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大自然的廣闊無邊為魚躍鳥飛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在廣闊的天地裡自由地施展才能。
引言:
養兒防老,積穀防饑。中國傳統觀念認為人老了以後,最幸福的事莫過於兒女可以陪伴在身邊,家中四世同堂、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落葉歸根是人生最美滿的結局。
在大多數父母眼中,都希望子女長大以後做高官、掙大錢、外出闖蕩出人生一條屬於人生自己的路才是有出息的方式。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兒女有出息卻會成為父母的遺憾?心理學家給出以下解釋:
01難有時間陪伴身邊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給爸爸捶捶後背揉揉肩...」
1999年春晚上的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哭了臺下多少觀眾,又唱出了多少父母想說卻只能憋在心裡的願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但事業有成和孝順陪伴往往很難同時獲得。
兒女在外打拼事業,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當事業發展的越好,每天都被公司的事情纏繞著,白天工作晚上應酬,周末只想好好在家放鬆一下,甚至很多時候事業有成的人都很難顧得上自己的小家庭,更何況是父母呢?
這種時候,別說常回家看看,很多在外拼搏的年輕人連一通電話可能都沒時間打。特別是一些在一線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競爭更加激烈殘酷,越處在金字塔頂尖的人,背負的壓力越大,他們忙於在財富和野心中奮進,根本無暇顧及遠方的父母。他們需要在自己的事業上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夠守住並爭取到更多想要的東西。
老話說:「有出息的孩子和父母緣淺。」我們總是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總是希望自家孩子可以跟網絡上那些別人家的孩子同等優秀,所以家長們會拼盡所有將自己家孩子打磨成別人眼中可以羨慕的人。所以說雖然兒女有出息物質條件不會缺少,但是老人的精神陪伴和慰藉註定難以擁有。
02有出息的孩子大多早熟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有出息的孩子註定沒有一個快樂美好的童年。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為了從眾人當中脫穎而出,他們得不停的學習各種才藝、技能,他們需要一刻不停的提升自己。
當別的小朋友在玩耍時,他們依舊是在練琴、練舞、畫畫、學英語等等。易烊千璽曾經在綜藝上說過,媽媽在他小時候給他報舞蹈課,各種舞種加起來多達12種!
因為長時間的磨礪和與同齡人的距離,這也導致很多有出息的人,從小心思就要比別人更重,但這樣對小孩的身心發展並不好。
童年本就應該是無憂無慮、盡情玩耍的時光,但因為一直忙碌於學習與練習,雖然他們比其他同齡小孩離成功更近一步,但是這也養成了他們一直不斷向前的狀態。
這些孩子從小就是家人眼中的希望,外人眼中的太陽。這樣的人,從小就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因為嚴苛的要求和不讓父母家人失望,他們會比一般人更計較得失,勝負欲望、好勝心也會比一般人更強。
03父孝子賢,要留下好的榜樣給兒孫們
根據心理學家統計發現,不管孩子是否有出息,由於觀念不同、地域限制等問題,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跟老人住在一起。心理學家表示,分開居住其實是好處大於壞處的。
首先當孩子組成自己的家庭以後,與父母同住便會出現婆媳關係的問題。很多婆婆與媳婦的性格和生活習慣都完全不同,短時間的相互禮讓還是可以,但是長時間同居在一起必然會導致互相看不下去的問題。
而夾在中間的兒子免不了要當和事佬,一次兩次還好,但時間一長或者哪一次沒有調和好,反而只會增加雙方心裡的隔閡。特別是現在有很多「媽寶男」,不出手還好,一出手反倒是越幫越忙。
所以婆媳分開住,既能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矛盾,又能維持子女小家的和諧,相敬如賓、禮尚往來,家和才能萬事興。
其次,由於父母繁忙,現在很多年輕人生完孩子沒時間看管都是由老人幫忙照顧,但這也並不是長久之計。
很多上了60歲的老人,體力、精力、身體、頭腦都在一天天衰退,能把自己照顧好不生病不給孩子添麻煩已經是為女兒省下不少心。再加之孩子長期缺少父母關愛,也會形成自己安全感的缺失,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
綜述:
孩子都是有樣學樣的,想讓孩子以後怎麼樣對待自己,現在我們就要怎麼樣對待自己的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我們希望孩子以後可以常回家看看,那麼我們現在也要時常回家看望父母;我們希望孩子以後跟自己親近、無話不談,那麼我們現在也要經常跟父母通話噓寒問暖。
只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可以老有所依!
作者|柏庸子編輯|柏庸子圖片|來源網絡參考資料|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