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留言說:自己上面是滿頭大汗像下雨,而且腰以下冰涼,不知道是什麼情況,今天我們就來好好聊一聊這種情況。上面這位朋友是典型的上熱下寒狀況。
有人就問,什麼是上熱下寒呢?
上面動的太多,血不足,氣有餘便是火,這火本來可以引到下面,溫暖我們的手腳,但由於久坐與飲食的原因中焦脾胃不通了,火被阻擋了,咋辦?只好反彈上去唄,於是出現了上熱下寒。
具體一般火往上表現是:動不動就上火,臉上長痘痘、口腔潰瘍、喉嚨痛、眼乾眼澀是常有的事,有時還牙齦出血,流鼻血,甚至是滿頭大汗。
而對於寒如果是往下的話,一般表現在: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腳冰涼,尿頻,還有宮寒痛經,甚至是腰以下冰涼一片。
火往上: 滿頭大汗, 寒往下:腰以下冰涼,中焦為何不通
一旦中焦堵了,出現胃氣不降,脾氣不升,腎氣不藏,最直接的後果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
人體最好的狀態就是陽氣在下部,陰在上部,因為陰是液體,液體是從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陽氣是火,火自下而上溫全身。但上熱下寒的你顛倒過來了,成了陽在上,陰在下。
該怎麼治療呢?直接補陽的話,但是上熱很容易顯出來。用清熱是浪費能源的,因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會更虛。使用寒涼物質清火(寒性的物質會傷害脾胃),會進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火往上: 滿頭大汗, 寒往下:腰下冰涼,中焦不通疾病生,咋改善
所以只要打通我們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這樣上下對流,自然就上不熱下不寒了。
打通中焦脾胃是扶正,正氣內存邪不可幹,引火下行是祛邪,扶正祛邪雙管齊下,既治標又治本,豈不妙哉?
1、中焦不通
治則:疏肝理氣,要想保持中軸脾胃的正常升降,最關鍵就得保證肝氣舒暢。
改善方法:逍遙丸,以柴胡疏肝解鬱,使肝氣條達為君藥。白芍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緩急;當歸甘辛苦溫,養血和血,且氣香可理氣,為血中之氣藥;歸、芍與柴胡相同,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共為臣藥。
木鬱則土衰,肝病易於傳脾,故以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非但實土以抑木,且使營血生化有源,共為佐藥。方中加薄荷,疏散鬱遏之氣,透達肝經鬱熱;生薑降逆和中,且能辛散達鬱,亦為佐藥。
柴胡為肝經引經藥,又兼使藥用。炙甘草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為佐使藥。諸藥合而成方,可使肝鬱得疏,血虛得養,脾弱得復,氣血兼顧,肝脾同調,立法周全,組方嚴謹,故為調肝養血之名方。
2、打通中焦
甘草瀉心湯,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氣,其中用了炙甘草、乾薑、大棗。小夥伴們是不是對這三味藥很熟悉呢。對了,這是張仲景健脾養胃藥中的三味,還有一味人參。如果食欲不振,脾胃非常虛寒,又不缺銀子的可以加入人參。
中焦有邪氣怎麼辦?比如溼氣比如積食比如有痞塊,這時候半夏就派上用場了,半夏的作用就是降逆的,比如嘔吐,比如打嗝,它都可以搞定。胃氣以降為主嘛。
上面有虛火又咋整?不怕,咱有幹將黃連、黃芩呢,這兩味藥可以把上焦的火清掉,還可以把阻塞中焦的痞塊啊結節啊等一切絆腳石掃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