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見:根植在千年《詩經》裡的蘿藦

2020-12-27 作家薈原創文學

圖文/倪熊

《早春二月》是我出生之前我父母親那一輩最為心儀的電影了,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部彩色故事片,朦朦朧朧的走向希望,帶著點兒曖昧的浪漫愛情,孫道臨和謝芳珠聯璧合的出演,「五·四」時候作家柔石的小說原著。而在我的印象中,這卻是一部黑白片,原因在於那幾年重播時,我們的電視機還沒更換到彩色的,而且久遠的舊社會時代的一切人物和事情在我們的腦海中自然而然天經地義就是黑白的,沒有色彩的。

早春二月的確就是個乍暖還寒的時節,梅花桃花都爭先恐後地開一陣了,但即使是在應該草木復甦的農莊還是青黃不接的跡象,天色陰鬱的時候甚至都隱隱覺得不是在從容閒適的度假而是日久禁閉的放風,莊園邊界的隔欄仿佛囚禁自由的藩籬。

也就是在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胡思亂想中發現了這有點像蒲公英的蘿藦。

常人一般不會去到農莊的邊界,通常也是疏於打理,橫七豎八乾乾枯枯的灌木草叢一脈荒蕪,遠遠近近的枝枝葉葉間散落著一團團一簇簇的白色絨毛,既有點像是鳥兒抖落的絨毛,又像是蒲公英未散的絨花,四處散落的白色和野草交雜在一起。

不禁讓我好奇心起,緩緩地走近灌木草叢,才發現這細細軟軟的絨毛絨花來自像豆莢一樣的果實,是纏繞在圍欄上、路邊的酸棗樹上的一種藤蔓。它已經幹透了,脆裂了,呈現褐色,橢圓、頭尖、呈流線型,像是一個拉長了的棉桃。

一顆飽滿欲爆的果不其然,稍稍一碰,輕輕一觸,就『啵』的一下咧開了,剎那間像被驚醒了似的,那桃莢從鼓鼓的肚子裡一個接一個地依次蹦了出來魔幻般一縷又一縷的絲線,那線細薄如蠶絲,集結成團又四面伸展,迎著陽光下泛著瑩瑩的光芒,有風輕輕吹過,便輕盈地飛舞飄散,就和蒲公英一樣。

我其實並不清楚蒲公英的生長過程和長得什麼樣子,但是我比較欣賞蒲公英極具自由的象徵意義,她的惹人憐愛之處就是隨風飛舞,無數的白色絨花自由飄揚在天空,隨風飄散到新的地方,並且孕育新的生命。

蘿藦和蒲公英的「降落傘」非常相似的地方就是它飄散時的長長冠毛。但是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蒲公英的小傘攜帶的實際上是瘦果,與冠毛之間有長長的「喙」連接,花絮飛散之後我們也就忽略了其餘;而蘿藦冠毛直接連在種子上,種子隨風飄散而出之後的果殼潔淨、安詳,依然讓人感受著母性的柔光。

我或許也曾看見過它在春的綠葉和夏的小花,卻聯繫不上它秋冬季節乾枯結果的樣子。

蘿藦的學名有點神秘兮兮的,看上去有點東南亞的意味,但是它還有很多名字,也叫芄蘭、斫合子、白環藤,還有俗稱羊婆奶、婆婆針落線包、羊角、天漿殼、奶漿藤,蛤喇瓢、老瓜瓢的。

因為蘿藦喜歡微潮偏幹的土壤環境,喜歡充足的日光直射,林邊荒地、山腳河邊、田間地頭、路旁灌木草叢中,是比較普通常見的多年生草質藤本,圓柱狀的莖長可達8米,具乳汁,下部木質化,上部較柔韌,表面淡綠色,有縱條紋,幼時密被短柔毛,老時被毛漸脫落。

最早關於蘿藦形態和生態的描述記載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文學家陶弘景,他曾整理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並增收魏晉間名醫所用新藥,成《本草經集注》七卷,補充了民間的說法:「離家千裡,勿食蘿藦、枸杞」。「蘿藦,有名苦芄,葉厚大,作藤生,傅腫,東人呼為白環藤,生籬落間,摘之有白汁,一名雀瓢,人家多種之」。

農村長大的孩子見多識廣見怪不怪,兒時的玩伴們喜愛在秋冬時季四處尋找,踫破了它的枝蔓和葉子就會流淌純白色的漿液,所以有羊婆奶和乳漿藤的別稱;最具特色的果實像是一個瘦長的紡錘體,所以稱其為「婆婆的針線包」,它其實應該算是蘿藦子的子宮,裡面滿是帶著白色絹毛等待「羽化成仙」的種子,待到成熟乾裂宮口開放後,就似小鳥般漫舞於天地。

據說還是暗藏在民間的山珍野果,藥用價值極高。《本草匯言》上說:「蘿藦,補虛勞,益精氣之藥也。此藥溫平培補,統治一切勞損力役之人,筋骨血脈久為勞力疲痺者,服此立安。然補血、生血,功過歸、地;壯精培元,力堪枸杞;化毒解疔,與金銀花、半枝蓮、紫花地丁,共效驗亦相等也。」

有的地方把鮮嫩的果實直接生吃或做菜,香甜可口,非常美味,不過介於蘿藦科的多數植物均有小毒,還是小心為妙。借用股市的話說就是:美味有風險,食用需謹慎。

顯而易見,說詩情畫意的芄蘭就風雅了,就來頭大了,《芄蘭》是《詩經》裡面《國風》中的一首古詩:「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一如既往的詩經慣用復沓套路:兩章重疊,一嘆三詠。纏綿悱惻的詩句,實際只有三個字不同,翻譯出來還是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芄蘭有枝尖又尖,兒童解錐帶在身。雖然解錐帶在身,哪裡懂得大人事。大搖大擺擺架勢,飄帶長垂難收拾。 芄蘭有葉似半圓,兒童扳指帶在身。雖然扳指帶在身,哪裡有力勝大人。大搖大擺擺架勢,飄帶長垂難收拾。」

寥寥數語,就把小孩子老卵及噶裝大人調戲大姑娘腔調的憨態可掬和姑娘家逗趣裝惱嘲諷揶揄似嬌還嗔的綿綿情態及其心理活靈活現地描摹了出來。

藤蔓根植在千年《詩經》的蘿藦,竟然還追溯著一段古老的情感。這幸得遇見的相思,不禁讓我繼以欲往既已來臨的時節,去探探它的枝繁葉茂,它的春華秋實。

相關焦點

  • 倪熊:根植在千年《詩經》裡的蘿藦|圖文
    也就是在百無聊賴無所事事的胡思亂想中發現了這有點像蒲公英的蘿藦。一顆飽滿欲爆的果不其然,稍稍一碰,輕輕一觸,就『啵』的一下咧開了,剎那間像被驚醒了似的,那桃莢從鼓鼓的肚子裡一個接一個地依次蹦了出來魔幻般一縷又一縷的絲線,那線細薄如蠶絲,集結成團又四面伸展,迎著陽光下泛著瑩瑩的光芒,有風輕輕吹過
  • 蘿藦不是地梢瓜,竟然是從《詩經》裡一路妖嬈的芄蘭
    之所以又想起這種果子,還是在夏天時看到「我愛朝陽」的博客裡的一篇關於老瓜瓢的文章——《朝陽花草圖譜—蘿藦秀》,一下子就被「我愛朝陽」做的蘿藦做玩偶給吸引了。我們家鄉那兒的孩子童年時沒有玩過這種「扎」大牛的遊戲,如果有,我肯定也會玩,但是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種「扎」大牛的遊戲。看著「我愛朝陽」為我們演示的「扎」大牛遊戲,還真是讓人忍俊不禁心生歡喜。
  • 農村野植物,被誤會千年俗稱「羊乳果」,小孩當野果,農民來織布
    羊乳果是蘿藦的別稱,它本身有著不凡的故事,被人誤會千年,產出美味的果子供人嘗鮮,一窮二白的年代它又成了農民織布的重要原材料。被世人誤會千年的農村野生植物——羊乳果(蘿藦)蘿藦(羊乳果),多年生的藤本植物,它生命力旺盛可長到8米長,全國各地都比較常見,常生長在山林河谷、荒地山腳、道路兩側灌木叢。
  • 丁徐榮 :在《詩經》裡遇見美好
    秋冬之際,天色向晚,漫步河邊看蘆葦瑟瑟,一道殘陽鋪水中,不由想起《詩經》裡「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句子。 是的,《詩經》裡的蒹葭就是這河邊的蘆葦。清吳其濬《植物名實圖考》中說:強脆而心實者為荻,矛纖而中虛者為葦。尋常可見的事物,在《詩經》的前塵舊夢裡,都被賦予了美好的名稱,讀來古意盎然,雅趣十足。
  • 地梢瓜還是蘿藦,從果實來看不好區分啊?
    地梢瓜蘿藦二者都是蘿藦科的植物,但分屬不同的屬。二者在整體來看時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單純從其果實方面看的話,還是會經常搞混,因為二者的果實還是非常相似的。蘿藦蘿藦:葉膜質,卵狀心形;為草質藤本植物。從該方面可以很明顯的區分這兩種植物。
  • 莊姜:《詩經》中驚豔了千年的美女,她的美到底體現在什麼地方
    引言 一部《詩經》,是那個時代社會人文風情的寫照,描繪的是詩經時代一幅幅生動的畫面。 在《詩經》多領域、多維度的描寫中,當然少不了對女性的描寫,女性自古以來就是詩歌中被讚美的對象,對女性的美的描寫也是文學作品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經》也不會例外。
  • 《詩經》裡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本期話題《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詩經》裡邊兒一首名為《摽有梅》的小詩有關。究竟辛棄疾的寓意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和《詩經》扯上關係的呢?
  • 《詩經》中最浪漫的邂逅,驚豔了世人數千年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共計三百零五篇。在這部詩歌總集中,有相當多的題材,涉及到古人的愛情、婚姻生活。這首《野有蔓草》,是《鄭風》中的第二十篇,也是《詩經》中比較著名的一篇。古代的鄭國與東周王畿相接壤,文化比較發達。春秋的時候,鄭國的人們創造了一種具有地方色彩的新曲調,曲調活潑,感情細膩。當時的名人,吳國的季札聽了《鄭風》,也忍不住稱讚道:「美哉,其細也甚」。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漢代流傳的魯、齊、韓、毛四家詩學,以及近年陸續發現的阜陽漢簡、上博簡、清華簡、安大簡、海昏侯墓簡等出土資料,都顯示先秦《詩經》與後世所見可能存在較大差異。但這些差異並沒有大到能形成不同的文獻體系,這又說明《詩經》存在一個相對穩定的「骨幹」或者「核心」。
  • 詩經 | 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驚豔了千年的文字
    要了解李白、杜甫等唐宋詩詞的情感源頭,需要回歸《詩經》。《詩經》是中國文學的起源,奠定了中國人獨特的審美傳統。《詩經》是先民的歌唱,創作於夏商周,特別是周王朝時期,這也是中國文化、傳統和民族性的形成時期。《詩經》是萬花筒,折射了孔子一直想回歸的理想社會——周王朝的政治、社會制度,以及民情。為什麼中國沒有西方的史詩傳統?為什麼中國很早就遠離了宗教信仰?
  • 詩經裡的田園,不過是我想有個院子
    在潔淨的日子裡,只想保持一顆淡然的心,敲風修竹,酥雨潤花。這就需要一個安置身心的居所。 那年,終於決定下高樓,歸凡塵。在小城的一隅買下一個破舊的院落。經過漫長細緻地打造,終於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院子。也算圓了自己半個田園夢。讀《詩經》,發現詩經裡也有田園生活。
  • 詩經裡兒女情長的唯美惜別
    而這一美譽,源遠流長,甚至可追溯千年,有詩經為據。《詩經·鄭風·溱洧》有載:「溱(zhēn)與洧(wěi),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蕑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 《詩經》裡的4句詩,七夕告白大可用上,浪漫的愛情在等著你!
    照我來說用詩詞告白最浪漫,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提供《詩經》裡的4句詩,七夕告白大可用上,浪漫的愛情在等著你!1、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詩經·鄭風·風雨》風雨交加的時候,雞鳴不斷,但是終於見到了心上人,還有什麼不開心的?我想要的生活就是,即使大雨傾盆,仍有人如約而至。這句詩本來是寫妻子乍見久別的丈夫內心無比的喜悅。
  • 趙雨涵:《詩經》有四美
    《詩經》美於韻味,美於語言,至於其內容之美,則是體現在方方面面,本文討談了關於《詩經》中的「各美」,以現代眼光,看待古韻唯美。關鍵詞:《詩經》、美、雅俗共賞     塞上耳機,哼兩句歌,這就是現代年輕人的放鬆方式。追溯至周朝,周人如何進行自我排解或舒展情趣?無外乎,依舊是歌,而《詩經》,正是一本這樣的「樂集」。
  • 《詩經》裡的飛鳥今天還能看到嗎?
    書中除了解讀「關關雎鳩」裡的雎鳩,還詳述了「黃鳥喈喈為誰鳴」裡的黃鳥,「燕燕於飛傷別離」的燕,「脊令在原兄弟情」裡的脊令,「墓梅有鴞焉惡聲」裡的鴞,「七月鳴鶪農事忙」中的鶪等等,從博物的角度重新解讀《詩經》裡的自然。白鶺鴒。《詩經·小雅·棠棣》有「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 雅誦 | 詩經:蒹葭
    儘管當季,也未免有點寒涼,在這個白露為霜的節氣裡,就讓我們以詩經取暖吧,儘管其中的「伊人」不知在何方。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通過鄧麗君的歌曲《在水一方》間接知道詩經·蒹葭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詩經本身就是最早的口頭傳唱,而《蒹葭》又是《詩經》中歷來備受讚賞的一首抒情詩。全詩洋溢著主人公對「伊人」的真誠嚮往和執著追求。主人公面對蒼蒼蘆蕩、茫茫秋水,上下求索,苦苦尋覓。
  • 以《詩經》《楚辭》之美,給你傾國傾城的名字
    更是對人一生命運的寫照林徽因林徽因,其名出自《詩經·大雅·思齊》:「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詩經》《楚辭》是中華文學兩大源頭,在上古最淳樸乾淨的空氣裡,一歌一詠都是經典。三千年來的詩詞歌賦,無數文人的筆調才情,無不根植在這兩片沃野。如果家中只能留幾本書籍,那必然是一部字典,一部《詩經》,一部《楚辭》。
  • 湖南理工學院:演繹《詩經》名篇,傳承經典文化
    11月25日晚7點,以「穿越千年,共賞經典」為主題的《詩經》名篇演繹活動在湖南理工學院圖書館精彩上演,這也是該校「一校一書」《詩經》主題閱讀推廣活動內容之一。到場師生都是熱愛經典的國學愛好者,同學們有的身著精美的傳統漢服,有的佩戴著精緻的飾品,有的拿著寶劍、羽扇、經書等親手製作的道具,現場洋溢著歡樂的氣氛。
  • 跨界國漫、文化綜藝,根植於《大話西遊》裡的始終是愛國情懷
    跨界國漫、文化綜藝,根植於《大話西遊》裡的始終是愛國情懷今年,是"國"字影視娛樂爆發的一年。從年初的國產科幻大片《流浪地球》敲開中國科幻元年的大門,到暑期國漫《哪吒之魔童降世》衝上國內地電影歷史票房榜第2名,從玄幻偶像劇《封神演義》再繹國風經典神話,到懸疑改編劇《長安十二時辰》細繪千年文化古都,種種跡象表明,以中華文化為支撐的大眾娛樂作品正在不斷崛起。
  • 《野有蔓草:《詩經》草木圖志》:由草入情,知經更甚
    千年前的那個人與千年後的人已經無甚相關,千年前的那株草卻還是千年後的那株草,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野有蔓草》一書中,作者藍紫青灰以千年後人的眼光,探尋千年前的草木之名,發掘他們背後的故事。草木之美,在於其本身,更在於觸物起興、託物寓意的中國古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