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號被封請加作者微信tomzuo1984對古典主義的熱愛促使很多法國藝術家去學習羅馬古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作品。但是在 1661 年太陽王登上王位之前,尼古拉斯·普桑(1594 - 1665)就在羅馬度過了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在那裡他模仿提香和拉斐爾的作品,並創作了自己恢弘、崇高的油畫。他還認真地總結出一套自己畫法的理論,並且使古典繪畫成為 17 世紀法國藝術的重要元素。他的古典風格與同時代羅馬的義大利同行們的巴洛克風格截然不同,他更強調了 17 世紀歐洲藝術的多面性。
普桑作品《我也在阿卡迪亞》
普桑的《我也在阿卡迪亞》體現了這位藝術家倡導的「崇高風格」。它的特點是根植於古典世界的崇高主題和基於古代雕塑的人物造型。與他義大利羅馬的同行藝術家們表現動態和強烈感情的做法不同,普桑模仿了拉斐爾繪畫中的理性、秩序和穩定性。畫的前景是三個生活在阿卡迪亞田園牧歌般的土地上的牧人。他們在研究一個墓碑上的銘文,一個雕像般的婦女把手放在其中一個人的肩上。她可能是死亡之靈,像墓碑上的銘文一樣提醒這些凡人:即使是在阿卡迪亞,這個被認為是上帝賜福的樂園,也有死亡。從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無數披著帶褶皺的衣衫的女性雕塑是這個女人的模型,一隻腳踏在石頭上的年輕人是以海神尼普頓靠在他的三叉戟上的希臘羅馬雕像為模型創造的。這些人物緊密而平衡地聚在一起,均勻的光線以及沉思的克制情緒奠定了普桑藝術的古典基調。
作為 17 世紀羅馬古典主義繪畫的主要支持者,尼古拉斯·普桑在為一部生前未完成的有關繪畫的專著寫的筆記中,概述了古典主義的基本原則。在這些筆記中,普桑描述了創作出一幅美麗的有「崇高風格」的繪畫需要的重要因素:
崇高風格包括四個重要因素:主題、思想、結構和風格。第一個因素作為其他幾個因素的基礎是必須的,那就是主題要崇高,例如戰爭、英雄行為和宗教主題。假如畫家畫的主題是崇高的,他下一個需要考慮的就是遠離瑣事……(只畫)恢弘、崇高的事情……那些選擇平庸主題的人把它們當做避難所,因為他們缺乏才情。
《我也在阿卡迪亞》局部
美的觀念不能降低到物質層面,除非做了儘可能細心的準備。這些準備包括三件事情:分布、尺寸、外貌或形式。分布表示不同部分的相對位置;尺寸指的是他們的大小;形式包括線條和色彩。分布,即不同部分的相對位置,以及身體每個部位的自然位置都是不夠的,除非加上尺寸的考慮,因為尺寸使每個部位有正確的大小和相對整體的比例,然後必須要考慮形式,線條才會優雅,光與影才會和諧。
普桑在繪畫中採用了這些原則,例如《我也在阿卡迪亞》,其中是身著古代服飾、比例完美地雕塑般的人物。
普桑作品《風景:帕特莫斯島上的聖約翰》
在《我也在阿卡迪亞》中,巨大的人物佔據了風景的大部分,但是在普桑的很多作品中,自然景色被放大了。《風景:帕特莫斯島上的聖約翰》是普桑為教皇烏爾班七世的秘書——吉安·瑪利亞·羅肖利畫的兩幅油畫中的一幅。第二幅風景畫表現的是聖馬太倚靠時的右面輪廓,當藏在羅馬的兩幅畫被並排放置時,聖馬太正對著聖約翰。現在,兩幅畫在不同大洲的不同博物館裡。一隻鷹像天使一樣站在約翰後面,馬太的象徵物站在他旁邊。約翰在他人生即將走到盡頭的時候,在希臘的帕勒莫斯島上完成了《啟示錄》——他對世界末日和基督的再次來臨的描述,以及對狂暴的毀滅和最後的審判的預言性展望。
然而普桑畫中的場景是晴朗天空下靜謐的古典風景(他在這個年代的後期畫的《富基翁的葬禮》中創造了相似的場景)。聖約翰在前景中躺著,姿態像是希臘羅馬的河神,四周是倒塌的柱子和早就消失了的雕像的基座。在中景中,兩棵橡樹中間是古典神廟的廢墟和一個埃及方尖碑。羅馬人曾經從尼羅河帶了很多方尖碑回到他們的首都,教皇們把這些方尖碑重新放置到他們的建築中——例如,聖彼得大教堂前的廣場和貝尼尼的四河噴泉。頹廢的建築暗示大帝國的衰落——在新時代被基督教所取代。在遠處的山、天空和雲彩,普桑都用質樸的方式清晰地表現出來,完全不考慮大氣透視的規則。他的風景畫與荷蘭畫家雷斯達爾和維米爾的風景畫不同,不是特定地方的真實記錄。相反,它們是根據古典設計規則想像出來的風景。例如,普桑的雲彩與山的輪廓是完全相呼應的。
普桑自畫像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年)是 17 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也是 17 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我也在阿卡迪亞》為其重要代表作。
普桑作品《耶穌一家》
普桑出生在法國西北部諾曼第的萊桑德利,一個退役軍人經營小土地的家庭。家境貧寒,父親希望自己的獨生子能當上律師,可是兒子卻迷上了繪畫。
普桑作品《摩西被投入尼羅河》
普桑在年輕時代曾鑽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曉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詩文、數學、解剖學和透視學,博學對他日後的偏重於理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18歲時,他結識了來故鄉教堂作畫的外地畫家昆廷·瓦連,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不久來到巴黎出入於迪南·埃爾的畫室,還結識了比他小8歲的畫家尚帕涅,並同在盧森堡作畫。
29歲時為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義大利詩人馬裡諾,並為詩人的詩文作插圖,在詩人的影響下,他決心到義大利羅馬去,這時正好而立之年。
普桑作品《摩西被發現》
普桑作品《摩西》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36歲時,普桑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一位麵包師家庭照顧而康復,病癒後娶了比他小18歲的麵包師女兒為妻,過著平靜的家庭和藝術創作生活。
普桑作品《受胎告知》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儘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王國》、《我也在阿卡迪亞》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
普桑作品《我也在阿卡迪亞》
這一幅著名的《我也在阿卡迪亞》含義較晦澀,一直是美術史上莫測高深的難解作品。這種非現實的牧歌式悲涼情調,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畫家當時的處境與對藝術的憧憬。畫上人物的服飾都是仿效希臘雕刻風格的。他始終把這種形象視為藝術的崇高表現。不過對於西方人來說,也許確能發思古之幽情。此畫現藏巴黎羅浮宮。
普桑作品《耶穌一家從埃及回來》
1640年, 46歲的普桑收到路易十三和首相黎世留的邀請信,以宮廷首席畫家和高薪請他回巴黎為王族服務,回國後受到熱烈的接待,住進宮裡豪華宅邸,但是失去了藝術上無拘無束的創作自由,他自己說過「像絞索一樣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宮廷的禮節、專橫的制度和命令,同行的嫉妒和陰謀等等割斷了他藝術的翅膀,這使他十分後悔回國。他說:如果我在這個國家留下來,我就會變成一個拙劣的畫家。
普桑作品《逃亡埃及》
一直忍受到1642年首相黎世留去世,他乘機請假回羅馬,藉故看望有病的妻子,這一去決不再回巴黎,與妻為伴,不求名利,潛心作畫,又過起那野鶴雲間的自由生活。畫家以很大的精力集中於風景畫的創作。在他62歲時還拒絕了羅馬的聖路加學院的院長之職。
普桑作品《耶穌一家與聖伊莉莎白、聖約翰、巴普蒂斯特及四個天使》
1642年,他離開法國回到義大利後,從此再也不願返回巴黎。1642年,普桑回到羅馬以後,不再追求榮譽,只是潛心作畫,在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上探索,創作了《七件聖事》、《所羅門的判決》、《利百加》及歷史風景畫《福西戎的葬禮》、組畫《四季》等,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中創作出的傑作,其中,組畫《四季》更是超越了傳統繪畫的寓意語言。
普桑作品《四季—夏》
據說在他創作的旺盛期間他經常與友人到羅馬郊外旅行,發思古之幽情,創作一些情感高雅的宗教、神話故事和文學題材的畫,他的很多名作是在這時期創作的。
普桑作品《聖塞西利亞》
普桑作品《L'Inspiration du poète》
普桑作品《Venus montrant ses armes a enee》
普桑的藝術素養決定他選擇一些具有「崇高風格」的繪畫題材,他畫的人物也是按照希臘、羅馬的雕刻形象來塑造的。他認為這些形象的可貴處,在於符合了一種「典範」,所以他畫的人物從不來自實際生活。
普桑作品《The Empire of Flora》
《The Empire of Flora》局部
17世紀60年代,普桑已臨晚年,逐漸失去作畫的能力,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沒有度過一天無痛苦的日子。」臨終前說道:「上帝答應我快要去了,因為生命的折磨對我是太沉重了。」
普桑作品《臺階上的聖母》
《臺階上的聖母》幾乎不象一幅傳統意義上的宗教畫,對聖母、聖子、聖安娜以及施洗約翰等人物的處理,似乎都服從於一種構圖的思考。畫家最關心的是規範性:穩定的三角形構圖,聖母的紅衣藍裙、聖安娜的黃袍,右側聖約瑟的黑色法衣,這些色彩上的鮮明對比,具有一種莊嚴的審美價值。人物是那樣矜持,象一出舞臺劇。背景還用古羅馬的建築物,整個畫面缺少宗教意味,但也不具備拉斐爾那種天倫趣味,它給人以和諧與對稱感,從構圖中透視出藝術家潛心於古典藝術規範的執著精神。
普桑作品《阿波羅與達芙妮》
普桑作品《格瑪尼庫斯之死》
普桑作品《基督將鑰匙交給聖彼得》
普桑作為古典主義大師,在法國繪畫史上影響深遠:德拉克洛瓦讚賞他的大膽獨創,大衛和安格爾繼承了他的嚴謹古樸,塞尚得益於他的理智……
普桑作品《La Mort de Saphire》
普桑作品《Eliezer et Rebecca》
普桑作品《 il trionfo di flora》
普桑的藝術生涯幾乎是在義大利度過的,他的一生有過歡樂,也有過絕望,但不管是在哪一個時期裡,他始終是理性的。普桑的理想是崇高的,但和嚴酷的現實是矛盾的,他雖然未能直接用藝術去揭示社會矛盾,而是採用寓意和曲折的古典藝術表現去譴責一切非理性和醜惡現象,決定了他藝術的積極意義,但畢竟是遠離祖國的現實,他的藝術創作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他的藝術對後代的法國畫家產生巨大的影響,塞尚就說過:「每次我從普桑那兒回來,我便更了解我是誰。」
普桑作品《 酒神的童年》
普桑作品《 酒神的勝利》
普桑作品《裡納多與阿米達》
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畫幅通常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構圖的完美,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他在法國17世紀畫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無與倫比。如果說法蘭西民眾繪畫形成於17世紀,那麼普桑可謂「法蘭西繪畫之父」。
1665 年 11 月 19 日,71 歲的大師逝世於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