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隊一撥接一撥 村民好日子一天賽一天

2021-01-18 瀟湘晨報

曾經,永和是個國家級貧困縣,地處晉西呂梁山脈南端,縣域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態惡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脫貧任務重,脫貧時間緊,成了永和最大的縣情。

山西省委組織部按照省委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安排部署,自2015年8月起,先後派駐永和縣三屆駐村幫扶工作隊,在非常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蹚出了一條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扶貧為帶動的創新扶貧之路,為今年2月永和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做出了重要貢獻。近日,山西晚報記者在永和縣實地採訪,記錄下當地在脫貧路上奮鬥的一個個感人場面。

助脫貧謀發展 擼起袖子加油幹

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工作隊是一支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為貧困山區助脫貧、謀發展而發起的扶貧隊伍。到目前為止,工作隊已經輪換了三屆26人。目前正在駐村幫扶工作崗位上的12名隊員,都是從山西省委組織部機關精挑細選的精兵強將,定點對口幫扶永和縣閣底鄉閣底、東徵、石家灣、馬家灣等4個行政村。他們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均為高學歷、高素質的黨員幹部,其中不乏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重點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抓黨建、找項目、籌資金,發展產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走村入戶,提升群眾認可度和幸福感……現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吉帶領隊員們嚴格遵守「五天四夜」駐村要求,以「一村一隊、一隊三人」的形式,與對口幫扶的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情、用力做好幫扶,團結帶領當地黨員、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讓人欣慰的是,2018年,他們幫扶的4個村實現脫貧。

凝心聚力 幫老百姓解決生活難題

「我們喝上這乾淨放心的自來水,真是像一股甘泉流進了心裡。感謝你們為我們辦的好事!」馬家灣村民於芳梅高興地對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韓琨、王錦鑫說。

永和縣地處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東岸,黃河流經68公裡。按說有母親河的滋養不應該缺水,但是這裡的村民,卻沒能「靠水吃水」。因為地處山區,加上「十年九旱」,不僅發展農業生產缺水,就是連老百姓的吃水都是個問題。

「以前,半夜起來等水、早上起來搶水、開上三輪『蹦蹦』拉水、扛上擔子挑水,這就是過去我們這裡用水、吃水的真實場景。」張吉介紹,為讓群眾儘快吃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駐村工作隊首先針對馬家灣村飲水管道漏水點多的問題,協調永和縣水利局對村內水網進行了徹底修復。工作隊還啟用了乾坤灣2000立方蓄水池,為石家灣、馬家灣村各修建50立方蓄水池,完成了東徵村水源地擴充和擴建蓄水水窖工程,解決了各村供水水源不足問題。

「一到冬季,原有裸露在地面的供水管道水管上凍,閣底村村民有近四個月吃水不便。」駐村第一書記張澤軒說,去年,工作隊啟動了「東徵—閣底」人居飲水管道入地2米下穿工程,徹底結束閣底村老百姓祖祖輩輩只能靠人力拉水、水窖儲水過冬的歷史。

「除此之外,我們還持續加強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完成閣底村—東莊自然村3公裡道路硬化工程、安裝村內路燈288盞,完成危房改造104戶,易地搬遷72戶,新改造窯洞農家樂282孔……」提起工作隊近來為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所做的實事,張吉如數家珍。

抓黨建促脫貧 創新扶貧新模式

「唱支山歌給黨聽……」7月28日早晨,石家灣村的幾位村民隨著村文化廣場的LED顯示屏播放的歌曲,自信地唱著。

2019年,為了加強黨的陣地建設,為黨建活動「搭臺唱戲」,豐富扶貧政策宣傳途徑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申請資金,新建閣底村1500平方米、馬家灣700平方米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新建馬家灣日間照料中心5間,為各村文化廣場架起了15平方米的LED顯示大屏。

駐石家灣村工作隊隊員霍利鵬介紹,自從建起了文化廣場,這裡便成為了村民業務文化活動的「主戰場」。而駐村第一書記馬國才更是把LED大屏當成了「寶貝」,除了每天定時播放新聞聯播、扶貧政策、脫貧致富先進事跡,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結合「永和扶貧日」及各村實際,開展包括紅歌賽、秧歌賽、產業知識講解等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還組織黨員播放收看《榜樣》等教育片,極大豐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形式,將小小的LED屏做成了石家灣村黨員思想教育的平臺、宣傳凝聚群眾的平臺、推動脫貧致富的平臺,把村黨支部的黨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還組織東徵、閣底、石家灣、馬家灣4個村的村「兩委」幹部及第一書記參加縣級農村「領頭雁」培訓,系統學習扶貧政策和產業發展知識。選派東徵村黨支部書記赴浙江參加美麗鄉村建設培訓,不斷提高村「兩委」班子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經過培訓,村「兩委」戰鬥力不斷提升,黨建引領脫貧內生動力顯著提高,形成了脫貧攻堅的良好模式。

著力打造產業集群 拓寬增收渠道

近年來,省委組織部幫扶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堅持產業發展「整體布局、統籌推進」,不斷探索產業發展路徑,在幫扶的4個村部署了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紅色旅遊、農家樂等六大產業集群,持續拓寬貧困人群增收渠道,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張書記好!你看看菌棒上都快出菇了,長得還不錯!」為了給4000多個菌棒噴水,51歲的貧困戶馮新平在村裡的香菇種植大棚忙了一天,雖然有些勞累,但是看見駐閣底村第一書記張澤軒的到來,像看見親人一樣,臉上堆滿了笑容。

「過去,莊戶人都靠土裡刨食。現在,工作隊給我們開闢了很多掙錢的渠道,即便遇上天旱少雨,人也不焦慮。除了香菇種植,我平時還參加蘋果管護,種了50多畝玉米、高粱,打打零工,年景好了,我們兩口子一年能收個3萬多元。」馮新平說,他對今年種香菇的收入,也充滿了期待。

「手機尾號5694的帳戶,完成光伏發電收入……」看到手機剛剛收到的簡訊,閣底村的貧困戶張恆文望著自家屋頂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太陽能光伏板,笑彎了眼角。這已是他連續多個季度收到光伏發電款了。2016年,他家屋頂安裝起了5KW太陽能光伏板,不僅為家提供生活用電,多餘的電還能上網銷售賺錢,一年能多收入5000元。

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 扶持優勢產業

「前幾天,咱這下了冰雹,統一搭建了防雹網的蘋果,基本沒啥損失,但是沒搭網的果子落了一地,非常可惜……」6月底,在閣底鄉召開的永和縣蘋果產業聯合黨委會議上,張吉作為這一特殊黨組織的黨總支書記之一,號召黨委委員們研究如何幫助農民加強果樹管理。

2018年,駐村工作隊員入戶走訪得知,地處黃河岸邊的閣底、東徵等村的2000多畝蘋果樹,之前因為村裡種植戶缺少技術,果樹管護不佳,掛果少、病蟲害多,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於是,由駐村工作隊、永和縣委組織部等單位聯合創新發起成立了蘋果產業聯合黨委,目的是將永和縣閣底鄉9個有蘋果產業的村黨支部整合起來,依託當地的龍頭企業華龍果業與閣底鄉的村裡籤訂訂單,以保護價收購蘋果,統一管護、統一採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通過「黨員示範帶動+培養貧困戶」的方式,並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聘用果農進行管護,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

「村民們在果園打工,每天能賺140元工錢。我兼職當果樹管護員,每年僅管護費一項,就能增加兩萬多元的收入。蘋果樹下被好運氣砸到的,不僅是牛頓,還有咱老農。」東徵村63歲的村民老劉笑著對駐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嶽淵通說道。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黨,關鍵靠產業支撐。除了蘋果產業聯合黨委,我們還成立了旅遊產業聯村黨委。把基層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將百姓領上致富路。」張吉說。

村裡變化大 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採訪期間,山西晚報記者在駐村第一書記嶽淵通的帶領下,來到充滿紅色記憶的東徵村。一下車,一條漂亮的旅遊公路向兩端延伸,路邊豎立著一個個太陽能路燈。一側由窯洞改造成農家樂的小院一字排開,石頭砌成的圍牆內種著幾町蔬菜和綠植,映襯著天藍雲白,煞是好看。

「這些年,工作隊給村裡帶來的變化太大了,連我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了。」正在自家小院內陪孫子玩耍的馮成俊見到嶽淵通和山西晚報記者,笑嘻嘻地迎了上來。

馮成俊居住的窯洞,與大家記憶中的窯洞有所不同,一改原本土坯窯的陳舊風貌,新式吊頂,雪白的牆壁掛著一臺液晶電視,大炕上鋪著潔白的床單被罩,會客區沙發、茶几都很新潮,儼然一副酒店風。窯洞最裡面,一個棕紅色的木質書架將整孔窯格成了兩段,推門進去便是一個乾濕分離的衛生間。

2016年以來,東徵村採取「支部+旅遊+貧困戶」模式,農戶以自家窯洞作為資產進行入股,將「資產」變「股權」,由政府出資按標準對其進行改造,建成後交黨支部統一管理,農戶獲得收入後,農戶與村集體按8:2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實現農民和集體「雙增收」。

張吉介紹,他們依託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黃河乾坤灣景區等旅遊資源,以旅遊產業為主線,結合幫扶村的實際,除了積極發展農家樂,還開展了東徵紅色教育培訓,打造黨性教育培訓基地。如今的東徵村早已不再是被人遺忘的偏遠山村,就在去年,東徵村榮獲全省首批「AA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稱號。除此之外,東徵村、石家灣村、閣底村等村落均被評為「山西省旅遊扶貧示範村」。

「早前家家戶戶都是旱廁,城裡人來了都是叫苦連天。我們現在也用上了衝水馬桶。以前我們也就年根兒上能洗一次澡,現在用水方便多了,天天能洗澡,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村民種地、打零工一年收入也就3000元,現在,家家戶戶收入都翻了10餘倍,日子過得美滋滋!」馮成俊高興地說。

「『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有的貧困戶拎著自家種的水果來看望工作隊員,有的把地裡打下的綠豆送給幫扶責任人,有的自發在村委會集結為即將離任的第一書記送行。看到這一切,我們覺得這些年辛苦付出都值了!」張吉欣慰地說。

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劉江

攝影:劉江 張東明

扶貧檔案 2014年永和縣閣底鄉閣底、東徵、石家灣、馬家灣四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18戶1497人,貧困發生率49.7%,2017年東徵村率先整村脫貧,其餘3個村2018整村脫貧。截至目前,四個村有新識別貧困戶5戶13人,貧困發生率降為0.4%(符合「貧困發生率低於2%」的貧困村退出標準)。

(責編:溫文)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八十七)直灘鎮團結村: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2020-10-09 2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紅火丨岑鞏縣羊橋土家族鄉楊柳村村民楊慧
    有了技術保障,有了駐村工作隊和政府的支持,我底氣更足了。搭架、施肥、除草……我每天早出晚歸,在地裡忙活著。每次網格員到我家走訪,都會不著面,一問我的妻子,都說要晚上8點左右才回家吃飯。經過兩年多的精心護理,2017年,葡萄開始掛果了,當年收入3萬餘元,我一家也順利脫貧。
  • 塔城市駐村工作隊:村民哪裡需要 我們就在哪裡
    中新網新疆新聞3月6日電 (劉夢潔)3月2日早上,塔城市水利局駐駐阿不都拉鄉上阿東村工作隊、村「兩委」、下沉幹部正在開晨會,村民張愛蘭氣喘氣喘籲籲跑來焦急地說道「快來幫幫忙,工作隊的同志請你們去看看老人董玉蘭怎麼了。」工作隊立即安排副隊長金德坤隨她前往。
  • 中江縣回龍鎮——村裡來了「6789」工作隊 帶領鄉親們拼出好日子
    「自從來了駐村工作隊,這兩年我們村變化很大。」這是中江縣回龍鎮原梔子灣村(村級建制調整後,梔子灣村併入歇馬村)村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60後」農技員黃昌學;「70後」駐村隊員王永旭;「80後」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何韜;「90後」民政幹部蘇莉。他們是村民交口稱讚的「6789」駐村工作隊。
  • 西北石油人與賽買提一家的不解情緣
    中新網新疆新聞7月1日電 (李學仁)5月25日,是賽買提•達吾提一家人最高興的一天。  這一天,賽買提家人和親戚50多人齊聚一堂,共同為賽買提的媽媽,100歲的依明尼汗•吐爾遜老人過生日。  依明尼汗•吐爾遜是村裡的第一個百歲老人,也是她有生以來第一次過生日。
  • 脫貧攻堅:我們的工作隊「亞克西」!
    逢年過節在村民家中忙前忙後的他,用真情得到了村民的認可。以前全村家庭收入是靠種植小麥、玉米維持生計。這種單一的種植模式,收入微薄,導致該村2014年以來建檔立卡貧困戶達97戶。按照自治區黨委計劃安排,為確2020年該村整村脫貧,夏盛亮帶領村委會、工作隊圍繞自治區有關脫貧工作提出的「三雙」措施,為確保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結合村情與市場,積極探索「一村一品」的發展規劃新思路。根據大量入戶實地調查,他確定了小拱棚、庭院和大條田三種種植方式。
  • 華農扶貧工作隊一邊積極防疫一邊為村民的收成操心
    24小時監測宣傳、網格式排查、籌發防疫物資預防藥方、為貧困戶促銷走地雞、統計早稻種子需求……在這個特殊的春節,河源龍川縣豐稔鎮禮堂村的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一邊組織黨員志願隊,築起一道農村疫情阻擊的「銅牆鐵壁」;一邊用「入戶+微信」的方式統計村民春耕所需,順利將636斤早稻種子送到了村民們手中,保障春耕播種。
  • 塔城市:工作隊為農民搶收打瓜
    8月24日,新疆塔城地區塔城市葉門勒鄉喀拉尕什村村民賢愛梅對安曉葉說。  安曉葉是塔城市人民醫院駐喀拉尕什村工作隊隊長。8月23日晚,安曉葉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村民賢愛梅發出的求助小視頻,得知她家30畝地的打瓜早已成熟,因為人手不夠,眼看就要爛在地裡。  安曉葉馬上召集工作隊隊員開會商議,決定第二天幫助賢愛梅家搶收打瓜。
  • 不是珍稀樹種卻論斤賣,4毛一斤,村民用騾子一天能馱1000斤
    而在那山道上,一個個上了年紀的村民牽著一頭頭騾子穩步下山,在那騾子身上還扛著兩捆鋸好的木頭。沿著修繕整齊的村道把騾子趕到指定的卸貨地點,村民們手腳麻利地把木頭卸下,整齊地堆放起來。這裡便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縣下的一個普通小村莊,這些被運下來的木頭是一種名為青槓樹的樹種,在通江隨處可見,卻是這些村民的生計來源。
  • 今天是個好日子——河北省新河縣開展尊老敬老活動側記
    新華社石家莊10月17日電(記者劉奕湛)熱氣騰騰的餃子,香氣撲鼻的大鍋菜,精彩紛呈的文藝演出……17日,農曆九月初九,是中華民族傳統的重陽節,在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新河縣的多個鄉鎮開展了尊老敬老活動,在弘揚優良傳統的同時,各個駐村工作隊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宣傳黨的扶貧脫貧政策和紮實推進各項工作
  • 省國資委扶貧工作隊隊長對話花園村村民 花園村已然變成了真正的花園
    昨日,楚天都市報記者採訪了省政府國資委駐花園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王珂、花園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楊生寶和多位村民。扶貧工作隊名片省政府國資委駐村工作隊 由1名副處級幹部帶隊,2名科級幹部組成。2017年初進駐丁家營鎮花園村,主動發揮優勢,聚焦產業發力,全身心投入脫貧攻堅工作,圓滿完成了駐點鎮村扶貧任務。
  • 「今天的好日子比俺夢想的還要美」
    胡慶華是壽縣正陽關鎮譚套中心村村民。曾是全村最困難的貧困戶,面對淮河早報、淮南網記者,說出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的幸福生活,是我做夢都不敢想的!因為這樣的日子,比俺夢想的還要美好!」說話的同時,他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經了解,胡慶華剛滿30歲時生了一場大病,從此身體健康便每況愈下,讓胡慶華在家中病榻上一躺就是十多年。
  • 靈石縣王禹鄉回祖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駿午--真心幫扶甘當村民...
    靈石縣王禹鄉回祖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楊駿午 真心幫扶甘當村民的「好兒子」 青春微記錄    挨家挨戶走訪     2019年8月,楊駿午接到靈石縣關於選派駐村工作隊和駐村聯絡員的通知後,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經單位領導開會決定,楊駿午被選派為駐王禹鄉回祖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2019年10月11日凌晨3點左右,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正在熟睡的楊駿午和工作隊隊員。原來,村民趙有成的老伴突發疾病,肚子疼得接近昏迷,需緊急送往醫院。
  • 牧民在哪裡,駐村工作隊就服務到哪裡
    「新疆人的一天」向大家推送的是烏恰縣科學技術教育局駐烏魯克恰提鄉克孜勒庫魯克村「訪惠聚」工作隊副隊長買買提沙布爾·阿爾孜的一天,為了更好地為進入夏牧場的牧民提供服務,買買提沙布爾和轉場牧民一起進入玉其塔什草原。他說,用心、用情、用力為牧民服務是駐村工作隊義不容辭的責任。新疆經濟報訊(記者帕蒂曼報導)「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 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經到來
    阿妹戚託小鎮新市民:期盼的好日子已經到來 2020-10-03 18: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二紅愛美了——武邑中學駐張蒙村工作隊的扶貧故事
    「你們是工作隊嗎?我的低保錢還沒到呢?怎麼回事呀?快到了嗎?」來者便是張蒙村村民張二紅,了解他的來意後,工作隊幫他諮詢了民政局相關科室,了解了他的情況,但給張二紅回復時,隊員們經過交流發現他性格內向,不擅交流,這是二紅給工作隊的第一印象。之後的幾天,工作隊見過二紅幾面。每次一見面,二紅就詢問錢的問題,除了錢和他的低保,張二紅沒有話和工作隊說。經了解,二紅獨身一人,父母全都離世。
  • 三管齊下 省派黨建工作隊為新泰市前上莊村新社區建設工作添上...
    原本,第二期樓房預計將於明年的五月份正式完工,但是山東省派黨建工作隊前上莊村工作組的到來,給這個村莊的華麗蛻變添上了一把「助燃劑」。抓黨建 強班子駐村工作以來,山東省派黨建工作隊前上莊村工作組按照總隊、小隊的要求,及時組織到位,認真履職盡責,助力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有序有效推進。
  • 大學教師扶貧記——記沅陵縣松溪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賀煒城
    盧宗旺 李沙沙 朱躍軍「感謝我們黨的好政策呦/為我們帶來好生活;感謝我們的工作隊呦/為我們修路又架橋;感謝我們的賀隊長呦/不辭辛勞為村民……」這是沅陵縣杜家坪鄉松溪村首屆村民文藝匯演上,村民李鳳嬌呤唱一首自編的山歌;這是樸實無華的心聲,既謳歌黨的富民好政策,又表達了對駐村工作隊的深情厚誼
  • 扶貧工作隊一到 養蠶時間省一半
    扶貧工作隊助貧困戶養蠶夏敏婷,是蘆洲村方凡坪村民小組村民,2006年,夏敏婷丈夫歐永光患上病毒性腦膜炎,生活起居完全不能自理,2016年被確定為貧困戶。然而,夏敏婷卻樂觀自信,「2016年之前的收入只能滿足最基本生活所需,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日子在不斷改善,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 駐村工作隊發起「微產業聯盟」助村民謀發展 建騎行驛站打造鄉村...
    今年3月,恢復駐村的工作隊帶動村裡復耕重啟,發起「微產業聯盟」,通過「資助+配套投入」方式調動村民積極性,農業專家在線教學,授人以漁。近日,58歲的杜凡創建了駐村工作隊的抖音號;村裡的騎行驛站掛牌,付旭東騎上單車踏勘騎行線路,青雲村的發展按下了快進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