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廖家坪村村民離不開的 「雷鋒書記」

2020-12-28 澎湃新聞

原創 高新麓谷 長沙高新區 收錄於話題#長沙高新區55#雷鋒新城新雷鋒6

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小康之年,是雷鋒同志誕辰80周年,是新一輪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大考之年,也是長沙高新區「雷鋒新城」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的第一年。

回顧長沙高新區三十二年改革發展的歷程,「雷鋒精神」與高新區「開拓創新,敢為人先」的創新創業精神緊密相聯。

《高新麓谷》報記者走近長沙高新區各條戰線,各大產業,尋訪「雷鋒新城」的新老雷鋒,傳頌雷鋒人物,講述感人至深的雷鋒故事。

朱海波

白馬街道廖家坪村黨支部書記,白馬街道廖家坪村「高速驛站」志願服務隊隊長。他是基層人民的好書記,用情關心群眾,用心幫助群眾,用力解決群眾困難;他也是志願員服務隊的好隊長,帶領村幹部,發動群眾在長張高速長沙西收費站搭建「高速驛站」志願服務站,累計為10餘萬往來司乘人員提供服務;他用堅守建設美麗鄉村,用奉獻扮靚文明長沙「西大門」。

記者:雷鋒精神對您有著怎麼樣的意義?

朱海波: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湖南人,也是雷鋒的家鄉人,從小便在《雷鋒日記》的影響下長大,對於雷鋒精神,更是耳濡目染。如今,身為村支書,更應該把群眾的事放在心上,切實為群眾解難題,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樣作為志願服務隊的隊長,更要身體力行地踐行雷鋒精神,帶著黨員、群眾一起幹,努力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新風尚。

服務為民

離不開的村支書

「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潤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線陽光,你是否照亮了一份黑暗?如果你是一顆糧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這是雷鋒同志在日記中,給自己提出的三個問題。而對於朱海波,他也常常問自己,作為一名村支書,是否為所有的群眾解決了實際問題。

回想2014年,當時的廖家坪村因前任領導班子的原因負債近千萬元,村幹部威信低、號召力弱,一度被長沙市委列入「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村。剛剛「走馬上任」的朱海波在群眾基礎薄弱、村財務呈赤字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為了打好群眾基礎,他帶著黨員幹部抓作風,街頭巷尾,屋裡屋外,常見他的身影,留下他的問候。他總把群眾當親人,大夥也不拿他當外人,都喜歡和他聊會兒。漸漸地,他成了村裡人口中「離不開的好書記」,村民也成了他心頭放不下的「老鄉親」。

▲ 朱海波(右二) 深入基層了解村民生 活情況 。

2017年7月,突發的洪水讓許多村民無家可歸,朱海波蹚著泥水挨家挨戶走訪,遇到行動不便和年齡較大的村民,朱海波聯合村幹部將受困的村民一個個背出來。2018年,長沙遭遇惡劣天氣,路面積雪結冰,不僅影響出行還存在極大隱患。冰天雪地裡,朱海波帶著村幹部揮楸鏟雪,撒鹽除冰,為群眾拉起了一條「安全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朱海波「雷鋒式」的熱心腸總會千方百計為群眾解難題。走進農家戶院與村民長談,去田間地頭了解農耕生產,真情關切貧困戶,想辦法讓他們享受相應的幫扶政策。私下裡,他還自掏腰包,長期資助貧困群眾與學子。

紮實的群眾基礎,讓朱海波迅速摸清了村裡的情況,他又想方設法盤活集體資產。為改善村裡的條件,他將廖家坪村集鎮集體資產閒置地改造成村級辦公場所。看到居民們辦事要到處跑,便籌建了廖家坪村公共服務中心。聽說村裡的大媽和孩子們缺少休閒娛樂之地,多次同上級部門,打報告、述實情,經過他長久的努力,終於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新建了文化休閒廣場和籃球場……

在朱海波的帶領下,廖家坪村不僅還清了債務,摘掉了「軟弱渙散黨組織」整治村的帽子,還先後獲得「長沙市平安村」、「長沙市禁毒示範村」、長沙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示範點、高新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證先進單位、長沙市「文明村」、高新區「學雷鋒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戰疫先鋒

生命的「守門人」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村裡敬老院和老年公寓的200多名老人,成了朱海波疫情期間時刻惦記和掛念的人。

了解到兩家養老院封閉管理後人手緊缺,朱海波和村幹部通過微信群徵集了志願者,分別駐守在白馬敬老院和安華山莊老年公寓大門外兩米處的位置。回憶起當時的場景,朱海波還記憶猶新,正月初二到十五是村裡最難熬的14天。當時通過摸排走訪,確定了從疫區返鄉的村民有30多人,每天都有外地家屬來養老院要求探視老人,摸排、查訪、登記、宣傳、數據統計上報……村幹部們忙得輪軸轉,一天下來,工作14個小時成為常態。朱海波連著兩個星期都在加班,每天工作時長超過16個小時。

雖然累,但老人們的健康得到了保障,朱海波晚上睡覺踏實了。最令他高興的是,「經歷了這次(疫情),村幹部和群眾關係更融洽了,他們看到了我們的努力,主動配合支持防疫抗疫工作,全村人的心因為這次危機凝聚到了一起,幹部魚水情更濃了。」朱海波還發起了向黃崗愛心捐款活動,除了黨員幹部,不少村民也捐了錢,他表示:「加起來募到一萬多元,錢雖然不多,但是是我們全村人向一線醫護人員和逆行者們的共同致敬」。

奉獻堅守

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隨著疫情得到逐步控制,社會生活和經濟運行逐步恢復,曾經空蕩蕩的街道又熱鬧了起來,但對於朱海波來說,這又是另一項挑戰的開始。

自朱海波擔任「高速驛站」志願服務隊隊長以來,圍繞扮靚文明長沙「西大門」,協助交警疏導交通、為司乘提供諮詢、飲水、休息等服務,開展衛生大掃除,修整草坪,勸阻亂扔垃圾、亂停車等不文明行為。為了豐富志願服務內容,朱海波還聯合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蘭天集團,增加緊急醫療和汽車檢修等服務。成立兩年來,「高速驛站」已累計為10餘萬司乘員提供志願服務。經常跑長益常高速的貨車司機王師傅告訴記者,「多虧了你們這個志願服務站,讓我們跑長途的司機有了歇腳的地方。」

同時,「雷鋒精神」也伴隨著志願服務延續到整個轄區。如今的長張高速長沙西收費站出口,路面乾淨整潔,車輛出入井然有序。有了文明勸導,沒了燻人的異味,有了志願者熱心幫助,多了司乘人員拉家常的歡聲笑語。越來越多的村民主動成為「小紅帽」「紅馬甲」,志願服務在基層、入社區、進家庭,「雷鋒精神」在高新區的熱土上深深紮根、枝繁葉茂。

「春風潤物細無聲,只有把村民生活裡的小事都解決好,人民群眾才能真正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朱海波常常說,「作為志願者為大家提供服務,用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通過帶著大家一起幹,努力營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新風尚。」在村裡他是大家離不開的「好書記」,疫情之下他是放不下老人的生命「守門人」,穿上「紅馬甲」他是雷鋒精神的踐行者。

聽到一口地道的湖南話、一陣爽朗的笑聲傳來,村裡人就知道,朱書記又來了……

更多精彩視頻請關注

END

原創作品,若需轉載開白

請掃描下方二維碼入群申請

群名稱:長沙高新區微信開白群

群號:792504399

點擊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四大經濟數據領跑全市!長沙高新區前三季度成績單請查收

▶ 郭力夫接受長沙晚報記者專訪:三個定位,實現產業突圍

來源:高新麓谷記者 黃榮佳 文/攝

視頻拍攝及剪輯:範龍貴

原標題:《他是廖家坪村村民離不開的 「雷鋒書記」》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王施程:讓村民心服口服的「娃娃書記」
    金鳳區豐登鎮潤豐村2017年還是個典型的產業空白村,通過3年時間,這裡的移民們不但住進了配套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磚瓦房,還走上了產業興旺的脫貧致富路,這一切都離不開潤豐村黨支部「娃娃書記」王施程的辛勤付出。 2017年10月,當時26歲的王施程調到了潤豐村工作。
  • 第一書記在俺村|郭文東:「他把心掏給了村民」
    他們與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帶領村民改變村子落後面貌,奔波忙碌尋找致富項目,請來專家傳授技藝,用心用力抓好基層組織建設。今起,河北日報推出《第一書記在俺村》專欄,從不同側面展現他們勇於擔當、一心為民的感人事跡,為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油鼓勁。
  • 村民「永記得」的第一書記紀德永
    原標題:村民「永記得」的第一書記紀德永   7月15日,星期三,陽光明媚。   一大早,通榆縣邊昭鎮五井子村村民吳國祥就穿好紅色的志願者馬甲,戴著遮陽帽,扛著鋤頭,向愛心超市示範田走去。   「這兩天天熱,紀書記怕我們曬著,張羅著早上把活幹了,其實都是莊稼人出身,這點熱算啥?」
  • 教村民做「網紅」的「粉條書記」
    所以,他一有空就跑去「蹭話題」。去的次數多了,田昕就成了村民口中那個「啥事不幹,光湊熱鬧」的第一書記。其實,他心裡很清楚,要想下好脫貧攻堅這盤「棋」,摸清村情是第一步。那段時間他車上聽,路上唱,時間久了,手機樂庫從流行音樂全變成了戲。「第一首學的是現代戲《吃虧歌》,唱給村幹部聽的;第二首《幸福歌》,唱給老百姓聽的。」田昕說。這個辦法果然很奏效,把村民逗得前仰後合的同時,也拉近了與老鄉心的距離。如今,村民聚在一起時,大傢伙熱鬧了就會起鬨,「田書記,唱一段吧。」「中!」
  • 我是雷鋒入黨的見證人——寫在雷鋒入黨60周年紀念日之際
    雷鋒是1960年11月8日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距離他參軍入伍正好10個月。當時,戰友們都認為雷鋒入黨是非常快的,因為入伍的新兵當年就入黨的在部隊裡極少。但從我對雷鋒的接觸及其現實表現來看,他的入黨時間還應該提前。  我們瀋陽軍區工程兵工兵第十團駐地在營口,我和雷鋒同在技術營,我在營部當書記,雷鋒在營下屬運輸連二排四班當兵。
  • 德清:村民問廉 書記作答
    [object Object]德清縣鍾管鎮蠡山村舉行了一場「問廉書記
  • 我是第一書記丨德州駐村書記陳志的「文藝攻略」:為村民建第一個...
    編者按:2019年5月,德州市派新一輪124名第一書記進駐全市農村一線。他們按照全市第一書記工作會議的部署和要求,堅守為民初心,務實擔當盡責,真心融入,真情付出,把群眾當親人,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初見陳志時,他正在文化廣場上與老人們扯家常,樸實、認真是他給人的第一印象。「陳書記不僅讓我們村民富起來、日子好起來、村莊美起來,更讓我們心裡亮堂堂、生活美滋滋。」村民李淑紅高興得說。2019年4月28日,中國電建市政集團陳志被派駐到平原縣王鳳樓鎮後何寺村任第一書記。
  • 墾利區永安鎮五村第一書記許維學:把村民放進心裡 化解村民難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高汝敏 東營報導許維學是墾利區信訪局下派幫扶永安鎮五村的第一書記,履職以來,他認真開展了一系列調研活動,通過走訪農戶、實地察看、召開村班子座談會、民情分析會等形式,了解掌握村民在生產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 快來看,這位"美女"書記太受村民歡迎了!
    快來看,這位"美女"書記太受村民歡迎了!「何書記,我把蛋背起來了。」日前,古宋鎮大田灣村2組村民盛明香背著百餘枚雞蛋、鴨蛋來到該村黨群活動中心門外。
  • 90後第一書記·故事|石駿傑:村民對我們從不信任到誇讚
    只因為我們是鄉村振興的踐行者,我們是沂蒙第一書記。」日前,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第一書記們參加的一場交流活動中,石駿傑發言中這樣形容第一書記的使命。他說,從成為第一書記的那一刻起,肩上擔負的可能是一個貧困家庭的脫貧致富、一個村莊的振興發展,面臨的更是背井離鄉、拋家舍業的無奈。你關心的更多是別人家孩子的成長學習,更多的是村民的衣食冷暖。
  • 從庚伢子到雷鋒
    因為這一年是農曆「庚辰」年,他的父母給他取了個乳名「庚伢子」,孩子的叔祖則給他取了個正式名字——雷正興。此時,他的親人不會想到,這個瘦弱的「庚伢子」以後竟成為中國的紅色偶像、令世人景仰的道德榜樣。他就是雷鋒。「我和雷鋒是本家,從苦水裡生,在紅旗下長,小時候在一起砍過柴……」筆者在雷鋒故裡尋訪到了難得的雷鋒童年見證人、湖南雷鋒紀念館終身名譽館長雷孟宣。
  • 菏澤市商務局駐村第一書記李耀華: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魯網11月28日訊(記者 龐洪波)菏澤市商務局派駐第一書記李耀華在武勝橋鎮海頭村駐村一年多以來,幫助村裡修道路、通門路,成為了村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以實際行動真扶貧、真幫扶、真作為,千方百計助貧困群眾排憂解難。
  • 發小講述雷鋒兒時故事,雷鋒學校舉行紀念雷鋒誕辰80周年系列活動
    講述雷鋒故事坐落在長沙市雷鋒學校內的荷葉壩完全小學舊址,是雷鋒同志曾經就讀的地方。2020年12月18日,冬日裡的雷鋒教室迎來了兩位來賓,一位是謝迪安老先生,雷鋒的同學兼好友。他回到母校,為大家講述了雷鋒童年的故事,回憶雷鋒在母校求學時的往事。
  • 推遲婚期的「泡麵書記」
    10月21日,中國吉林網在安圖縣石門鎮榆樹川村採訪駐村第一書記韓秉辰時,過路村民對韓書記的「婚事」格外上心。據村民介紹,韓秉辰為了「大家」舍「小家」,推遲了婚期。  「泡麵書記」韓秉辰  「我們韓書記吃了好多泡麵,看看他寢室的方便麵箱子就知道了!」走進石門鎮榆樹川,很多村裡人聊起韓秉辰時,都會加上一句泡麵「第一書記」。
  • 一滴水、一顆釘、一束光 |疫情當下,長大學子這樣踐行雷鋒精神
    在這場戰「疫」中,湧現出無數的凡人英雄,以血肉之軀抗擊著疫魔,踐行著雷鋒精神的真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一滴水、一顆釘、一束光,雷鋒從未遠去,一直都在。
  •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
    赤水鎮沙洲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為村民解難題、送溫暖成為村民的貼心人好在不久後,他們的困難在沙洲村第一書記陳錦鉅的幫助下迎刃而解。原來,赤水鎮沙洲村是江門市中心醫院的對口幫扶村,該院辦公室副主任陳錦鉅自2019年4月起掛任開平市赤水鎮黨委副書記、駐沙洲村第一書記。在得知瓜農面臨滯銷難題後,他立馬站了出來,積極為瓜農尋找銷路,目前已經賣掉27000斤滯銷灰皮冬瓜。
  • 東港這所學校是「全國雷鋒學校」!
    」12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原副政委、中國國史學會副會長李殿仁中將一行,在東港實驗學校為日照市首批「全國雷鋒學校」、「學雷鋒爭做美德少年教育踐學基地」授牌,並為雷鋒塑像揭幕。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楊留星,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劉傑等出席授牌儀式。
  • 直播間裡賣粉條,教村民做「網紅」!這個書記火了!
    所以,他一有空就跑去「蹭話題」。去的次數多了,田昕就成了村民口中那個「啥事不幹,光湊熱鬧」的第一書記。其實,他心裡很清楚,要想下好脫貧攻堅這盤「棋」,摸清村情是第一步。那段時間他車上聽,路上唱,時間久了,手機樂庫從流行音樂全變成了戲。「第一首學的是現代戲《吃虧歌》,唱給村幹部聽的;第二首《幸福歌》,唱給老百姓聽的。」田昕說。這個辦法果然很奏效,把村民逗得前仰後合的同時,也拉近了與老鄉心的距離。如今,村民聚在一起時,大傢伙熱鬧了就會起鬨,「田書記,唱一段吧。」「中!」
  • ...老頭」到「蚯蚓書記」,駐村8年的劉昌法緣何上了村民超市的招牌?
    幸福的起點丨從「乾巴老頭」到「蚯蚓書記」,駐村8年的劉昌法緣何上了村民超市的招牌?在淄博市就有這樣一名扶貧幹部,他熱愛鄉村,8年時間,堅守在駐村「第一書記」崗位上;他執著扶貧,在他帶領下,四個村的貧困群眾全部脫貧;他松窮土、拔窮根,是百姓眼中的「蚯蚓書記」;他就是淄博「市派」第一書記——劉昌法。修成通往群眾心裡的路2020年是劉昌法擔任「第一書記」的第8個年頭,東東峪村也是他任職的第4個村。
  • 「泡麵書記」「銅鑼書記」「快板書記」「抖音書記」…… 泗陽...
    交匯點訊 「所有村民聽好了,出門必須戴口罩,戴口罩,戴口罩,重要的事情說三遍……2月16日,泗陽縣穿城鎮新橋村黨支部書記張留虎又在喇叭裡喊話了。由於他天天都在喇叭裡要求村民戴口罩,村民都稱他為「口罩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