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
從原始社會的母系父系時代,到後來一夫多妻制度,再到一夫一妻制,對於情感和責任的意識,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解讀。而將夫妻關係、家庭關係作為創作元素,也成了影視的靈感來源之一,除了人們對於未來科技的幻想,把人性病態、陰暗、痛處從底層擺上檯面這種赤裸裸的呈現方式,也足夠讓讓熒幕前的觀眾細細咀嚼,審視自我。
雙生
運用劇情來揭露現實,無非是將審判的過程搬上熒幕。電影《春潮》就將這次審判放大了數百倍,滲透到每個家庭,像鏡子一般反射每個心存僥倖的家庭。祖孫三代同住的屋簷,缺乏男性的不完美原生家庭,以責備度日的生活圈,讓這個案例既典型又特別。在這小小的女性王國中,姥姥一邊斥責男性的好色本性,一邊享受著男性帶來的短暫快樂,男性給予他們的是現實的打擊,也是帶他們逃離現實的救生圈。
在《春潮》中我們看不到兩個人高聲的爭吵,有的是隱忍和自顧自的抱怨,像海報上的宣傳語:「悄然翻湧,毫無徵兆,措手不及,涓流成海」,一切的矛盾、爭吵都在表層下暗潮湧動。母親郭建波在這具有雙重身份的家庭裡,活成了四不像的樣子,一個自己都得不到溫暖得不到愛的人,學不會如何去愛,沒有完美家庭的她,給不了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庭。最終,郭建波還是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成為了正義、勇敢的記者,卻逃不過內心的軟弱,逃避和痛覺是她無聲的抗爭。
三性
對自己無所謂,對女兒無所謂,對母親的謾罵無所謂,生活和家庭把郭建波磨成了一個千瘡百孔的桶,所有的難過、壓力自己回收自己處理,唯一的快樂只有和情人在一起才能被給予。我在想郭建波並不是真的需要性,他需要的或許只是一個擁抱,在經歷無數次惡言相加,痛苦之後,一個得以繼續生活下去的片刻溫暖。
四苦
埋怨式生活成了現代家庭的日常生活方式,每個人似乎就像一艘加不滿油的船,粗暴的言語,無休止的責罵、眼神和態度的不屑,自我娛樂的冷暴力是這艘船的動力,發洩過後,心情才會平坦,生活才能繼續。我們一邊在海中掙扎,拼命想要找到屬於自己的海岸,上岸後,卻發現上面的世界並不是自己想要的烏託邦,可是倫理和道德告訴我們不能輕率的起身離開,於是我們忍耐、掙扎,把自己的不滿給予下一代。如果說以前的我們生育的意義在於傳承希望和文化,或許現在生育和出生的意義是為了承受我們無處發洩的苦痛,延續我們遺憾未完的夢。
五虐
我們每個人心中其實都有郭建波的影子,渴望勇敢、渴望自信、渴望得到認可,渴望一個擁抱,渴望被用力的愛一次,可惜卻止步於內心。一邊窺視美好,一邊吞咽苦痛。其實你問不完美的家庭有沒有錯,或許也沒有錯,不論是爭吵還是離異不過都是人類原始腦自我保護的本性。但是這份理所當然的自信和無所謂卻像一把刀子,將孩子捅出無數道傷口。每個家長理所當然的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能自我療傷的能力,理所當然的認為在這段婚姻中受傷的只有當事人,理所當然的認為孩子能有足夠的勇氣承擔起你每次的抱怨,所以將無從下手的憤怒通通傾瀉在孩子身上。
六結
我們都在一味受傷,一味斥責,又一味索取,一味享受,病態的世界把我們同化成病態的人,病態的我們繼續傳承著這樣的病態,一代一代....不知疲倦、不知悔改。都說能寫故事、能讀懂故事的人,自己也經歷過同樣的故事,那麼希望熒幕前的你能不要將熒幕中的郭建波活成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