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地熱謎底揭曉:房企拿地首付款竟普遍用配資

2021-01-11 環球網

房企拿地的首付款竟普遍用配資 八月「地熱」謎底揭曉

餘舒虹 何婷

剛剛過去的8月,全國土地市場誕生了歷史單價地王和總價地王兩項土地出讓紀錄。截至月底,一共拍出了65宗地價超過10億的土地,其中46宗溢價率超過100%。「以總價10億元以上、溢價率100%作為基數,8月地王的數量是有史以來最多的。」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告訴經濟觀察報,這使得2016年前8個月,全國累計地王數量同比上漲了26倍。

在資金面寬鬆、土地供求矛盾等各項因素的刺激下,儘管住宅市場有所降溫,土地市場卻走向了極端。

根據中原地產的統計,除上海、深圳外,8月地王主要出現在廈門、珠海、鄭州、武漢、無錫等二線城市,並開始逐步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輻射;同時,資金潮湧下,民企已接棒央企、國企成為土地市場的主角,部分實體產業和金融資本也開始加入搶地大潮。

按照房地產開發周期計算,高價地項目的影響要到明後年才能真正體現,但地王的密集產生令不少市場參與者產生了隱憂。

「未來三年,如果周圍房價上漲不超過100%,這些地王都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與入市難度。」張大偉分析認為。

另一方面,在核心城市土地稀缺、市場爭奪激烈的困境下,一線開發商卻集體陷入「不拿地糾結三天,拿地糾結三年」的矛盾。

據悉,土地市場的過熱正在引起監管層的注意。8月下旬,上海和廣州分別叫停了部分住宅用地的出讓,南京、合肥等地也相繼傳出了針對土地市場的政策收緊信號。多位受訪者表示,為防止市場出現系統性風險,「控地王」將是2016年下半年土地政策的主基調。

經濟觀察報了解到,上海住建相關部門正在開展對此輪地王的調研。據一位參加研討會的人士透露,研討會的核心主題是控制地王。

方圓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鄧浩志分析,廣州接連叫停土地出讓計劃,也可能跟隨上海出臺嚴格的土地調控政策。據鄧浩志估計,相關政策最遲10月前就會出臺,爭取為地產黃金周降降溫。

「地王月」

8月29日,深圳新會展中心(一期)配套商業用地在投標開標後揭曉答案,招商蛇口和華僑城聯合體以310億元奪標,一舉超越此前廣州亞運村的255億成為全國總價地王。

據統計,此前土地出讓史上超過100億的地王合計有14宗,其中5宗出現在2016年,2宗出現在8月。

除了上述總價地王之外,8月17日,融信以110.1億元奪得上海靜安區地塊,樓面價100315元/平方米,打破全國土地單價成交紀錄。

融信拿下地王的前一日,在房地產市場較為溫和的廣州,雅居樂以21.7338億元總價競得廣州市荔灣區華大物流地塊,折合樓面價36773元/平方米,拍出了廣州單價地王。

二線城市的市場同樣不可小覷:鄭州、珠海、廈門的單價地王均誕生在8月下旬。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2016年年內,全國已經出現單宗土地超過10億的地塊325宗,其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地王161宗。去年同期,單宗土地成交金額超過10億的只有150宗,其中溢價率超過100%的地塊只有6宗。

8月為什麼這麼熱?張大偉分析,這與城市土地供應結構有關係。

上海和深圳8月出讓了幾宗罕見的優質土地,之前供地比較少的廈門也集中在8月出讓土地,珠海前幾個月出讓土地比較少,本輪出讓土地溢價率都在500%以上。

在此之前,為了防止地價過熱,一線城市一直控制著不供地。例如北京今年以來已經有5個月無住宅用地出讓,3個月無商辦用地出讓;深圳更是7個月無宅地出讓,5個月無商地出讓,8月集中出讓的15塊土地也是以工業用地為主。

現在看來,這只是一種權宜之計。

在去庫存的調控任務下,政府會主動延後和減少土地供應,但是經濟發展、開發商補庫存的需求不斷累加,導致熱點城市待開發土地的稀缺性凸顯。短期內土地爭奪依然激烈,會進一步推高溢價率和樓面地價,地王頻發在所難免。

數據顯示,上半年,熱點城市如深圳住宅樓面地價同比漲幅643%,蘇州、合肥住宅樓面地價漲幅分別達236%和164%。

中原地產對今年以來地王的地域性分析顯示,地王數量排名前列的城市分別是蘇州28宗、上海25宗、合肥22宗、杭州21宗、天津14宗。地王分布區正在由一線城市向二三線城市轉移。

易居研究院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一是由於一線城市工地規模小,二是出於拿地成本的考量,「很多時候總價30億的預算在二三線城市可以拿到非常優質的地塊,但一線城市只能在郊區,還不如選擇去二三線城市的中心區拿地」。

誰在爭搶地王?

8月26日,珠海。經過兩個小時292輪競拍,珠海科技創新海岸北圍片區的一宗住宅用地被雅居樂競得,溢價率達到522%,單價28000元/平方米創下珠海地價紀錄。但隨後,該紀錄就被同一批出讓的其他地塊打破。

一位參加該地塊拍賣的開發商向經濟觀察報調侃說:「現在拍地不僅是拼財力,還是個體力活。」

8月的土地市場,除了土地競拍的常客央企、國企之外,還湧現出許多民營房企的身影。市場分析,今年年初曾頻繁拿地的信達、葛洲壩等央企,近期動作明顯放緩,而包括新晉地王得主融信在內的民企已成為土地市場的主角。

同策諮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向經濟觀察報表示,一是由於央企在之前的五月份拿地過多過熱,引起了相關部門的問責而退居幕後,二是民企有著強烈的規模化擴張訴求。

過去,年銷售額在1000億以內的,甚至是200億-300億級別的房企為了擴張銷售額,都在非常激進的情況下拿地。目的很簡單,就是想通過這一輪地王行情彎道超車,由二三線進軍到一線房企陣營。

其中最典型的是閩系房企。8月17日,上海推出4幅土地,拍出了3個地王。粗略統計,一天之內閩系房企大軍以184億成為3塊地王的擁有者。

上海鏈家市場研究部高級分析師錢寧羅分析,閩系房企成長於民間資本活躍的福建,在福建地產及資本圈,一些低調的財團起到了嫁接福建資本與福建開發商的橋梁作用。

融信執行董事、副總裁林峻岭對此前拿下的靜安高價地塊頗具信心,他解釋稱該地塊有足夠的稀缺性,「目前評估地價合理」。

而此前說過不再買地的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近三個月來也未停下儲備土地的腳步。據不完全統計,融創今年6月以來在天津、西安、寧波、杭州等二線城市拿下了22幅地,其中不乏高成本地塊。

張大偉指出,房企爭搶地王的根本原因在於「資金潮下的資產荒」,實體經濟疲軟的環境下,樓市被視作資金的避風港。一方面,資金成本低,加之房企銷售業績向好,使企業的資金狀況較為充裕;另一方面,實體經濟不振,房地產的資產價值更加凸顯。受益於上半年的旺盛銷售,多數企業的業績亮眼,這也使得其瘋狂拿地的行為具備了一定的合理性。

本輪房地產行情,與去年以來多次降準降息的貨幣寬鬆政策不無關係,而房企資金成本的廉價和資金來源渠道的廣泛更構成了地王的堅強後盾。

比如土地融資,此前甚至可以做到「三七」開,即房企只需提供三成的資金,餘下七成由拍地後抵押到銀行所得。而如果房企聯合拿地,或拿地後出讓股權,所付出的資金成本甚至更少,這也是融信110億拿下靜安地王的邏輯。

去年以來,隨著降低首付比、調整房地產交易環節中稅收等利好政策出臺,大量資金持續湧入樓市。但一旦政策轉向、信貸收緊,土地市場的狂歡或將戛然而止。拿下高成本土地的企業,日子或許不好過了。

有積極冒進者,也有謹慎旁觀者。與閩系房企的激進相反,今年以來,綠地鮮少報名任何一幅地塊的爭奪;萬科雖然進入靜安地王拍賣現場,但舉牌次數非常少;旭輝競拍靜安地塊止步於94億元,在閔行地塊止步於23億元,與競得者上海保華僅500萬元的價差。

在半年業績會上,旭輝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林峰表示,旭輝不參與規模與土地儲備的競賽,以利潤優先,減少加槓桿拿地。

碧桂園總裁莫斌也向經濟觀察報回應稱,碧桂園一定不會拿麵粉貴過麵包的土地,對地王的態度是「審慎參與,保持關注」,碧桂園在一二線城市參與土地競拍主要是為了在土地開拓方面積累更多經驗。

地王「後遺症」

一線城市似乎集體陷入這樣一種膠著局面:賣地就出地王,不賣地又會造成新房市場的供不應求和價格推漲。在日益高企的土地成本面前,大多數開發商的想法還是:拿地不一定死,不拿地肯定死。

這並不代表著地王沒有風險。按照房地產開發的正常周期,高價地項目對業績報表的影響要到明後年才能真正體現,但是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隨著一系列高價地的入市,高端住宅市場正出現供應過剩的端倪,並將給這些項目帶來巨大的去化壓力。

張宏偉認為,地王將帶來三重效應:第一是引起周邊房價上漲,第二是使得後續新房價格上漲,第三是使得市場預期變化,進而引起看漲情緒繼續出現或加重。

今年一季度,隨著地王頻出,地王推動樓市進入量價齊升的狀態,如蘇州、南京、合肥等熱點城市,投資客已經開始進場。而隨著武漢、鄭州等二線城市基本面的好轉,投資客也藉機進入這些還處於價值窪地的城市進行投資,形成投資資金的輪動效應。

然而從今年5月開始,國內商品房交易已明顯開始降溫。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7月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上漲城市個數減少,下降城市個數增加,總體漲幅連續3個月收窄。其中,前期上漲過快的一線城市和少數熱點二線城市漲幅收窄尤為明顯。

在「資產荒」局面未能改善的前提下,高價地風險只能不斷累積。張大偉表示,對於一二線城市來說,未來一年房價上漲不超過50%,拿下高價地的企業都將面臨入市難題。未來三年,如果周圍房價上漲不超過100%,這些地塊都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與入市難度。

同時,高成本對房企的融資、運營和營銷能力都提出了挑戰。根據最近披露的房企半年報,規模房企平均銷售額漲幅都在30%以上,利潤的漲幅卻相對較低,保持在10%左右。這意味著由於成本的提高,房企的利潤率是在明顯降低的。「接下來房企要警惕很多地王步入房地產降溫周期的通道,否則會很尷尬。」張大偉說。

張宏偉也表示,往年一般是一個城市出一個地王或少數幾個地王,一旦市場遇到調整,最糟的結果就是項目降價銷售或股權轉讓。但如今一旦樓市進入調整,系統性的金融風險很有可能會爆發,影響的是整個市場。

調控箭在弦上

監管層已經著手嚴控拿地熱度,典型的信號是,上海融信地王誕生後,上海暫停了4幅地塊的出讓;隨後,廣州政府在芳村地王后叫停了白雲宅地出讓,在蘿崗地王后叫停了長嶺居宅地出讓。「唯一的解釋是目前兩地均在醞釀調控土地市場的政策,希望為目前過熱的地王踩剎車。」鄧浩志稱,有可能的出臺時間是在「十一」前。

嚴躍進認為,上海政策一直追求平穩,從實際情況看,這也需要上海後續在調控上有一些新的做法。土地市場對於上海而言,增加供應是關鍵,而抑制地價的難度還是很大的,這方面需要警惕出政策。

近期,南京、合肥等地陸續出臺了「控地王」相關收緊政策,比如各大熱點城市紛紛承諾增加土地供應,南京土拍熔斷政策仍將繼續,土地出讓首付升至60%,合肥土地出讓首付升至50%,蘇州土地出讓首付升至60%。

但作用並不明顯。張宏偉表示,「對於拿地企業來說,土地出讓金首付比例的提升並不意味著拿地門檻的實質性提高」。目前房企拿地首付配資的現象越來越多,比如政府規定土地出讓金的首付款必須50%,那麼對於開發商來說只要首付25%,可以通過金融機構場外配資25%,或者更多比例加槓桿方式進行拿地,甚至製造地王。

此外,經濟觀察報了解到,已有部分銀行在收緊開發貸。8月,興業銀行、工商銀行等已將房企的開發貸周期由2年期的中期貸款改為1年內,甚至半年期的短期貸款。金融人士認為,縮短房企開發貸周期的舉措主要是為了規避樓市投資的金融風險。

一般認為,增加土地供應是防止地王頻發的調控手段之一。國土部部長姜大明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答記者問時提到穩定房價的措施,其中就包括增加土地供應面積。

然而,這與房地產市場的非理性現狀有所出入。嚴躍進指出,用傳統的供求關係來解釋土地價格是有缺陷的。和住房供求不一樣,土地背後的差異性更大,並非供地增加了土地價格就會下降。

「供應增加的時候,恰是此前持續不供地下的一次集中爆發,這個時候市場需求是很大的。市場需求只要大於供應量,價格一般就會比較堅挺。」嚴躍進說。

中原地產數據顯示:截至8月22日,全國賣地最多的50大城市合計成交土地建築面積為69489萬平米,與2015年同期基本持平。但土地出讓金累計達到了1.39萬億,同比上漲49.22%。

相關焦點

  • 網上股票配資交易炒股平臺真牛所股票配資槓桿炒股開戶:股票配資...
    三家物業新股仍處於發行價下 受疫情影響,物業服務板塊被普遍看好,繼正榮服務(06958)、弘陽服務(01971)、建業新生活(09983)之後,近期多家物管企業也成功登陸港交所,但與之前股價開盤大漲的局面不同,物業新股入市整體表現欠佳,有的開盤首日即破發,有的剛剛守住開盤「底線」。 10月的最後兩周,四家物管企業敲開了港交所大門。
  • 不僅陷入跟投輿論漩渦,浙系房企華鴻嘉信業績也未達成
    記者 | 楊冰柯一位離職員工的跟投糾紛將浙系房企華鴻嘉信推向了輿論浪尖。近日,華鴻嘉信阜陽城市公司總經辦張曉陵在辦離職時,被告知自己有90萬元的借款債務,借款產生的利息需要張曉陵用自己的跟投款抵消。在華鴻的一份跟投協議上,2018年9月,張曉陵同意跟投阜陽華鴻瓏樾府項目。
  • 房企理智拿地 市場回歸平穩
    為什麼今年土地流拍那麼多,有以下幾點原因: 對於房企,安全比發展更重要 2018、2019,乃至2020,都是房企的償債高峰,與此同時,信貸在不斷收緊。房企手裡的錢不多,不能冒著資金鍊斷裂的風險砸錢拿地。
  • 不同的房企拿地成本會是天壤之別
    既然是全方位,那拿地,這一事關房企生存發展的環節,自然包括在內。畢竟土地是房企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管理紅利,其實也是可以轉為土地紅利的。 十年前的百強房企,今天還在百強陣營的,並不多。因為雖然過去二十年來,市場總體是上揚的,但也有一個個的小周期。在錯誤的時間拿了不該拿的地,就掉進了坑了,有些還能爬上來,有些就一直掙扎不出來了。 相反,如果拿對了地,再加上遇到好的行情,公司可以在短時間內上規模甚至衝千億。近幾年,不少快速崛起的房企均如此。
  • 房企以價換量促銷搶收?3家房企拿地額超去年!
    9月8日訊,「8·20」重點房地產企業座談會上形成了房企融資監管新規,傳聞監管部門設定了「三條紅線」並將根據「踩線」情況不同進行「四檔」管理,來控制有息負債規模年增長速度,從供給端對房企高負債擴張進行限制。
  • 開發貸受限負債率紅線 高槓桿房企拿地擴張比拼銷售回款速度
    房企發債用途多為借新還舊。多數房企明確指出,發行債券不用於拿地。多位房企融資部負責人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拿地資金主要來源為銀行開發貸。同時,信託、ABS、非標融資佔比較大。在去槓桿的背景下,融資渠道趨緊,拿地的關鍵在於項目回款,內生現金流成為房企擴張的關鍵。負債率一般不能超過80%「銀行開發貸佔拿地金額的7成左右。」
  • 網上股票配資炒股平臺推薦金斧子股票配資槓桿炒股開戶:配資炒股...
    這樣,平臺就有了存在的意義,近年來股票配資的情況也變得更加普遍。通過這個平臺,人們可以更清楚的知道這個表單的用途。它還使投資者能夠很好地管理自己的財務。 公司通過與大型證券公司和信託基金合作,致力於成為全國最大的股票配資服務平臺。金斧子配資股票配資平臺,是一款新型的便捷、安全的線上股票配資服務平臺,是廣大股民最佳投資利器。
  • 正規科創板配資炒股公司正好配資線上股票配資平臺:到底股票配資...
    辦法便是股票配資, 那麼,究竟股票配資怎樣掙錢? 當然也有許多年輕人知道股票配資這回事,大多都覺得這是風險高,需求極高的操盤才會才會做的工作,都很少去深化考慮股票配資這回事,凡是細心深化考慮的年輕人,大多經過股票配資賺到了不少的錢,更有完成財政自在的佼佼者!
  • 房企瘋狂拿地,武漢等9大城市賣地收入接連突破千億
    不過,這似乎並未影響房企拿地熱情。3月31日,武漢解封之後的首次土拍,總出讓金額就超過百億。而這幾個月之內,眾多頭部房企出手也是異常闊綽,大宗交易不斷。其中百億級除了綠地本次164億拿地外,中海曾斥資144.2億在武漢拿地布局,而龍湖、華僑城、金茂、招商也都有大手筆拿地,單次成交超過50億。
  • 喬治娜扮獅子亮相蒙面歌王 謎底揭曉導師瘋狂尖叫
    雖然喬治娜最終被淘汰,但在謎底揭曉的一剎那導師們紛紛站起身來,他們驚訝地露出了O型嘴。導師們開始尖叫,有人甚至激動到捂著嘴。在摘下面具前,喬治娜曾用變聲過的嗓音嚮導師們提示自己的身份。「我真的想讓你們看到我是誰,我喜歡火腿,但必須是好火腿。」喬治娜說道,「我的其他愛好,還包括窩在最愛的沙發上看電視。也許有一天,我會出現在電視機裡,誰知道未來呢?感情狀況?
  • 跟投糾紛、業績退步,溫州房企華鴻嘉信亟待「定風波」
    2018年,這家小房企提出「2019年500億、2020年1000億」的目標,但截至2020年底,華鴻嘉信僅完成288億元的銷售業績,未能邁進500億房企的門檻,「千億」更加遙不可及。離職員工跟投糾紛惹爭議過去一年,由於拿地動作積極、高層頻繁更換、業績波動等,華鴻嘉信多次引起行業關注。近期,隨著與離職員工之間的跟投糾紛持續發酵,華鴻嘉信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
  • 盛世光年天天UP,未來的「謎底」才會揭曉!
    天天UP,未來的「謎底」才會揭曉!
  • 股票配資公司,配資開戶,炒股配資平臺,2020中股炒股配資,海通證券...
    股票配資的另一個優勢便是融資的利息較低,像中股配資公司這樣的優異渠道,不收取任何尖端或手續費,還供應給出資者超低的配資利息,最大程度地下降了股民配資炒股的利息壓力,而且出資收益100%歸於股民。在資金帳戶管理權限歸出資者獨立操作,不會受渠道的影響,這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出資者的操作自主性,也為他們的資金安全供應保證。
  • 2020年青島樓市漸清晰,從去年房企拿地看今年有哪些超級大盤|大梁|...
    回顧2019年土地市場,各路房企諸侯們徵戰,都曾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整理2019年各家房企拿地情況,你會發現在整個土地市場環境下,大小房企業績分化嚴重,梯隊分化加劇,優質房企的優勢進一步增大。TOP3、龍湖集團:漸漸轉戰近郊板塊去年龍湖地產拿地幅數位居青島各大房企之首,拿地範圍覆蓋了市北區(龍湖新壹城項目)、李滄區(龍湖春江天境項目)、黃島區(中德生態園)、即墨區(商貿城旁)、膠州市(上合示範區260畝)等5個區市。
  • 股票配資官方網站,中股槓桿配資十大股票配資平臺,國內股票配資...
    中股股票配資證券有限公司是國內最正規的證券配資公司最安全的網絡股票配資網站平臺之一,通過與第三方支付平臺、股票槓桿配資公司、銀行合作,做到保證金支付 平臺充值監管、交易帳戶證券炒股槓桿配資公司監管、帳戶資金銀行託管。為廣大股民提供安全、快捷、靈活的資金,是廣大股民股市在線配資開戶投資利器。
  • 地熱清潔取暖大有可為
    但隨著地熱能產業的發展,一些新的問題不斷湧現。我國地熱取暖產業潛力有多大?未來應當朝什麼方向發展?如何引導產業高質量可持續地發展?本文基於以上問題進行探討,並針對制定我國地熱取暖產業發展戰略提出建議。地熱取暖是利用地熱資源,使用換熱系統提取地熱資源中的熱量,向用戶供暖的方式,其技術模式按照所利用地熱資源、賦存介質特徵及換熱技術的不同,可以分為淺層地熱能取暖(製冷)模式、水熱型地熱能取暖模式、中深層地源熱泵取暖模式。地源熱泵技術是一種利用淺層地熱資源的低品位熱源、既可供熱又可製冷的高效節能的空調技術。
  • 灣區紅利發酵 房企搶地生猛
    亮點紛呈 優質地塊一地難求 縱觀2020年各區域、各月份的土地市場表現,會發現雖然土地供應增量入市,房企可選範圍增多,但對優質地塊的搶奪卻毫不遜於往年。在各方搶奪下,惠州這個一直被認為「土地資源充裕」的城市,優質地塊越來越少,優質地塊一地難求的情況屢屢發生。
  • 銳見|千億房企「生死時速」,哪些沒完成年度任務?
    11年後,「千億」房企從1家擴容至43家,「百億」陣營已有160家,TOP10門檻更是提升至2404億元。「碧恆萬」不出意料地繼續穩居三甲,合計銷售額超過2.1萬億元。 2020年,對於大多數行業而言都是極為痛苦的一年,地產行業也不例外。在部分百強房企陸續發布的全年業績簡訊中,降負債、衝業績、降速……這些詞在撕扯中被反覆提及。
  • 房企拿地不再瘋狂,曾有企業舉牌失誤虧9000萬,招百人掃街就為花錢
    AI財經社綜合最近四年的拿地數據發現,2017年全國土地市場火熱,2018年房企對土地的投資明顯收縮,而到了2019年,拿地金額又開始慢慢回升。從全國土地市場來看,2019年土地市場整體流拍率逐漸走高,部分土地太貴,企業的拿地熱情呈現前高后低的狀態,搶奪的企業少了,很多地塊都是低價成交,溢價率降至歷史低位。
  • 怎樣能打擊非法場外配資
    來源:新浪博客近日,上海、廣東等多地證監局接連公示場外配資「黑名單」,名單包括上百家場外配資平臺。證監局在公示這些黑平臺的同時,也向投資者進行了場外配資風險的警示。場外配資是一種違法行為。比如,這次公示的場外配資平臺,其配資槓桿普遍達10倍-15倍。在這種高槓桿面前,股市稍有回調,投資者就面臨著平倉的風險,由此帶給投資者的就是本金賠光。如果這種場外配資數量較大,或購買某隻股票較多,就很容易帶來個股或大盤的震蕩。在這方面,2015年的股災就是一個教訓。也正因如此,管理層加強對場外配資的監管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