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裡這首小詩,為何暗合了千年之後宋代詞人辛棄疾的心願

2020-12-22 晉公子

本期話題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詞人辛棄疾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這首小詞中,辛棄疾所描寫的那個驚喜的愛情故事很可能暗含著某種深刻的寓意,而這種寓意又與《詩經》裡邊兒一首名為《摽有梅》的小詩有關。究竟辛棄疾的寓意是什麼,它又是怎麼和《詩經》扯上關係的呢?

我依稀記得,在2000年,也就是費翔推出他的個人專輯《愛過你》的那一年,曾有樂評人撰文抨擊當年的獲獎金曲,說現在的音樂人要不在歌名兒裡添個「愛」字,好像就不會寫歌兒了似的。

雖然我們不得不承認,流行歌曲越來越等同於情歌的趨勢背後,不乏商業利益的驅使,但是愛情作為流行歌曲的重要主題卻是古已有之的,否則《詩經》裡邊兒也不會留下那麼多抒寫男歡女愛的歌詩

《殷其靁》中的女主人翁是在等待一個愛情的結果:她那本該在春天結束兵役返回家鄉的丈夫遲遲沒有歸來。就是這個不確定的團聚時間——它或者是姍姍來遲的幸福,但也有可能是後會無期的悲傷——讓千年之後的我們,仍然為之掩卷揪心。

但是換做另一個角度去想,困擾這位女主人翁的只是一個時間點。至少,她還知道自己在等誰。

如果換做另一位主角,她甚至連自己要等的人是誰都還茫然未知,那又將是怎樣的一番情境呢?

有意思的是,《召南》當中和《殷其靁》前後相繼的那篇《摽有梅》,所寫的正是這樣一位女主人翁: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詩·召南·摽有梅》

聞一多先生在《風詩類鈔》一書中寫道:

在某種節令的聚會裡,女子用新熟的果子擲向她所屬意的男子。對方如果同意,並在一定期間裡送上禮物來,二人便可結為夫婦。這裡正是一首擲果時女子們唱的歌。——《風詩類鈔》

聞一多先生之所以把這首詩理解為姑娘們對心儀的男子示愛,是因為他對「摽有梅」的「摽」字做出了與《毛詩傳》不同的訓釋。

《毛傳》訓「摽」為落,「摽有梅」就是梅子辭枝自下。而聞先生把「摽」視為「拋」字的古寫,於是「摽有梅」便成了拋梅子。從訓詁學的角度說,我們很難評判《毛傳》和《風詩類鈔》孰是孰非,因為兩家對「摽」字的解釋各有所據。

但是帶入詩歌的具體情境當中,我卻不太能贊同聞一多先生的理解。

因為照那樣一解,《摽有梅》會變成一首描寫單相思的作品:你看那個痴情的女孩兒不斷向某人拋去她的梅子。從懷裡還有七分,到懷裡只剩三分,再到最後索性頃筐都拋給了他。可是我們卻看不到男子對她的痴情有任何響應。

在這樣的詩境裡,青年男女似乎都嫌太木訥了些,缺少一點生動的表情和情緒的變化。可是換做《毛傳》那樣,把「摽有梅」解釋為落下了梅子,情境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是一幅怎樣的情境呢?它讓我聯想到辛棄疾那首著名的小詞《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青玉案·元夕》

按照北宋東京城的習俗:男女婚嫁,雙方互換定帖之後,男家是有權要求相一相未來的新媳婦的,並且新郎本人也被允許直接參與。

但這樣的相親儀式畢竟是定向的——你只能跟一個女孩兒晤面,別無選擇。在哪種場合才能看到更多的女孩兒,從而挑選自己的意中人呢?要知道,古時候未出閣的小姐們可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

關於這個問題,最好的答案可能就是:在元宵節賞花燈的時候。「寶馬雕車香滿路」——當這些如花似玉的女孩兒們紛紛走出家門,東京的街頭瀰漫著脂粉的香味,理論上講,這個時間點對有意擇偶的男子來說是選擇的機會最多、覓到意中人的可能性最大的時刻。

站在東京的街頭,男子心中的喜悅和憧憬估計跟《摽有梅》裡的女主人翁是一樣的。

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樹上的梅子還有七成,意味著這才是梅子剛剛成熟的時令。憧憬著愛情的女孩兒覺得自己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等待一份美好的感情的降臨。因此,當她許下心願,默念「迨其吉兮」的時候,她的那顆心是浸潤在未來可期的甜蜜裡的。

可是命運的安排並不總能遂人所願。當樹上的梅子一天天掉落得更多,只剩下三成還掛在枝頭,女孩兒開始著急了,因為希望的大門正在一點點地對她關閉。「迨其今兮」——我不想再繼續遙不可知的等待。今天,但願就在今天,美好的願望就能實現。

我相信,她的這份焦灼,《青玉案》中的那位男子也會感同身受,因為辛棄疾說「笑語盈盈暗香去」。一整夜的時間就快過完,天將明時,賞花燈的姑娘們都漸次散去了。望著稀稀落落的人影,他的尋覓也面臨著落空的危險。

到底他們能不能找到意中之人,那份不確定的愛情還能不能兌現呢?面對這個問題,《青玉案》和《摽有梅》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燈火闌珊,元夕已盡。人們常常感嘆命運的無常。在你覺得最有可能找到愛情的時候,它杳無蹤跡;等到你就要放棄希望,它卻不期而至了!

鄧翔《詩經繹參》一書說:

天地生才,為世用也,有而不用,或以困屈死,或以流變於異學,或漂蕩而失身,故有摽梅之懼。古詩云:「傷彼蕙蘭花,含英揚光輝。過時而不採,將隨秋草萎。」即此詩之意。——轉引自《詩經匯評》

雖然鄧翔這番話評價的是《摽有梅》,但我總覺得它其實更適合移過來評論《青玉案》。

辛棄疾為元夕的愛情故事填寫了美滿的結局,我更願意把這個結局看作是一種寓言:為北伐中原、克復失地的理想守望一生的詞人,可能還期盼著風燭殘年的時候會有奇蹟降臨,能讓他一償宿願,不要含恨以終

當我帶著這種推測重讀《青玉案》,這個看似驚喜的愛情故事忽然變得無比沉重。

但我不願意帶著寓言的猜測去讀《摽有梅》,因為僅僅作為一首情歌,它已經足夠動人

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和前兩章相比,詩歌的第三章悄然更換了視點:姑娘的眼光已不再盯著果實纍纍的梅子樹。因為此時,青梅紛紛辭枝墜落,多得連簸箕都裝不下了!

當女主人翁將掉落在地上的梅子一顆顆拾起,我們仿佛能看到她晶瑩的淚水在梅子上閃爍。想到即將失落的愛情,她發出了最深情的呼喚:「求我庶士,迨其謂之」——愛我的人啊,快把你的心意說出來吧!

參考文獻:孔穎達《毛詩正義》;竹添光鴻《毛詩會箋》;張洪海輯著《詩經匯評》。

本文系晉公子原創。已籤約維權騎士,對原創版權進行保護,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相關焦點

  • 《青玉案·元夕》辛棄疾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喜馬拉雅的聽眾朋友,你好!不知道你對辛棄疾的印象怎麼樣?在很多人眼中啊,辛棄疾是一個慷慨豪邁的愛國詞人,但其實啊,辛棄疾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寫下過很多關於愛情的千古名句。今天這一講我們就一起來分享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青玉案」這個詞牌名出自於漢代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
  • 辛棄疾3首冷門宋詞,豪放不羈文採飛揚,千年後令人嘖嘖稱奇
    而辛棄疾作為豪放詞的代表詞人之一,其作品流傳千年,膾炙人口,得到了許多詩詞愛好者的喜愛。不過,辛棄疾一生寫了大量豪放詞,相比《破陣子》、《永遇樂》等千古名篇,其中一些作品的知名度就相對冷門了。我是真遊泳的貓,一個詩詞文化愛好者。記得關注我,一起來欣賞辛棄疾3首冷門宋詞,豪放不羈文採飛揚,千年後令人嘖嘖稱奇。
  • 辛棄疾的這首詞,被認為是「情詩」,實則暗含處世之道
    我們今天就來通過一首詩詞,來學習著名詞人的處世之道與人生智慧。這首詞就是宋代的偉大詞人——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也許有曾讀過此詩的人覺得這明明是首描寫情愛的詩詞,與處世之道好像不太相關。《青玉案·元夕》辛棄疾「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何為投獻習尚,這與宋代詞人交遊習尚有著怎樣的關係?
    那麼,宋代的更大規模的科舉活動所造成的全國性的人才大流動,經常性的宦遊、頻繁的貶滴以及詩酒文會為中心的文人間交往過從,就成為宋代作家們的主要生存方式了。」宋代文人間的交遊往來是其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並深刻影響著他們的為人、為學與為文。
  • 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滿江紅》,寫出了詞人偉大的愛國情懷
    提起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詞人,相信每個人都不會忽略掉他,他的詞飽含愛國之情,他與蘇軾並稱「蘇辛」,後人稱之為「人中之傑,詞中之龍」,他的《破陣子》中「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他的《青玉案》中「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這首詩寫出了人生的境界與哲理
    一首描寫愛情美好的詩詞反覆揣摩詩中含義,竟然能領悟出人生哲理來。「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辛棄疾的這首詞,也許你不知道全文,但一定聽過這一句
    這首附綴於淳熙十五年冬天與陳同甫唱和諸詞之後的一首詞表達出的豪邁,絲毫看不出是作者失意閒居信州之時所作。如果你認為辛棄疾只會寫豪放的詞,那就是大錯特錯了;不管是多麼瀟灑的人也會有失意、無奈,辛棄疾也是如此,此時的他寫出的詞也就沒有那麼豪邁了。比如他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楚天千裡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
  • 辛棄疾用典最多的一首詞,圓轉流麗,梁啓超評價:這才華學不來
    梁啓超更是讀後讚嘆:「這才華學不來。」這首詞就是辛棄疾的賀新郎·賦琵琶: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最苦潯陽江頭客,畫舸亭亭待發。記出塞、黃雲堆雪。馬上離愁三萬裡,望昭陽、宮殿孤鴻沒。弦解語,恨難說。遼陽驛使音塵絕,瑣窗寒、輕攏慢捻,淚珠盈睫。推手含情還卻手,一抹梁州哀徹。千古事、雲飛煙滅。賀老定場無消息,想沉香亭北繁華歇。
  • 辛棄疾給妻子的祝壽詞,為哄她使盡渾身解數,7個字道盡男兒柔腸
    當年蘇軾在給好友陳季常的一首詩中,寫道:「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著著實實地將這個「妻管嚴」好友調侃了一回。雖然在唐宋文壇巨匠裡,並沒有像陳季常這樣的男子,不過寵老婆的卻不少,只是這份對妻子的愛似乎總是來得那麼晚、那麼令人傷感。
  •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她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表達了什麼情感
    」的確如王國維所說,宋詞是宋代文學的代表,而這也離不開大量優秀詞人的創作,如周邦彥、晏殊、張先、蘇軾、柳永、秦觀、李清照、辛棄疾等人,他們都為宋詞的發展奉獻了自己的力量。在這群代表人物中,李清照作為為數不多的女詞人,更是以其女性的視角和獨特的詞風為宋詞添加了一抹靚麗的色彩。
  • 蘇軾愛集句,他的這首集句詞取自哪些作品,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陳寅恪先生在《論再生緣》裡說:「苟無靈活自由之思想,以運用貫通於其間,即千言萬語,盡成堆砌之死句。」如果將陳寅恪的這段評語運用在蘇軾的集句詩詞中,亦不失為一種可以準確的評價,因為好的集句詩詞在創作過程中,從難度、音韻等方面來說,並不亞於一首原創的詩詞。集句詞出現於宋代的原因很簡單:創作集句詞的主要詞人,就是推演集句詩風者。
  • 姑姑八十大壽,辛棄疾寫下一首詞,狠狠調皮了一把,令人拍手稱絕
    這或許是古人對圓滿人生的最好規劃。可是這種規劃的前提是壽命,鑑於古代科學認知不足、醫療水平低下等劣勢條件,一個人一輩子滿打滿算也就半個世紀。五十歲窺知天命,六十歲寵辱不驚,七十歲就從心所欲,而八十歲之後的事兒孔子就沒提了。這說明,古人的八十歲已算珍稀級高壽。歷朝歷代都有那麼多短命皇帝,更何況是普通老百姓?
  • 念吾家風月:歸正人辛棄疾的思鄉情
    據鄧廣銘《辛棄疾傳》載,因為辛家人口眾多,辛贊為這眾多家口的溫飽之計,需要去營取升鬥之祿,因而在山東和中原地區相繼淪陷後,辛贊還先後做過譙縣和開封等地的地方守令。辛贊雖是一名封建官僚,卻有著愛國情懷和遠見卓識,他時時對辛棄疾述說宋代的正統與文明、濟南的經濟繁榮與社會開明。
  • 辛棄疾:人中之虎 詞中之龍
    漢賦駢文部分擺脫了詩經四四拍的固定節奏,但還沒有完全自由,仍然有駢四儷六的限制,而且不易於吟唱。到了唐代,七言詩和五言詩在數百年摸索下完全成熟,不僅靈活性大為改進,更是滿足了傳唱的需要,於是才有「旗亭畫壁」之樂。在當時,詩是文化人高大上的創作,詞是由文化程度較低的樂師們,根據各種街頭小調和異域旋律的需要所寫成的一些長短句,和詩相比,可以算是當時的「三俗」了。
  • 愛情美好的樣子,都在《詩經》這3首小詩裡
    01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裡面的作品,毫無保留地描述了古人純真、熱烈的情感生活,現在讀起來,依然深入人心。有人說最美好的愛情,都在《詩經》裡。在我看來,這些愛情小詩中,最接地氣的愛情模樣,卻是下面這三首,它向我們揭示了美好愛情的真相。02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 每日詩話:人家在何許,雲外一聲雞—宋代詩歌「開山鼻祖」梅堯臣
    宋代詩歌的「開山鼻祖」宋初的詩壇的三大流派,都是在模仿唐代詩歌。以王禹偁為代表的「白體詩」派,是模仿白居易的風格。以楊億、劉筠為代表的「西崑體」,是模仿李商隱的。以林逋為代表的「隱逸詩」派,是模仿賈島、和姚合。
  • 南宋詞人姜夔有著怎樣的人生經歷,他的詞作特點又是什麼樣的呢?
    姜夔繪像南宋末年的著名詞人張炎,非常欣賞姜夔的這兩首詠梅詞,他在《詞源》中稱讚道:「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姜夔在與辛棄疾的交往過程中,仰慕辛棄疾的人品,欽慕辛棄疾憂國憂民的磊落豪放,他非常欣賞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因此還寫下了一首次韻的詞作,就是這首《永遇樂·次稼軒北固樓詞韻》,原詞如下:雲隔迷樓,苔封很石,人向何處。
  • 《詩經》中一首千古流傳的詩,乃千古第一首把女人比作花的詩!
    這首詩的第一段「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已經成了千古絕唱,據說這是我們的祖先,第一首用桃花比喻女子的詩篇。桃花是是那麼的美麗,絢爛多姿,桃花是那麼的可愛端莊,桃花樹林裡,它們朵朵輝映在一起,鮮豔奪目,就像姑娘美麗的臉頰。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文/譚玉平    兩年前,筆者在潘家園淘到了一方硯臺,一眼就認準這是「宋硯」,遂收藏。歷來,硯臺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視作珍玩藏品之選。但是這方硯臺從何而來,為何會驚現潘家園?上面鐫刻著「稼軒」二字,是什麼出處呢?
  • 【宋代詩詞】清都山水郎的感傷與疏狂——朱敦儒詞精選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賞析:讀這首詞,就像親眼看見一位身著淡青長衫的男子,獨立於天地之間,天上風馳雲走,地上雲霧瀰漫,而他,左手攏雲託月,右手挽風留雨,嘴角含一絲疏狂懶慢的淡淡笑意。你無法想像,他會向任何人彎下腰來,哪怕那人是九五至尊、是最高貴的人皇。他的人生裡,只有詩與酒,月與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