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他們大部分人成長的軌跡——伴隨著房價和物價的飆升,眼瞅著奶茶從念小學時的20元(新臺幣,下同)一杯,變成大學時的40元一杯。大學一畢業,起薪22K(2.2萬元新臺幣)、工時又長,看到的是缺乏經濟活力的社會以及彈不起來的薪資。想要吶喊,卻剩彷徨。跟父輩有代溝,對未來很迷茫。用苗慄青年邱星崴的話說:「我們是很苦悶的世代」。
代際差異
「悶世代」,可以看做近年流行的「小確幸」一詞的反語。
「小確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彙。在臺灣一般對「小確幸」的理解是:安於現狀,儘量享受能得到的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說白了,就是生平無大志,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便好。這頗為契合島內年輕人的心態。不少青年的心中,要創業,最好就是開一家洋溢著香氣和人氣的咖啡店。想想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就把錢賺了,歲月靜好,多麼適意。
只是在他們父輩看來,這缺少了「狼性」,缺少但憑雙手闖天下,開創一片新天地的魄力。
臺灣社會的「代溝」或者說「世代分層」意識很強,且有多種分法。「悶世代」是一例。再比如,20歲至35歲的已就業者,往往被稱為「青世代」,60歲以上的民眾,則屬於「銀世代」。
由於社會閱歷和思想意識上的差異,兩個世代之間存在著不滿意,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銀世代」大都認為,當今的「青世代」多是「草莓族」、抗壓性很低、不能吃苦耐勞,還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就自以為是了。而「青世代」感覺很冤枉。邱星崴就戲稱他們是「失去什麼的人」,失學、 失業、失戀,不一而足;也是「處於轉換期的人」, 轉業、轉學、到海外打工等。無論如何,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
罪魁禍首
埋怨來埋怨去,大家似乎忘記了,近年來臺灣陷入成長乏力的「悶經濟」,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除了工資,啥都蹭蹭漲,被戲稱為「悶經濟」。
所謂「悶世代」,正是「悶經濟」下「青世代」最真實的寫照。調查也可印證,「青世代」中,只有四成五認為臺灣經濟還算過得去。
經濟活力遞減,更要命的擁有高學歷的「僧」越來越多,但「寺廟」數量和能提供的「粥」碗還是一如往昔。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明確指出,在低生育率和擴招的雙重作用下,臺灣的大學生增加比率比其他地區高很多,自然「大學畢業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保證」。
臺灣1111人力銀行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35歲以下上班族中有七成二的人平均月薪不足4萬元,低於臺灣平均水平。這些「悶世代」生活壓力的前五大原因是薪資低、升遷不易、物價高、對未來沒方向和工時過長。
臺灣經濟日報總結說,在臺灣,現在年輕一代所接觸與能夠發揮的經濟社會環境比上一代差,而且有愈來愈下降的傾向,因而產生世代間淪落的現象,現在可真是時代考驗年輕人。
揚長避短
與父輩間吃苦耐勞、敢打敢拼不同,頭腦活絡、創意十足是新一代島內年輕人的優勢。
他們有著改變與突破現狀的潛在特質,但卻被僵硬的行政、教育與法規架構所束縛,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感受到大環境的局限,承受著巨大的無力與無奈。憤怒、失望、怨恨相繼而來,都是可預料的必然結果。
因此發揮年輕人所長,避其所短,為新世代的創新能力與資源找到新動能,既是臺灣經濟結構「轉骨」的一個關鍵,也是臺灣社會走出「悶經濟」形態的一個關鍵。
具體而言,臺當局不能僅止於扶持特定產業,或放寬外勞,吸引臺商從大陸「洄遊」,而應該將年輕人的特質轉變成具體創意和創業思考,強化臺灣競爭力,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與就業質量,進而提升整體薪資水平。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建議,臺灣要走出「悶」的時代,要有「大思維」,不要只想到今天的利益。例如,大家稱讚的臺灣社會,怎麼會在食品安全上亮了紅燈、高科技大公司也違反環保。這就是小格局,短期思考結果。
他感嘆,臺灣現在有三大反,「逢中必反、逢漲必反,逢改必反。」如果這樣下去,以目前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臺灣還能培養出諸如王永慶、張忠謀、郭臺銘等成功的創業家嗎?
西進大陸
有人說,經濟環境的改變使得過往的經驗和模式很難再保證成功,新世代的生存邏輯與發展方向,很多都早已和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傳統經驗不同,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與作為。
西進大陸,正成為「悶世代」中不少人的新選擇。
這裡的經濟活力和創業環境,跟島內深陷「產業轉骨」泥沼的「悶經濟」截然不同。中國大陸早就啟動企業「走出去」的全球化戰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立推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近期的惠臺31條舉措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目前,在廈門實習、就業和創業的臺灣青年超過3000人。不少臺灣青年教師陸續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教書,他們可以跟大陸同行一樣申報課題、職稱,還有一定優惠。
吳俊寬來大陸廣州中醫藥大學念中醫,一直到博士畢業,隨後他在廣州的一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執業,直到今天。 「惠臺31條出來後,通過微信朋友圈、電話等向我諮詢的親戚朋友更多了,不少人都表示有意來大陸工作。」在他看來,大陸對臺灣青年的吸聚效應日益明顯。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馬康莊認為,未來十年海峽兩岸的變化會更快。年輕世代的「悶」,更多在於對未來的模糊與茫然感。臺灣的年輕人有腦力、有能力、勇於迎接變化,如果認準大陸,這裡政策夠好,市場夠大,他們必然會找到很多機會,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發揮出驚人的、多彩多姿的潛力來。
也是,有能力和創意,就一起到大陸來發展吧!要先成為「奔世代」 ,才能擺脫「悶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