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氣熱了,很多人卻變得怕冷了。
一邊上火一邊怕冷,其實這是上熱下寒的表現
如果你有甲狀腺腫大的問題,並且氣鬱的指數挺高,但又容易拉肚子,小腹摸起來也常常是涼的……
如果你臉上容易長痘,但其實你還常常手腳冰涼……
如果你是個容易急躁焦慮的人,同時還會腰膝酸冷……
如果你膚色暗沉,長黑斑,甚至有水腫,同時便秘或是便溏……
如果你眼睛總是目赤腫痛,或是有寒性的痛經……
如果你容易失眠,臉總是紅紅的(臉比眼睛周圍要紅),但其實還挺怕冷。
你發現沒有,這些情況都是上面在呼呼冒著火氣,下面冒著寒氣,或是全身都不通暢的鬱結,連覺都睡不好。
身體很誠實,反應著我們糟糕的狀態。
人體最好的狀態是什麼樣呢?
其實是陽氣在下部,自下而上溫煦全身,陰液在上部,自上而下灌溉全身,也就是我們的心火往下走,溫暖下半身,腎水往上走,滋潤我們上半身。這樣我們身體才會陰陽平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腎交融,水火既濟。
而上熱下寒,就是上面的火上不去,下面的水上不來。整個人不是一套有序的系統,熱的熱,寒的寒。
其實你不缺陽氣,只是沒有在恰當的位置上。我們把氣血變成了火氣,而沒有變成元氣來好好滋養我們。
為何會上熱下寒?
無非就是這些原因。
用腦多,就是上面動的多,眼睛在看,手在動,大腦也總是飛速運轉。於是呢,大量氣血就會往上引,我們全身的氣血其實是有限的,都擁在上面了,下半身的氣血自然不足,長時間如此,就造成上半身過熱,下半身火力不足。
活動少,自然是下面的活動少,我們宅著,坐著,躺著,呆著,腿腳很少運動,經絡不通,火無法引領到下半身,造成了下寒。
肝氣鬱結:我們在如如不動的方寸之地裡,想這想那,心境很容易不開闊,愛有情緒,愛生悶氣,漸漸肝氣不舒,一生氣,氣也往上跑,氣得面紅耳赤的人,你見過沒?時間長了,肝氣鬱結,氣機不順,更是推不動身體的氣血。
脾胃不通:脾胃在中焦,聯結著上焦和下焦,而我們卻常常不好好養護脾胃,吃得太多太雜油太快,接二連三的暴飲暴食,讓消化不掉的垃圾都堵在脾胃中焦這個要道。
胃氣不降,脾氣不升,中焦不通,上下自然沒法暢達。
腎陽不足:喝冷飲,吹冷風,傷完脾胃,就該消耗腎的陽氣了。此外,女人的經、帶、胎、產都需要腎陽的參與支持,養護不當,也會受到損傷。腎陽不足,下面缺少火力,上熱不一定是真的熱,但下寒可就是真的寒了。
如果你上熱下寒,產生的原因也每個都有一點,不知道自己要怎麼調。
預防上火,調理體質很關鍵
易上火,其實不僅和飲食、作息習慣有關,也和體質密切相關!
喝水時加入一些能改善上熱下寒體質的小植物是最好的。
蒲公英:歸肝、胃經,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
金銀花:疏通肝氣,減少鬱結;
杭白菊:降肝火、養目清肝;
枸杞子:清肝明目,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甘草: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
紅棗:養胃、健脾、益血、滋補、強身。
以上6種材料組合一起飲用,有助於減少肝損傷,肝會慢慢變好的。
此外,中醫認為,人體足三裡是一個滋補強壯穴位。按揉該穴位,可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溼、增強抗病能力,也能調理上熱下寒體質。
位置: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除了足三裡,湧泉穴也可以多按按,湧泉穴是人體長壽大穴之一。「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經常按摩此穴,則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精神充沛、腰膝有力。
位置:湧泉穴在腳心,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
手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指腹按壓穴位,做輕柔緩和的環旋活動,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度,按揉2~3分鐘。每天操作1~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