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玉淺談歷史:關於宋詞的研究,研究者有必要學會填詞的兩個意義

2021-01-11 元玉說理想

大家好,我是元玉。今天來給大家講一講關於宋詞研究者的一些問題。

在現代社會裡,由於科學文化的蓬勃發展,需要人們從事專亞工作時進行較細的分工,同時,也由於人們的才智大多各有長短,興趣各有所偏,因而「術業有專攻」成了文化領域的普遍現象。在文學界,作家大多不兼作批評家,批評家也不必兼搞創作,這也似乎她大家久已習慣的現狀。同樣的道理,在當代,我們從事古典詩詞、古典文學研究的同志,一般來說似乎也大可不必再去仿效古人當窗作斌、對月吟詩了。

從專業目標來看,的確並沒有哪一個大學的中文系和哪一個文學研究機構是想把他們那裡的佔典文學工作者培養成為古文作家與詩人、詞人的,上級主管部門和整個社會也沒育對他們提出這個培訓任務。這樣看來,如果有誰提倡從事古典詩詞研究與教學的人最好學會寫一點舊體詩詞。似乎是不合時宜的。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多事,有人會認為這是苛求,甚至,我們還聽到過有人譏議作舊體詩詞的人是倒退、是「復古」,是「遺老遺少」的無聊遊戲呢!

但我要鄭重地指出:由於我們所從事的專業的特殊性,宋詞研究者學會寫作一點舊體詩詞,特別是學會較為熟練地運用長短句的詞體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但是一種無可厚非的正常愛好,而且是一種在一定意義上說來必不可少的專業技能訓練。為什麼這樣說呢? 我們是研究工作者,我們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學術研究而不是文學創作。但是,即使單單為著搞好學術研究.我們也亟須在詞的創作上獲取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直接經驗,才不至於對找們的特定研究對象隔靴搔癢,說外行話。對於宋詞學者來說,花費一定的時間與精力學會填詞,至少有兩重意義:一是工具意義,二是認識意義。

(一)工具意義。

關於這一點,我想是不難理解的。我們研究的對象,從語言形式的角度來看,『它是古漢語中的一個特殊品種。這種長短句的音樂文學形式,自有其一套與一般古漢語不同的音韻、格律、句法、章法等等方面的規則與要求。要系統地懂得這些東西。經驗證明,單憑多讀作品和機械記憶是難以完全熟悉此道的。最好能通過一定的習作實踐來獲取深刻具體的印象,以便於掌握和運用。不如此便難以分辨四聲、五音、陰陽,難以熟悉韻律與韻腳,難以I握諸如分片、換頭、煞尾等等一系列專門化的術語的含義,電不用說體會聲情、辨識宮調、分析章法、把握風格等更高一層的要求了。

如果我們不通過創作練習來逐步掌握這一套專門的語言信息符號,我們對於詞學就可能是門外漢,或至多能當個半內行。這樣.我們在課堂,上或文章裡講解分析詞時,盡份可以把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思想內容等等說得詳而又詳,頭頭是道,但對於最關鍵的藝術性問題就只能不餚邊際地打「外圍戰」,說不出子午卯兩,別人也就會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們於詞學駱外道說不出內行話,從而不聽、或不看我們的對訛也投有用的空論了。詞的語言形式既然是我們從事於這一項專業終生都離不開的工具。

那我們就必須努力學會自己運用它—不但能閱讀,而且能寫作。程千帆先生在《古典文學知識》發表的《談如何研究佔典文學》中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搞古典文學,要能夠直接用文言文去思想,這樣,不僅可以把古代人的文字的意義看得很準確,而且作者筆下的鄧些人物形象的內心狀態。你都能把把握住。如果你能夠用古文寫,能夠使用,更好。這不是開倒車,而是掌握一種有益的工具。所以對於古漢語,希望摘古典文學的人能夠逐步達到這樣一個要求:能讀,還要能寫」。程先生談的是整個古漢語對於搞古典文學的人的工具意義,對於宋詞研究者,這個道理是一樣的。

(二)認識意義。

這裡我指的是對詞的創作甘苦獲取直接的和感性的認識,以便更親切地體會它的藝術個性與風格特徵。我們的研究對象既然是一種文學創作,那麼,我們對這種作品的創作過程、創作規則與創作經驗如果體會越深刻,在分析與評論時就越能把握其藝術特徵、談出其藝術技巧。當然,美食家不一定會下廚炒菜。但我相信,既會炒菜又會品嘗的人比起那些只會品評不能實踐的食客來,定能對佳餚美味的烹調製作發表出更切合實際的意見。更何況,作為精神產品的詞的創作,比起炒菜還有複雜得多的內容呢!我們如果親自嘗過做詩填詞的艱難,審度過聲調的平仄抗墜,權衡過遣辭造句、用典使事和對仗用韻的優劣巧拙,體會過謀篇布局和創造意境的複雜過程,那麼,毫無疑問,當我們重新來辨別古人詞作的體式,比較其風格特色,領會其創作經驗,從而進一步描述古代詞史的規律性的時候,我們就必然會得心應手,如庖丁解牛,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遊刃有餘了。

其實只耍稍稍回顧從古至今的創作史和研究史,我們就知道,詞的研究家兼具詞的創作之才,這本來是不應該成為間題的。姑且不說在宋代,詞學理論家李清照、張炎等人本身就是當行本色的大作家,單從清代至晚近來看,這三百年中許多詞學名家難道不是身兼作家與學者二任的嗎?從浙派的朱彝尊,到常州派的張惠古,周濟,以及陳廷焯,譚獻、馮煦、沈曾植、還有晚清四大家的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以至引進西方理論方法的王國維等等,這些人有誰不是既有煌煌詞論與累累研究成果,又能寫出極漂亮的詞的?再拿當代一些詞學前輩來舉例,研究成果較為突出的夏承燾、唐圭璋、俞平伯、昊世昌、沈祖棻、詹安泰、繆鉞、萬雲駿等學者,他們除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外,無一沒有當行本色的詞作行世,其中的好幾位還公開出版過自己的詩詞創作專集。

很顯然,這些一專家的創作實踐,大大地幫助和促進了他們的研究工作。

好啦,今天就和大家談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

相關焦點

  • 黃承金《宋詞「倚聲填詞」作法ABCD……》
    宋詞「倚聲填詞」作法ABCD……文/雕句(金子)記:掌握作詞方法並未難,依其法免走彎路。所以其法者,文有其路,詞有其道。詞曲於樂,各按其體是也。宋詞與樂同源,詞和曲都是所謂「倚聲之學」。詞要論平仄四聲,就要在詞曲結構上怎樣按排。古人不像今人用軟體來作詞這麼簡單,今人平聲不分陰平、陽平。仄聲不分上、去、入三聲。古時仄聲還要分二聲。宋詞的字句,全要依照曲調的抑鬱高下,予以妥協安排。漢語言每個單字發音次第,都可讀出四種不同的音調。字調有剛柔、長短、輕重、清濁、開合、陰陽等之分。
  • 詞唱春秋新舊韻,詩吟歲月古今聲;淺談填詞作詩,該用哪種韻書
    關於寫詩填詞究竟依據何種韻書,這原本不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但目前卻爭論比較激烈,分歧也比較大。其焦點就是新韻和舊韻問題。古韻乎?今韻乎?習慣於使用舊韻的人,以為舊韻已經定型,再來新韻,多此一舉。且作古詩填古詞,就得使用舊韻,也就是古韻。
  • 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關係研究
    關於新中國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的關係,是研究中共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人們深入理解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熱點問題。這不僅是一個十分重大的歷史問題,而且還是一個十分重大的理論問題。
  • 20世紀最優秀的古羅馬歷史學家塞姆代表作,羅馬歷史研究者必讀書
    按照本書前言作者的說法,關於羅馬精英人物的傳記研究法是塞姆這位被公認為20世紀英語學界最傑出的羅馬史專家最偉大的史學方法論成就——有必要指出的是,本書前言的作者同樣遵循這樣的史學研究方法,為塞姆作傳,進而評析塞姆的學術生平及其史學成就。而塞姆的成名之作《羅馬革命》即是以奧古斯都傳記的形式,通過構建相關的婚姻、家族、利益與權力的關係網絡,展現和分析了羅馬從共和國走向帝國的歷史劇變。
  • 觀點要覽|黨史學篇:關於黨的歷史評價問題成為重要研究主題
    「四史」學習教育推動黨史研究繁榮發展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四史」學習教育的重要論述,為中共黨史研究邁上新起點、開闢新境界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有學者認為,貫通歷史與現實,在宏闊的歷史縱深與歷史比較中分析、說明問題,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個鮮明理論品格。中共黨史研究具有重要的資政育人功能。
  • 現象學、民族志與個案研究: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
    原創 理論志編輯部 Political理論志 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社會學的質性研究方法,主要分為質性研究的起源和質性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兩個部分。(二)民族志(ethnography)民族志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起源於20世紀初的人類學。民族志的字面意思是「關於民族的書寫」,其中「ethnos」指「民族、種族和文化體」,「graphia」指「書寫或表達」。民族志在傳統意義上被定義為發現和綜合描述一個族群的文化,這種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通過自身的切身體會獲得對當地人文化的理解。
  • 填詞應知應會的知識
    這裡的「詞」,是指一種文學體裁,是「調有定字,字有定聲,句中定格」的獨特的格律詩體。人們所說的「填詞」就是指——寫這種別體格律詩歌。一、學詞的前提是先要學好詩宋詞,是我國古代文學寶庫中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它和唐詩、元曲一樣千古流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宋詞的聖殿,共同領略中華文學寶庫中的這朵奇葩。
  • 以「今古人文」把握地方歷史文化研究
    今天,當網際網路重構理論研究格局、文史研究方式方法發生巨變,推動地方優秀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向更高層次、更深程度、更廣範圍拓展成為緊迫課題時,地方歷史文化研究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立身之本,仍是「今」「古」「人」「文」四個字。一是進行「有深度」的思考,讓「今」更有指導意義。思考是一項重要能力,也是深層次的核心競爭力。
  • 畫風清奇、魔性搞笑的繪本宋詞,是時候給孩子科普一下了!
    我讀書的習慣,首先就是了解一下作者的身世背景,《半小時漫畫宋詞》這本書,創作者是一個團隊,陳磊和他的夥計們,我想知道他們都是怎樣的江湖兒女?然而連百度上都很少有他們的蹤跡,我對他們的了解,也就只有《半小時漫畫宋詞》裡,那簡單的一頁了。
  • 中醫文獻難懂,研究者鍥而不捨,一個詞研究花了二十年
    中醫是我國祖先留下來的歷史瑰寶,從史前人類誕生之日開始,先民就在同疾病作鬥爭;新時器時代晚期,隨著原始農業的萌芽,人們開始飼養家畜,為了防止家畜病死,於是中醫開始關注動物健康;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醫已經形成龐大、系統、結合所有生命的綜合體系;現代的研究學者,對待這份無價之寶十分珍惜,但是要完全接納它
  • 用全面的歷史的方法研究中共黨史——讀毛澤東的《如何研究中共...
    核心閱讀  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的重要講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中共黨史研究的目的、對象,並對如何研究中共黨史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意見,這對今天研究中共黨史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 古代詞牌與填詞人的詞有何關係以及引申而來詩詞歌賦的不同意義
    詩以詠志以上所說是對詞牌與詞人所填詞之間關係的通俗比喻和解釋,總結起來就是:詞牌是一種固定格式的文學創作形式,而詞的內容則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在規定格式下的自由發揮,就是詞牌與詞的關係。除此之外,詞人所填的詞又自成一家,與詩的意義相雷同。這能夠從「詩詞」、「歌賦」、「詩歌」等等流傳於世的常見詞語中發現一些端倪。
  •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所以研究歷史沒有必要?這種想法太偏頗了
    看歷史書或者歷史電視劇的朋友可能會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唐朝的李世民就是一個顯著的例子,雖然作為皇帝有史官記錄他的言行舉止,但李世民也多次篡改了史書。就算沒有皇帝的更改,史官記錄歷史也難免會使用春秋筆法。
  • 宋詞《臨江仙》的寫作方法
    宋詞的著名詞牌幾千首,每一詞牌都有一個或多個詞譜,我們不可能全部背熟,我們只需要選取部分我們喜歡的詞牌來背誦就OK。很多人說,背誦詞譜不容易。在這我告訴大家一個小技巧,就是每個詞牌選2首自己喜歡的優美宋詞來對照詞譜背誦,這樣記得快,而且記得牢。如果您喜歡《臨江仙》,請一定要對照詞來背熟《臨江仙》的詞譜哦,這是寫《臨江仙》的前提基礎。
  • 劉曉卉 | 1980年以來美國的飲食歷史研究
    1980年代以前的零星作品多以單純追溯飲食本身的歷史發展與記錄飲食民俗為主要研究內容, 此後的研究具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和維度, 引入了社會和文化等新鮮視角, 探討的議題主要有:飲食與社會變遷、飲食的文化意義和功能、飲食與生態環境和人類健康的關係, 飲食中的政治問題以及飲食文化潮流等多個方面。飲食歷史的興起拓寬了歷史研究的內容, 標誌著新史學的發展和進步。
  • 香港電影研究的現狀分析
    對香港電影進行多方面的研究,重新看待中國電影百年的分布歷史,是十分有必要的。香港作為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其電影也有著鮮明的商業生產的特點,這種快產快銷、票房至上的觀點一直是學術界所不屑對待的,所以正式的香港電影研究起步很晚。
  • 《宋詞》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出自他手
    北宋最偉大詞人之一,仁宗時期的進士,因為所填「鶴沖天」中有「忍吧浮名,換了淺斟低唱」而仁宗不喜,所以讓他去填詞,柳永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宋詞》這本書中,共收錄柳永所作之詞十三首,多為千古傳頌的詞作。今天我們來分享一下其中最出名的兩首,這兩首詞你肯定知道,甚至能背過。
  • 【深度專訪】初曉波教授訪談——中國的日本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
    周一良在談及歷史研究方法的時候曾經指出,「解放以後,為了糾正過去史學界只鑽牛角尖,把史料當作史學,見木而不見林,因而強調理論、觀點,強調大處著眼,強調觀其會通,原是必要的。但忽略了對具體事件、人物、制度的細緻深入的研究,因而慢慢地流入空疏,好為大言高論,變成了通病」。
  •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歷史題材創作研究》在我校...
    徐小洲在致辭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10月23日給中國戲曲學院師生的回信,體現了他對全國所有戲曲界人士與戲曲研究者的關懷,表達了對振興戲曲的殷切希望。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戲曲歷史題材創作研究」,是符合當下社會現實與時代需求的重要選題,具有助推中國戲曲發展振興的使命與意義。
  • 不廢胸頭一像高——鍾敬文的魯迅研究及其意義
    如,發表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63年第2期的《晚清革命派著作家的民間文藝學》,就是一篇極有分量至今為人稱道的論文。論文集中體現了鍾敬文的兩個重要民間文藝學思想及特點——濃厚的歷史關懷與注重實證研究,是鍾敬文有關民間文藝學及民間文學作品研究的重要實踐成果之一。論文的第一節《論神話的性質及其與歷史、科學的關係》和第二節《讚頌上帝的反抗者:撒旦》,都著重論述了魯迅關於民間文學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