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說土拍市場最常被提到、關注度最高的詞是什麼?早幾年大概是「地王」,但今年,在持續調控成果顯現,樓市基本橫盤的情況下,2019年土拍熱詞該是「流拍」。
據中指院統計,2019年前11個月監控的全國300個城市共有4350塊地未成交,即便土地拍賣存在本月掛牌下月成交的情況,今年前11個月的土地流拍數也基本在4000塊左右,相比於2018年的1808塊,增長了一倍多。
今年的土地市場相比於從前確實在退熱,一線城市中,北京近幾月出讓的多個地塊均以底價成交;12月16日,廣州底價拍出兩宗地;12月18日上海底價拍出兩宗地。新一線城市,如南京、鄭州前不久也有幾宗地底價成交。二線城市如珠海、無錫近幾月也均有底價成交的情況。此外,12月9日,濟南共有15宗住宅及商業用地公開招拍,9宗底價,1宗溢價,其餘5宗地塊宣告流拍。
在三四線城市,底價成交成為了普遍情況,土地流拍更是頻頻出現。
為什麼今年土地流拍那麼多,有以下幾點原因:
對於房企,安全比發展更重要
2018、2019,乃至2020,都是房企的償債高峰,與此同時,信貸在不斷收緊。房企手裡的錢不多,不能冒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砸錢拿地。
而另一方面,隨著各大城市相關政策越來越嚴,拖延繳納買地款項越來越不可能。首先,拿地之前,要交幾千萬的保證金,拍賣完成後一段時間才退還。其次,拍賣之後,很短時間就要交齊地價,以前出現的拍下之後用地塊融資,基本不可能了。
樓市平穩,上漲預期不再
過去房企拿地,並不是只拿最近1、2年要用的,而是多多益善。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對房價、地價的繼續上漲有很高的預期。早點拿地,即使自己不開發,過幾年把地賣給別人也能賺一大筆錢。如果自己開發,早拿地更便宜,比同地段拿地晚、拿地貴的競爭者更有優勢。
但現在,房住不炒成為主旋律,樓市逐漸平穩,房價也接近橫盤,沒有足夠的上漲預期,提前拿地很可能不但不掙錢,反而要賠錢。一方面,房企大都是貸款拿地,地價上漲的收益比不上借款的利息,拿地就是在虧錢;另一方面,買地所需要的資金量大,超前拿地就意味著,幾千萬甚至幾十億的資金被持續佔用,不能投資到其他方面進行錢生錢。所以,現在很多房企,只拿最近一兩年開發所需要的地。
新房繼續限價,地價卻沒降
現在很多城市開始限價,限價依據的是已經銷售的同類項目的價格。已經銷售的同類項目,拿地是在2、3年以前,可最新的土地價格,卻是要比去年賣的土地還貴。
蘇州、大連等城市在7月份相繼加碼調控政策,尤其是蘇州,自5月已經經歷了三輪調控,園區限售升級、房價漲幅控制在5%以內、限購門檻提升、限售擴圍,這一系列舉措對於打擊當前過熱的樓市、穩定房地產市場起到極其積極的租用。
拿地附加條件增多,門檻變高
過去招拍掛,大多都是「價高者得」,可現在很多地方政府轉換了思路,要選擇開發商,如果沒有自己中意的開發商來,寧可流拍。
以珠海為例,很多地塊競買要求是配建的商業部分需引進知名酒店、商場等,其目的就在於補充地塊所在片區的發展空白,賣地反而不是最主要的。
靠賣地增加地方收入短期內有效,但不適合長期發展,附加更多要求,如企業前500強、配建需引進知名酒店、配建商業需自持並運營,其實所圖的都是未來持續發展。
少數城市財政壓力大,賣地過多
賣地收入在地方財政收入中所佔比例很大,地方政府就會不斷賣地,看哪些地塊能賣出去。越是流拍,越是要多嘗試,於是流拍地更多。三四線城市平均流拍地塊數量明顯大於一二線城市。
以筆者比較熟悉的呼和浩特(三線)為例,近幾年呼和浩特一直在籌劃修建地鐵,今年底1號線基本完工。修地鐵所需的資金量很大,再加上其他道路建設、城市發展的需求,地方財政吃緊。在此情況下,就開始頻繁賣地,而且主要出讓發展更好的新城區的地塊。近幾個月,幾乎每個月都要掛牌10多塊地,但每次出讓都有約三分之一的地塊流拍。原因有很多,臨近年底開發商回款壓力大,拿地越發謹慎;眾多大牌開發商的陸續入駐,新盤在短時間內大量湧現,項目之前競爭大。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很多因素導致今年土地市場流拍頻現。比如,臨近年底企業回款慢資金;選擇舊改拿地,周期長但是省錢;流拍後再出讓可能降價,房企想要抄底;之前的地價過熱,土地出讓心理價位過高;少部分是地方控制樓市熱度,主動撤牌導致未成交。
2019年土拍市場流拍頻繁出現,看起來是市場轉冷,但購房者們無需太過慌張。樓市的「穩、嚴、緊」不會變,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將得到進一步落實。既防止房價過快上漲,又避免大起大落。即使土地流拍頻繁出現,購房者也應該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因為市場火爆而匆忙入市,也不要看到出現「陰雨」就避之唯恐不及,從自住需求出發才稱得上「務實」。
來源:西安特價房
築家易西安房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