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夜食堂》上映的第二天,豆瓣已經給出了該影片的評分,僅5.6分,多數網友在觀影后選擇評分3星,佔比31.5%,參評3099人。從黃磊翻拍電視劇到梁家輝製作電影,始終無法超越原著的成就,好在影帝撐場,沒有罵聲一片。
文化引入是一種冒險的行為,基於廣大受眾耳濡目染的生長環境,將國外的經典引入中國,即使做了足夠的本土化處理,仍然是無法」接地氣「的作品。翻拍作品的觀影群體可以分為幾類:一是,原著的鐘愛粉;二是,演員效應吸引來的觀眾;三是隨機觀影的觀眾。
對於第一類鍾愛粉而言,原著的劇情走向包括演員的演繹方式已經深入他們的內心。人的心理中有一個」首因效應「,會對率先觀看的東西印象深刻。其次,對於兩個都看過的原著粉而言,在觀影之後,很容易將其中的人物角色進行對比,這樣不滿的聲音就會加劇。
對於第二類和第三類人群而言,很容易對本土化處理的東西新生好感,也容易因為部分情節,諸如引入了日本的「居酒屋文化」、「夜宵文化」造成觀影不舒適。梁家輝本身是香港演員,在配音的處理中,成了臺灣口音,包括港味,也容易使得設定的劇情環境「上海弄堂」與口音形成反差,形成不適應。
基於演員吸引而來的觀眾,很容易在影片評分中做出主觀的決定,諸如對梁家輝的喜歡,對魏晨的喜歡等。但是與此同時也伴隨著一種「期待效應」,如果觀眾對演員的演技抱著很深的期待,當事與願違時,也會有很深的失落感。部分影評中有人寫道「影帝處女座的鏡頭設計有點發力過猛」「梁家輝不僅帶來了糟糕的導演作品,還帶來了經典的面癱中老年形象」。儘管言論可能過激,但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不得不面對。
電影評價本身是一件十分主觀的意識活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影片的好壞的衡量,需要立足與觀影者的主觀感受,豆瓣評分5.6可以說「低不成,高不就」,肯定是有那麼一群人喜歡,也有那麼一群人不喜歡。基於此在觀影的時候也需要立足於影片的拍攝手法,諸如色彩搭配、構圖、角度等攝影手法的引入,相關內容需要娛公觀影后再做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