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民歌《太湖美》曲作者是哪裡人?

2021-01-10 江蘇城市論壇

太湖美呀太湖美

美就美在太湖水

水上有白帆哪啊

水下有紅菱哪啊

水邊蘆葦青

水底魚蝦肥

湖水織出灌溉網

稻香果香繞湖飛

哎咳唷……

這首《太湖美》曲調享譽海內外,展現的江南柔美,令多少人為之沉醉。

而深深令海門人為之驕傲的是歌的曲作者龍飛是海門籍著名軍旅作曲家。

聽著悠揚宛轉的《太湖美》,不得不佩服龍飛對江南美的音律詮釋。

萌發音樂芽

龍飛原名龔茂,1926年出生於海門市臨江鎮元菊村。

祖居有一個四合院,環繞清澈的宅溝,周邊長著高大的樹木與茂密的竹園。每天早晚,鳥雀在枝頭競相啁啾,像開美妙的音樂會,讓小龍飛仰著脖子聽得入迷。

龍飛五六歲時,當過老師的父親教小龍飛吟讀古詩,那琅琅上口、抑揚頓挫的詩句,讓他饒有興趣。小龍飛最愛呆在外婆家,因為外婆的肚子裡藏著許多民間小調,慢慢這孩子也學會了《香袋調》、《對花》等許多民間曲調。

住在外婆家隔壁的舅公是民間樂器手,演奏二胡、簫笛、琵琶等技藝精湛。夏夜坐場院裡乘涼,舅公與琴友們合奏樂器,小龍飛歡欣雀躍,聽得如痴如醉。10歲剛過,這孩子也學會了二胡,能和大人合奏《梅花三弄》等琴曲。舅公送給他一把破胡琴,小龍飛拿鋤頭砸死了一條蛇,剝下蛇皮,糊好琴筒,胡琴終於能使用了!從此,這把胡琴成了他的心愛之物。

音樂之芽,在龍飛稚嫩的心田滋生萌發。

踏歌入軍營

中華大地響起抗戰歌聲時,龍飛正在讀小學。每當他和同學們一起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大刀歌》、《畢業歌》等救亡歌曲,就異常興奮,歌曲能讓他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上了中學,他愛上了吹口琴、拉手風琴,很快會演奏《到敵人後方去》、《黃河頌》等抗戰樂曲,懂得一個音符就是射擊敵人的一發子彈,讓人特別解氣。日本鬼子的鐵蹄踐踏龍飛家鄉,學校不得不停課,他滿懷仇恨失學在家。16歲那年,龍飛結識二伯父家的一位親戚——在敵佔區幹地下工作的薛伯伯。他聽了薛伯伯講那抗日救國的道理,渾身熱血沸騰,並熱切嚮往參加救國的抗日軍隊。好不容易挨到19歲,龍飛進入新四軍蘇中公學三十隊,報名時他取名「龍飛」,意在:既表達自己矢志當穿雲破霧、克敵制勝的蛟龍,以及把日寇趕出中國的決心。

作曲鬥頑敵

抗戰勝利後龍飛因為音樂上的天賦調入蘇中軍區前線劇團,1945年底,他以飽滿的熱情寫出了處女作《巨風》,這首反映部隊生活的歌曲廣受好評,還被發表在《戲劇與音樂》刊物上,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

艱苦卓絕的解放戰爭開始了,龍飛所在的前線劇團跟隨部隊一邊行軍打仗,一邊開展文藝宣傳,一首又一首歌曲不斷誕生。創作的《前方有個兵工廠》,不僅在華東部隊廣泛傳唱,還榮獲野戰軍政治部優秀創作二等獎。在淮海戰役中的《向南進軍》、《涉水打碾莊》等被輯入聞名的《淮海戰役組歌》。渡江前的《勝利腰鼓·序曲》,在解放大上海的入城儀式和多次盛大的晚會上演出,都受到熱烈的歡迎,好評如潮。

龍飛的作品在當年還飛到朝鮮戰場。1953年,他隨團赴朝鮮慰問在前線英勇作戰的志願軍,劇團演出了由他創作的中型歌劇《未婚妻》,極大地鼓舞了志願軍的士氣。

晚年龍飛身患絕症,在跟病魔鬥爭的同時,堅持創作了一批優秀歌曲作品,如《納西篝火啊哩哩》和《盼團圓》,都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級大獎「金鐘獎」。

龍飛的音樂作品有上千首,都是他高遠目光,熱烈情懷,以及對祖國的深沉大愛的反映。中國音樂界權威沈亞威高度評價龍飛的音樂創作成就,並把龍飛的創作風格非常準確地歸納為「敦實、堅韌、情真」。因為龍飛不僅有飽滿的創作激情,更有堅忍不拔的創造精神,被世人喻為「樂壇常青樹,歌海不老舟」。

深情系桑梓

當年,龍飛離家奔赴戎馬倥傯的戰場,之後在音樂園地長期日夜耕耘,而心底卻一直惦記著可愛的故鄉。

1986年初,江蘇省徵集改編民歌。當龍飛發現海門送來的《淘米謠》,頓時好像喝了甜蜜蜜的糯米酒,頃刻間一首充滿海門山歌韻味的樂曲誕生了,讓歌手們既唱響華東六省一市賽歌臺,又上了京城大舞臺。

不久,應海門縣文聯邀請,龍飛欣然回到闊別40年的故鄉,在海門有關負責人的陪同下來到老家村裡。雖祖屋不復存在,親人們早已定居上海,但他看到這裡換上了新貌,鄉親們都過了好日子,感到由衷的欣喜!

1992年,龍飛得知海門創作了山歌劇《青龍角》,要參加匯演,就數次回來完成了劇本唱詞的譜曲,該劇最終得以勝出,唱響京城贏得美譽。而龍飛既不要署名,又不要稿酬,也不要禮品。人家不解地問他為什麼,龍飛情真意切地作答:「因為我是海門的兒子!」

德藝長流芳

龍飛德藝雙馨,被評定為國家一級作曲家,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他曾歷任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江蘇音樂家協會副主席、顧問,南京軍區前線歌舞團創作組組長和編導室主任等。

他先後出版了兩集《龍飛歌曲選》、三部歌劇、精選歌曲集《心語飛翔》和《龍飛獨唱歌曲》唱片專輯。中央和省市廣播電臺、電視臺,都分別製作、播放了龍飛的專題節目,介紹他的作品與創作生涯。同時,龍飛因為出彩的音樂創作業績,被輯入了多本《名人錄》。

2004 年 6 月,著名軍旅作曲家龍飛不幸病逝,享年78 歲。這位優秀的藝術家,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音樂。

相關焦點

  • 唱火《太湖美》後,程桂蘭用蘇州方言演繹《茉莉花》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曲婉轉優美的《太湖美》,讓當時年輕的評彈演員程桂蘭「一戰成名」,逐漸成長為深受大家喜愛的著名歌唱家,也讓醉人的「吳儂軟語」越發深入人心。視頻:程桂蘭《太湖美》MV可以說,用蘇州方言的演唱,是程桂蘭走向成功的一大助力。除了這曲烙印在無數聽眾心中的《太湖美》,程桂蘭與經典江蘇民歌《茉莉花》之間也有著很深的緣分——第一個嘗試以蘇州方言演繹《茉莉花》。
  • 蘇州西山太湖花海景區在哪裡?
    蘇州太湖花海景區在西山大橋路與前灣路交叉路口往東北約100米,第三座太湖大橋進來500米左手邊。相約太湖花海春有百花秋有葉,夏有涼風冬有雪等等,秋天可不是只能賞葉還有百萬繁花成海的壯觀景象哦~在蘇州哪裡可以看見花海?
  • 江南民歌小曲28首
    《拔根蘆柴花》原是一首江蘇江都的地方民歌,屬於邵伯秧號子,來源於歌會中的一段美麗的傳說:古時候,邵伯是有名的戲曲之鄉,會唱的人可很多,但唱得最好的要數鶯歌了。從此,民歌《拔根蘆柴花》在邵伯湖岸邊唱響開來,並流傳到了全國。後來由錢靜人,費克等人帶隊到揚州、江都採風,收集了大量民歌,並對其進行了加工。於是便有了現在大家聽見的《拔根蘆柴花》了。《拔根蘆柴花》是揚州民歌,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曲調,原流傳於江蘇揚州一帶的地方民歌,因曲調優美、歌詞上口,現廣為流傳。
  • 《大運河》曲作者唐建平:與江蘇有著深深的水緣
    今天(29日)下午,我們採訪到了《大運河》曲作者唐建平。「很幸福,也很幸運,終於在大運河畔,我將奏響大運河之歌,這是我命運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談及創作的感受,唐老師這樣說。「我們寫大運河不僅僅是寫如何開鑿大運河,還要大運河背後的文化。在我們的生命中,在社會發展中,它的生命精神、深層內涵是什麼?」 唐建平認為,如果聚焦到八個字上,那就是「天下之水,千裡流波」。
  • 江南民歌小曲28首,詩情畫意、小橋流水......
    《拔根蘆柴花》原是一首江蘇江都的地方民歌,屬於邵伯秧號子,來源於歌會中的一段美麗的傳說:古時候,邵伯是有名的戲曲之鄉,會唱的人可很多,但唱得最好的要數鶯歌了。從此,民歌《拔根蘆柴花》在邵伯湖岸邊唱響開來,並流傳到了全國。後來由錢靜人,費克等人帶隊到揚州、江都採風,收集了大量民歌,並對其進行了加工。於是便有了現在大家聽見的《拔根蘆柴花》了。《拔根蘆柴花》是揚州民歌,是中國著名的民間曲調,原流傳於江蘇揚州一帶的地方民歌,因曲調優美、歌詞上口,現廣為流傳。
  • 臺灣民歌竟然是這個樣子的,很多人應該都不知道吧
    但是反映的內容,卻更加近似於我們現在的一些通俗歌曲所反映的城市生活和人的基本感情,它的創作方法是民歌,但是從內容上面來看,又接近通俗歌曲。臺灣的民歌複雜就在於,它包括了幾個大的部分,首先就是它有我們傳統意義認承上的民歌,但又包括我們現在認可的校園民謠類的,甚至是都市民謠,在臺灣都算到這個民歌行列之內。
  • 五蓮女孩登上江蘇衛視《歌聲的翅膀》,一首山東民歌驚豔全場!
    在昨晚江蘇衛視《歌聲的翅膀》節目中,一個五蓮小女孩火了!她唱的一首山東民歌《包楞調》驚豔了全場!五蓮哪家的小姑娘這麼厲害啊?小編第一時間找到了視頻,快來一起認識認識她吧!在昨晚的節目中,崔譯文為大家帶來了一首山東民歌《包楞調》。歌曲中的花腔要求乾淨利落,八度的大跳要十分準確。
  • 國際樂團愛上中國風 江蘇民歌《茉莉花》奏出國際範兒
    中國的藝術家帶著這首「茉莉花」走向世界舞臺,這不稀奇;10月2日,在南京森林音樂會第二場演出中,有一群外國人帶著這首江蘇民歌回到「它」的家鄉,向觀眾獻禮。他們就是加拿大Collec-tif9弦樂九重奏樂團(簡稱加拿大C9樂團),此行,他們為南京特別烹製了一桌中西合璧的、古典與現代交融的、幽默+抒情+搖滾的「金曲撈「盛宴。
  • 浙江湖州因太湖而得名,為什麼對太湖沒有管轄權?
    湖州,正是位於江蘇、浙江交界處的一座城市。 隋朝初期,隋文帝楊堅以吳興郡靠近太湖,改名為湖州。湖州之名,流傳至今。 從隋唐以來,太湖便作為一種重要的淡水資源,分別歸屬於江蘇、浙江兩地管轄。湖州對太湖進行了有效地開發利用,出產湖絲、顧渚紫筍茶、雙瀆雪藕、太湖百合等聞名遐邇的特色產品,素有「太湖三寶」之稱的銀魚、鱭魚、白蝦譽滿天下。
  • 江蘇升級太湖洪水橙色預警,南京長江邊一公園玻璃圍欄變水族箱
    江蘇升級太湖洪水橙色預警,南京長江邊一公園玻璃圍欄變水族箱7月12日上午10點,受到上遊來水以及本地降雨影響,南京長江潮水位站水位達9.83米,長江南京潮位超警戒水位1.13米,7月11日,江蘇大部分地區普降大到暴雨,目前,長江江蘇段升級為洪水橙色預警,在民國首都電廠舊址公園外,
  • [美曲新翻第二期]江蘇民歌《茉莉花》
    《中華詩詞》雜誌公眾號美曲新翻第二期江蘇民歌《茉莉花》江蘇小調中華韻,世界聲情茉莉花。 張震(陝西西安)茉莉花羞容豈止嶺南開,少女清純入畫來。騷客依依忘斟酒,夢深玉面笑樓臺。朵朵杈椏白雪妝,四海民歌唱。    唱似贊天香,實則清純賞。但願人人珍愛她,大地春風暢。 郭建智(山東滕州)茉莉花草木亦多情,芬芳漫故城。花香茶亦好,一品舊時風。
  • 長江、太湖防汛告急!江蘇這個城市總淹水,都是王安石的鍋?
    江蘇長江、太湖地區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截止7月12下午2:00,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10.00米,超警戒水位1.3米,離歷史最高值10.22米僅剩0.22米。根據江蘇省防汛指揮中心消息,這是長江南京下關站水位自三峽蓄水以來首次破10。江蘇長江、太湖地區防汛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全省各部門也迅速進入戰時狀態,提前準備好了防汛物資。
  • 太湖十年禁漁前夜,捕獲儘是小魚|漁船|長興縣|太湖|十年禁漁|許雲...
    太湖岸的長興縣新塘村村民說,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裡,江浙4市在太湖並無嚴格的區域之分,漁民廣泛分布在太湖沿岸,太湖實在太大了,只靠人力與風帆的木漁船走不了太遠。上世紀50年代初,太湖行政權劃給了江蘇,進入80年代後,隨著憑證捕撈規定的出臺,包括長興在內的浙江環太湖職業漁民漸次退出,「只有持證的江蘇人才能在太湖上打魚」,直至今日。
  • 十年千騎 破風太湖 2019第十屆環太湖自行車賽拉開戰幕
    中國江蘇網10月10日訊(記者 羅鵬)十年千騎,破風太湖。作為推動中國自行車運動發展的記錄者、傳播者和前行者,環太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一路風雨兼程,迎來了第一個十年,向著打造「百年賽事」的宏偉目標邁出了堅定一步。
  • 沂蒙山小調是哪裡的民歌還用問 臨沂土生土長的民歌精華
    沂蒙山小調在全國都很有名氣,外地人可能有的不知道這是哪裡的民歌,但是作為臨沂人就不能不知道了,這是我們臨沂土生土長的民歌。   「人人那個都說哎,沂蒙山好,沂蒙那個山上哎,好風光……」這首流傳於抗日戰爭時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中國優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調》,唱紅了沂蒙山區,風靡了齊魯大地,正以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走向全世界。   不過,說起這首優美動聽的《沂蒙山小調》是何人何時何地搜集與填詞,又是怎樣廣泛流傳開來的,說法不一。
  • 江蘇-無錫~梅雨量已破1991年記錄,升至第1位!太湖水位還在上漲
    目前太湖水位位列歷史第4位相比昨天,還在漲!梅雨總量列1954年以來第1位!今年的梅雨有多猛?來看一組最新的數據↓↓↓已經入梅41天了!入梅以來無錫全市累計降雨量682.9毫米是多年平均梅雨量的2.76倍梅雨總量位列1954年以來第1位其中無錫674.2毫米江陰625.6毫米宜興695.2毫米2個單站梅雨量超歷史分別為無錫站833.4毫米楊省莊站993.8毫米太湖水位還在漲
  • 太湖三白為什麼無法長途運輸?
    太湖位於江蘇,素來有三白之鮮:白魚、銀魚和白蝦。太湖周邊是蘇州、無錫、常州和湖州市。依靠漕運,這些水鄉號稱「蘇湖熟,天下足」,尤其近幾年轉而發展手工業和商業,成為極為富庶之地。明朝時,太祖朱元璋為防止太湖地區抱團,將其分成浙江和江蘇。於是這極具江南人的特性更加精緻,日子過得越發的精細,對美食也更加看重。初秋的太湖,藏著最極致的鮮。太湖開漁季從每年的九月初到來年二月,持續五個月。此後的七個月都是封湖禁漁時節。
  • 臺灣民歌嘉年華會:永遠的未央歌演唱會
    之所以謂之「民歌三十年」,始於1975年6月6日,楊弦在臺灣中山堂舉辦個人演唱會,發表8首譜自余光中詩詞的民歌作品,在歐美流行音樂充斥臺灣歌壇的背景下,第一次唱出了屬於自己生命體驗的歌,用中文中最突顯音韻之美的部分。於是影響了整個華語音樂的「民歌運動」由此開始。隨後,原創、校園、金韻獎、民謠風、滾石成為這場民歌運動歷程的關鍵詞,並伴有長長一串帶著時光刻度的曾風靡的歌曲和歌手。
  • 呂繼宏:民歌要生存、要發展,必須求新求變
    「在當今這樣一個時代,民族唱法受到的衝擊非常大,民族歌曲的愛好者年齡普遍偏大,『80後』 、『90後』大多喜歡在網絡上聽歐美、韓日以及港臺的流行歌曲,這必須引起我們這些民歌從業者的深思。 」呂繼宏說,「民歌為什麼缺少聽眾?關鍵問題並不出在唱法本身,而在於優秀的作品嚴重缺乏。流行歌曲這麼多人喜歡,還是因為它能夠與聽眾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 沈珍珠緣起太湖水,情系太湖公子,你所不知道的南太湖到底有多美
    不曾想,這眼前人竟是心上人!不光是有情人邂逅之地,更是極美的旅遊絕佳勝地呢!既然說到太湖,那麼在此就不得不說南太湖,看看這南太湖究竟有多美!太湖,久負盛名。以前聽過《太湖美》,後來出了姊妹篇歌曲《又見太湖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