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緣關係與養育之情,兩者之間如何選擇—電影《如父如子》

2021-01-08 逍遙在風裡

一個和諧幸福的中產階級三口之家,某天接到醫院的電話,夫妻兩人第一次知道一手養大的6歲孩子不是親身骨肉,而是當年護士抱錯了,他們的親生兒子在一個城郊的普通人家中。這個乍看起來相當狗血的故事,來自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電影《如父如子》。血緣關係與朝夕相處的養育之情,兩者之間

如何選擇,這是圍繞電影的一個核心問題。影片中,野野宮一家生活富裕,丈夫良多一心在工作上,對兒子也是嚴格要求,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要求兒子慶多。對於慶多來說父親是嚴肅的,令人膽怯的。父子間缺乏交流和感情的培養,父親對於兒子來說更多的是敬畏。而另一個家庭,齋木一家則經營著一個很小的店鋪,雖然經濟條件不是很好,但是丈夫齋木雄個性隨意,經常與孩子玩成一團。父親的隨性,母親的隨和,使這個貧困的家庭變得溫暖而快樂。

當得知兒子並非自己的親生兒子時,良多內心越加的壓抑,以至於各種不滿於兒子慶多,總覺得是因為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所以不能像自己一樣做到做優秀。

所以,他期待跟他流著相同血液的那個兒子。然而當兩個孩子真的相互交換之後,他的親生兒子琉晴,卻並不能接納他。良多無法和琉晴正常的相處,更無法用以前對待慶多的方法去要求他,教育他。雖然電影最終,兩個家庭、兩對父子達成了和解。但是溫情並不是電影要表達的唯一主題。

我個人認為,電影更深層的思考在於:不是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做一個爸爸也是需要努力的,福山雅治飾演的良多最開始以自己持有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兒子,嚴肅嚴厲,給兒子提供優越的物質基礎。但生活的種種變動讓他開始審視自己父親的角色,血緣未必能維持親情,陪伴與愛才是答案,沒有人生而會當好父親,父愛的成長便是這部影片的主題,樸素、平實、動人。也許,當我們真正理解父親時,我們往往已經成為父親了,而人生並不給我們準備的時間。

相關焦點

  • 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倫理話題:生育之情與養育之恩該如何取捨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朝夕相處的父與子或者母與女不存在血緣關係,與之相關的兩個家庭該如何面對,2013年9月28日在日本上映的電影《如父如子》探討的就是這個倫理話題。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從記者奧野修司創作的報告文學所述的多起嬰兒錯抱事件中尋找創作靈感,用溫柔安靜的創作手法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溫暖人心的故事。荒誕的換子遊戲,卻能窺見社會的種種人情世故。
  • 如父如子:當親情遇上血緣關係,是選擇日久生情還是血濃於水?
    「六年以來朝夕相伴的可愛兒子竟然與自己沒有任何血緣關係,而這一切開始於當年在醫院陰差陽錯的誤抱。」今日給大家推薦這部《如父如子》。也許有人看到上面一句簡介就會覺得這個聽著好狗血,抱錯孩子這種橋段會出現在家庭苦情戲裡面,然而同樣的情節,這電影《如父如子》中所表達的主題是截然不同的。一脈相承的血緣關係與朝夕相處的養育之情,兩者之間如何選擇。這是圍繞電影的一個核心問題。
  • 《如父如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該怎樣抉擇?
    《如父如子》這部電影是導演是枝裕和根據其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主要講述了兩個原本美好的日本家庭突然得知他們孩子在醫院出生時因醫院失誤導致抱錯而陷入家庭倫理困境的故事。六年來朝夕相處的孩子竟然不是自己的親生孩子,血緣關係和父子親情兩者該如何抉擇?經過三方商量,偏向於選擇血緣關係的良多同意通過讓兩個孩子交換留宿的方式來換回彼此的親生孩子。但是久處之時、分離之後,良多發現了自己的內心,也發現了孩子的內心。故事最後,良多遵循了自己的內心,因為經年累月積累的父子親情早已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 《如父如子》:淺談對於血緣關係與收養關係的思考,該如何抉擇?
    而對於一些孩子來說,最困難的不是自己是否被拋棄,還是自己和什麼樣的父母居住,而是自己在養父母和親生父母都健在的情況下作何選擇。電影《如父如子》男主角是一位高收入人員,有著高的學歷,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體面的工作還有不俗的外表,性格穩重友善,對於自己的兒子十分關愛,除此之外還有一位美麗的妻子。看似這個家庭,美好得不能再美好了。
  • 《如父如子》: 血緣關係or情感羈絆,我們該如何抉擇
    所以無論是電視劇中多麼狗血的劇情,在是枝裕和的電影中卻變得平靜,看起來輕描淡寫,其實在最安靜的鏡頭下情緒正在醞釀與爆發,而這些情緒,都在生活日復一日的潛流裡隱隱現現,不是洶湧地宣洩,而是涓涓淡出。《如父如子》是導演是枝裕和在2013年的一部作品,關乎一位父親的成長,是在是枝裕和風格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部。
  • 電影《如父如子》
    《如父如子》的故事,可以說是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所有電影裡最「狗血」的:多年前,由於在醫院生產後抱錯了孩子,一個都市中產家庭與另一個開雜貨鋪的小市民家庭發生了劇烈的交錯。是應該把親生骨肉換回來,還是以養育之情為重將錯就錯,成了兩家人共同面臨的(確切地說是男主角野野宮良多面臨的)問題。這類故事表面上充滿戲劇張力,但往往由於太過「平常」和「庸俗」(可參考國內一些法制尋親類節目),反而顯得有點突兀,至少與我們熟悉的、風格近乎平淡的是枝裕和有些不搭。
  • 《如父如子》:何時為父,如何為子?
    用了一下午時間,一口氣讀完了《如父如子》,是枝裕和一貫的風格,平靜之下,波瀾四起,字裡行間中或細膩柔軟,或平淡瑣碎,或暗潮洶湧,或支離破碎,卻又自然流溢令人動容的溫情,或許是初為人父的共鳴吧,直抵內心,久久迴響。與懷胎十月而天然適應母親角色不同的是,父親這一角色似乎總要經歷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才會有切實的身份認同的轉變。主人公良多如此,你我亦然。
  • 《如父如子》:先為人子,再為人父
    小說《如父如子》用一個戲劇化的故事,給了我這個答案:先為人子,再為人父母。《如父如子》的主人公良多是一個職場精英,他有一個溫柔的妻子和一個乖巧的兒子。可是一通來自兒子出生醫院的電話打破了這個家庭的平靜——良多的兒子和雄大的兒子竟然抱錯了!隨後,良多一直在血緣和朝夕相處的親情中搖擺不定,痛苦不堪。最後他終於意識到,日夜沉澱下來的父子親情,早就超越了血緣的羈絆。
  • 《如父如子》親子關係的核心
    《如父如子》。這孩子跟福山雅治演的這個爸爸就完全沒有任何的血緣關係。按理說就像是大街上隨便一個孩子弄到自己家裡邊兒來了,還對他如此的上心。如果是你遭遇了這個局面,你有什麼感想啊?到底該如何處理這件事兒?過去一同走過的這六年親子生活是沒有辦法取代的,早已經不是「血緣」二字就可以說得清楚。可是要對體內留著自己血液的孩子放手,要對那個親生的孩子放手,又覺得無法做到。至於這個電影的結局如何,我不會在這裡對沒看過這部電影的各位做進一步的劇透,有興趣的話你可以自己找來看一下。
  • 《如父如子》:一個俗套的故事,隱喻著親情中時間與血緣深刻含義
    電影《如父如子》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的作品,電影獲得66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提名,並獲得電影節評審團獎,豆瓣評分8.6分。是枝裕和對於家庭溫情的刻畫可謂精妙絕倫,而這部《如父如子》把他的一貫家庭溫情描述,展現的淋漓盡致。
  • 《如父如母》不如《如父如子》,豆瓣評分差太遠,細微之處見真情
    兩部家庭劇從標題到劇情都幾乎一樣,最後的評分卻不在一個檔次,巴西劇情電影《如父如母》兩代人之間恆久的愛恨交織,所有人都擺脫不了父母的影響,越是想逃開越是否認越是不停被裹挾著走上老一輩曾走過的路。日本家庭劇情電影《如父如子》,一部教你如何為人父親的電影。
  • 電影《如父如子》的故事,說明長久的陪伴勝過真切血緣
    養了6年的兒子突然有一天發現,這個兒子並不是自己的親兒子,遇到這樣的事情,我想每個人心裡都是崩潰的,這樣的事情在電影或者電視劇裡經常見到,每次看到都會感覺這又是一個很狗血的故事,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是否真的存在這樣的故事嗎?這個還真不知道,也沒聽說過有這方面的統計。
  • 電影賞析 | 《如父如子》:一個父親的成長
    本月電影賞析《如父如子》,跟隨著晶晶的述說,帶我們走進如父如子的世界——《如父如子》,編劇和導演都是:是枝裕和。關於父與子的電影,有很多:《美麗人生》裡為保護兒子編造謊言的溫柔的猶太父親;《千裡走單騎》裡壓抑自己情感和愛的父子;《當幸福來敲門》裡永遠懷揣希望和夢想的黑人父親威爾史密斯;《大魚》裡生前從未被懂得的講述自己奇幻經歷的父親……跟這些電影比起來,其實《如父如子》在情節設定上,完全沒有新意。
  • 娓娓道來的真實生活——《如父如子》
    最近看了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先看了小說,又補了電影。是枝裕和的作品,是一種娓娓道來又觸動人心的感覺,是被平淡的日常生活的溫情底下那道暗湧擊中內心的感覺。《如父如子》,初見這個名字,我只能淺薄的直譯,「既像父親又像兒子」?暗自猜想應該講述的是某位父親成長的故事吧。
  • 《如父如子》:難離難捨想抱緊些,茫茫人生好像荒野
    《如父如子》如今的時代,過分溫柔是要吃虧的。——《如父如子》01當意識到孩子也在注視著自己時,那一瞬間,便懂得了什麼是如父如子。相比中文譯名,日語裡的《そして父になる》顯得更直白貼切。父母也是第一次做別人的父母,有的人天生就可以做好這個角色,有的人卻需要慢慢學習。
  • 《如父如子》:是枝裕和靈魂發問,如何做一個好父親
    而《如父如子如何做一個好爸爸,先從定義自己開始重新看待自己的父親身份。在他看來,沒有人是生為人父——不是說兒子一出生,你就自動成了一個好爸爸。如何定義好,那是需要雙方乃至是多方達成的。不是一瞬間,而是許多年,甚至是一生。
  • 解析《如父如子》,面對親情和血緣如何抉擇?事業和家庭如何抉擇
    小說《如父如子》的作者是是枝裕和。講述了野野宮良多對父子情的理解轉變。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因發現被抱錯而陷入家庭倫理困境的故事。主人公野野宮良多,是一位名校高材生,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妻賢子孝,是人人羨慕的對象。但是有天醫院打來電話,說他們的孩子抱錯了。這讓他一度陷入為難,六年朝夕相處的兒子和自己竟然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這讓他陷入了從所未有的痛苦抉擇當中。
  • 慢賞電影丨《如父如子》:誰調換了我的父親
    夫妻本是沒有血緣的兩個人,最後卻要相互扶持過完一生,孩子是這個世界上和父母最親的人,但很多時候我們卻互不了解。電影裡的良多一家生活優越,孩子受高等教育,談吐舉止高雅得體;齋木一家五口人住在破舊的電器行裡,孩子玩的遊戲機都是過時的,夫妻倆出門遲到每次都要找藉口,買東西都會開發票好找醫院報銷……如此種種,是不是覺得選擇和良多一家生活是最完美的?
  • 豆瓣8.6分電影《如父如子》:撫養孩子,亦是在撫養內心的自我
    文|甜沫父子之情在心,而不在於血肉關係。——席勒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執導的電影《如父如子》,最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標題。「像父親,像兒子」,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於是,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來欣賞這部豆瓣8.6分的佳作。但很顯然,這部電影探討的中心議題是父子關係。
  • 是枝裕和必然的《如父如子》
    ▲ 《如父如子》海報電影《如父如子》【劇情簡介】普通上班族野野宮良多(福山雅治飾)和妻子野野宮綠(尾野真千子飾)結婚多年,感情十分要好,兩人共同養育著聰明乖巧的兒子慶多(二宮慶多飾)但從他近期的作品來說,特別是電視劇《回我家》以及最新的電影作品《如父如子》,這種「小津感」更強烈。我們或許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解釋這個現象。首先是他的影片趨向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