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世代」的臺灣年輕人:想要吶喊 卻剩彷徨

2021-02-07 直通臺灣


且看他們大部分人成長的軌跡——伴隨著房價和物價的飆升,眼瞅著奶茶從念小學時的20元(新臺幣,下同)一杯,變成大學時的40元一杯。大學一畢業,起薪22K(2.2萬元新臺幣)、工時又長,看到的是缺乏經濟活力的社會以及彈不起來的薪資。想要吶喊,卻剩彷徨。跟父輩有代溝,對未來很迷茫。用苗慄青年邱星崴的話說:「我們是很苦悶的世代」。


代際差異


「悶世代」,可以看做近年流行的「小確幸」一詞的反語。


「小確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彙。在臺灣一般對「小確幸」的理解是:安於現狀,儘量享受能得到的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說白了,就是生平無大志,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便好。這頗為契合島內年輕人的心態。不少青年的心中,要創業,最好就是開一家洋溢著香氣和人氣的咖啡店。想想看,一邊喝著咖啡,一邊就把錢賺了,歲月靜好,多麼適意。


只是在他們父輩看來,這缺少了「狼性」,缺少但憑雙手闖天下,開創一片新天地的魄力。


臺灣社會的「代溝」或者說「世代分層」意識很強,且有多種分法。「悶世代」是一例。再比如,20歲至35歲的已就業者,往往被稱為「青世代」,60歲以上的民眾,則屬於「銀世代」。


由於社會閱歷和思想意識上的差異,兩個世代之間存在著不滿意,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銀世代」大都認為,當今的「青世代」多是「草莓族」、抗壓性很低、不能吃苦耐勞,還沒有掌握好專業技能就自以為是了。而「青世代」感覺很冤枉。邱星崴就戲稱他們是「失去什麼的人」,失學、 失業、失戀,不一而足;也是「處於轉換期的人」, 轉業、轉學、到海外打工等。無論如何,年輕人看不到出路,鬱悶的情緒與日俱增,他們對上一代的不滿甚至產生怨恨,也相當明顯。


罪魁禍首


埋怨來埋怨去,大家似乎忘記了,近年來臺灣陷入成長乏力的「悶經濟」,才是一切的罪魁禍首。


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末已經好多年了,經濟在原地踏步,工作機會少,除了工資,啥都蹭蹭漲,被戲稱為「悶經濟」。


所謂「悶世代」,正是「悶經濟」下「青世代」最真實的寫照。調查也可印證,「青世代」中,只有四成五認為臺灣經濟還算過得去。


經濟活力遞減,更要命的擁有高學歷的「僧」越來越多,但「寺廟」數量和能提供的「粥」碗還是一如往昔。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明確指出,在低生育率和擴招的雙重作用下,臺灣的大學生增加比率比其他地區高很多,自然「大學畢業已經不是高收入的保證」。


臺灣1111人力銀行日前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35歲以下上班族中有七成二的人平均月薪不足4萬元,低於臺灣平均水平。這些「悶世代」生活壓力的前五大原因是薪資低、升遷不易、物價高、對未來沒方向和工時過長。


臺灣經濟日報總結說,在臺灣,現在年輕一代所接觸與能夠發揮的經濟社會環境比上一代差,而且有愈來愈下降的傾向,因而產生世代間淪落的現象,現在可真是時代考驗年輕人。


揚長避短


與父輩間吃苦耐勞、敢打敢拼不同,頭腦活絡、創意十足是新一代島內年輕人的優勢。


他們有著改變與突破現狀的潛在特質,但卻被僵硬的行政、教育與法規架構所束縛,在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感受到大環境的局限,承受著巨大的無力與無奈。憤怒、失望、怨恨相繼而來,都是可預料的必然結果。


因此發揮年輕人所長,避其所短,為新世代的創新能力與資源找到新動能,既是臺灣經濟結構「轉骨」的一個關鍵,也是臺灣社會走出「悶經濟」形態的一個關鍵。


具體而言,臺當局不能僅止於扶持特定產業,或放寬外勞,吸引臺商從大陸「洄遊」,而應該將年輕人的特質轉變成具體創意和創業思考,強化臺灣競爭力,創造更多工作機會與就業質量,進而提升整體薪資水平。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建議,臺灣要走出「悶」的時代,要有「大思維」,不要只想到今天的利益。例如,大家稱讚的臺灣社會,怎麼會在食品安全上亮了紅燈、高科技大公司也違反環保。這就是小格局,短期思考結果。


他感嘆,臺灣現在有三大反,「逢中必反、逢漲必反,逢改必反。」如果這樣下去,以目前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臺灣還能培養出諸如王永慶、張忠謀、郭臺銘等成功的創業家嗎?


西進大陸


有人說,經濟環境的改變使得過往的經驗和模式很難再保證成功,新世代的生存邏輯與發展方向,很多都早已和上一代、上上一代的傳統經驗不同,必須要有全新的思維與作為。


西進大陸,正成為「悶世代」中不少人的新選擇。


這裡的經濟活力和創業環境,跟島內深陷「產業轉骨」泥沼的「悶經濟」截然不同。中國大陸早就啟動企業「走出去」的全球化戰略,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立推經濟從高速度增長向高質量增長轉變。近期的惠臺31條舉措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目前,在廈門實習、就業和創業的臺灣青年超過3000人。不少臺灣青年教師陸續前往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教書,他們可以跟大陸同行一樣申報課題、職稱,還有一定優惠。


吳俊寬來大陸廣州中醫藥大學念中醫,一直到博士畢業,隨後他在廣州的一家中西醫結合醫院執業,直到今天。 「惠臺31條出來後,通過微信朋友圈、電話等向我諮詢的親戚朋友更多了,不少人都表示有意來大陸工作。」在他看來,大陸對臺灣青年的吸聚效應日益明顯。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馬康莊認為,未來十年海峽兩岸的變化會更快。年輕世代的「悶」,更多在於對未來的模糊與茫然感。臺灣的年輕人有腦力、有能力、勇於迎接變化,如果認準大陸,這裡政策夠好,市場夠大,他們必然會找到很多機會,在屬於自己的舞臺上,發揮出驚人的、多彩多姿的潛力來。


也是,有能力和創意,就一起到大陸來發展吧!要先成為「奔世代」 ,才能擺脫「悶世代」!

相關焦點

  • 那些「悶世代」的臺灣年輕人
    「悶世代」,可以看做近年流行的「小確幸」一詞的反語。「小確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發明的詞彙。在臺灣一般對「小確幸」的理解是:安於現狀,儘量享受能得到的微小而確定的幸福。說白了,就是生平無大志,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快樂便好。這頗為契合島內年輕人的心態。不少青年的心中,要創業,最好就是開一家洋溢著香氣和人氣的咖啡店。
  • 壓力山大臺灣年輕人眼中的世代不公是這樣的?
    近些年,臺灣年輕人遭遇就業難題,起薪底(長期只有新臺幣2.2萬,稱為22k)、工作機會少,引起他們普遍不滿。有專欄作家刊文指出,臺灣年輕人的壓力山大,並認為不應忽略臺灣年輕世代長期累積的怨念,否則,蔡英文的執政之路將更難走。蔡右駿/文關於世代不公,臺灣年輕人是這樣想的:蔡政府團隊也是銀髮族,真的能為年輕人想嗎?
  • 《彷徨之刃》:內心的吶喊
    彷徨之刃劇照我還是忍不住看了《彷徨之刃》,是2014年韓國上映的一部改編東野圭吾小說《彷徨之刃》的電影。我看完它之後,我的內心是不平靜的,以至於讓自己有股吶喊的衝動。所以,內心的吶喊是我對整部電影最直接的表述。
  • 《吶喊·彷徨》書評
    對於推薦書目,最終我想推薦的是魯迅的《吶喊·彷徨》。  魯迅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大夫家庭,曾親歷祖父系獄和父親病歿,在這一過程中,他過早體驗了事態的炎涼與人情的冷暖。在日本留學期間,他開始思考國民性問題。魯迅當時關注的是三個相關聯的問題:「一,怎樣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中國國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麼?三,它的病根何在?」
  • 「臺獨」支持率下降,臺灣年輕人並不是「臺獨」世代
    經過2019到2020年年輕人支持「臺獨」的高峰期,臺灣仍然不是一個「抗中保臺」的共識體,臺青「西進」交流、求學、就業、創業熱潮始終未斷。誤把臺灣年輕人視作「抗中世代」、「臺獨世代」,是陷入民進黨的論述陷阱。
  • 從「88萬元世代」到「七拋時代」:韓國的年輕人困境
    如臺灣年輕人往往被老一輩的人指責「草莓族」、「水蜜桃族」,而年輕人也自創「媽寶」、「靠爸族」、「22K」等語,自嘲當代社會氣氛與處境,都有一定的脈酪可循。但面對這些語詞,我們也不用急著下價值判斷,反倒要探討這些詞語發生的脈酪,與反應的社會背景——韓國也是如此。
  • 馬英九批蔡當局讓年輕人「漂向北方」 設基金會為臺灣找正確方向
    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中國臺灣網7月27日訊 據臺灣《旺報》報導,由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籌設並擔任董事長的「財團法人馬英九文教基金會」27日上午舉行成立茶會,包括連戰、吳伯雄、朱立倫、洪秀柱、吳敦義等歷任及現任國民黨主席,以及馬執政時期「閣揆」均到場。
  • 臺灣「年輕世代」正在扳倒民進黨
    或者應該說這也壓根沒用,如今真正決定政治族群生態風向的「主人」早已不是藍綠政黨,而是新一批「強大又無形的臺灣年輕世代」!蔡英文太過「漠視」他們的訴求與需求了,他們將如何成為決定年底選舉結果的關鍵族群?這一次縣市選舉是民進黨「執政」後的檢驗指標,而針對於「年輕世代」投票取向的觀察調查,卻不知怎地彷佛被集體遺忘,至今也沒有任何相關的民意問卷專項。「年輕世代」在臺灣彷佛是一個過氣、消逝、不值得掛齒的名詞,這是因為當年被「太陽花運動」篡奪了這個族群的意義與價值之後,染上了負面色彩。
  • 每個時代都有憂傷的年輕人,哪有真正的寬鬆世代
    宮藤官九郎在《寬鬆世代又如何》裡的某一集裡,讓相差近四十歲的兩代人面對面坐下來。果不其然,互相都看對方不順眼。老一輩嫌對面的「寬鬆世代」優柔寡斷、沒有禮貌也沒有魄力;小一輩則覺得「團塊世代」壓迫性太強,老了卻仍然固執著。
  • 金曲「30」而立,臺灣年輕人的新樣貌
    在獲獎名單和邀請嘉賓上,新生代歌手碰撞樂壇砥柱,如評審團主席陳珊妮:世代間的交流,是重點。同樣始於1990年的金曲獎依然在努力呈現著臺灣社會的面貌。讓我們切換視角,從金曲30的蛛絲馬跡,看看海峽對岸年輕人的新面貌。
  • 臺灣年輕世代從「天然獨」向「理性統」挪移
    臺灣《天下雜誌》最近發表「2018調查」,結果顯示,臺灣民眾的「統獨」態度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 臺灣「立委」選舉,藍綠都難逃年輕世代反撲
    此次臺灣「立委」選舉有著2014年縣市選舉的氣氛,藍綠情緒激化,也形成世代強烈對決。不只是「大選」這樣,連「立委」選舉都是這樣的趨勢,國民黨派系包袱,與韓國瑜過度靠近的「立委」候選人,幾乎難抵年輕世代的反撲,民進黨在這些選區都拿下勝選,例如臺中派系老大顏清標兒子顏寬恆,雲林張家女兒張嘉郡等是代表著過去國民黨舊勢力。此外,民進黨政黨票不如預期,讓臺灣民眾黨、「時代力量」搶下席次,也代表著世代革命成功。
  • 曹淳鎧 | 臺灣的同性戀議題:年輕世代與社會共識
    過半數的20—29歲臺灣年輕選民在2016年總統大選時選擇了蔡英文,年輕世代也成為了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的重要票源。然而,據《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蔡當局上臺執政後的一周年時,20—29歲的臺灣年輕人對其信任度與滿意度均大幅下降,分別跌至36%和21%。
  • 草東沒有派對|魯蛇世代下的吶喊 (附未發表歌曲合輯)
    聊到草東,就不得不先聊一聊21世紀的臺灣。在經歷了前十年的產業轉型失敗後,臺灣的經濟仍依賴於上個世紀的科技代工業。當大陸的年輕人紛紛投身網際網路、電商、網紅經濟時,大多數臺灣青年想的依舊是在臺北開一間花店、咖啡店。在面對著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大陸時,臺灣的年輕人,確實顯得很像島民。不敢走出去,也害怕別人進來,不知道自己該何去何從。這種內心的焦灼感也直接體現在臺灣樂隊的創作上。
  • 臺政客:「天然獨」世代即將結束 「天然統」世代來了
    楊世光。圖源於臺媒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新黨2020參選人楊世光表示,臺灣「天然獨」的時代快結束了。因為現在12歲以下的孩子們每天看的是大陸的漫畫、電視劇與明星,聽的是大陸歌曲,他們將是「天然統」世代。楊世光指出,他可以理解臺灣「天然獨」世代的心情。八零年代出生的世代大量暴露在臺灣的發展遠比大陸進步的教育環境裡,但事實上卻見證大陸的經濟與發展追上、甚至超越臺灣。
  • 馬英九:臺灣這兩年「方向偏了」,年輕人「飄向北方」
    談及臺灣當前問題,他認為這兩年「方向偏了」,後遺症隨之而來,年輕人選擇赴大陸接受教育,「飄向北方」。據臺灣《旺報》報導7月27報導,「財團法人馬英九文教基金會」由馬英九籌設並擔任董事長。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談及臺灣當前問題,馬英九表示,這兩年臺灣「方向偏了」,國民黨此前所採取前瞻務實的政策如今被改變了,「各種後遺症也就隨之而來。」至於其造成的影響,他認為首當其衝是年輕人,因為彷徨無助並顧及未來發展前景,越來越多優秀的臺灣年輕人高中畢業後選擇「漂向北方」,到大陸接受高等教育。
  • 談談「萬青」和「草東」:被吞噬的年輕人的理想與彷徨
    萬青年旅店和草東沒有派對,一個是中國內地的搖滾樂隊,一個是臺灣的搖滾樂隊,這兩個樂隊的音樂,歌詞都是一樣的耐人尋味,兩個主場的唱功都是那樣的獨具特色,他們的作品似乎都很難以用一個所謂傳統的 「正規標準」來審視……在我看來他們既相同又不同,同是因為他們音樂的內裡有著相同質地的顏色——黑,不同的是草東的黑更像是被夜晚吞噬過後的午夜,而萬青則是吞噬過後黎明即將降生之前的黑
  • 天涯·視野林泉忠:蔡英文與臺灣"天然獨"世代的蜜月期能維持多久?
    筆者以為臺灣年輕世代與這次大選結果的關係,不應籠統地一言概之,而應從選情、社會氛圍、年輕族群三者的互動關係、首投族在此次選舉的參與度與投票取向、選後總統府新主人蔡英文與年輕世代的微妙關係等來作更細膩的分析。
  • 鄭鴻生:臺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
    這三本書除了各自以不同的社會角色,呈現不同時代臺灣的政治社會變遷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軸線──不同時代的身份與認同問題,牽涉到三四代人之間的感情差異,例如,相對於讓我這代人如此熱血沸騰的釣魚臺問題,現在的年輕人就毫不關心了。這也就帶出本文的主題「臺灣的認同問題與世代差異」,就是說這三本書都緊扣著這個不明說的共同軸線。我現在就來把這個軸線講得更清楚。
  • 「天然獨」真不在乎「悶經濟」嗎?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天然獨」真不在乎「悶經濟」嗎?這場選舉蔡英文取得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高票,年輕世代傾巢而出是主因。大肆推銷「芒果乾」之餘,蔡英文把「抗中保臺」的氛圍與想像炒作到了極致。這讓她能夠動員「天然獨」踴躍投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於是,仗著大勝的氣勢,蔡英文在勝選感言中表現強硬。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執政中,蔡英文不僅會拒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倡議,也不會說出承認「九二共識」的通關密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