了。

就如《易經》上的話:「神無方而易無體」,我們一般人總喜歡捉住一個方位,捉住一個東西,定在那裡,以為是安心。那錯了!那都是緣慮心,不是真的。這是一段中國禪宗開始的公案。

再看原文,永明壽禪師提出來說:「初祖西來,唯傳一心之法」,二祖答覆他的話:「求緣慮不安之心不得」,找不到。因此可以了解,「即知唯一真心,圓成周遍」。我們現在用的心,無以名之,為了分辨它,把它叫做假心。

我們那個本自具有的本體之心叫做真心。因此你就曉得,天下唯我獨尊的唯一不二的真心,圓成周遍,無所不在,處處都在,處處現成。但是要怎樣才能達到這個境界呢?

你只要當下「言思道斷」,但不是嘴巴不講話;嘴巴不講,心裡頭卻還在講哪!

摘自南懷瑾全集[宗鏡錄略講]

相關焦點

  • 達摩只傳一心之法,我們所謂心地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達摩只傳一心之法,我們所謂心地法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心即是佛。如果再進一步問:「什麼是心呢?」問題就來了!是身體裡面這個心嗎?不是哦!這裡是心臟。頭腦思想是心?這是頭腦不是心!那心是什麼?問題來了!不過,我們曉得達摩祖師西來所傳是明心見性成佛。
  • 梁武帝與達摩:緣何見貴人而交臂失之?
    後來,梁武帝立碑記之,碑文曰:「嗟乎,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意思是說,唉,雖然見了,卻如同沒見,逢了卻如同沒逢(沒有領悟其真義),真是終生之憾事,真是悔恨啊!「我們現在知道,菩提達摩乃是一代高僧,禪宗鼻祖,一句話就點化了二祖慧可,對於梁武帝來說,那可真是天上掉下來個大貴人,但梁武帝卻與其交臂失之,這究意是怎麼回事呢?
  • 達摩的弟子為求道而斷臂
    我聽導遊說,少林寺和達摩有關的景點其實不止一處,在五乳峰下的小山丘上就有一個初祖庵,這個據說就是當年宋朝人為了紀念菩提達摩而建造的呢。當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了初祖庵之後,小敏的眼神卻有些失望,看來她是沒有能夠感受到高手的「靈氣」,所以兀自有些神傷呢。不過我倒是在這裡看到了意外的收穫,因為在這裡有當年蔡京手書的「面壁之塔」的石額,那塔雖然已經被毀了,但是這石額卻還留存著。
  • 趙冀龍:學二祖的境界,不要學二祖截肢!
    古一法師:這也是你不夠偉大的原因。傲慢和害怕失敗,使你對最簡單也最重要的事情一無所知 奇異博士:那是……古一法師之錘我(系統自動回復):大家好,我是趙冀龍,問題解決者(Problem Solver)。歡迎在評論區跟我互動。祝大家健康快樂。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慧可斷臂和達摩面壁
    羅漢,當地人俗稱為「達摩」,是一件很優秀的作品。達摩,在西土29祖師中排列最後。後被禪宗奉為東土祖師的第一代祖師。據傳他是南印度人,南朝梁代的時候,從印度航海到廣州,後輾轉到梁代都城金陵(今南京)見梁武帝蕭衍。梁武帝是佛教的忠實信徒,在位時,建寺造像,剃度僧人,寫經求法都很積極。他居功自傲,問達摩:「我為佛教做了這麼多事,該有多少功德?」達摩回答說:「沒有功德。」梁武帝又問:「為什麼沒有功德?」
  • 今日恭迎禪宗初祖菩提達摩祖師聖誕!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今日2019年11月1日,農曆十月初五,是菩提達摩祖師誕辰紀念日!達摩在中國始傳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一花五葉,盛開秘苑,成為中國佛教最大宗門,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
  • 明賢法師:二祖慧可大師
    父母見其志氣不可改移,便聽許他出家,名叫「光禪師」。光禪師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遊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教義。經過多年的學習,光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個人的生死大事對他來說仍然是個迷。三十二歲那年,光禪師又回到香山,放棄了過去單純追求文字知見的做法,開始實修。
  • 禪宗二祖慧可大師的故事
    父母見其志氣不可改移,便聽許他出家。於是他來到洛陽龍門香山,跟隨寶靜禪師學佛,不久又到永穆寺受具足戒。此後遍遊各地講堂,學習大小乘佛教的教義。經過多年的學習,慧可禪師雖然對經教有了充分的認識,但是個人的生死大事對他來說仍然是個迷。  三十二歲那年,慧可禪師又回到香山,放棄了過去那種單純追求文字知見的做法,開始實修。
  • 宗道法師:「梁武帝見達摩大師」公案的啟示
    他每出家一次,就讓群臣百官花巨資把他從寺院裡贖出來,花一個億、兩個億的。所以他出家一次,寺院的資金就充實一次。他經常在皇宮裡講經,講經的時候,全國的高僧大德都來聽。他講的很好,包括儒家、道家的經典,他都非常精通。梁武帝的書法也非常好,在音律上也非常有造詣。所以他非常有才華,可謂是全才。  達摩大師來中國之前,在中國的名聲就很響了。
  • 禪棋帝蹤:(蕭衍)禪師梁武帝與達摩之千古公案
    ——《菩提達摩大師碑》梁武帝棋友:有僧榼頭師。——考自《朝野僉載》有僧浮杯。見之不見,逢之不逢,今之古之,悔之恨之。朕雖一介凡夫,敢以師之於後,未獲現生之得,冀有當來之因。不以刻石銘心,何表法之有也。亦恐天變地化,將大教之不聞,式建洪碑,以示來見!——《菩提達摩大師碑》庵主注曰:此碑梁武帝寫於達摩大師入少林寺圓寂後。執弟子禮。
  • 陰陽師:素材達摩們也推出了身份檔案,鬼武達摩使用後不會消失
    可能是因為在1500天期待成就裡面推出了一個特殊的達摩,官方為了讓玩家們關注到這個特殊的鬼武達摩,竟然把之前推出的所有素材達摩都做了檔案,這裡面不包括"吉運達摩",因為吉運達摩並不是式神素材。在遊戲裡面這些達摩連個CV都沒有,但是借著鬼武達摩的光,也擁有了自己的檔案資料,要知道很多稀有式神都還沒有檔案。
  • 戲說六祖--一祖 達摩
    時尼泊爾14歲的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出遊,見途中老人,病人,死屍,感到苦惱。19歲辭別妻兒,不顧父王淨飯王的多番勸阻,毅然出家。林中獨修,七日一餐。六年後,形容枯槁,仍無所得,幾欲餓死。洗把臉,擦了個澡,換了件衣裳,過尼連禪河,來到伽耶城,七天七夜,擱那菩提樹下,苦苦的思索:我來這個世界上是為了浪費糧食呢,不是為了吃飯呢,還是為了吃飯呢?還是不是為了吃飯呢?
  • 達摩回答了梁武帝的五個問題,可惜他到死都沒領悟!
    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但達摩卻認為他一點功德也沒有。有的一點福德尚且「有漏」,怎麼能明心見性、解脫生死呢?梁武帝禮佛,看似用心盡心,卻依然執著於自我、凡聖、回報,用這種心思求法,就像是南轅北轍,機械器具越是精良,便離目的地越遠。看起來用心虔誠,其實大謬。其晚年被餓死於臺城,與他的佞佛亂政不無關係。所以達摩一再否定他,並提出「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可惜梁武帝不能領悟。
  • 阿毗達摩第四講 阿毗達摩的特點和意義
    就是趕緊做標記,一覺察到自己有煩惱了、心煩了、煩燥了、不安了、有情緒了,趕緊就要對自己的情緒進行標記,這樣呢,可以及時地截斷自己這種煩惱的續延,這是一個如理作意的方法,也是禪修的方法之一。《阿毗達摩》的特點今天我們講《阿毗達摩》的特點。《阿毗達摩》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系統地分析諸法。
  • 二祖慧可大師
    二祖慧可大師悟道因緣         二祖慧可大師,俗姓姬,虎牢(又作武牢,今河南成皋縣西北
  • 老照片的故事|三塊達摩石現高僧三種狀態:面壁、另類、一葦渡江
    老照片的故事(34)達摩三態長精神▓ 王增陵我收藏的人物系列中,達摩最為我喜愛和敬仰。菩提達摩是天竺僧人,大約在中國南北朝時的南朝梁代,到中土來傳大乘佛教,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在中華佛教界影響最大的禪宗,就是達摩創立的,他是中土禪宗的初祖。
  • 【日本意向】達摩的寓意
    相信對日本稍微有了解的人都看到過達摩,達摩在日本很受歡迎,在影視劇或遊戲裡面也是廣泛出現,那達摩到底有什麼寓意呢?      達摩被日本人賦予了「緣起物」的寓意,是「為了尋求好事好運而用於祈禱的物品」,另外招財貓,繪馬,御守等也都是緣起物。人們總是請一尊達摩用來許願,為升職,結婚,競選祈求好運。
  • 學佛那麼多年,怎樣才能看出自己的業障是否減輕了?這幾點告訴你
    我們累生累世造下的惡業,形成了一個無形的屏障,這就是業力。而如何消除業力,是我們佛弟子該修行的一部分!放生、做義工,念經拜佛,甚至生病也可以視為消除業力的一種方式。許多佛弟子覺得他們做得越多,他們的業力就越輕。所以今天,讓我們談談有怎樣的表現,才是業障減輕了呢?
  • 風靡日本的達摩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小編帶你兩分鐘快速了解一下在日語中,不倒翁(だるま)的漢字正是達磨(達摩),也就是說在日語中達摩與不倒翁是同義的。然而這個回答似乎很容易牽涉出新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不倒翁會與達摩同義?這兩者的畫風也相差也太遠了吧……難道這只是一個用詞上的巧合?這個可愛的小物件與中國南北朝時期的達摩祖師有什麼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