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國同盟》和我想像中的起義不同

2020-10-09 曉風殘月

可能是因為文化,時代,身份的不同,我所想像的起義和這個完全不同。我所想像的起義應該和救國同盟一開始策劃的有點像,直接俘虜或者殺掉皇帝,然後扶持一個服從與議會的傀儡皇帝。起義一定要是密碼的,而且要在夜晚快速完成。

在廣場上聚集?這只能讓他們成為英雄,而不是勝利者。法國大革命的起義又太過於混亂,拿破崙的政變就非常的高效。我印象中比較有電影感的起義是南昌起義,起義者有一個共同的信念,有周密的計劃,在夜晚快速完成。

相關焦點

  • 俄羅斯重建大國歷史敘事——《救國同盟》
    我對俄國的十二月黨人起義一直很感興趣,一群俄國近衛軍,沙皇俄國貴族精英中的精英,本來是統治集團中的既得利益者,卻站出來反對沙皇專制,沒有什麼陰謀詭計,直接列隊到了冬宮廣場,他們的貴族精神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完全背叛的自己的階級利益在追尋民族國家的解放與自由。
  • 《救國同盟》:未被低估的英雄,歷史,與真相之死
    將一段被時間蒙塵,在我們高中課本上一筆帶過的短暫但重要的歷史——十二月黨人起義。通過電影的大熒幕,展現在全世界觀眾面前。相信很多人即便印象中聽過「十二月黨人起義」,但並不清楚這是一場什麼事件。商討革命方案時,無法超越的階級局限,又讓他們在革命所需的犧牲和流血前徘徊。「你只是想勝利,還是想成為英雄?」「我想成為,勝利的英雄。」
  • 《救國同盟》和想像中的十二月黨人革命不大一樣
    邊看資料邊把電影看完,電影節奏有點亂,慢慢把一些人物和資料對應上了。本以為是一部熱血沸騰,理想悲劇的歷史電影,但這部電影似乎節奏過於客觀了。整部片下來,理想和憲法過於抽象了,十二月黨人的追求是什麼?革命的目的是什麼?片中都沒有很好的闡述,觀眾的共情感也沒能被提升起來。而廣場上被炮彈擊殺的士兵和民眾,他們又是為何而死?
  • 《救國同盟》個人一點點看法
    《救國同盟》單從影片來講,算是把故事講全了。12月14日的起義,交代的明明白白。但是觀影過程前期確實迷迷糊糊的,大抵是俄國的名字太複雜以及歷史點不太懂,所以很多梗是看另一版的著譯才明白的。看完還覺得不夠又看了B站的十二月黨人紀錄片,補充了一些細節。寫一下我自己的想法。
  • 《救國同盟》——場面很宏大,人物形象比較單薄
    《救國同盟》是一部俄羅斯歷史戰爭片,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講述了參加了俄法1812年戰爭的一群軍人,夢想改變俄羅斯帝國,試圖推翻沙皇專制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看過一篇出現在語文練習裡的文章,《山巒》-筱敏,愛情的忠貞。
  • 《救國同盟》真實的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1年一批具有民主主義思想的貴族軍官成立革命組織,謀划起義,主張建立共和國或君主立憲政體。1825年12月14日,乘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死亡,先後在彼得堡和烏克蘭發動起義,均遭失敗。後五百多人受審,五位首領被處死,一百多人被流放。他們因此被稱為「十二月黨人」。
  • 《救國同盟》都來聽我說
    可能是因為文化,時代,身份的不同,我所想像的起義和這個完全不同。我所想像的起義應該和救國同盟一開始策劃的有點像,直接俘虜或者殺掉皇帝,然後扶持一個服從與議會的傀儡皇帝。起義一定要是密碼的,而且要在夜晚快速完成。在廣場上聚集?這只能讓他們成為英雄,而不是勝利者。法國大革命的起義又太過於混亂,拿破崙的政變就非常的高效。
  • 高貴的失敗者 | 最新大片《救國同盟》(視頻)
    (文末有電影完整版連結)這是一部和好萊塢大片風格不太一樣的電影,但是場面同樣波瀾壯闊,冰天雪地,炮火轟鳴,血肉橫飛。我知道,很多讀者不喜歡俄羅斯和他的前身蘇州聯合,但是客觀的說,其實俄羅斯這個民族,在十八到十九世紀表現還是很優秀的。俄羅斯在十七世紀之前,是個很落後的國家,一度被歐洲國家瞧不起,而改變是從彼得大帝(1672~1725)開始的。
  • 十二月黨人起義:近衛軍為什麼會造沙皇的反?
    正如影片借起義領導者之一穆拉維約夫之口說的——歷史上他並沒有這麼說:我和你尼古拉一世都是正確的。錯的只是幾十年後的革命派! 「您的目標和我們的目標都是正確的」 最近,俄羅斯大片《救國同盟》(或譯「救國協會」)引起熱議,網友們在感嘆場面之宏大、製作之精良、配樂服裝碾壓國內歷史題材影片的同時,也有人說看不太明白,除了拗口的俄羅斯人名之外,影片中所展示的各種兵種,以及忠於或反對沙皇的軍隊派別都傻傻分不清。
  • 《救國同盟》搬運I有空自己看看
    俄羅斯電影《救國同盟》出了最新預告,真的是眼睛都不敢眨,生怕錯過了什麼,配樂,畫面,服裝,電影主題,觀眾代入感,都堪稱一流水準,對比下,國內導演拍的歷史題材電影,從各個方面都被無情碾壓。彈幕都瘋狂了,俄羅斯不愧是帝國,一個國家的藝術成就和水準也反應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地位。《救國同盟》講述19世紀20年代十二月黨人軍官們帶領起義軍反抗沙皇專制為國家求變革的事跡。
  • 《救國同盟》人們都嚮往自由,卻沒有人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救國同盟》講述19世紀20年代十二月黨人軍官們帶領起義軍反抗沙皇專制為國家求變革的事跡。沙皇駕崩,這是俄羅斯百年一遇的機會,改變殘暴的沙俄統治在此一舉。十二月黨人是沙俄歷史上少有的自上而下的革命,年輕的心臟在為祖國跳動,鮮血染紅了冰冷的湖面。
  • 【滑縣文史】天理教起義之亂世中的女人和孩子(二)
    歷史的經驗早就告訴我們,任何起義都伴隨著暴力和血腥。發生在滑縣城的天理教起義也不例外。起義的教眾們,先殺了強知縣一家37口人,再殺教諭一家17口人,劉巡檢全家……起義者殺官府人員,這個應該都能理解,但對無辜者動手,就有點讓人十分費解了。據倖存的人們說,那一天,天理教起義者們組成了各種百人的小隊在城裡大肆搶掠。糧食,財物,成年男人及婦女都成為了他們搶掠的對象,稍有不從者,就遭砍殺。
  • 斬「白帝子」是一個謊言,劉邦斬蛇起義和大澤鄉起義形式上的雷同
    我也曾讀過不少這方面的文章,一直很欽佩這些作者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希望自己也能和他們一樣,能引起朋友們對歷史的興趣,並從中了解一些故事之外的歷史。好了,閒話少說,回歸本文話題。我為什麼會說劉邦斬蛇起義是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的"山寨版"或"翻版"呢?漢高祖劉邦一直是無白書生十分尊崇和敬仰的歷史人物,這位大漢民族的奠基者和漢文化的創造者,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傳奇。
  • 惠州起義失敗
    正是由於臺灣原住民的抗日鬥爭從未停止,還得到了逃到內地的唐景崧、丘逢甲等人的協助,兒玉源太郎對此頭疼不已,他認為必須斬斷原住民在大清內地的後援,但日本又不能直接出兵。兒玉源太郎不愧為老狐狸,他想到了孫文的興中會,想利用興中會在粵港幫會中的影響力,借他們之手去對付唐景崧、丘逢甲等勢力。作為交換,兒玉源太郎可以「支持」孫文的革命。
  • 《救國同盟》前後照應
    男主在列隊中迎接沙皇時手裡拿了一籮筐香檳酒,沙皇寬恕了他的無理並離開(這裡和後面相呼應)。中間一大串描述的是起義的局限性:有人洩密、有人背叛、更多的起義組織者的天真(開槍就輸了,沙皇的軍隊不敢向我們開炮)…然後又回到對謝爾蓋審判。尼古拉一句(意思類似):「你是個聰明人,如果統治者能被武力威脅(其在位時與英土法聯盟發生了克裡米亞戰爭),那就不配是統治者了。
  • 《救國同盟》嘿嘿
    這是支由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貴族青年和知識分子領導的起義隊伍,就是後來被列寧高度評價為「俄國第一代革命者」的十二月黨人。他們是俄羅斯的英雄。十二月黨革命中六位青年將領,有樞密院院長的兒子,也有前皇家近衛軍司令的兒子,本質上他們自己就出身沙皇統治階級,但是他們還是想革了沙皇,這一點很難得,但是他們手段太簡單了,僅僅3000守備近衛軍和20000武裝民眾就想逼宮,幹涉沙皇繼位以至於推翻沙皇,最終被新任沙皇尼古拉派9000(步騎分別是6000和3000)皇家禁衛軍鎮壓。
  • 《救國同盟》貴族的「克制」和「克制」的貴族
    敘事和畫面都較為宏大,這是我比較喜歡的原因!劇情雖然有些松亂(三代沙皇貫連起來就是19世紀的俄國改革的全景了),人物塑造的非常好,起義者們有堅毅有膽怯也有迷茫,但他們身上都有一種革命者天然的受難與深刻氣質!讓人油然升起一番敬意!也不得不說,這場革命是必然失敗的!從頭到尾,十二月黨人都是帶著殉難性的信念和自覺準備著、等待著。
  • 《救國同盟》新舊陣營的衝突
    他會在音樂劇的臺下,向安娜告白,他會在長滿野草的山坡上,把他心愛的姑娘抱在懷裡,但他卻不得不在起義反抗沙皇的前一天,和傷心欲絕的安娜分道揚鑣。 在被貶去基輔訓練時,一個軍官問他: 「你到底還想變革什麼?你是參政員的兒子,家境優渥」 他說:「可如果什麼都不改變,我早晚會失去我現在擁有的」 他們給自己起了個名字—「救國同盟」。
  • 為什麼歷史上通常將秦朝的大澤鄉起義定義為第一次起義?
    公元前209年秋爆發的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定義為第一次農民起義,現在也有人稱陳勝、吳廣不是農民,不認為是農民起義,但是主流觀點還是稱農民起義。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是統一的封建社會王朝,封建社會生產關係雖然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魯國、齊國等國逐漸產生了,但是真正完善具有影響力的還應該是秦朝建立後,秦朝主要階級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大澤鄉起義主體是農民,由此產生了全國性起義,導致公元前207年推翻了秦朝。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制度,承認了私有土地合法化,這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邁出了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