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永和是個國家級貧困縣,地處晉西呂梁山脈南端,縣域溝壑縱橫,土地貧瘠,生態惡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脫貧任務重,脫貧時間緊,成了永和最大的縣情。
山西省委組織部按照省委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安排部署,自2015年8月起,先後派駐永和縣三屆駐村幫扶工作隊,在非常艱苦的環境和條件下,一任接著一任幹,一張藍圖繪到底,深入挖掘當地特色產業,激發內生動力,蹚出了一條以黨建為引領、以產業扶貧為帶動的創新扶貧之路,為今年2月永和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實現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做出了重要貢獻。近日,山西晚報記者在永和縣實地採訪,記錄下當地在脫貧路上奮鬥的一個個感人場面。
助脫貧謀發展 擼起袖子加油幹
省委組織部駐村幫扶工作隊是一支響應黨和國家號召,為貧困山區助脫貧、謀發展而發起的扶貧隊伍。到目前為止,工作隊已經輪換了三屆26人。目前正在駐村幫扶工作崗位上的12名隊員,都是從山西省委組織部機關精挑細選的精兵強將,定點對口幫扶永和縣閣底鄉閣底、東徵、石家灣、馬家灣等4個行政村。他們平均年齡只有30多歲,均為高學歷、高素質的黨員幹部,其中不乏中國人民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重點院校的本科生、研究生。
抓黨建、找項目、籌資金,發展產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走村入戶,提升群眾認可度和幸福感……現任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張吉帶領隊員們嚴格遵守「五天四夜」駐村要求,以「一村一隊、一隊三人」的形式,與對口幫扶的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用情、用力做好幫扶,團結帶領當地黨員、幹部、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幹!讓人欣慰的是,2018年,他們幫扶的4個村實現脫貧。
凝心聚力 幫老百姓解決生活難題
「我們喝上這乾淨放心的自來水,真是像一股甘泉流進了心裡。感謝你們為我們辦的好事!」馬家灣村民於芳梅高興地對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韓琨、王錦鑫說。
永和縣地處黃河中遊晉陝大峽谷東岸,黃河流經68公裡。按說有母親河的滋養不應該缺水,但是這裡的村民,卻沒能「靠水吃水」。因為地處山區,加上「十年九旱」,不僅發展農業生產缺水,就是連老百姓的吃水都是個問題。
「以前,半夜起來等水、早上起來搶水、開上三輪『蹦蹦』拉水、扛上擔子挑水,這就是過去我們這裡用水、吃水的真實場景。」張吉介紹,為讓群眾儘快吃上安全、放心的飲用水,駐村工作隊首先針對馬家灣村飲水管道漏水點多的問題,協調永和縣水利局對村內水網進行了徹底修復。工作隊還啟用了乾坤灣2000立方蓄水池,為石家灣、馬家灣村各修建50立方蓄水池,完成了東徵村水源地擴充和擴建蓄水水窖工程,解決了各村供水水源不足問題。
「一到冬季,原有裸露在地面的供水管道水管上凍,閣底村村民有近四個月吃水不便。」駐村第一書記張澤軒說,去年,工作隊啟動了「東徵—閣底」人居飲水管道入地2米下穿工程,徹底結束閣底村老百姓祖祖輩輩只能靠人力拉水、水窖儲水過冬的歷史。
「除此之外,我們還持續加強幫扶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去年完成閣底村—東莊自然村3公裡道路硬化工程、安裝村內路燈288盞,完成危房改造104戶,易地搬遷72戶,新改造窯洞農家樂282孔……」提起工作隊近來為改善村容、村貌、人居環境所做的實事,張吉如數家珍。
抓黨建促脫貧 創新扶貧新模式
「唱支山歌給黨聽……」7月28日早晨,石家灣村的幾位村民隨著村文化廣場的LED顯示屏播放的歌曲,自信地唱著。
2019年,為了加強黨的陣地建設,為黨建活動「搭臺唱戲」,豐富扶貧政策宣傳途徑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激發脫貧內生動力,駐村工作隊積極協調申請資金,新建閣底村1500平方米、馬家灣700平方米村級文化活動廣場,新建馬家灣日間照料中心5間,為各村文化廣場架起了15平方米的LED顯示大屏。
駐石家灣村工作隊隊員霍利鵬介紹,自從建起了文化廣場,這裡便成為了村民業務文化活動的「主戰場」。而駐村第一書記馬國才更是把LED大屏當成了「寶貝」,除了每天定時播放新聞聯播、扶貧政策、脫貧致富先進事跡,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時,結合「永和扶貧日」及各村實際,開展包括紅歌賽、秧歌賽、產業知識講解等形式多樣的黨建活動,還組織黨員播放收看《榜樣》等教育片,極大豐富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形式,將小小的LED屏做成了石家灣村黨員思想教育的平臺、宣傳凝聚群眾的平臺、推動脫貧致富的平臺,把村黨支部的黨建活動搞得有聲有色。
不僅如此,駐村工作隊還組織東徵、閣底、石家灣、馬家灣4個村的村「兩委」幹部及第一書記參加縣級農村「領頭雁」培訓,系統學習扶貧政策和產業發展知識。選派東徵村黨支部書記赴浙江參加美麗鄉村建設培訓,不斷提高村「兩委」班子工作水平和治理能力。經過培訓,村「兩委」戰鬥力不斷提升,黨建引領脫貧內生動力顯著提高,形成了脫貧攻堅的良好模式。
著力打造產業集群 拓寬增收渠道
近年來,省委組織部幫扶工作隊堅持黨建引領,堅持產業發展「整體布局、統籌推進」,不斷探索產業發展路徑,在幫扶的4個村部署了種植、養殖、光伏發電、紅色旅遊、農家樂等六大產業集群,持續拓寬貧困人群增收渠道,帶動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張書記好!你看看菌棒上都快出菇了,長得還不錯!」為了給4000多個菌棒噴水,51歲的貧困戶馮新平在村裡的香菇種植大棚忙了一天,雖然有些勞累,但是看見駐閣底村第一書記張澤軒的到來,像看見親人一樣,臉上堆滿了笑容。
「過去,莊戶人都靠土裡刨食。現在,工作隊給我們開闢了很多掙錢的渠道,即便遇上天旱少雨,人也不焦慮。除了香菇種植,我平時還參加蘋果管護,種了50多畝玉米、高粱,打打零工,年景好了,我們兩口子一年能收個3萬多元。」馮新平說,他對今年種香菇的收入,也充滿了期待。
「手機尾號5694的帳戶,完成光伏發電收入……」看到手機剛剛收到的簡訊,閣底村的貧困戶張恆文望著自家屋頂一排排整齊有序的太陽能光伏板,笑彎了眼角。這已是他連續多個季度收到光伏發電款了。2016年,他家屋頂安裝起了5KW太陽能光伏板,不僅為家提供生活用電,多餘的電還能上網銷售賺錢,一年能多收入5000元。
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 扶持優勢產業
「前幾天,咱這下了冰雹,統一搭建了防雹網的蘋果,基本沒啥損失,但是沒搭網的果子落了一地,非常可惜……」6月底,在閣底鄉召開的永和縣蘋果產業聯合黨委會議上,張吉作為這一特殊黨組織的黨總支書記之一,號召黨委委員們研究如何幫助農民加強果樹管理。
2018年,駐村工作隊員入戶走訪得知,地處黃河岸邊的閣底、東徵等村的2000多畝蘋果樹,之前因為村裡種植戶缺少技術,果樹管護不佳,掛果少、病蟲害多,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於是,由駐村工作隊、永和縣委組織部等單位聯合創新發起成立了蘋果產業聯合黨委,目的是將永和縣閣底鄉9個有蘋果產業的村黨支部整合起來,依託當地的龍頭企業華龍果業與閣底鄉的村裡籤訂訂單,以保護價收購蘋果,統一管護、統一採購、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銷售,通過「黨員示範帶動+培養貧困戶」的方式,並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聘用果農進行管護,實現貧困戶脫貧增收。
「村民們在果園打工,每天能賺140元工錢。我兼職當果樹管護員,每年僅管護費一項,就能增加兩萬多元的收入。蘋果樹下被好運氣砸到的,不僅是牛頓,還有咱老農。」東徵村63歲的村民老劉笑著對駐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嶽淵通說道。
「打贏脫貧攻堅戰,核心在黨,關鍵靠產業支撐。除了蘋果產業聯合黨委,我們還成立了旅遊產業聯村黨委。把基層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將百姓領上致富路。」張吉說。
村裡變化大 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採訪期間,山西晚報記者在駐村第一書記嶽淵通的帶領下,來到充滿紅色記憶的東徵村。一下車,一條漂亮的旅遊公路向兩端延伸,路邊豎立著一個個太陽能路燈。一側由窯洞改造成農家樂的小院一字排開,石頭砌成的圍牆內種著幾町蔬菜和綠植,映襯著天藍雲白,煞是好看。
「這些年,工作隊給村裡帶來的變化太大了,連我們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了。」正在自家小院內陪孫子玩耍的馮成俊見到嶽淵通和山西晚報記者,笑嘻嘻地迎了上來。
馮成俊居住的窯洞,與大家記憶中的窯洞有所不同,一改原本土坯窯的陳舊風貌,新式吊頂,雪白的牆壁掛著一臺液晶電視,大炕上鋪著潔白的床單被罩,會客區沙發、茶几都很新潮,儼然一副酒店風。窯洞最裡面,一個棕紅色的木質書架將整孔窯格成了兩段,推門進去便是一個乾濕分離的衛生間。
2016年以來,東徵村採取「支部+旅遊+貧困戶」模式,農戶以自家窯洞作為資產進行入股,將「資產」變「股權」,由政府出資按標準對其進行改造,建成後交黨支部統一管理,農戶獲得收入後,農戶與村集體按8:2的比例進行收益分配,實現農民和集體「雙增收」。
張吉介紹,他們依託紅軍東徵永和紀念館、黃河乾坤灣景區等旅遊資源,以旅遊產業為主線,結合幫扶村的實際,除了積極發展農家樂,還開展了東徵紅色教育培訓,打造黨性教育培訓基地。如今的東徵村早已不再是被人遺忘的偏遠山村,就在去年,東徵村榮獲全省首批「AA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稱號。除此之外,東徵村、石家灣村、閣底村等村落均被評為「山西省旅遊扶貧示範村」。
「早前家家戶戶都是旱廁,城裡人來了都是叫苦連天。我們現在也用上了衝水馬桶。以前我們也就年根兒上能洗一次澡,現在用水方便多了,天天能洗澡,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村民種地、打零工一年收入也就3000元,現在,家家戶戶收入都翻了10餘倍,日子過得美滋滋!」馮成俊高興地說。
「『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有的貧困戶拎著自家種的水果來看望工作隊員,有的把地裡打下的綠豆送給幫扶責任人,有的自發在村委會集結為即將離任的第一書記送行。看到這一切,我們覺得這些年辛苦付出都值了!」張吉欣慰地說。
採寫:山西晚報記者 劉江
攝影:劉江 張東明
扶貧檔案 2014年永和縣閣底鄉閣底、東徵、石家灣、馬家灣四個村建檔立卡貧困戶518戶1497人,貧困發生率49.7%,2017年東徵村率先整村脫貧,其餘3個村2018整村脫貧。截至目前,四個村有新識別貧困戶5戶13人,貧困發生率降為0.4%(符合「貧困發生率低於2%」的貧困村退出標準)。
(責編:溫文)
【來源:山西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