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上映的《春潮》,像是一記沉重的悶棍打在了所有人心上。
影片以祖孫三代共同生活在一起為背景展開,特別之處在於,三代人都只有女性在場,唯獨缺少男性。
劇中郝蕾飾演的女兒郭建波,在外人看來,是一個精明能幹、有同情心的新聞記者,在影片開頭採訪猥褻學生的教師時,她敢於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憤怒,扇猥褻學生的教師一耳光。
回到家裡,她卻成了一個叛逆、有著強烈牴觸情緒的女兒,在廚房裡放水淹掉家裡客廳、將菸頭插在包好的餃子皮上,都是她對自己母親無聲的反抗。
而金燕玲飾演母親紀明嵐,在外人看來,她是獨當一面的熱心居委會負責人,回到家裡面對女兒,卻語言尖酸刻薄,不停地咒罵。
只有在小外孫女出現的時候,才展現出柔情的一面,卻也不忘教導外孫女不要學自己母親。
小外孫女郭婉婷的出場仿佛就是為了給這個劍拔弩張的家一點緩衝,姥姥和媽媽之間的矛盾,小小年紀的她早就見怪不怪,在這樣的環境中,她早早地培養出了察言觀色的敏感,用自己的方式化解媽媽和姥姥之間的爭執。
《春潮》中的三個女性,各自想要獨立卻又因為血緣上的關係而緊密捆綁在一起。
既是女兒又是母親的郭建波,在失望難過的時候也只是默默地承受。
她不需要和別人交流,也不屑於與人交流,她的內心世界是可以獨處的。
「她完全沒有學到一個成年人處理問題的方式,她跟她媽媽也沒有建立一個六十幾歲的母親和四十幾歲的女兒之間成熟的處理方式。」
婚姻失敗的紀明嵐,一邊詛咒著自己的人生,一邊又將同樣的人生強加給女兒,引來女兒的憎惡。
影片結尾,母親躺在病床上,生命垂危。女兒不看她,背對著她,面朝著玻璃喃喃自語,玻璃上映出了她疲憊的臉龐和城市燈光閃爍的夜景。
「你安靜了世界就安靜了,就讓我們這樣安靜地待一會兒吧,如果你醒來一定會罵我……你想讓我找一個好男人,有一個家,過體面的生活。我不。」
這是女兒第一次對母親的傾訴,40年的咒罵和責備,已經將母親這個詞變成了仇恨的代名詞。
至始至終,《春潮》沒有歇斯底裡的爆發戲。但是,它在克制隱忍的氛圍之下,卻呈現出一片暗潮洶湧之勢。
「還有我的父親,一個死去的人都要遭受你的咒罵。如果不幸,我更同情他。他是你所有生活的謀殺犯,所有的錯誤責任你都推給他。你就那麼清白無辜嗎?」
電影開始於一場偽造的淹沒,又結束於四處蔓延的潮水。
影片結尾,從屋裡流溢而出的水,如同被賦予了生命,流向街頭。
流過了母親的病房、缺少母親的舞臺、流向了女兒的學校……
似乎,原生家庭之間的隔閡和深淵,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宣洩的出口。
它沒有和解,只有溝通的不可能。
一個心懷怨恨,而另一個只能默默承受。
(註:內容實性已考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