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法則,同性戀與政治隱喻

2021-02-20 Arkie

西班牙同志電影《欲望法則》(La ley del deseo, 1987)

《欲望法則》是以一對姐弟為主角。這對姐弟在幼時是一對兄弟。從兄弟到姐弟,他們的經歷有一道分水嶺,分水嶺之前的歷史記憶已經塵封,由於太過傷痛,而無法觸及。當弟弟導演帕布羅·金特羅試圖將姐姐的故事拍成電影,用想讓姐姐出演主角的時候,姐姐憤怒了。逝去的歷史充滿了傷痛,要不要提及,仍舊敏感。而姐姐的故事,充滿了變性,亂倫和種種混亂不堪,似乎影射著一個已經逝去的時代。

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

出生於1949年的西班牙國寶級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恐怕一生都無法抹去對佛朗哥時代的記憶。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死於1975年,26歲的阿莫多瓦正好剛剛完成他的青春。其後的後佛朗哥時代不斷開啟著那段不願被碰觸的獨裁歷史的黑色記憶的復活。阿莫多瓦恐怕深陷其中,不斷被觸碰記憶的琴弦,並不斷地激勵他奏出他獨特的欲望的故事,並用西班牙特有的開放熱情與瑰麗色調,展開他對社會與政治的嚴肅觀察與批判。

阿莫多瓦從來不直接表述他的政治觀念,也從來不直接表現對佛朗哥時代的直接批判。就像1975年之後,西班牙國家決定對佛朗哥時代的所有罪愆緘默不語,在轉型正義的光譜裡,西班牙選擇了烈度最低的「失憶」,內戰與佛朗哥時代背負的陳年往事,或許註定將徹底腐爛在土壤之中。而阿莫多瓦用性和欲望的方式,開啟了獨裁年代的塵封的記憶,西班牙沉埋已久的歷史記憶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頻頻發酵。

《欲望法則》中的姐弟,其實都有著對弗朗哥時期的慘烈的回憶。姐姐對教堂的神父說:她一生只有兩個男人,一個是教堂的神父,一個是她的父親。無疑教堂神父在重複著阿莫多瓦電影《不良教育》中唱詩班時期的性侵話題,而神父對他(變性前她是男孩)的性侵,讓他在欲望的替代物上選擇了自己的父親。亂倫仍舊在繼續。他和父親一起逃往摩洛哥。他變性了。後來父親為了一個女人將她拋棄。她回到巴黎,一直等到母親去世,才敢回來參加葬禮。母親的去世,預示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而亂倫、變性和逃亡,也很難不讓人對應政治迫害。直到一個時代的逝去,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他們以姐弟的身份重新開始了新的生活。

可是,新的生活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在弟弟導演帕布羅身上可以看到。人生仍舊是分裂的,難以圓滿的,不能達到滿足。如果姐姐的生活代表著一段過去,弟弟的生活則是新時期的真相。在他們姐弟身上,有著失憶、除罪、補償、真相、整肅、審判、報復各種主題,正暗合了西班牙後佛朗哥時代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現實。

電影一開始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段隱喻極強的戲中戲:導演在拍攝一段欲望獨角戲,男演員在幕後導演的擺布下,達到了高潮。整個過程似乎是在開啟他的關於自身欲望的認知,對男性身體的渴望。然後導演把一沓鈔票放在了男演員的面前。男演員貪婪著點著數。作為消費主義的男色時代,到來了。

導演弟弟帕布羅是西班牙一位赫赫有名的導演兼編劇,似乎已經在新生活中站穩了腳跟。他深深地愛著他的朋友胡安·貝穆德斯。然而,胡安卻不能滿足帕布羅對完整情感的一切要求。這時候,佔有欲極強的安東尼奧·貝尼特斯千方百計地認識了帕布羅。於是,帕布羅在愛與被愛之間,艱難徘徊。

姐姐的歷史分割是時間性的,而弟弟的歷史分割是空間性的。胡安代表著對阿莫多瓦將滿腔的愛都付諸於佛朗哥獨裁年代,而他的離開所留下的影響,始終都深深盤踞在帕布羅的腦海裡,讓他無法再接受別人的愛。「你不愛我不是你的錯,而我愛你,也不是我的錯。」帕布羅對胡安這樣說。一切都是陰差陽錯的。圓滿從來湊不曾有過。而像一則陰謀般闖入帕布羅的安東尼奧,則是後佛朗哥時期的新生活代表,他強行想要把帕布羅引入另一種生活,甚至不惜殺死胡安,嫁禍帕布羅,勾引帕布羅的姐姐,無所不用其極。

扮演安東尼奧的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

欲望當然遵循著自己的法則,就像政治也遵循著自己的法則一樣。欲望既是政治的隱喻,分享著同一法則,又是政治外的唯一可尋求存在意義的寄寓。安東尼奧對帕布羅的愛,的確叫人大吃一驚。安東尼奧殺死了胡安,強行中止了帕布羅的愛,致使他出了車禍,產生了失憶,正暗合佛朗哥獨裁年代的西班牙充滿失憶,全民忘卻獨裁黑色記憶的那段歷史轉折。

帕布羅與胡安在床上的糾纏充滿了痛苦的欲望,他們共同的生活也充滿了酒精,毒品和藥物

帕布羅要從胡安的迷戀中出來,那是一種什麼樣的迷戀呢?「我要離開了,你都不說再見。」胡安來找帕布羅的時候,和帕布羅的炮友,擦肩而過。「我不希望你忘記我。」這是胡安離開前對帕布羅的話。胡安是一種迷幻般的控制。帕布羅把一廂情願的愛的信寄給胡安,需要胡安籤字,再寄給帕布羅,這預示著欲望不過是對政治權力的投靠與施捨的隱喻。而權力似乎對帕布羅仍舊錶現出不願脫手的控制。帕布羅的生活,只有靠性的滿足,來填充精神上的空白。帕布羅的愛已經癱瘓,很難從胡安的權力控制中擺脫。他們需要吸毒、吃安眠藥才能入睡的愛,充滿了痛苦,焦慮和不安。

安東尼奧試圖把帕布羅從過去中徹底拯救。他成功了。安東尼奧如果想完全佔有帕布羅,就要佔有帕布羅的過去,胡安。而胡安就在與安東尼奧的掙扎中,不小心跌落懸崖,死在沙灘。安東尼奧不再是帕布羅虛構的女性角色,從失憶中恢復的帕布羅,開始和安東尼奧一起,逃離追捕,深陷困境,與權力架構(外面等待的警察父子)相背離,同性戀欲望脫離了權力主宰和消費主宰。安東尼奧的死,讓同性戀欲望的法則,蚌病成珠,最終與浪漫主義的愛情殊途同歸。同性戀與政治隱喻,同時在他們二人的封閉空間中,在不可剝奪的狂歡中,完成。

警察父子

其中警察兒子是一個帥哥,這個角色和電影開頭的情色模特有異曲同工之妙

阿莫多瓦以喜劇般的口吻塑造了一個新生代警察。他的父親說「憑你的長相,完全可以去做模特,又輕鬆,錢又多。」而貌似機靈又有前途的新生代警察,飽含了消費主義年代年輕人的虛妄和無知,和開場戲中戲的情色模特如出一轍。電影充滿了露骨的裸體鏡頭,性愛鏡頭和美妙動人的音樂,華麗而奢靡。

1987年的《欲望法則》算得上是阿莫多瓦對同性戀與政治隱喻最完美的一部了。

相關焦點

  • 西班牙電影:欲望法則
    又名:欲望之規條(港) / 欲望規則 / 欲望的法則 / Law of Desire分鐘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 Pedro Almodovar主演:歐塞維奧·龐塞拉 Eusebio Poncela 卡門·毛拉 Carmen Maura 安東尼奧·班德拉斯 Antonio Banderas Miguel Molina 費爾南多·古林 Fernando Guillen       在這部欲望法則電影中
  • 《欲望法則》同性變性亂性以及人性 阿莫多瓦挑戰性的跨界
    /欲望之規條La ley del deseo》(1987)韓國版海報《欲望法則/欲望之規條La ley del deseo》(1987)是西班牙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ovar震驚影壇的作品,內容涉及變性、亂倫、同性戀等情色場面,不但直接大膽的披露同性愛情及性關係混亂的話題,最讓當時影壇刮目的是不避諱間接承認其本身的同志情節。
  • 【欲望法則】一小時就好.
    ——————《欲望法則
  • 《欲望法則》同性變性亂性以及人性 阿莫多瓦挑戰性的跨界
    電影《欲望法則/欲望之規條La ley del deseo》(1987)韓國版海報  《欲望法則/欲望之規條La ley del deseo》(1987)  不過,佩德羅·阿莫多瓦本人對此解釋說:「儘管我的很多電影描寫了同性戀的生活,但那並不意味著電影是探討這一主題。
  • 【強烈推薦】【劇情 / 愛情 / 同性】欲望法則 (1987)
    欲望法則 La ley del deseo (1987)導演: 佩德羅·阿莫多瓦編劇: 佩德羅·阿莫多瓦
  • 《欲望號街車》開往的是一個同性戀世界
    費雯麗主演的《欲望號街車》中的白蘭芝(左)《欲望號街車》的劇本成於上世紀40年代,好萊塢影史上值得驕傲的一部影片《亂世佳人》已經在美國深入人心。有意思的是,1951年的《欲望號街車》中的白蘭芝和1939年的《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都是費雯麗扮演。儘管《欲望號街車》由於當時電影的審查制度,被修改得七零八落,我們依然能夠清晰地窺探到其中的同性戀情節:在白蘭芝異常焦躁不安的時候,總是頻繁響起波爾卡舞曲,隨後是一聲槍響:這首舞曲是白蘭芝的前夫艾倫自殺前舞會演奏的音樂。當時,氣憤的布蘭奇衝進舞池,大聲揭露丈夫和另外一個男人上床。
  • 《水手奎雷爾》與同性戀欲望的朝聖​
    它為水手奎雷爾的犯罪故事的每一步,都加上了比情節本身都更加重要的「同性戀欲望」的註解。這種高度開放式的、具有參與性的情節,讓觀眾在欣賞犯罪情節的同時,絲毫不放鬆對「同性戀欲望」的註解的體驗。單純以代入的方式去浸淫情節和人物的觀影體驗,會感覺電影是支離破碎的,而且文學意味濃烈的對白和旁白,讓同性戀欲望的闡釋,瓦解了犯罪情節。
  • SFA·電影日曆 | 佩德羅·阿莫多瓦:欲望法則、瑰麗色彩與拼貼風格
    欲望在阿莫多瓦的影片中被作為最常見的主題,直觀赤裸地表現出來,他用「欲望」直接命名公司和電影名稱便是最直觀赤裸的展現,如「欲望無限」公司、《欲望的法則》、《顫抖的欲望》等。《欲望的法則》海報在阿莫多瓦的電影中,完美的愛情很少見,取而代之的是相互割裂的性慾與愛欲。
  • 《水形物語》裡的愛與性 每一處都深藏隱喻
    《水形物語》 斬獲奧斯卡,評論界唱衰多於叫好,講奧斯卡偽善,本片更偽善——借政治正確取巧上位,借迷影情結取巧上位,以為大眾獵了把「小眾」的奇而取巧上位,這反倒調高了我對電影的好奇心。不提奧斯卡謹慎的頒獎法則,單純以片而論,《水形物語》有其優點與價值,甚至是蠻深切地具備一種當下性。
  • 火炬木小組(Torchwood),同性戀社區的隱喻與宿命
    《Kiss Kiss Bang Bang》講述外太空的同志情誼,有些境遇型同性戀的隱喻拉塞爾·戴維斯的《同志亦凡人》中友誼和愛情往往沒有嚴格的分界,這是同性戀世界中的獨特命題,可能跟亂倫有關。《火炬木小組》中的角色Jack、Ianto以及Toshiko都在性取向上表現出多樣性,即使Owen也在第一季的第一集中出現了跟同性的吻戲。在火炬木這樣一個獨特而隱私的基地內部,他們之間的關係充滿了性張力。
  • 一場幻想與現實的對手戲——《欲望號街車》
    那輛欲望號街車碾過她的身體,呼嘯而馳,留下了時代的又一個犧牲品。她是白色的,純潔的,也是敏感的,易碎的。她是布蘭奇。作為美國著名劇作家田納西·威廉士的經典作品,相信沒有人會不熟悉這部《欲望號街車》。女主人公布蘭奇是一位是典型的南方淑女,感情的打擊,家庭的敗落讓她逐漸墮落腐化,後來不得不投靠妹妹斯黛拉。
  • 《自衛的藝術》政治「明」喻片
    整部影片完完完全全是一個政治「明」喻片,因為很多東西導演根本沒想隱,甚至直接通過臺詞說出來了。最表面的,空手道腰帶顏色代表階級,已由女主之口說明。2. 而腰帶顏色是由老師定的,卻不是由能力定的。3.老師代表掌權者/上層階級,從明顯的大男子主義(暗含歧視同性戀)和性別歧視可以看出老師代表上個世紀末(或者說直到這幾年的平權運動)的美國政治環境,包括影片的時代背景設定也是這個時期。(從電腦可以看出)4.
  • 文明背後的《暴力史》與異性戀背後的同性戀
    Jack和Sarah和Tom這個場景的場面調度也頗有意思,如同小女孩Sarah的夢一樣,似乎在進行著同性戀隱喻:小女兒Sarah聲稱她夢到柜子(Closet)的陰影(Shadow)裡有個惡魔(Monster
  • 《機遇之歌》,政治隱喻與電影復調性
    《機遇之歌》的主題據基氏自己所說,是一種對於「幹預我們命運、把我們到處推的力量」的描述,它的敘事和主題是複雜且迷人的:在這部電影裡,一種「復調」式的敘事被精心設計,用於完成對於神秘主義的表達和對於政治隱喻的描述。
  • 《紳士們》論紳士們的政治隱喻
    看第二遍還是感受到一些很明顯的隱喻。這部電影明裡講紳士們圍繞英國飛葉子產業的爭奪,實際上摻雜著大量的現實和政治諷刺,影片塑造的米奇代表著美國,投機倒把佔著霸主地位,而又略顯頹勢,勳爵馬修象徵著憑藉資本積累擁有大量財富的英國人,而黃種人千眼毫無疑問龍的後裔,明顯是我國。千眼挑戰米奇,無疑代表著中美爭霸,蓋裡奇把千眼塑造成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電影裡似的反派,無疑是對中國的刻板印象。
  • 《哺乳期的女人》:禁忌欲望法則
    一直以來,女性角色總是被電影創作者賦予諸多象徵意義,而「欲望」則是這些意義中不可忽略的一個。韓國導演金基德的作品大多充滿了這種象徵意義。在他的作品《弓》中,一個生活在船上的老人收養了一個女孩,等待著女孩成年與之結婚,卻遭到女孩反抗的故事。老人與少女,兩個極端的人物設定下所表現的並非是男歡女愛的情慾,而是一種超脫世俗的「欲望」,一種互相依靠和慰藉的欲望。
  • 傾城|其中的政治隱喻你聽出來了嗎?
    紅眼睛幽幽的看著這孤城如同苦笑擠出的高興全城為我花光狠勁浮華盛世做分手布景《傾城》,黃偉文作詞,有許美靜、陳奕迅兩個版本,這首情歌中有政治隱喻嗎?我開始是沒聽出來的,直到我看到了原版歌詞。不過也大大削弱了黃偉文在政治層面的隱喻,這很難說是無意為之。其實用男女關係比喻政治是個悠久的傳統,楚國投江的屈大爺就說過:「眾女嫉餘之蛾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這幫奸臣嫉妒我,陷害我,主公你要看清啊!我不太有什麼篤定的政治觀點,只是覺得這歌詞很美,單純文學上的美。那段時間正處於失戀階段,就反覆聽這首歌,只覺得每句都很美,但又不做作,力度恰到好處。
  • 《三夫》:政治隱喻極強的當代情色神話
    相比之下這部《三夫》有點讓人咋舌,不僅是題材類型上的粗鄙通俗,關鍵是飄忽不定的批判主題,似是而非的文本隱喻令觀眾產生太多莫名其妙的聯想。陳果採用八九十年代港產片黃金年代裡大行其道的三級情色片套路作為敘事脈絡,給予這個題材最名符其實的呈現角度。情節內容絕對能迎合類型片觀眾的口味,接踵而至的情色場面與當年盛況空前的三級片不相伯仲。
  • 《西行紀》的政治隱喻,你get到了嗎?
    沿著沙悟淨的線索,還經小隊找到了被囚禁在南海的孫悟空的魂魄。這一版的孫悟空好面子、逞強,是天上地下都害怕的大妖,可惜十六年前他就死了,這次被白狼從南海解救,也只能去地府轉世重生,第二季最後一集是「再見,悟空」,看完差點讓人淚目。還經小隊集結完畢,也重新踏上了西行之路,故事徐徐展開。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還經呢?
  • 《閃亮的日子》(Latter Days)與同性戀的閃亮年代
    即便如此,這段愛情故事還是遵循了愛情故事的基本法則。兩個男孩遇見了,是機緣巧合,又是一種情感遊戲。從情感遊戲,到真愛,他們註定要分別經歷什麼。他們勢必要擁抱對方,勢必要擦出火花,儘管他們會為了這段關係,付出一些代價。果然,摩門男孩被遣送回鄉,洛杉磯男孩繼續為著自己的美貌,用慈善行動來救贖。他們在為著對方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