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關於時代的故事。有無奈,有隱忍,有鬥爭,有滄桑。是看過了之後除了跟著劇情節奏和獨白流眼淚以外,更體會到了時代大背景下,落在每個個人身上的悽涼和悲哀。考上航校,做飛行官,他們是出類拔萃的大男孩。在民族存亡之際,有勇氣選擇舍我而加入保衛祖國的鬥爭中。八年抗戰,躲過了無數的子彈,踏實的落到了地上,但卻最終喪生於內戰。空軍,也許只是一個縮影和代表,透過這部劇,讓我們看到了國共內戰的另一面,看到了國民黨失敗後背後的人民。原來那一個個活生生的空軍,好似成了一顆顆棋子。就像導演說的「故事他們不說,以後也沒有人說了」,多麼希望這部劇能有更多人看到,能有更多人承認這段歷史,銘記這段歷史,畢竟,我們是同一個根。撤退到臺灣的人民,是時代的逼不得已,讓無數的人有了「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鄉愁。多想擁抱他們。可惜真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也許已經大部分永遠的離開了這個時代吧,活著的人,才更需要去銘記。
「沒有了天空的飛行員,地上的日子,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折磨。就像快速轉著的陀螺,你看不到太多的細節,等他們累了,轉的慢了,你才會看見他們身上的細紋,一道一道的。那細紋裡,有他們的日子,他們的女人。」劇中的每一個人,都那麼讓人心疼。曾經英氣的大隊長,因為迫降頭部的衝擊,患了癲癇,因為在東北做了逃兵,沒有掩護陸軍,而被釘上了「恥辱柱」,最後不想拖累太太,選擇自殺。還有郭軫,新婚不久重返戰場,獨留朱青一個人,面對接下來殘酷的人生。而朱青,從一個清純的大學生,變成了一個嫵媚的,混跡聲色場的女人。
原著是白先勇老師的小短篇,讚嘆編劇的劇本和臺詞改編,讓每一個人物都生動立體。透過小墨婷的視角和成長,見證了十一大隊飛行員的變化。這個角色的意義,除了見證,代表的應該是無數的後代,銘記和希望吧。她記得他們,她逐漸理解了他們,就像江叔死後,國文課上老師讓她讀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吾行負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與汝相養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時,所有的情感都化作了她的哽咽,讓人止不住跟著一起掉眼淚。
還有小顧,這個角色,出場不討喜,得知了朱青的字條,又因為上半句「因緣負傷共床枕」是自己寫過的,所以對朱青有了執念。即使被學長揍趴到地,仍然念念不忘「朱青是我的」。如果他沒有把朱青的孩子撞掉,沒有郭軫的朱青的後半生,會不會因為有孩子而過的好一點?他去了東北,與郭軫對質,收了郭軫留給朱青的遺書,開始了尋找朱青,等待朱青的路程。在臺灣的小顧,就是郭軫的化身吧。可以成為出色的分隊長,有了去美國受訓的機會,是十一大隊僅剩的可以起飛的飛行員,是師娘,副隊娘,墨婷,士官長牽掛的對象,他也會衝動,他也有脾氣,他也不正經,可是你分明就從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種穩重,責任和成長。所以,即使他也許有跳傘活下來的可能,但他還是選擇了用自己的死,換回師娘和朱青的自由。
「當一個人再也不回來了,你總想在他共同的回憶裡,找到自己對他的價值或意義。但是很難,只是一堆畫面而已,沒有意義。」所有的人都有了他們的結局。就連墨婷,都有了自己的孩子。只是她們,不必在像師娘他們一樣,忍受在家裡等待丈夫平安落地的煎熬。就像美國飛行員問小顧「他做錯了什麼」時,小顧回答說「不知道,也許是生錯時代了吧。」時代的洪流裡,我們都只是一粒沙子。
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寫了些什麼,這部劇裡的每個人,每句話,甚至每個人的結局,過個幾年,也許都會忘記。到那個時候,希望自己還是有勇氣重新來看吧。
通過這部劇,也認識了臺灣的一些出色的演員,尤其是吳慷仁。他憑這部劇獲得了金鐘獎的視帝,感言到「也許我不是最有天賦的那一個,但我可以做最努力的那一個。」還有在一個採訪裡說到自己一直喜歡的一句話「我們是一艘船,停在岸邊固然是安全的。但船不是要停著的,它是要駛向大海的,是要經歷風浪的。你可以在累了的時候選擇靠岸休整,但還是要有勇氣去到海裡,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