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和諧幸福的中產階級三口之家,某天接到醫院的電話,夫妻兩人第一次知道一手養大的6歲孩子不是親身骨肉,而是當年護士抱錯了,他們的親生兒子在一個城郊的普通人家中。這個乍看起來相當狗血的故事,來自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血緣關係與朝夕相處的養育之情,兩者之間
如何選擇,這是圍繞電影的一個核心問題。影片中,野野宮一家生活富裕,丈夫良多一心在工作上,對兒子也是嚴格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兒子慶多。對於慶多來說父親是嚴肅的,令人膽怯的。父子間缺乏交流和感情的培養,父親對於兒子來說更多的是敬畏。而另一個家庭,齋木一家則經營著一個很小的店鋪,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丈夫齋木雄個性隨意,經常與孩子玩成一團。父親的隨性,母親的隨和,使這個貧困的家庭變得溫暖而快樂。
當得知兒子並非自己的親生兒子時,良多內心越加的壓抑,以至於各種不滿於兒子慶多,總覺得是因為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不能像自己一樣做到做優秀。
所以,他期待跟他流著相同血液的那個兒子。然而當兩個孩子真的相互交換之後,他的親生兒子琉晴,卻並不能接納他。良多無法和琉晴正常的相處,更無法用以前對待慶多的方法去要求他,教育他。雖然電影最終,兩個家庭、兩對父子達成了和解。但是溫情並不是電影要表達的唯一主題。
我個人認為,電影更深層的思考在於:不是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做一個爸爸也是需要努力的,福山雅治飾演的良多最開始以自己持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兒子,嚴肅嚴厲,給兒子提供優越的物質基礎。但生活的種種變動讓他開始審視自己父親的角色,血緣未必能維持親情,陪伴與愛才是答案,沒有人生而會當好父親,父愛的成長便是這部影片的主題,樸素、平實、動人。也許,當我們真正理解父親時,我們往往已經成為父親了,而人生並不給我們準備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