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一籤,臺灣省就真成了亞細亞的孤兒?

2021-02-15 酷玩實驗室


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於微信號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一件事發生在美國,懂王的支持者在華盛頓搞了場「百萬大遊行」(Million MAGA March),挺川派扛著大旗和標語,一路聲勢浩大,聲稱「選舉舞弊」,要讓川普「再肝四年」。

這麼一來,倒川派不幹了,也紛紛上街示威,你擠我,我就推你,你罵我,我就和你對噴,你懟我家建國,我就往死裡neng你。一來二去,很快上升為街頭暴力,警方逮捕了十來人,繳獲了幾支槍枝,在維持秩序的過程中,還有兩名警察受了傷。不過,一夜之間愁白了頭的懂王,這下子開心地像個74歲的孩子,發推直呼「好傢夥」。

另一件事發生在東亞,東協十國以及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紐西蘭15個國家,通過視頻連線的形式,正式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

所謂RCEP,就是成員國之間互相降低關稅、開放市場做買賣,這樣你來我往取長補短,大家有錢一起賺。據悉,RCEP將覆蓋23億人口,貿易量佔全球總量的25%,在當前世界的規模和影響力都無與倫比。有人分析說,RCEP一籤,中國走出去,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省得大家越來越卷;也有人說,成員國之間可以用人民幣交易,這樣的話可以減少對美元的依賴,不做美元的打工人;中國還可以和日韓搞好關係,讓亞洲成為亞洲人的亞洲。對我們普通人來說,這些可能有點遙遠,眼下能看得見的實惠,大概就是進口車、進口相機、羊毛、龍蝦什麼的能便宜些,反正我想的比較簡單——神仙水應該會降價,我再也不用代購了。也有資深股民表示,呀,RCEP終於籤了,開瓶茅臺慶祝一下,我利好茅臺。其實,這個RCEP早在2012年由東協提出,因為體量龐大,還有人暗中搗亂,前前後後談了8年,然後突然有一天,大家悄沒聲兒地開了個視頻會議就給定了。協議一籤,美國Quora上一個問題新鮮出爐,東協、中國、日本、南韓、澳大利亞、紐西蘭正式籤署RCEP,你怎麼看?這邊川普還在想著一挽頹勢,那邊拜登儼然已經總統就職,忙著在社交媒體改認證,連美媒都在拱火,要不是川普當年退出的TPP,咱至於這樣嗎?又紛紛催促拜登,世界不等美國啦。要知道,當年TPP就是美國為了圍堵中國才搞的,現在他們自己房子塌了自顧不暇,我們卻和一群小夥伴玩得不亦樂乎,老大哥當然不甘心。蓬佩奧今年一直在越南、印尼、日本轉悠,就是想挑撥關係,使RCEP難產,但是今年新冠這麼一鬧,大家都過得苦哈哈的,什麼政治博弈,都得靠邊站,吃飽飯才是王道。這次RCEP籤訂之後,日本的雅虎網站上,一堆日本網友哀嚎,說什麼中國和韓國的低端製造要流入日本市場啦,還要給白宮寫聯名信,抵制日本加入RCEP之類的云云。但不管鍵盤俠跳得多兇,官方還是早早表明了立場,稱RCEP「將為日本帶來重大利好」,生意嘛,不寒磣。不過這次的RCEP成員國裡沒有印度,本來日本是希望印度加入來制衡中國的,但是最後關頭印度還是拒絕了入群邀請。眾所周知,印度不敢加入RCEP,是因為一旦市場放開,自己土作坊裡的手工產品沒啥競爭力,最後不僅丟了市場,底層勞動人員也會因為丟了養家餬口的工作而發生混亂,但印度官員是這樣解釋退群原因的:莫迪總理挫敗了中國利用RCEP入侵印度市場的企圖。不過大家還是給印度留了個口子——啥時候想回來,我們都歡迎你。RCEP一籤署,人家成員國之間互相免關稅做生意,就一個臺灣「孤零零」夾在中間,網友紛紛質問,臺灣經濟怎麼搞?

對此,臺灣經濟部部長只能大打模糊戰——親,我也是昨天晚上看新聞才知道的,具體細節還得等我們算一算。國民黨「貼心」地幫她算好了,臺灣與RCEP成員國的貿易佔臺貿易總量的59%,投資額則佔臺灣對外投資的65%,一旦RCEP落聽,人家自己組團幹了,你和誰玩兒呀。但菜菜子還是倔強地表示,沒關係,「雞蛋不能都放在同個籃子」。而所謂的另一個「籃子」,就是加入美國主導的TPP。前提是,臺灣開放萊克多巴胺美豬(含瘦肉精的美國豬肉)的進口。有官員宣稱,進口瘦肉精美豬有助於臺美「雙邊貿易協定」(BTA)以及美國支持臺灣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CPTPP)。這位官員,你是不是瘦肉精吃多了,當臺灣網友這麼好糊弄呢嗎?美國自己都不在CPTPP裡啊(川普退出TPP以後,才改稱CPTPP)。CPTPP現在由日本主導,在臺日本商會也曾放話,只要臺灣解禁福島相關核災區食品,就協助臺灣加入CPTPP。為了讓進口萊豬更有「說服力」,另一位臺「行政院」發言人表示,大家別慌,「2020臺北牛肉麵節冠軍用的就是萊劑美牛(含瘦肉精美國牛肉)」,言下之意是,牛肉你都吃了,豬肉怕啥?

然後這個秀兒為了表示歉意,就買了100碗牛肉麵,結果被眼尖的網友發現,發票上都是臺行政部門統一編號,被嘲「道歉都要花人民的納稅錢」,最後迫於輿論壓力,不得不主動請辭。哎,菜菜子看一眼自己的隊友,只能自己上——咱們出口到RCEP國家的7成是零關稅的資通訊產品,只有3成比重的機械、鋼鐵、紡織會受影響。

首先,臺灣屬於典型的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出口佔其經濟總量的70%以上,出口,就是臺灣經濟的生命線。

雖然在出口產品中,鋼鐵、機械、紡織這一類傳統行業的比重只佔3成,但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集中了臺灣製造業近7成的勞工。

這幾年,臺灣大搞「產業升級」,製造業集中在能耗低、汙染小、附加值高的電子信息產業,相比之下,傳統製造業式微,就導致了大量的工人失業。

根據臺灣勞動主管部門的統計,臺灣製造業從業者大概在280萬人左右,但2019年,臺灣大量解僱人數超過1.5萬,其中主要是製造業。在RCEP的免稅壓力之下,臺灣傳統行業的高關稅產品將失去競爭力,面臨著有錢的產業外移沒錢的就地倒閉的窘境,最終會導致失業率的上升。第二個知識點是,臺灣的半導體、電子製造確實牛批,但誰敢保證,一個臺積電,能養活一整個臺灣?根據臺灣工研院統計,2018年,臺灣的GDP為17.8萬億新臺幣,同年,包括臺積電、聯發科在內的臺灣最核心的IC製造業總產值為2.6萬億新臺幣,只佔了GDP的不到15%。類似鴻海精密、和碩聯合、英業達等這一類EMS(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Service 電子組裝,勞動力密集行業)的產值,其實大部分的生產製造都在島外,滿打滿算加進去,大概在30%左右。

註:104年為2015年,以此類推

我們看上圖,臺灣製造業從業者大概有280萬人,而第三產業的從業者,有450萬人。這裡的第三產業,包括餐飲、娛樂、房地產、金融、保險、旅遊、運輸倉儲等方面,這大概是我們講的「百業興旺」。依我粗淺的理解來看,百業興旺的基礎,就是經濟活力,就是人和錢。臺灣人均GDP是很高,但臺灣的年輕人卻越來越少了
這是臺灣的人口增長率,從90年代開始跌跌不休,到2019年,臺灣的出生率世界排名倒數第一。
臺國發會也拉響警報,到2022年,臺灣可能出現人口負增長。

根據臺灣《經濟日報》的報導,2005年到2015年,十年間臺灣人才外流數量從34萬人增至72.4萬人,其中72.52%為大專以上學歷,84.69%為青壯年。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的一份報告也指出,到2021年,臺灣人才外流比率將達到世界第一。和前文提到的「產業升級」有關——高新製造業,需要的是高端人才,與之相應的是,大量基礎性崗位會被機器人取代。這就導致,一個應屆畢業生,畢業之後可能找不到對口的工作。據統計,十年來,臺灣工程師、技術員崗位的從業人數增加了32萬人,與此同時,相關科系的大學畢業生,有53萬人,畢業賣奶茶的,俯拾即是。

不是說賣奶茶或者服務業不好,而是臺灣在產業升級的同時,無法創造等量的工作崗位,容納相應的人才。要知道,1996年,臺灣省的勞工平均薪資已達到了4.3萬新臺幣,現在即使人均月薪5萬臺幣(大概相當於現在的11000多元人民幣),也才漲了7000新臺幣錢,甚至還不算這20年間的貨幣貶值。

出口萎縮產業外移企業競爭力下降失業率升高薪資凍漲甚至下降人才外流臺灣經濟失去活力,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再加上這一次,臺灣加入TPP計劃停滯,和RCEP失之交臂,「新南向」受阻,有人說,臺灣經濟將會失落20年。

現在,臺灣手裡唯一的牌,只剩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

2010年,兩岸籤署ECFA之後,當年臺灣對大陸的進出口就創下歷年新高,10年來,大陸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今年前10月,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額約1222.8億美元,佔同期臺灣總出口額的43.6%。

差不多接近一半的錢,都是來自大陸。

臺灣經濟,不可能和大陸「脫鉤」。

臺灣,離不開大陸。

大陸已經成為臺灣當代青年夢想的淘金地。不論他們言論如何,身體卻很誠實,不由自主向大陸傾斜。

以前在大陸就業,他們明面上說是「在臺灣混不下去」的表現。如今,臺灣青年私下已經視之為「有本事」。

當然,大陸,也在歡迎著臺灣同胞的到來。

一則2017年的新聞裡提到,有關部門已經核發了269萬本卡式臺胞證。

從2008年起,臺灣每年都會邀請民眾票選出當年的「代表字」。12年來,臺灣的年度代表字,依次為亂、盼、淡、贊、憂、假、黑、換、苦、茫、翻、亂。這12個字,除了「盼」和「贊」,剩下的都是負面詞彙,「亂」字更是出現了兩次。迷茫、憂傷、混亂……也許就是12年來,臺灣同胞們真實的感受。當政客為了一己之利棄大局於不顧的時候,當兩黨互相推諉甩鍋的時候,當專家在電視上侃侃而談的時候,又有誰來關心臺灣的未來?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臺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隨意

參考資料

李俊峰,《臺灣的焦慮在上升!》,發布於「環球時報」

任成琦,《臺灣人才外流,誰之過?》,發布於「 人民日報海外版」

盧克文,《RCEP有什麼意義?》,發布於「盧克文工作室」

TDK,《觀兩岸經濟40年,同大陸割裂的臺灣沒有未來》,發布於「軍武次位面」



相關焦點

  • 龍應臺和羅大佑為什麼說臺灣是「亞細亞的孤兒」
    ,而臺灣歌手羅大佑頗有深意地用日據時期臺灣老一輩作家吳濁流的名著《亞細亞的孤兒》的書名,寫出著名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唱出了臺灣人在冷戰時期對冠之以「紅色」和「白色」的高壓和恐怖的那種驚懼感和悽涼感。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是我最崇敬的華語歌手羅大佑先生獻給臺灣的一首悲歌。彼時臺灣已在聯合國失去席位,淪落為東亞近太平洋上一個無處安身的孤兒。 但今天提這個孤兒,我指的不是寶島,是一群人,是我們。 前幾天世界發生了一件大事,給這個世界掀起極大波瀾的大事。 原本我們也應該受到波及,但是卻驚人的風平浪靜。在我們的世界裡,一切按舊例,消失的消失,壓制的壓制,禁止的禁止。
  • 馬世芳 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能夠用一首隻有短短五六分鐘的歌,去承載一百多年份的歷史的沉重。到底是誰想出這麼天才的障眼法的點子呢?這個人叫做杜達雄。杜達雄就是《未來的主人翁》這張專輯,這張專輯它的封面的美術設計。 像一道閃電劈下來 《亞細亞的孤兒》這個歌名並不是羅大佑發明的,這個是一本早在1945年就完成的,臺灣前輩作家吳濁流先生的長篇小說的標題。羅大佑當年他是在他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了《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
  • 聽說 亞細亞的孤兒
    這是羅大佑在1983年發表的《亞細亞的孤兒》。今天我們要聊聊這首歌的故事。1983年,羅大佑出版了第二張個人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當時是放在A面第二首。《亞細亞的孤兒》這個歌名並不是羅大佑發明的,這個是一本早在1945年就完成的,臺灣前輩作家吳濁流先生的長篇小說的標題。羅大佑當年他是在他父親的書架上,看到了《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當時他看到這本書,還沒拿下來讀,只是書名的這幾個字,就已經觸動了他的靈感,腦海中馬上就迸出了旋律,就是這首歌副歌的那個旋律。
  • SS01.亞細亞的孤兒
    文/不畏淺薄「亞細亞的孤兒」,我第一次聽這個名詞,來源於羅大佑的歌曲(點擊下方圖標收聽),旋律和歌詞都極為喜愛,從中學時代起一直是最愛之一。19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替換中華民國進入聯合國,中日,中美建交後。臺灣在國際社會受到了冷落,被從聯合國甚至世衛組織開除了。一時在國際社會孤立無援,此時的臺灣,被許多臺灣青年稱為「亞細亞的孤兒」,如此情況才有了羅大佑創造的經典《亞細亞的孤兒》。上述幾段故事,都是有關遺棄、拋棄,雖然說得都是家國情懷,但大國小家同樣磨難,羅大佑的歌詞就體現了這種關懷。
  • 亞細亞的孤兒——羅大佑歌曲賞析
    1983年,羅大佑推出個人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亞細亞的孤兒》作為其中第二首登場,羅大佑提到是自己讀了同名書籍後寫出來的……「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 「臺灣對美日卑躬屈膝,淪為亞細亞孤兒!」又一名臺灣作家絕望了……
    由於日方主張衝之鳥礁是島,因此擁有200海裡的經濟海域,但中、韓國等國及中國臺灣一直認為衝之鳥是巖礁而不是島嶼。面對日本無理扣押臺漁民,即將「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上下集體緘默。臺灣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黃智賢27日在臉書發文,批評臺灣寧願被美國和日本吃幹抹淨,也不要大陸的善意,臺灣搞了半天「把自己搞成了亞細亞的孤兒」。
  • 臺灣:亞細亞的孤兒,還在風中哭泣
    他是臺灣歌手,也許,說起他的另一首歌,可能會更有利於對臺灣的理解。歌曲《大國民》。歌曲唱的是八九十年代的臺灣,臺灣得到快速發展,但是人很窮,社會很亂,貧富差距很大。臺灣領導人沒什麼好政策,天天開會,談這個談那個,年年沒頭。
  • 王傑: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由羅大佑作詞作曲,最早收錄在羅大佑1983年發行的第二張專輯《未來的主人翁》中。
  • 風水輪流轉,如今誰是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羅大佑《亞細亞的孤兒
  • 亞細亞的孤兒,你是否還在風中哭泣?
    「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 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第一次看到「亞細亞的孤兒」這幾個字,是因為羅大佑的一首同名歌曲。
  • 為什麼臺灣被叫作亞細亞的孤兒,我來告訴你
    時任臺灣省主席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的陳誠下令,清查主謀分子。       4月5號,清明節。如果不是因為回老家彰化掃墓,朱實很有可能已經被逮捕——他回到師院時,校園幾被清空,不少同學「失蹤」。他還在報紙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朱實」與「思想反動、言論左傾」劃在了一起。他意識到自己成了當局的「通緝犯」,「這些人抓起來,要格殺勿論的。」
  • 從「黑蝙蝠中隊」到「亞細亞的孤兒」
    亞細亞的孤兒:被世界拋棄的臺灣  如果說「美麗島」是從歌曲名變成書名的,那麼「亞細亞的孤兒」則是從書名成為歌曲名的。  1946年,臺灣作家吳濁流在日本出版了一部長篇小說,講述了從日據到光復的巨大歷史情境轉換中,臺灣知識分子胡太明離開故鄉,在日本和大陸之間尋找精神家園,在中日乃至本土的身份認同之中糾結、矛盾的複雜心境——猶如一個被拋棄的無家可歸的流浪兒。這部小說後來就以《亞細亞的孤兒》來命名。
  •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 那邊選的如火如荼,這邊容易被侮辱,如今誰是亞細亞的孤兒 | 捂臉聽歌
    這篇文章,說一說羅大佑寫的那個「亞細亞的孤兒」是怎麼回事。很早以前就寫了。剛剛開通微信公眾號的時候發出來的時候也沒人看。這幾天看新聞。有點兒感慨。重新改寫一下再發一下啦。1983年,羅大佑的第二張專輯發行,其中就有這首《亞細亞的孤兒》,翻開歌詞本,其中寫道:亞細亞的孤兒(紅色的夢魘——致中南半島難民)真的是這樣嘛?
  • 許紀霖:你真的了解臺灣這個亞細亞孤兒的迷離身世嗎?
    羅大佑的這首《亞細亞的孤兒》,作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風雨飄搖,四面楚歌,臺灣人整個感覺被世界拋棄了。「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羅大佑唱出了一代人的悲涼和迷茫。孤兒最痛苦的,莫過於自我的迷失。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又要歸屬誰?從16世紀臺灣進入世界歷史,到今日臺灣新一代的「太陽花革命」,四百多年的臺灣歷史,一直被這個「認同的迷惘」苦苦糾纏,揮之不去。作為同文同宗的大陸同胞,我們真的了解這個海峽對岸的孤兒嗎?
  • 亞細亞的天堂孤兒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此自由的氛圍,像是給這座小島施加了一個封閉力場一般,使其長期維持著自己熱情清新裡帶一絲憂鬱殘忍的風貌,免收周遭各大強勢文化的輸出影響,加上獨特(甚至於獨特得有些尷尬)的國際地位,讓臺灣成為太平洋上獨一無二、魅力撩人的「美麗島」。
  • 浮城紀行 臺灣:亞細亞的孤兒
    ——《巨流河》「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黃色的臉孔有紅色的汙泥,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懼,西風在東方唱著悲傷的歌曲。  1983年,後來成為臺灣音樂教父的羅大佑,在他的第二張專輯裡推出了《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臺灣的命運——便像這歌詞所敘說的那樣——如同被放逐到茫茫太平洋上的飄萍,交雜著各種顏色、各種方向的風,卻惟獨失去了根。在臺灣的「中國人」——這對他們來說,多少是一個辛酸的稱謂。
  • 歌曲背後的兩岸情懷:從「黑蝙蝠中隊」到「亞細亞的孤兒」
    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要求臺灣民眾回歸漢姓,「森寶一郎」又成了陸森寶。姓名之變,背後體現的是家國之變。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曾動員四千餘名臺灣原住民組建「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一帶為日軍作戰。光復後,原住民又受國民政府之徵募,在內戰中馳騁。一曲《美麗的稻穗》,唱的是對親人的思念,也是陸森寶面對時局的複雜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