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子
號子在北方稱呼為吆號子,在南方稱呼為喊號子,屬於勞動節奏並伴隨體力運動的歌曲類型,音樂特點直接、簡單,有時粗狂有力,有時堅實有力。
隨著社會的發展,號子有兩種作用,分別是表現和實用,表現作用主要是以歌唱的形式來充分反應勞動人民的願望,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表現人們對美好明天的憧憬,實用作用就是通過號子強有力節奏和粗狂的聲音藝術,讓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節奏一致,鼓舞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現在很多勞動者已經不在喊號子,依稀記得號子的喊聲還是在童年時期打夯的時候會有幾位壯漢齊聲喊出一二的聲音。
隨著勞動條件的變化,號子目前只能在舞臺上看見了,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的這種形式和生命力還是會延續下去的。
號子包括搬運號子,農事號子,工程號子,作坊號子,船漁號子。
1.搬運號子包括挑擔、扛抬、裝卸,是人力直接負重的勞動過程中的唱的號子。
2.工程號子主要在造房、修田、開河、採石和伐木等協作性較強的勞動中使用的號子。
3.農事號子主要在人工脫粒、車水攆米等勞動,農事號子勞動力度相對來說不是特別大,節奏也不是特別密集,因此,農事號子的旋律相對來說比較優美,歌詞展現的內容也比較多樣,具有一定的娛樂性。
4.作坊號子主要總在榨油、榨菜、鹽工等勞動中,是工人手工勞動產生的號子。
5.船漁號子主要總在船務勞動中,包括江上和海上等情況,為配合水陸和氣候多變而產生一種號子,船漁號子是勞動號子當中最豐富的一類。在行船過程中,船夫們經常會遇到生命危險,漁船號子不僅可以統一行動,還可以在遇到危險時激勵鬥志,戰勝大風大浪。
號子音樂的藝術特徵主要包括曲式結構的簡樸性,句式較規整,一個樂句有時會經常性地反覆,上下句互相呼應,領唱、合唱相結合的表演形式,其中一個領唱,眾人合唱的藝術形式最為多見,領唱者也多為指揮者。
號子音樂的曲調和歌詞時常會因為場景不同而出現即興的成分,這也是號子的藝術魅力所在,音樂材料有規則的重複,也是號子的藝術特點之一,收到勞動節奏的影響,號子的節奏一般都比較鮮明、具有律動性。
二、山歌
山歌曲調嘹亮、高亢,一般在山間田野中會聽見,節奏相對號子來說比較自由,為了使歌聲傳播到遠方,往往會出現較為悠長的歌聲,一般會一句歌詞的末尾,或起始位置用一個襯詞來抒發表演者的情懷。
傳統的山歌大多是描寫愛情和生活的,山歌與號子同樣具有兩種作用,但與號子不同的是,山歌屬於自娛自樂的形式,目的是為了表達和抒發個人情感。
山歌的代表種類有很多,比如陝北的信天遊,山西的山曲,內蒙古的爬山調,青海的花兒和四川的晨歌等。
1.信天遊是一種流行在陝北、甘肅和寧夏的音樂形式,說到信天遊不得不說的一種社會群體——腳夫,由於高原和外界的貿易需要牲口來運輸,因此,在山區裡常常會聽到牲畜脖子上系的鈴鐺,而指揮這些牲畜的人就被稱為腳夫。
由於腳夫在路途中比較枯燥乏味,為了給自己增添趣味,所有的腳夫經常會唱:「信天遊,不斷頭,斷了頭,就無法解憂愁。」在這片黃土地上所有的腳夫都是歌手,這也是信天遊被稱為腳夫調的原因所在。
2.山曲主要流傳在山西西北部的保德、河曲和神池一帶,以及陝西的神木和府谷。其中走西口是大家認知比較多的的山曲。
由於地處黃河流域,該區域常年遭受水患,每逢春節過後,這裡的勞動力就會前往內蒙古工作,直到春節返鄉,這就是走西口的由來,由於每年的走西口,山曲主要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反應了丈夫在外打工的艱辛。
山曲的結構短小,上下句結構呼應,旋律起伏較大,以雙四度為框架基礎,樂句常常相同,有時會尾音不同。代表作有《想親親想在心眼眼上》《掙不下銀錢過不了》等。
3.爬山調風格與山曲有異曲同工之處,相比山曲,爬山調更加的具有山野氣息和粗狂,主要流傳在內蒙古西部的武川、河套與土默特一帶。
歌曲結構大部分呈現為兩個單樂句,歌詞內容廣泛,曲調有漢族與蒙古族交融的因素。其中代表作有《大黑牛》,這首作品反應的是小工長期受壓迫,少女哀怨傾訴的故事。旋律結構上多用音程大跳,情緒推動之處多用長音延續的方式,情緒激昂慷慨,歌聲以高亢嘹亮的形式展現。
4.花兒在山野運貨,農事勞動,各地「花兒會」上都會出現,流傳在甘肅、青海和寧夏一帶,這裡屬於多民族居住地,因此有很多在很多少數民族當中也非常就行,比如回、土家、東鄉、保安、撒拉、藏以及漢族等民族中。
花兒的曲調一般稱呼為「令」,有大小之分,大令旋律悠長,真假聲轉換多,曲式結構規整;小令旋律以小調為主,演唱多用真聲,樂句結構以段落為主,主要在段落產生變化,節奏較為規整。
花兒歌詞多樣,襯詞豐富,一般以上下句呼應居多,抒發情感。
5.晨歌主要流傳在四川省內,這裡地形多為山地、高原和丘陵,交通不是特別方便,因此經常用一種輕鬆,詼諧的曲調來抒發情感,歌詞含蓄,但是文字性較強,情感細膩。曲調多採用口語化較多,生動風趣,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