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有不少於喜歡吃滷食的朋友,尤其是各種滷肉,但是有一個問題也是困擾了他們很長時間:在滷食店買滷肉,味道不錯,但是太貴;另外一個是怕不衛生,或者是怕裡面有太多的添加劑(尤其是怕有硝鹽和上色劑之類的東西)。於是,很多人在家裡,開始試著自己做滷肉,但總是做不好,不好吃不說,還浪費很多錢。
其中一個同事就是這樣,他在網上學了很多做滷菜的教程,開始時興致非常高漲,自己認為已經學得差不多了,但是最終還是應了那句話,「一學就會,一做就廢」,哈哈。我有幾個關係不錯的朋友,家裡做滷菜,沒事的時候也喜歡過去幫忙,對於食材、工藝之類的,也算是半個行內人,於是,我就給這個同事簡單分析了一下原因。
首先我告訴他,不要太迷信具體的香料配方和繁瑣的工藝,太在意這個東西,你就進入了誤區。我說你又不是專業做滷肉的,要那麼精確的配方幹什麼?他不理解,說那畢竟是最專業的配方啊,用了不好嗎?我這樣給他解釋:你讓一個大廚在家裡做菜,灶臺、調味料、配菜都不行,那就簡單做道家常菜,有個差不多的做法就行了。我說你看看你廚房裡的香料這麼多,都快成中藥鋪了。
接著同事又反駁了,說暫且不說香料配方的事情了,工藝也都是跟他們一樣的啊?為什麼做出來口味那麼差呢?這就到了重點了,我說你這就是「一學就會,一做就廢」的典型代表,原因你自己可能看不到,最主要的是,你感覺什麼都學會了,但是也「看花眼」了,最關鍵的地方你肯定沒掌握好,然後我給他總結了以下幾條,也就是在家裡做滷肉最關鍵的8點。自己在家做滷肉,掌握住8個關鍵技巧,一樣能做出滷食店的味道!
1,首先是上面提到的香料配方,家裡滷肉用到的配方,不要太複雜,有個大概就行。我說你看下你手裡的配方,很多都是十幾種香料,你只用其中最主要的幾種就行,特別是以下幾種:八角、桂皮、花椒、白芷、草果、香葉、小茴香,想要麻辣味的,放點青花椒和幹辣椒。至於放多少,自己掌握,有個要點要記住,儘量少放,別蓋住肉香味。這樣一來,感覺是不是輕鬆多了?
2,再說上色,我說估計你也學會炒糖色了哈哈,但是太麻煩,用老抽就行,適量加點生抽提鮮。放老抽上色的時候,儘量讓滷水的顏色偏淡一點,因為後期氧化,顏色會自動變深。用醬油上色,自己吃就不錯了,還想要多漂亮的顏色?我說就用醬油上色,這也很簡單了吧,他點頭答應,說是的。家庭做法,還是要儘量簡化。
3,接著說去腥,我告訴他,你不要一味想著用香料和蔥、姜去腥,那不是根本,食材去腥的根本有兩個:一是多在水中浸泡,血水泡出來了,腥味就跑了一大半;二是食材的皮,比如豬皮、雞皮,皮上的汗腺腥味最大,所以要用火燒一下皮(補充一點,豬蹄腳趾的夾縫,一定要用火燒黑)。只要食材是新鮮的,上面兩點做到了,保證沒腥味,我說這個去腥,也很簡單了吧。
4,再說味道,鹽味要夠,這是最關鍵的,別管滷肉做得多好,沒鹽味,那就是失敗,相反的是,即使其他地方做得不好,滷肉的鹽味出來了,你就能吃出香味來。鹽開始時要少放,一是怕肉發柴,二是怕放多了,開始慢慢放,後期品嘗一下,再慢慢加。如果食材新鮮,鹽味足了,這個肉吃起來就香,這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5,接著說火候,我直接告訴了他最簡單但也是最根本的操作:肥肉多的食材,比如說五花肉、豬耳朵(根部肥油太多)、豬頭肉、豬後腿之類的,一定要用中火,目的是把肥油逼出來,不然發膩吃不下去;肥肉少或者幾乎沒有肥肉的食材,比如牛肉、豬蹄子、肥腸、雞肉、雞爪、鴨脖什麼的,用小火。關鍵就是看肥油的多少,很簡單。
6,添多少水的問題,我就問同事,你在網上學了這麼多,你告訴我水需要添多少,同事說一般都是讓水沒過食材3公分。我笑了,我問他,就用你家的鍋,滷兩個雞腿,你說3公分合適嗎?他說還真不行,原來有過一次,滷的東西少,鍋又大,也是沒過了3公分,感覺太多了,燉了很長時間滷水才變濃,哈哈。我說以後添水,看比例,看鍋的大小,中途不能添水,或者倒出一部分。
7,再說下滷油的問題,要真想有點滷食店做出的味道,就是那種比較特殊的香味,那得有滷油。滷肉的香味,除了本身的肉香味外,很多時候要靠滷油,也就是滷製各種食材時逼出來的油,這是滷食店的優勢。家裡做滷肉,一般做得少,所以每次做的時候,記得把滷油存下來一點,下次用,實在沒有,一個方法能解決,就是放點豬皮進去熬,就這麼簡單。
8,最後說下燜制,有句行話叫「三分滷,七分燜」,這是讓滷肉軟嫩的關鍵,肉燉好了,關火以後蓋上蓋子,不要隨便打開、攪動,「燜」上一夜,到了第二天,這個滷肉的口感就很好了,絕對有滷肉店裡滷肉的感覺。燜上一夜,肉入味了,口感更軟嫩了,都是「燜」的功勞。
我把家庭做滷肉,需要掌握的幾個重點,仔仔細細告訴了同事,我說你找個本子記下來,這裡也分享給大家 。看似上面說得很多,有點像論文,其實也就那幾點,但是對於家庭做滷肉,不僅足夠了,而且都是關鍵,都掌握住了,做出來的滷肉,不會比滷肉店裡的差多少。有願意的,也拿個筆記本記下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