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經過王安莉老師介紹,我聯繫到了94歲的鄭婷老人。第一次採訪沒有叫錄像,是自己一個人去的。但為什麼我把題目寫成,採訪開封民國時期的妙齡女郎鄭婷呢!容我底下慢慢給大家道來!
上圖是我讓老人拿著自己年輕時期的照片照的照片,好讓大家有個時光的對比
被採訪人:鄭婷
採訪人:付保軍
採訪時間:2017年12月12日
被採訪人:鄭婷 開封人 1923年生
我是不想稱其為老人,更想稱其為老師,鄭婷老師。因為鄭婷老師與我的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田老師很像,而且我的一年級班主任今年也有九十多歲了。
鄭婷老人如今自己與保姆住在開封西區河南大學家屬院,上圖是老人在開封上小學的照片。一個攝影師曾說過:所有的照片都會由於年代足夠久遠而變得意味和感人.下面就讓我們從這張照片,一同與老人開始老人八十年前的時光回憶吧!
以下是記錄老人口述內容
我的小學是在開封老虎門中山路二師附小上的,當時叫女師附小。中學是在開封女中,在現在的學院門七中,後上北倉。抗日戰爭時期與家裡人一同去了寶豐縣。那是1937年,我是家中老大,家裡還有四五個妹妹。所以我只能暫時放棄了學業,但年紀青青十五六歲就不能求學了。自己很是悲傷,所以哭著與家裡訴求要上學,後來上了寶豐中學與魯山高中。
因為抗日戰爭,高中我上了八個地方。戰爭使得我們要不斷換學習的地方,從魯山高中就開始了流亡學習的生涯,後來背行李翻山越嶺走一個月到西安,最後到西川。那時候一天最多走99裡,少的也要走70裡。但一天走70裡就顯得特別輕鬆了!如果路上沒有賣東西的了,我們就原地休息。當時看見什么喝什麼,那時看見泉就喝,當時就感覺水很甜。我們學生當時住宿的地方不是村子裡的祠堂就是村子裡的廟。白天上課也很簡單,就是掛樹上個板就開始上課了。就這樣我們一路走一路上課,最後我們學生走到西安後住了幾天。到了晚上我們一個人一個蠟,大家住在鹽店,用分的蠟燭抓蝨子。抓一個,就說抓住了一個日本鬼子。一晚上學生們都很開心,暫時忘記了行走的勞累。當時我們每個學生的一切費用已經都由國民黨來養活了,中學生三鬥六升八是學生一個月口糧。到了冬天就發棉衣,灰棉衣白領的,像是當時的軍裝。四十年代初,國家號召從軍。學生中男女都報,但是不讓女生去,我們女生都哭了。學生參加軍隊,當時是青年救國軍。記得伯父家孩子鄭龍華,參軍以後到了戰場就死了,聽說犧牲在了緬甸。
鄭婷老師的結婚照
與老伴參加老友聚會
與老伴參加老友聚會多年後老師的感言文字
看到這,大家應該理解我為什麼把此篇內容題目寫為,採訪開封民國時期的妙齡女郎鄭婷了吧!
鄭婷老師讓我看中華詩詞研究會出版自己的作品
而老人自己出版的有自己的詩集,待我們以後出版開封口述歷史書籍時會分享
鄭婷老師寫回憶錄已經多年,其手指寫的都變形狀了。他們這代人為歷史的傳承與付出,真讓後輩為之感動。最後問其老人對民國自己印象深的事情回憶,老人說了幾個事情。今天分享一:自己當年住在西門大街林蔭胡同,當時在林蔭胡同西南,有個警察局。因為人們都看不起警察,所以稱其站街狗。後來解放戰爭,這些警察多死在解放戰爭的戰鬥中。而老人年齡大了,不方便長時間採訪。所以簡單聊一聊就結束了採訪,以下是鄭婷老師在我離開的時候,提供給,自己母親家族的歷史資料。今天先分享給大家好一睹為快!
我的姥爺閻鳳崗先生
書面文字記錄人:茄子
書面文字轉換支持:蘆玥
建國豫軍總參謀長——閻鳳崗將軍
辛亥革命開創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和豐功偉績,國人永誌不忘,深切緬懷。在那個時代,有一大批中華革命志士,他們英勇奮鬥,終生追隨中山先生,其中有一位閻鳳崗將軍,生前曾任建國豫軍總參謀長、兼孫中山衛隊旅旅長。他就是我的外祖父。
(一)書香世家
河南寶豐一讀書人家閻修成,中年得子、甚是喜愛,期盼家庭得子得福,於是取名閻景福,從小教他讀書寫字、用心培養。長大後務農經商甚是精明能幹,家裡逐漸殷實發跡。後閻景福娶妻生子育八子二女,八個兒子分別取名:閻鳳舞、閻鳳來、閻鳳鳴、閻鳳翔、閻鳳崗、閻鳳詔、閻鳳誥、閻鳳韶。因八兄弟名中皆有一個「鳳」字,鄉裡譽稱「閻家八鳳」。
閻氏八兄弟在良好家庭環境及爺爺父親督促管教下,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培養。兄弟中出了四個秀才、一個舉人、有一個撥貢,兩個道尹。
老六閻鳳詔,字綸如,為前清河洛道尹;老七閻鳳誥,字錫民(又新民),清末在陝西第四混成旅旅長兼陝北鎮守使陳樹蕃手下任護國軍營長、團長(1915年曾收撫樊鍾秀為其屬下騎兵連連長、營長)。1918年配合胡景翼、曹世英聲討陳樹蕃、策應三原起義並加入靖國軍
1918年於佑任受孫中山之命主持西北軍務,組建陝西靖國軍(於佑任為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副總司令張鈁),閻鳳誥為靖國軍第二路軍副司令。
「閻家八鳳」除老三早逝外,其餘兄弟或從軍、或從政、或從教,皆有相當影響。
(二)棄官反清,追隨孫中山革命
閻鳳崗,字秀峰,(1882-1939),排行老五,官做前清河南信陽道尹,雖為朝廷命官,但對專制腐敗的清廷深感不滿,故當孫中山發動辛亥革命之時,即仰慕追隨革命,站到了反清革命陣營之中。
閻鳳崗棄官脫離清廷後,離開河南,在其七弟(閻鳳誥)處認識于右任(國民黨辛亥元老、近代大書法家),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遂成莫逆,義結金蘭。經于右任介紹加入同盟會。參加了陝西三原起義,結識了張義安、鄧寶珊等人,後在陝西靖國軍任軍需處處長。
陝西三原起義是北方革命軍對孫中山南方護法鬥爭的有力支持。此時,閻鳳崗、閻鳳誥兄弟和寶豐老鄉樊鍾秀同在于右任靖國軍中為伍。
後來樊鍾秀被孫中山委任為建國豫軍總司令,樊離陝回豫,邀閻鳳崗相助,閻鳳崗任一師師長兼一旅旅長、後長期擔任豫軍總參謀長。
樊、閻既為同鄉又為摯友,且兩家聯姻,(樊鍾秀的侄女嫁給了閻鳳崗的侄子)。從此,樊鍾秀、閻鳳崗二人長期合作,忠實追隨孫中山革命,戎馬為國民革命立下赫赫戰功。
(三)剿滅陳炯明叛亂,保衛孫中山,穩固廣州國民政府
粵系軍閥首領陳炯明(1878-1933),字竟存、贊之,廣東海豐人前清秀才,曾參加黃花崗起義、辛亥二次革命、討袁鬥爭及護法運動,追隨孫中山,驅逐桂系陸榮廷,攻克廣東,而得到孫中山重用,被大總統孫中山任命為內務部總長,陸軍部總長,廣東省省長,粵軍總司令等職。
1921年2月3日,孫中山發布大元帥令,命各軍出師北伐,陳炯明留守廣東,陳炯明聯絡湖南督軍趙恆惕,主張聯省自製,和平統一,抵制北伐。孫中山假道湖南北伐之舉受阻,遂在桂林會議上決定班師回粵。
孫中山免去陳炯明廣東省長、粵軍總司令、內務部總長三職,保留陸軍部總長一職,陳炯明不悅、退居惠州仍堅持己見。陳的部下葉舉由南寧竄至廣東,適粵軍總參謀長鄧鏗,在廣九車站遇刺身亡,又國民政府財長廖仲凱被陳部拘捕,陳部通電全國要求孫中山下野,陳炯明回廣州就任粵軍總司令。
15日夜,在粵高級將領開會決定政變,終至1922年6月16日凌晨二時葉舉部武裝兵變,圍攻總統府,炮擊孫中山觀音山住宅粵秀樓。孫中山冒死突圍,登上永豐艦避難,後前往上海,北伐軍被迫從江西、湖南撤退,北伐遂告失敗。
在孫中山登上永豐艦時期,蔣介石輾轉也登上永豐艦,這一事件的發生,從而改變了蔣介石一生的政治命運,此為後話不多述。
陳炯明的叛變是孫中山一生中所遭受的最慘重失敗,教訓十分沉痛。過去失敗是敗於敵人,而這次失敗是「禍患生於肘腋,幹戈起於肺腑」。想跟從十餘年的部屬竟欲置他死地,並檢討自己「任用非人……」(孫中山語)
在革命慘遭失敗,局面不堪收拾的危難時刻,建國豫軍成為孫中山信任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孫中山力排異議1923年11月14日急電豫軍救援廣州討賊。
樊鍾秀在江西大庾通電擁孫,接任豫軍討賊總司令之職,豫討賊軍編制四個旅(共八個團):一旅旅長閻鳳崗(轄一團李山林、二團王維漢);二旅旅長任應岐;三旅旅長陳青雲;四旅旅長王會九。後不久閻鳳崗即任總參謀長(兼一旅旅長)。
1923年11月12日,孫中山訓令稱讚豫軍,「精誠愛國,首義贛南,諸部將官士卒,俱能深明大義,戮力同心,據覽敷陳,至諶嘉許」。
豫軍5000餘人越梅嶺、戰南雄、進韶關、急救廣東。作為建國豫軍總參謀長的閻鳳崗率部先行,指揮部隊從江西日夜兼程救援廣州。
11月9日擊退沈鴻英三個師,佔領南雄,進駐韶關,控制粵北門戶。報捷大元帥府,孫中山12日即回電嘉賀。11月16日夜,閻鳳崗部開抵黃沙車站,又徒步急行軍趕到廣九車站。孫中山親往迎接並講話動員。豫軍將士向大元帥表示:「不打退陳逆,誓不生還」。部隊下達命令:「生死都光榮,只準進,不準退,只準勝,不準敗」。
參謀長閻鳳崗率領2000餘人投入戰鬥,同總參議李肖庭,副官長歐陽豪身先士卒,呈四路縱隊攻擊衝殺,從11月16至18日,浴血奮戰三天三夜,陳炯明叛軍18日下午終於全線潰敗,潰逃150餘公裡,退回惠州。豫軍連續奮戰,先後收復了廣九車站、石牌、石龍、博羅、增城各要地。穩定了局勢,捍衛了廣州國民政府。
(四)豫軍功績受表彰,孫中山信任器重閻鳳崗,賦予重任
1923年12月6日,在廣州元帥府大本營二樓大擺慶功宴,豫軍將領上座列席,總司令位居首席,孫中山握手連說:「好、好、好、好同志、真革命」。孫中山感慨地對陪坐的其它革命軍將領說:「如果我們這些自稱老革命的滇、桂各軍皆有豫軍精神,恐怕陳炯明叛軍早已被平定了。
在慶功宴會上,頒發豫軍總司令「一等文虎章」,並授予陸軍上將銜。從此孫中山視建國豫軍為革命的中流砥柱,鋼鐵長城,親譽為「天下第一軍」。
建國豫軍得到孫中山極大的信任,視豫軍領導人為肱股,當中央軍事委員會由十三人改組為九人時,孫中山特別提議將樊鍾秀增加其中,由蔣介石、廖仲愷、許崇智、譚延闓、胡漢民、伍朝樞、楊希閔、劉震寰九人組成中央軍事委員會。由此可見豫軍在孫中山心目中的位置。
作為豫軍核心領導人的閻鳳崗(總參謀長兼一師師長)自然也得到孫中山的信任器重,視為自己的親信。
在陳炯明叛亂中,由於各派系軍閥的不力,孫中山危機四伏,深感沒有自己的軍隊之苦,豫軍的驍勇忠誠,獲得孫中山最大的信任,遂把在廣州的豫軍當做自己的可靠警衛力量,特別委任閻鳳崗將軍兼任了自己的衛隊旅旅長要職。並贈送一柄珍貴的七星寶劍、以表彰閻鳳崗平叛陳炯明、救援廣州的功績。
在革命緊要關頭,孫中山最需要人的危困時期閻鳳崗肩負起保衛孫中山安全的重任。這也成就了閻鳳崗追隨孫中山革命的宿願,成為大總統大元帥的衛隊旅旅長、閻鳳崗終生為榮,回憶往事時經常向兒女們談起的就是這段革命生涯。
兩家關係親密,小時候在家曾看到一張外祖父攜帶家人和孫中山夫婦的合影照,我舅舅站在宋慶齡身前,此珍貴照片保存多年,後隨同一些書畫在文化大革命中損毀。
家中大部分東西在抗日戰爭時期損毀。特別是于右任多年來贈送外祖父的手書墨寶百餘幅、及那柄珍貴的七星寶劍(此劍原為吳佩孚佩劍、劍身上鐫刻「吳佩孚」三字,是孫中山珍藏的戰利品,為表彰閻鳳崗將軍北伐作戰有功,孫中山割愛相贈),皆毀失。
這些見證歷史的文物損毀於抗日戰爭開封淪陷中,日寇戰領開封,日偽政府將我家三棟四合院以「敵產」名義沒收。看管人員被逐,財物虜掠一空,房屋改制日式,被日本軍官佔用,至今家中珍存無下落。
(五)龍崗決戰,平叛陳炯明殘部
陳炯明潰敗回到他的老巢惠州,其實力仍在,特別是他的嫡系王牌練演雄部完整無損,為穩固廣州軍政府局勢,徹底消除叛軍隱患,豫軍決定對陳炯明勢力再次打擊,從而發起了北伐東徵中著名的龍崗戰役。
此戰役由總參謀長兼一師師長閻鳳崗將軍指揮,親率豫軍一旅(閻鳳崗兼)、四旅(旅長王鼎洛,字會九,雲南講武堂畢業)於1924年6月3日發起攻擊,敵軍拼命頑抗,戰鬥異常激烈、殘酷,終將陳炯明的王牌主力軍擊潰,收復廣東平湖。
其後叛軍洪兆麟、李雲復部7000人又反攻龍崗,經過反覆戰鬥,最終取得龍崗大捷,穩定了東江局勢。至此取得了平叛陳炯明的最後勝利。
建國豫軍在保衛孫中山、穩固廣州軍政府歷史時期,功勳卓著。
(六)率軍作戰,北伐五千裡,完成入豫壯舉
1924年9月孫中山在韶關誓師北伐,親授「篤信三民主義,實行建國方略」的軍旗。北伐軍改稱建國軍,北伐兵分三路,豫軍配屬中路直轄,樊鍾秀任北伐先遣支隊總指揮,支隊下轄三旅,閻鳳崗任一旅旅長。他率建國豫軍二個旅官兵,先行出發,由仁化起兵,10月6日兵抵遂川與敵接戰,繳獲步槍5000餘枝,子彈300箱,俘敵百餘人。首戰告捷。
樊、閻所帥豫軍行軍80多天,戰鬥50餘次,歷經四省,廣東、江西、湖北、河南,跋涉5000餘裡。1924年12月初抵九江與黃石間的武穴渡口,12月6日渡過長江,年底到達河南光山、潢川、商城、固始、攻克信陽、佔領魯山、寶豐、郟縣等地。以後數月豫軍擴充達三萬多人,
遍布豫西豫南各縣。完成了北伐軍入豫的戰略決策。北伐革命火種播植河南。
建國豫軍抵達豫南後,向孫中山電告北伐經過,孫中山復電豫軍:「吾兄孤單轉戰,所向無前,三月之內,由粵而豫,同時諸軍,望塵莫及,奇功偉績,嘉慰何擬,惟師五千裡,勞苦萬狀,度念實深…」。孫告知左右:「各軍將領若能皆如樊鍾秀,何想革命不勝成功?」。
(七)創輝煌軍史
在胡景翼(國民二軍河南督辦兼省長)和鎮嵩軍憨玉琨部的胡憨大戰中,豫軍助胡反憨,俘敵一萬餘人,繳獲各種炮28門,輕重機槍21挺,長短槍9700餘枝,實力大增。
1925年建國豫軍改番號為建國軍,擴編為四路(軍),近四萬人,總部設臨穎,為豫軍鼎盛時代。
編制如下:總司令樊鍾秀,總參謀長閻秀峰(閻鳳崗),總參議李肖庭,秘書長黎鐵峰;四路分別為:一路司令李山林,轄宋長榮師、劉天才師;二路司令趙天青下轄徐文秀等二個師;三路司令李萬林,轄康子厚等二個師;四路司令趙振江轄孫世貴等二個師;獨立師師長康才武、獨立一旅旅長任應岐;獨立二旅旅長劉振江;獨立團團長李汝泉;憲兵團團長歐陽豪。
有一個共產黨員女旅長餘自修(1888-1941),編為遊擊旅。餘早年在開封省立女子工廠當監工,先後加入國民黨和共產黨,1926年在南陽任農民自衛軍司令,1928年創辦寶豐婦女協會。
建國豫軍中還有一位共產黨員,就是日後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的唐天際。唐天際原名唐時雍,1904年出生於湖南安仁縣,二十一歲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轉為共產黨員。在建國豫軍中為下級軍官(副連長),曾參加北伐戰爭。解放戰爭時擔任東北野戰軍一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後任解放軍防空部隊政治委員、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以上為建國豫軍當時之建制,這是建國豫軍最輝煌的時期。
(八)保衛豫西鞏固革命成果
1926年7月,吳佩孚拼湊十四省聯軍反擊國民革命政府,寇英傑部進犯河南,圍攻寶豐縣城。留守寶豐豫軍總參謀長閻鳳崗率部堅守,經激烈戰鬥,又兵分兩路突擊敵軍,最終斃傷敵1000餘人,俘虜800餘人,繳炮9門,槍械3000餘支,大敗敵軍,取得保衛豫西大捷。鞏固了革命成果。
(九)討伐吳佩孚,豫軍與北伐軍會師武漢
1926年8月北伐軍在汀四橋與吳佩孚血戰,樊、閻率建國軍兩路疾駛攻佔京漢鐵路東雙河車站,乘勝克柳林武勝關,10月打敗張聯升等部佔領信陽平靖官、廣水、花園、孝感等地。與北伐軍會師武漢。
(十)以少牽制敵人,支援南方北伐戰爭
1927年武漢國民政府舉師北進,吳佩孚退守鄭州,以141師師長陳文劍為豫剿匪司令,欲消滅河南革命軍。樊鍾秀與閻鳳崗率領豫軍將士分別在寶豐、郟縣和南陽兩戰場,以1.4萬人之師吸引了吳冠華七萬之敵,有力支援了南方武漢國民政府北伐戰事。
(十一)會戰中原,助馮反將
閻鳳崗和馮玉祥相識多年,私交甚誼。馮玉祥主政河南期間,馮多次到寶豐故裡看望閻家。1930年蔣(介石)、閻(錫山)、馮(玉祥)大戰時,馮玉祥特別動員外祖父相助反蔣。
建國豫軍加入了閻錫山、馮玉祥聯軍,閻鳳崗任第八方面軍總參謀長,駐守許昌。蔣介石欲收買豫軍,給15萬銀元,請豫軍讓開許昌移防豫西紫荊關,以便蔣軍攻擊馮玉祥之鄭州總部。
豫軍不從、堅守許昌,為此付出慘重代價,總司令樊鍾秀在1930年6月14日在許昌被蔣軍飛機轟炸身亡,年方42歲。一代名將隕落。
馮玉祥電邀閻鳳崗到鄭州商談後事、委閻鳳崗代理第八方面軍事宜。(後由鄧寶珊接任)
(十二)閻鳳崗與建國豫軍榮辱與共奮鬥終生,銘記史冊
閻鳳崗自陝西靖國軍時代就和樊鍾秀並肩戰鬥:從討賊軍、北伐先遣支隊、河南國民革命軍(豫軍)、建國軍、直至第八方面軍,兩人配合無間,從未分離。
閻鳳崗從初期擔任主力師長兼旅長,又長時期任總參謀長一職,為建國豫軍之核心領導。一生和建國豫軍融為一體,參與了豫軍的初創,經歷了豫軍的流血徵戰,見證了豫軍的輝煌,目睹了豫軍的興衰,閻鳳崗將軍與豫軍榮辱與共終生。
歷史動蕩、時勢輪迴,孫中山逝世後,豫軍不願臣服蔣介石,勢力逐漸衰落,其輝煌的往事成為被翻過的歷史畫頁,鮮有人提起。但豫軍追隨孫中山拼殺徵戰的偉績必將被歷史銘記。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名人錄中記有閻鳳崗之名。
後期閻鳳崗淡出軍界,僅在民國政府短暫任全國禁菸使一職。抗日戰爭爆發,閻鳳崗意欲重返軍旅殺敵效國,不幸病逝。
(十三)閻鳳崗將軍後人
閻鳳崗有二女二子(均已過世),長女閻淑華許配寶豐望族鄭知縣之子(有後五女);次女閻雨珊嫁建國豫軍同僚靳亞孟之子(有後二女二男);長子閻書雲、上海震旦大學畢業,終生從教(有後三女二男);次子閻梯雲、河南大學畢業,從政從教(有後一女二男)。
閻鳳崗孫輩尚有十三人,分居開封、鄭州、北京、寶豐和浙江平湖等地。年長者至耄耋,年幼者過花甲。有離休幹部、退休教授、高級工程師、醫學專家等,各有所成、各得所安。
重孫輩近三十人散居各地或海外,各自奮鬥發展。
作者靳守拙(開封九三學社成員,教授級高工)、靳守愚(開封民革區主委,高工).為閻鳳崗外孫
。
年代久遠,資料匱乏,本文記述難免粗略。僅作後人的感思。
參考資料
1西北革命史徵稿(民國年間編)
2中國國民黨史西安交大出版社(苗建寅主編)
3孫中山全集第十一卷
4北京晨報1924年12月27日
5馮玉祥日記(1930年6月7日)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
6《民國軍閥志略》(1)
7《樊鍾秀傳》中州人物誌叢書中州古籍出版社
8百度百科及樊氏宗親網有關資料
如今我們年輕人是是把青春獻給小酒桌
還是把青春獻給開封的胡同與口述歷史記錄還是更有意義的事業與工作中呢!
現在九零後接力中國老城的改造是個好事情,前段我帶領鄭州學建築與規劃的同學到鼓樓復興坊參觀,該團隊歷史榮耀值得一說,去年獲得第十五屆亞洲設計全年獎。其指導老師就是喜歡開封胡同的開封人汪海。
在汪海老師的指導下,開封徐府街更新改造課題組學生們憑藉作品《以「生活印象」為導向的歷史建築微更新設計》獲得2017第十五屆亞洲設計學年獎金獎,厲害吧!
鄭婷老師自己寫回憶錄寫的手指都變形狀了,著實讓人看的心疼!同樣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開封老人,他們不光是每個家庭的寶,更是開封古城的寶。前幾天胡同裡遇到一個老太太,上前問其年紀有八十歲沒有。老太太自豪的說;自己大兒子都八十歲了。自己自覺要拍一下,所以回過頭又趕上老太太拍攝,今天一起分享。開封老城各辦事處都有年紀大的老人,社區主任可以統計一下與畫說開封合作。搞一個開封老城九零後回憶老開封欄目。堅持下去再做80,70後的老人,這一定很有意義。而已經關注畫說開封的幾千位朋友,如果人人都能提供一篇,自己與身邊老人回憶老開封的文章。那麼眾人拾柴火焰高,您的分享也會增加更多朋友的分享,那麼我們這個開封老人口述歷史的欄目就會越辦越好!
關注畫說開封說出您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