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電音」這個詞,攻佔了各種社交網絡。身邊的夥伴們,常常把EDM,百大DJ掛在嘴邊。去電子音樂節,也變得特別時髦。
衝的電音節越來越多,蹦迪的場子越來越大,電子音樂在中國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前段時間,VICE團隊與騰訊視頻聯合推出了一部講述中國電子音樂近30年發展歷程的紀錄片《觸電中國》。
片中採訪了很多DJ/製作人、Club/廠牌老闆、電子音樂推廣者和樂評人等,讓我們從更多方面去了解電子音樂在中國的發展過程。
今天蓄電CHN編輯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影片中講到的中國電音的起源。
Disco廣場的荷東音樂
正裝喇叭褲,千人迪斯科
90年代初,在北京、上海,JJ、NASA、萊特曼一類的disco廣場,火爆一時,可以說是國內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全民跳舞狂歡」。
這種disco廣場文化,從廣東傳來。每到周末,這些迪廳場場都爆滿,裡面放的音樂都是當時比較流行的荷東,那時還沒有電子音樂。
荷東(Hollywood East),是好萊塢東方明星舞會的簡稱,80年代在香港的尖沙咀紅極一時。
那裡的駐場DJ ALEX製作的荷東、猛士舞曲系列,在八九十年代,席捲了內地大大小小的迪廳。
ALEX回憶當時,人數最多的時候,場子裡能有1000多人,大家穿著正裝、喇叭褲跳舞。「當時我自己有一個想法,那些Eurobeat的音樂在歐洲很紅,但是在亞洲幾乎沒人聽過,我一直想出一個碟,將這些舞曲重新remix,在全亞洲去發行。荷東在中國,賣了差不多400多萬張。」
九霄俱樂部的老闆張有待,幾乎經歷了中國整個電音場景的發展。「我記得第一次去這種迪廳是在90年代,在上海,場地的確特別大,那時候還有彈簧地板。」
後來,disco廣場走向落寞,生意越來越不好。伴隨著萊特曼、JJ等一眾disco廣場關門,荷東和迪廳,成了一眾人的青春記憶。
電子音樂的到來
全世界都在熱舞,我們也要加入
改革開放後,西方的青年文化和娛樂方式,開始從各種渠道進入中國。
搖滾樂和電子樂,也從這時開始震撼中國青年人們的耳膜,中國開始跟國際同步去感受音樂的潮流。
深圳電臺「未來之聲」的主持人倪兵,大概是屬於深圳第一批,開始上網的人。「我記得很清楚,那時候一個月工資大概六七千吧,每月交網費大概交兩千多,特別捨不得。」
大約在1995、1996年,那時倪兵的節目,播放的還是以搖滾為主的音樂。「一次我上網的時候,突然找到了英國的Bath,就是那個巴斯大學,它有一個校園廣播站,裡面有個節目每天播放的都是特別奇怪的那種音樂,我很喜歡。」
於是,倪兵給對方發郵件,希望能在自己的電臺節目中,播放這些音樂。沒想到,一個叫Justin Gould的人,給他回了郵件。「Justin說沒問題,會把每期節目的磁帶,給我寄過來,但他說因為他是個學生,沒什麼錢,所以可能一個月寄一次。」此後,倪兵每個月都能收到一個包裹。
倪兵在節目上播放Justin寄給他的音樂,「我覺得這真正帶我進入了電子音樂的世界,這是網際網路的一個奇蹟。」
1996年前後,大陸的地下音樂圈,更多的是重金屬搖滾樂。Trance、Techno各類風格的銳舞派對,在香港開始流行。
「到了1996年的時候,倫敦放的音樂,紐約放的音樂,我們在北京也可以聽到同樣的聲音,我感覺到我們可以跟國際第一次,同步去感受同一種音樂的潮流。所以我覺得,這個電子音樂時代到來了,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跳舞,我們也要加入。」張有待說。
張有待開始注意到了身邊一些朋友的轉變。前紅燒肉樂隊吉他手、燈籠俱樂部主要創始人翁嗡,就是其中之一。「他可能是我認識的,在北京最早決定放下吉他,拿起唱片的一個人。」
長城銳舞派對
派對動物,抬音箱爬長城
當時,來自瑞士的DJ MICHAEL,在北京舉辦了一系列的音樂派對,主要做House音樂。張有待在參加之後,不僅認識了更多圈內志同道合的好友,也有了很多感觸。
「年輕的時候覺得音樂是反叛的,但是後來慢慢發現,音樂更多的是享樂主義精神,所以後來我決定跟Michael一起做Cheese派對。」
1998年,北京金山嶺長城,「CHEESE」銳舞派對就這樣開始了。派對的音箱,都是一眾「派對動物」齊心協力扛上去的。
銳舞文化奇妙的一點就是,可以接納形形色色的人。這裡有律師,有醫生,有搖滾青年…雖然群體雜,但大家特別和諧。
那時,大家獲取電子音樂的渠道有限,得到了一點快樂,那就是真的快樂。
長城上的銳舞派對,一直開到第二天早上十點,人群才不舍地散去。
90年代末,是中國地下電子音樂的啟蒙階段,各種銳舞派對,給當時的青年一代,無論從文化、價值,還是生活方式,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地下俱樂部
離聲音近一點
進入2000年,各種地下俱樂部、廠牌開始出現在大家的視野中。
「88號」俱樂部裡聚集著演員、模特、導演等一眾社會名流,也聚集了北京當時有名的幾個廠牌:打氣工廠、Cheese Beats、Lotus、House Nation。
張有待注意到,一些年輕人在選擇去一個俱樂部的同時,也開始選擇裡面的音樂。於是,他便做了九霄俱樂部,地址就在三裡屯。
很多電子音樂廠牌,選擇在九霄做活動,每到周末,俱樂部附近就聚滿了參與派對的年輕人。
2007年,北京好運街,白兔俱樂部開幕。創始人希望能把德國柏林傳奇俱樂部Berghain帶給他的衝擊,也帶給國內青年。
白兔邀請到了多位來自德國的Techno DJ進行表演,火爆一時,所有人都想去看一下。
2009年,燈籠俱樂部在三裡屯3.3地下開幕,帶給大家全新的電子音樂體驗。
白兔持續了大概兩年時間,後來因為消防等問題,被迫關門。
面臨拆遷,經歷了差不多三年之後,三裡屯的九霄不復存在。
不斷上漲的租金,也讓俱樂部生存越來越艱難。
10年之後的如今,張有待在望京自己新開的咖啡館裡,還是留出了給九霄的位置,每個星期四還會有最早在九霄俱樂部的DJ Leslie放音樂。
荷東老炮Alex則改名Jamaster A,選擇放起了EDM。
翁嗡的燈籠俱樂部,在工體一眾夜店裡,默默堅持了十年。
影片中播放了一個畫面,一位參與長城銳舞派對的青年,在接受當時的採訪時,對著鏡頭說,「離聲音近一點,就知道大家為什麼來這兒了。」
電子音樂從進入中國至今,不過幾十年,有太多的人見證著它的發展,很幸運,我們也是其中之一。
如今,club遍地,電子音樂節輪番轟炸,我們不敢說,現在是中國電子音樂最好的時代,但希望,國內的電子音樂市場,能夠迎來大家翹首以盼的黃金時代。
到那時,請你告訴不熟悉電子音樂的朋友,「離聲音近一點,就知道我們為什麼喜歡它了。」
*以上圖片來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