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愛,差遣自己 — 三一真神的宣教(陳世賢)

2021-02-28 OC舉目

▲舉目望天,舉目望田,點擊藍字「OC舉目關注

2018年底,北美校園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舉辦了3年一度的Urbana青年宣教大會(簡稱「青宣」的臺灣青年宣道大會,即為此會議的臺灣版),主題為「Discern Your Place in God's Global Mission」(洞察你在上帝全球宣教使命中的角色)。

當我看見「God’s Mission」時,不禁想起了近來在宣教圈子討論十分熱絡的「上帝的宣教」(拉丁文Missio Dei)。

中世紀後期,因為基本上全歐洲都是基督徒(亦稱為西方基督教王國Western Christendom),羅馬天主教將宣教理解為「植堂」(planting of the church或plantatio ecclesiae),在這樣的理解中,所謂宣教就是將歐洲基督教的模板套用到世界其他地區。而基督新教則較著重個人性的靈魂得救,教會的功能就像是皈依者們的集合。

那時不論天主教或新教,都傾向認為自己已經擁有一套最好的教會系統,所謂宣教,就是將自己的模式複製出去。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人們震驚於基督徒滿布的歐洲竟會做出殺害成千上萬的人如此令人髮指之事……看來,這個基督王國似乎並沒有基督的馨香之氣!於是,人們開始了一連串對宣教的重新理解。(注1)

這些轉變開始於神學家們注意到傳統西方神學對宣教並沒有較深的研究,宣教被附屬為實踐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注2),殊不知,宣教事實上卻是與上帝的本性息息相關。

在1932年柏林的布蘭登堡宣教會議(Brandenburg Mission Conference)中,神學家們提醒,對古代的教會來說,宣教(Mission)被用來指三一上帝內部的自我差遣:聖父差遣聖子、聖父與聖子差遣聖靈。這樣的差遣關係延伸到教會,即父、子、聖靈差遣教會進入世界。

因此,宣教不是教會的一項活動,而是上帝的屬性,在這樣的眼光中理解教會,教會便成為了一個宣教的群體(a missionary community)。

如此言論影響了1952年國際宣教協會(International Missionary Council)舉辦的惠靈頓會議(Willingen meeting)(注3)。然而,該會議中並未出現Missio Dei的字樣,是直到會後才在Hartenstein的報告中看見:

「宣教的基礎與目的在於聖子藉聖靈的大能受差遣、與世界修復關係。宣教的教會觀(missio ecclesiae)來自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因此,我們需要從最巨大的想像框架——救恩歷史以及上帝的救恩計劃中來理解宣教。」(注4)

Darrell Guder表示,從上帝整全的救恩計劃來看宣教,是看見上帝因著深深的愛,而對這個背叛祂的世界發起宣教:

首先,是以色列人被呼召的故事;之後,來到故事的高潮,即耶穌基督的事奉、死亡、復活——耶穌基督為人類帶來與上帝之間的關係修復、並宣布上帝的統治藉祂介入了人類的歷史;隨後,借著聖靈的恩賜,上帝賜予一個被呼召見證祂救恩的群體能力,得以在地上繼續宣揚這個上帝行動的好消息,直到地極。(注5)

我們手中的聖經,與上帝的宣教使命息息相關:在聖經中,最詳盡的早期教會歷史文獻,就是一卷宣教史,即《使徒行傳》。

在宣教歷史中,新約聖經書卷接連寫成;Guder建議我們用宣教詮釋學(missional hermeneutic)的角度來看聖經:新約聖經都是寫給正在從事宣教工作的群體。(注6)而聖靈啟示上帝的話語給聖經作者,也是為了要幫助教會更忠實地在地上履行宣教的使命。(注7)

在聖經中的真理,幫助當時的教會,也幫助後代的教會知道宣教該有的內容(例如教義真理)以及方式(例如彼此相愛、傳福音)。因此,當我們用宣教的眼光讀聖經時,應該常問一個問題:

「這些見證(testimony),是如何形塑當年的信徒、裝備他們投入宣教的呼召?此外,它又要如何形塑今天的我們呢?」(注8)

Guder從聖經中整理出了兩個重要的主題,首先是「上帝的統治」(The Reign of God):上帝是那位藉耶穌基督的復活勝過萬有的獨一主宰,因此,當教會組織安於自己的現狀、開始以為自己就是一切的焦點、停留在自己之中時,就會面臨偶像崇拜的風險。(注9)

第二個主題是「末世論」(Eschatology):有些教會組織安逸於當下,並傾向宣稱自己已經擁有最好的一套模式(暗示其他教會需要向它學習)、是真正的教會(暗示其他教會是錯誤的)、是社會的公僕(以為教會提供社會服務就算完成其使命),甚至認為教會就等於神國。

Guder提醒我們:上帝的國度是已經來臨且正在來臨的(Kingdom has come and is coming),當教會安逸於停止,就將信仰中極重要的未來向度(future orientation)給封閉了。(注10)

在西方君士坦丁基督王國(Christendom)時代,基督徒的身邊全都是基督徒,教會發展出一種「以教會為本的宣教」——將宣教視為一種附屬於教會的活動:教會先求站穩腳步、待有能力時再行撥出預算、人力做遠方的宣教。

隨著歷史洪流的推展,西方基督王國殞落,基督徒身邊開始出現許多非基督徒……然而這樣的思維卻仍深植教會中。於是,教會開始認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維持自己、能拉愈多人進到自己的教會就是好教會——教會使用規模評量自己,這仍是一種「以教會為本的宣教」思維。(注11)

當教會終於認知「以上帝為本的宣教」,才是源自上帝的本性,而教會是誕生在這個「父差遣子、父與從父而生的子差遣聖靈、父子靈一同差遣教會」的使命中時,教會才能明白宣教並非教會的一項事工、一項產物,相反的,教會才是上帝對世界宣教事工的產物!

從教會一開始存在,宣教就已深深埋藏在教會的屬靈DNA中——宣教是教會的本質。而教會的使命,就是繼續上帝對世界的宣教。

為了強調這件事的嚴重性,Guder拋下一句話:「若我們不是讓上帝的宣教來定義教會,我們就是簡化福音且漠視教會受委託的使命。」(注12)

許多時候,當基督徒在討論上帝的揀選時,往往聚焦在上帝救贖恩典的祝福是否臨到一個人的身上,這是一種相對自我中心的救恩揀選觀(但未必一定是負面的)。它帶來的負面結果,是有些基督徒安逸於自己已經得救的身份狀態,卻忽略了當年上帝賜福亞伯拉罕(參《創》12:2),是要他成為萬國的祝福(參《創》12:3)。

從宣教的眼光看基督徒,基督徒是一群受祝福從而成為世界的祝福(blessed to be blessings)的人。

在印度宣教35年的英國神學家紐畢真(Lesslie Newbigin)留意到,上帝揀選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以色列族群等,為的是祝福其他的人,因此,被揀選帶來的是責任,而不僅是身分地位上的特權。(注13)

對他來說,揀選的教義是宣教教義的基礎,並非因為這教義告訴了我們宣教地區可能有些人是被揀選、將會得救的,而是因為我們的被揀選,本身就是指著我們被選中、呼召、差遣(注14)——我們的任務不是去猜測誰是被揀選的,或誰不是。(注15)

我們已經看見,宣教的發起者並非教會,而是上帝自己;我們也看見,當我們重視這個由上帝發起的使命時,我們讀經的眼光、對教會與對上帝的呼召的理解,都會被調整。

但,是什麼提供我們動力去從事這個上帝的宣教(Missio Dei)呢?

我們已經看見,對惠靈頓宣教會議影響甚大的是對三一上帝本性的反思,既然Missio Dei的源頭是指著三一上帝本身,我們就可以從三一上帝那裡尋找這問題的答案。

對基督信仰來說,上帝本身的三位格(父、子、聖靈)活在彼此相愛、互相敞開的愛的關係之中;這樣的敞開、相愛延伸出一個結果,就是祂創造了世界並愛世界、祂向世界敞開並歡迎我們享受祂的愛。

是三一上帝的愛使祂創造世界,也是三一上帝的愛使父差遣子、父與子差遣聖靈,對背叛祂的世界發起宣教、使世界與祂修復關係。

宣教的動力是上帝的愛,Missio Dei指出,宣教不只是一項使人備感壓力的義務,也是三一上帝那愛與被愛關係的延伸;教會是三一上帝宣教的產物、也是三一上帝愛的產物;教會受到彼此相愛的父、子、聖靈所愛,也被父、子、聖靈所差遣,去將這個愛的關係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參《徒》1:8)。 

宣教的第一位發動者是上帝:父差遣了子,意味著上帝差遣祂自己;當上帝在人類歷史中以肉身啟示自己、人們看見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時,他們實際上是看見作為宣教士的上帝——祂因愛而跨越天界,邀請我們加入祂的愛的宣教行動之中!

作者為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道學碩士,現在美國修習實踐神學。

註:

1.Darrell L. Guder, Called to witness: Doing Mission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William B. Eerdmans, 2015), 22-3.

2.這最初是受到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將神學分科的影響,士萊馬赫於其《神學研究綱要》(Brief Outline on the Study of Theology)中將神學分為哲學神學、歷史神學和實踐神學,在這樣的分類中,實踐神學失去其神學高度,淪為一種理論的「應用」。

3.博許(David J. Bosch ),《更新變化的宣教:宣教神學的典範變遷》(臺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11),頁523-4。

4.Wilhelm Richebächer, 「MISSIO DEI: THE BASIS OF MISSION THEOLOGY OR A WRONG PATH?,」International Review of Mission 92 (2003): 589-90.

5.Guder, Called to witness, 21-2.

6.Darrell L. Guder, ed., Missional Church: A Vision for the Sending of the Church in North America (Grand Rapids, MI: Eerdmans, 1998), 223.

7.Guder, Called to witness, 13.

8.Ibid., 14.

9.Ibid., 228-9.

10.Ibid., 230-1.

11.Guder, Missional Church, 6.

12.Ibid.

13.Lesslie Newbigin, The Open Secret: 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logy of Mission, revised edition (Grand Rapids: Eerdmans, 1995), 32.

14.Ibid., 71.

15.Lesslie Newbigin, Signs Amid the Rubble: The Purposes of God in Human History.ed. Geoffrey Wainwright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3), 120.

©本文首發於舉目官網言與思專欄2019/07/13

轉載請註明出處和來源,並保持內容完整

聯繫我們

投稿郵箱:editorial@oc.org ,並附中英文姓名、筆名(若不想用真名發表)、電郵、地址及作者簡介或相關照片。

轉載請後臺留言以獲得授權,並了解相關注意事項。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歷史消息

相關焦點

  • 從以賽亞被呼召反思:基督徒的受差遣之路
    一,這是聖潔的差遣有人認為以賽亞書是聖經中第一部先知著作,並且以賽亞書是由多種文體格式寫成,其中有散文,也有詩歌;這卷書充滿著先知的宣言和吶喊,其中更為吸引我們的就是本書的兩個主題,第一就是「審判」,第二就是「安慰」,通常會把這卷書分為兩個部分。
  • 連載 | 《中國首席大法醫陳世賢解案》山上槍聲(三)
    陳世賢把自己的想法跟崔道植一商量,兩位專家一拍即合,決定要在精準再現現場上再下一番功夫。圍繞著死者家屬提出的疑問,二人逐一分析討論,以找出其中需要確證的內容。首先是上山的人數,死者家屬提出8人的說法。這起案子當地公安是按照兇殺案來辦的,經過多方面調查,包括家屬所提供的證人某廠看門人,只能確定為6人;說是8人,是因為當時看得並不確切,也說不出那兩人的名字來。
  • 連載 | 《中國首席大法醫陳世賢解案》山上槍聲(二)
    對於警方的走火中彈結論,阿維妻堅決不同意不接受,她認為自己的丈夫很可能是被那幾個一塊打獵的合夥謀殺或他人意外走火致阿維死亡。這種懷疑絕不是受情緒支配的胡攪蠻纏,阿維妻是講道理的,她的分析也是有根有據的。自打那個報信人提出給50萬私了時她就起疑了,而且隨著了解到的情況越多發現的疑點也越多——為什麼人死了三四個小時才跑來報信?
  • 真神
    本章所論,是尋找八字用神之法,確定該八字以取格論命之後,取用首先從月令中去尋找,尋找用神之前,先究真神。月令有天幹、地支本氣,地支中有司令之人元,以及非司令人元,都可以成為真神。但到底誰是真神,誰是假神,原注也未道明。任氏倒是有個交待「真者,得時秉令之神也;假者,失時退氣之神也」。尋找真神「令上尋其聚得真」,「聚得真」這三字很重要。
  • 何為「獨一的真神」
    我得到的回答是:「如果把基督教比喻成一所城市的話,信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和認耶穌作救世主就是市中區,基督新教的正統教義就是一環路以內的市區,比較偏激的教派算是二環路以內,天主教勉強可以算是三環路以內吧。至於異端和異教,已經在三環路以外,就和基督信仰無關了」。  我於是又問,為什麼說耶和華是獨一的真神呢?我得到的回答是:「《聖經》上是這麼說的,而《聖經》是上帝說的話。
  • 帶著愛來中國:戴德生及其宣教路線
    前三次的福音入華都曾因種種原因而中斷了,只留下少許歷史遺蹟。唯獨第四次福音傳入中華,才真正讓基督教在中國本土紮根。前三次福音入華都以失敗而告終,換言之,是未能把福音在中國本土紮根。這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也和宣教士面對文化處境化所採取的宣教策略有很大關係(雖然不是唯一的原因)。
  • 約拿的差遣給我們看到什麼
    我們許多人都喜歡得到神的差遣,因為奉神差遣的人必得神所喜歡,然而約拿卻不喜歡神的差遣,因為神差遣人,總是給難處(受苦),而不是給榮華(享受),所以約拿就躲避神的差遣,而是逃到他施躲避耶和華。約拿書是讓我們知道什麼是奉神的差遣;神差遣人是到什麼樣和地方去。奉神差遣的決不是雙方事先有溝通;奉神差遣的決不會在自己預先設想的範圍內,更不會使人得享受,而是受苦害。
  • 【0021】宣教前後史『十二』 禱告的能力
    工人是他揀選的,也是他差遣的。有人撒種,有人收割(約四35-38)。但都是為答應教會的禱告而差派出去的。二、早期教會的禱告  我們重讀使徒行傳,必會得到一個印象,早期教會是個宣教的教會,也是禱告的教會。在升天節與五旬節之間的十天,他們在禱告(徒一14)。耶穌吩咐門徒要等在耶路撒冷,直到領受從上頭來的能力(路廿四49)。主沒有明說要禱告,只說要等候。
  • 特別時期,你是否願意被特別差遣?
    特別時期,你是否願意被特別差遣?作者:李豔鳳   播音:冬梅  2020,註定了是一個不尋常的一年。因無牧人,羊就分散,既分散,便作了一切野獸的食物。我的羊在諸山間、在各高岡上流離,在全地上分散,無人去尋,無人去找。【結34:4—6】這是何等的可悲、可嘆又可憐!
  • 馬達加斯加一對華人宣教夫婦感染新冠逝世 一生為宣教擺上
    多家馬來西亞媒體報導,一對由馬來西亞基督教巴色會會派遣到非洲國家馬達加斯加的華人宣教士夫婦廖育源先生與陳慈雲女士因感染新冠相繼離世。馬來西亞的英文《星報》報導說,70歲的女死者陳慈雲先在7月14日病逝,73歲丈夫廖育源本來希望將妻子的骨灰帶回家鄉,但他也因感染冠病,在8月5日逝世。噩耗讓親朋好友和教會會友們都十分難過。
  • 【揚聲讚美】《 宣教的中國 》
    他用240萬「買到了饒恕」,同時也尋回了自己的人生!或許此生他再不能站起來,但他的上帝要借著坐輪椅的他尋找更多人站起來!我們深信,這個計劃已經開始.在普世華人基督教會中,這是一首熱門的宣教詩歌。作者是坐在輪椅上,懷抱吉他,歌頌主的林和成(Lin Ho-Chen)。
  • 【列國宣教】你也可以作個廿一世紀帶職宣教人
    現在就開始裝備以色列人過紅海、過約旦河,神都是命令他們憑著信心把腳踏進水裡,海、河就成幹地。同樣,跟隨主的人要隨時準備好踏出去,往神所應許之地。公司甚麼時候外派你去回教國家工作?哪一個城市突然充滿商機?作為僱員,作為老闆,作為家眷,就要踏出去。
  • 專訪武漢牧者談教會異象:培養未來宣教領袖 建設宣教的中國(上)
    保羅對自己的服事總結的時候,他認為自己沒有違背從天而來的異象。具體的到個別的階段,對保羅來說他的異象是給外邦人傳福音,外邦人是作為萬民中的一份子。地極當時對他來說是到西班牙,他並不知道印度,印第安人。也就是說,到具體的時期,神對不同的教會有具體不同的異象和引領。這是讓我們的服事有計劃、有目標、有果效,與神的計劃相配的很重要的一點。
  • 【列國宣教】做個無知蒙福人:神要的不是Wh,而是Yes!
    當保羅問出「主啊,我當做甚麼」時,事實上是帶著「無盡的破碎」,蘊含在他心裡面的「Yes」,是上帝讀得見、看得到的。連加恩解讀,保羅說這句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上帝阿,為著禰國度的榮耀,禰可以差遣我去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但願我的一生都能歸榮耀給禰,所以求禰教導我該怎麼行。
  • 仿效基督的接待:招待同工(陳世賢)
    作者|陳世賢中學時,我開始加入教會的主日崇拜服事。當時既不會司琴,也不知道怎樣領會,因此除了放投影片之外,還有一件事我可以做,那便是擔任招待同工。招待的服事,可以很簡單:穿上背心(招待服)、將周報與聖經準備好,待弟兄姊妹們來聚會時,說聲歡迎、並把周報聖經遞給他們。如果來的是位新朋友,則再加上一份留名單即可。
  • 新約全書逐節匯查-使徒行傳13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A在賽普勒斯
    保羅第一次旅行宣教(1-15:3)使徒行傳第13-14章,記載保羅和巴拿巴在公元四十六至四十八年的第一次宣教旅程,包括賽普勒斯的撒拉米、帕弗,旁非利亞的別加,彼西底的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特庇,最終回到安提阿。在保羅所有傳道旅程中,這一階段稱「宣教旅程」最切合,後來的旅程多是在一個主要城巿停留較長時間。
  • 中國刑事大案紀實:出軌後想做長久夫妻,二人合謀殺死自己的配偶
    看過現場之後,陳世賢就與隨行人員來到火葬場進行屍體檢驗,由於記錄的情況是死者拿著通電螺絲刀在太陽穴處自殺,因此太陽穴處有兩處深色的電流斑痕跡,但是讓陳世賢奇怪的是,這兩塊電流斑上的表皮像是被什麼東西刮過,看起來像長了牛皮蘚一樣,這引起了他的懷疑。陳世賢又在死者額頭上發現了一處很小的只有兩毫米大的像牛皮癬一樣的地方,陳世賢一眼就判定這也是一塊電流斑。
  • 真神與假神到底有什麼不同?(分享給親友)
    世上尋求「神」的人很多,但到底應該信什麼「神"卻是令很多人困惑、猶疑不定的一個大問題,願以下推薦的這篇《真神與假神到底有什麼不同?》,能夠幫助那些正在為信仰什麼「神」而搖擺不定的朋友們,來認識獨一的真神,因為真神只有一位。
  • 遊走天下|南太平洋島嶼的巡迴宣教
    太平洋群島又名大洋洲,共有島嶼1,500個,劃分為3大區域:一是玻里尼西亞,北起夏威夷,南延至紐西蘭,面積最廣;其次是密克羅尼西亞的一簇小島,位於夏威夷至菲律賓群島之間,其中有馬裡安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吉爾伯特群島;再其次就是美拉尼西亞群島,在密克羅尼西亞之南,澳大利亞之東北,包括斐濟群島、紐幾內亞、萬那杜、新喀裡多尼亞和索羅門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