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六)

2020-11-17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呈現出這座城市海納百川、大氣謙和的氣質和追求卓越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集 上海的開埠

第二集 中國工業的發軔

第三集 東西匯流

第四集 紅色革命的策源地

第五集 生死抗爭

(點擊文末左下角「原文閱讀」,

即可在線觀看「《大上海》 第六集 人民的上海」)

1949年2月,中共中央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和譚震林組成總前委,統一指揮解放軍渡江作戰。

4月20日晚渡江戰役打響,23日佔領南京。緊接著就是解放上海。

徐建剛:上海是中國最大的經濟城市,是一個國際性城市,毛澤東曾經有一個判斷,就是解放上海是中國革命要過的一道難關。

1949年的上海,民不聊生,人口已達600萬,國民黨有20萬軍隊固守在這個中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

在粟裕的設想裡是有一個長圍久困的作戰方案,但這樣把老百姓也困住了,粟裕放棄了。即將到來的上海戰役就如同在「瓷器店裡打老鼠」。

上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城市攻堅戰」。司令員陳毅下令,一,對上海市區絕對不準開炮,絕對不準爆破;二,進城以後,堅決不許進入民宅。

此仗打了15天,異常慘烈,斃傷1萬5千人,俘虜9萬人,接受投誠4萬多人,解放軍傷亡3萬餘人。但上海市區照常供電供水。

在粟裕組織上海戰役的同時,陳毅精挑細選5000名幹部在距上海200公裡的江蘇丹陽集訓。他們將要接管上海,為此成立了政務、財經、軍事、文教等接管委員會。陳毅研究了上海的官僚資產、外商企業、民族資本、舊政府機構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僅財經問題,他就聽取匯報兩天兩夜。他深感進城後「兩白一黑」(糧棉煤)運輸和供應的艱巨。5月10日,陳毅作報告。

張濟順:他是做了充分的部署和準備,他在丹陽集訓有一段話非常有意思,我們是馬上要進大上海了,但是我們是非常清楚,我們有兩個弱點:一個是不懂經濟;第二個我們是曾經被人家趕出來過。所以基於這兩點,我們佔領上海,能不能成功,接管能不能成功,我還不好說。但是我相信共產黨有底氣,這個底氣就是依靠人民。

叢軍:從一個指揮員要轉變成為一個中國最大的一個城市的接管和建設,這確實對他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非常艱苦的,所以他是全身心地、不分晝夜地去做這個工作。

討論《入城守則》時,有幹部對「不入民宅」談想法:「難道軍指揮部也不準進民房?」「戰士生了病,進房要點開水喝也不行?」。陳毅答:「不行!不入民宅這一條一定要無條件執行!」他說:「入城紀律是執行入城政策的前奏,紀律一定要嚴!」

1949年5月25日,南京路永安公司升起了象徵上海解放的紅旗;電臺一遍遍廣播上海解放的消息。到5月27日,上海全部解放。21萬解放軍指戰員進入這座城市。

這一天清晨,炮火聲平息。上海的市民看見了這樣的景象。

李玲虹:當天的時候天下著毛毛雨,請他們進來的時候,不用了不用了,我們在路邊。

徐建剛:不入民宅,毛澤東批示很好很好很好。當時還有一個規定,在城裡不能架火做飯,所有的飯都是郊外燒完以後用炊事班挑進來。

部隊的騾馬、車輛和炊事班不準進城,飲水和飯食從市郊一二十裡外挑來;沒有碗筷,戰士們用鋼盔盛飯,用手抓飯。

陳昊蘇:進入上海不能夠強佔,不能夠強入民宅,要給上海市人民送一個見面禮。就是告訴上海市的人民,解放軍是有紀律的部隊,正義之師。

上海解放這一天,紗廠女工黃寶妹和姐妹們在揮著小紅旗,迎接進城的解放軍。黃寶妹出身貧苦,父母生了兄妹9個,只活下來3個。13歲她到日本人的紗廠當包身工,沒有任何自由。上海解放時,她18歲。

黃寶妹:我們到馬路上去迎接解放軍。馬路上看到毛澤東、朱德的照片在那裡,在那走,我們在馬路上歡迎。

趙國通:解放軍走過,很多人上去送鮮花。我那時候不太懂,我母親就告訴我,什麼叫『解放了』,相當於你的紐扣,本來系得很緊,幫你解開一個紐扣,馬上呼吸舒暢了,就叫『解放』。

「上海的解放表示中國人民已經確立了民族獨立的基礎。」

「上海的幾十萬工人,幾十萬其他勞動人民,幾十萬知識分子,和有愛國心的民族資產階級,現在是第一次不受壓迫地聯合在一起。」

——新華社社論《祝上海解放》

1949年5月28日,上海解放第二天,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陳毅為市長,曾山、潘漢年、韋愨為副市長。在政權交接儀式上,陳毅對國民政府代理市長趙祖康說:「我們一定能很好合作的」。趙祖康的秘書記下了當天的情形——

簡短的一刻鐘講話,給人們的印象明朗深刻,意味深長,講話親切,語調謙虛,尤其是不以勝利者自居、對人誠懇信賴這一點上,更使人深為感動。——陸槐清日記

趙國通:解放初上海市委統戰部的部長是陳毅同志親自兼任的,他對工商界的、科技界的、教育界的方方面面的仁人志士,都是虛心求教不恥下問,甚至上門聽取他們的建議。

徐建剛:解放上海以後,當時定了兩個原則,第一是全心全意靠工人階級,第二是團結上海社會各階層。所以說陳毅進來以後,很快地就召開各階層的座談會,在大光明電影院。工人代表對陳毅說,歡迎解放軍解放了我們。陳毅講不是解放,我們是裡應外合解放了上海。中國共產黨是在上海誕生的,所以說我們是回來了。陳毅召開工商界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是儘快地恢復經濟。所以廣泛地動員各個社會階層,共同建設新上海。

陳毅拜會了宋慶齡、張瀾、顏惠慶、張元濟等民主愛國人士,聽取他們關於接管、建設上海的意見;他邀請盛丕華、胡厥文、榮毅仁、劉靖基座談,第一句話就是「工商界的朋友們」;陳毅登門拜訪任鴻雋、秉志等科學界著名人士,坦率指出,「我們願意和科學工作者團結在一起,共患難,同歡樂,為建設新中國而奮鬥」。很多人認識共產黨,就是從認識陳毅開始的。因為有這樣的赤誠感召,已跑到香港的味精大王吳蘊初回來了,火柴大王劉鴻生也回來了。

但就在黃寶妹興高採烈迎接解放的時候,她並不知道,解放後的上海,大米、白面僅夠全市吃半個月,儲煤只夠全市燒七天。1.2萬家工廠,只有30%維持開工,機器業工廠停工80%以上。

吳景平:經歷了人民解放戰爭,經歷了國民黨統治後期的經濟全面的崩潰,無論上海還是其他,尤其是大中城市,市場的供應是嚴重地匱乏。

解放初期的陳毅,在他為數不多的照片裡,眉頭總是緊鎖的。

上海解放的第二天,陳毅、粟裕發布限期廢除金圓券使用人民幣的公告。

吳景平:解放之後用什麼樣的貨幣,合法的貨幣只能是人民幣,但是市場上城市居民以前持有的都是主要是金圓券。

原本一塊銀元兌換人民幣100元,但僅僅一星期竟飆升至1400元。政府投入10萬銀元穩定市場,結果是反升不降。

吳景平:這個投機勢力之所以那麼囂張,之所以有市場,那就是和供求關係的失衡,特別是供不應求有關聯的。

供求關係的失衡為投機者創造了條件。那幾天裡,交易所成了中國最大黑市。這座大樓內外,銀元投機猖獗,屢次警告無果。

吳景平:不把投機勢力、投機力量打下去的話,人民幣要站穩腳跟是很困難的。絕不能讓上海市民再飽受通貨膨脹之苦。

陳毅說:「銀元漲、米價漲,百物都要漲,這樣下去,上海人民就不會答應。」他查封證券交易所,扣押投機分子250人。當天,米、面、油、紗的價格回落一成以上。

徐建剛:其實封鎖證券大樓並不是封鎖證券,證券大樓其實當時已經沒有股票了,國民黨金圓券以後,1948年經濟崩潰以後,它所有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都停止了。其實當時為什麼要封鎖呢,其實就是銀圓投機。證券交易當時是銀元投機交易的一個中心,證券大樓當中取締的不是證券交易,是銀圓投機。

吳景平:證券交易所號稱它那裡的行情是上海市場的風向標,當時上海最囂張、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把它打掉了,端掉了。證券大樓之戰只是最初的戰役,不是全部。而穩定市場,穩定人民幣,經濟的恢復,新的秩序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

但不到一個月,國民黨又封鎖了長江口直至山東半島的沿海地區。如果原料、能源和糧食被阻斷,上海的民生和經濟又將面臨災難。

在中央支持下,陳毅猶如指揮打仗一般調運煤、糧、棉。

問題稍得到解決,國民黨竟對上海實施轟炸。從1949年8月到1950年3月,共8次轟炸,破壞了上海電力供應的80%,大多數工廠停產。那時的陳毅奔波於上海各處,猶如前線的指揮。

趙國通:「二六轟炸」上海破壞很大,搶修江灣機場,陳毅帶隊的,到那去視察江灣機場怎麼搶修,蔣介石的飛機又來了,大家就紛紛躲在房間,就陳毅一個人站在跑道上面,對著空中,老子總有一天把你揍下來。

進城後,陳毅籤發的第一號軍管令是接管江南造船所。當年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局這時叫江南造船所。但它已是廢墟。3座船塢、7個船臺、5個碼頭都在蔣軍撤退前被炸毀。工人們千方百計地搶救修復。

這張照片是陳毅市長表彰復廠英雄。他向新江南職工致敬並祝賀。

江南廠歷經日本佔領和國民黨撤退的洗劫,但有一個它破壞不了,那就是它的一大批能工巧匠。他們是中國百年工業化歷程中積澱的財富。僅江南廠就有五十多位身懷絕技的工人技師。他們中就有人能用手工把同心度加工到誤差僅0.02—0.05毫米。

張忠民:近代上海的工業之所以能夠百年不衰,能夠始終走在全國的前列,還有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近代上海工業在他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支以技術工人為核心的,熟練的、穩定的產業工人隊伍。

李天綱:現在產業工人呢其實也需要非常精細的手工,就是說你要靠手藝吃飯,學規矩呀學技術呀,向老師傅討教呀,三年學徒,這個後來是形成了整個城市的一個傳統。整個城市的一個崇尚技藝的這個傳統。這種叫做工匠精神。

周武:通過這種師徒的一種傳遞,師徒的一種傳承,就把這種工匠精神在這個上海城市跟現代的工業做了最好的融合。

就在江南復廠慶功會的第二天,1949年7月24日晚,上海受到幾十年未遇的特大颱風襲擊,浦東海堤決口,海水倒灌,上海市區被淹,水深過膝。陳毅親臨浦東海塘指揮堵口。

趙國通:陳毅市長親自帶隊,由我父親陪他到現場視察,他回來跟我母親說,共產黨的幹部就是不一樣,蠻樸實的,這句話裡含義很深的。

颱風過後,陳毅總結說:「這是一件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象徵著新中國的國家工作人員徹頭徹尾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陳毅說:「我們要在工作人員的品質和工作態度上,選一個高的標準,來考察我們市府全體工作人員,從我開始。」他帶頭在軍管會食堂吃大灶;政府機構實行精簡,他首先裁減自己的秘書和警衛人員。」

從當年的市政府所在地到上海市總工會,陳毅每天要往來步行好幾次。

上海解放後的兩個月間,全市1.2萬家工廠、商店停業或歇業,83萬產業工人16萬失業,勞資糾紛多達兩千多起。陳毅奔走於工人和資本家之間,以最大的誠意和耐心,從源頭化解勞資矛盾。陳毅連續向中央寫了6份報告,提出減稅;並在價格、稅收、產銷關係等方面做出調整。

經受了投機風潮、武裝封鎖、轟炸和颱風的考驗,上海60%的機器工業和90%的紡織業重新開工,私營紗廠產量增加75%。

黃寶妹所在的棉紡廠,廢除了「拿摩溫」制度和抄身制。

黃寶妹:我們一些拿摩溫制度(工頭制)呀,管我們的抄身制都取消了,取消以後開心得不得了,那時候我們工人當家做主人了嘛。

女工們成了工廠的主人。黃寶妹鑽研多紡紗、紡好紗的技術,為著多出一兩棉紗,減少一兩次花。她與姐妹們一起試驗,每人擋800錠,摸索出「單線巡迴,雙面照顧」的方法,減少重複勞動,節約人力三分之一。

黃寶妹:我們夜班6點鐘下班,他們8點多上班,6點多參加我們小組會,那個時候的幹部以身作則,加工資加給人家,什麼榮譽的時候發票發給人家,黨員都不拿。那個時候的幹部是我的榜樣,所以我是拼命幹。

那時,黃寶妹在紡紗機前工作,每天平均要走幾十公裡。她成了生產能手,從1953年起,連續兩次被評為全國勞模。她帶動了工人們互相學習提高、保證完成生產計劃的熱潮。

黃寶妹:就是我就為人民服務,我為人民紡紗,這一點我非常堅持的。所以碰到什麼問題就是為人民,我是為人民做的。

這是上海解放一年時陳毅的手書:「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設人民的新上海」。今天,這塊漢白玉碑仍然矗立在這個當年租界工部局的大樓裡。

張濟順:這個群眾路線就是把底層,最廣大的人動員起來。三年之內紅黃藍白黑都沒有了。所謂的紅黃藍白黑就是紅的是海洛因,黃的是妓院,白的是白粉,藍的是賭檯,黑的也是這個大煙。

上海發生了劇變。7500多名妓院裡的婦女全部得到人民政府的安置;十裡洋場的賭博、煙毒、黑幫、封建道門等等毒瘤基本掃除。

張濟順: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就絕跡了,那真是奇蹟呀。

1951年9月7日,舊上海的跑馬廳被改造為「人民廣場」。它成了上海市最大的市民空間。而跑馬廳大樓則成了上海博物館。陳毅在解放戰爭期間收集的兩大車流散文物是上海博物館第一批藏品。

解放軍是唱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來到這十裡洋場、霓虹燈下的,負責南京路和外灘執勤巡邏的是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三營八連。

戰士們堅持步行十幾裡到郊區開荒種菜,堅持節約「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保持了艱苦樸素的傳統和「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他們獲得了團結人民的力量,得到市民的信任。

王經文:南京路是八連的母親路,沒有南京路也不可能有好八連,有了南京路上的背景,有了南京路的環境,才有好八連,才有『一塵不染』了。

王振華:我們幾個就在那個地方站崗放哨,南京路那個地方的學校、機關都比較多,所以他們才知道,哦,這個是八連,那是好八連,人民群眾不是叫出來嘛,好八連好八連。

楊浦是上海的主要工業區,這裡有遠東第一個發電廠、中國最早的煤氣廠、最大的自來水廠,以及造船廠、造紙廠、毛紡廠、製藥廠等等……但工人勞動條件惡劣、職業病嚴重,公共衛生差,疫病不斷,產婦和嬰兒死亡率很高。一直沒有一座像樣的醫院。新華醫院在這個上海最大的工業區誕生。這是新上海建設的第一座綜合性醫院。醫院同時創辦業餘大學,培養工礦企業醫務室的醫生。

吳守義:新華醫院就是我們國家自己造,自立更生造的。新華醫院建造一個兒科大樓,講是兒科大樓,實際上只有三層樓一個樓,現在看起來是小醫院了。國家規定是120塊錢,一個平方,領導方面蠻抓緊的,抓緊建造,建造得蠻省的。造到最後呢,80塊錢一個平方,去掉三分之一了,那麼這結構相對地下降了。這個牆壁是兩個夾板,中間糊一點泥土,中間空的,所以小孩子一打,打穿了,到隔壁去了。

那個時候上海的工人80%在楊浦區,在這樣的條件下,白天上班下午勞動,造房子,所以我們這些人不認為是艱苦,認為是光榮的。

1949年的上海對陳毅市長來說,還有一件揪心的大事,上海竟有五分之一人口,115萬人居住在棚戶區。爆發在二十世紀的兩次淞滬抗戰,特別是八·一三淞滬會戰將上海的華界炸成了廢墟,閘北、普陀、南市等地數十年的城市化成果毀壞殆盡。

周武:一·二八事變的時候,整個閘北70%以上的工廠,都被摧毀了,八一三事變幾乎百分之一百被摧毀了。外國人通常講二戰,上海華界是全世界第一個被摧毀的都市,都會,道理就在這裡。

為生存,失去家園和逃難逃荒的人們用茅草、竹片、蘆席搭建棚屋,於是在普陀、閘北、南市有了300多處棚戶區,幾十萬工人棲身其中。至今上海人耳熟能詳的藥水弄、藩瓜弄就是當年有名的棚戶區。棚戶區總是與臭水浜相連,當年的肇家浜至今留在上海人的記憶中。那時的棚戶區道路泥濘,汙水四溢,垃圾遍地,苦不堪言。

1950年全市生產開始恢復後,人民政府即開始了棚戶改造。國家修築道路,改善路燈、供電、供水等外部公共環境,自己改善房屋內部,這項 「公助自改」的工作持續了十多年。

為「把棚戶區從上海消滅掉」,陳毅設想了一個建設兩萬戶工人新村的計劃。1952年中國的漢語裡出現了一個新詞——工人新村。那一年「五一勞動節」,曹楊新村竣工。這是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個工人新村。到1953年,江南新村、長白新村、控江新村、鞍山新村等一批工人新村又誕生了。

石川:工人新村都是1949年以後的,這些內容呢它其實都是跟當時的時代背景是相關的

這是1960年代謝晉拍攝的喜劇片《大李小李和老李》。

石川:工人新村,這種新的這種空間形態的出現,它跟我們1949年以前一大家人擠在《萬家燈火》,上下鄰居矛盾衝突的《烏鴉與麻雀》,都不一樣,它表現了一種新的意識形態,人們對於一種新生活的嚮往。

石川作為助手,曾跟隨謝晉工作近10年。他說,謝晉的電影中,上海城市風情、裡弄人家、人情世故,都能信手拈來,入木三分。

石川:你看這一段就是那些當時的這個時裝,像一場時裝秀一樣,因為我們是要到蘇聯去參加世界青年聯歡的,要讓全世界各國的年輕人看到我們這個新社會的年輕人生活的多麼幸福,就是說穿的吃的精神面貌各個方面都是一種,讓人很羨慕的狀態。

獲第6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電影節銀質獎章、墨西哥國際電影節銀帽獎。

石川教授的研究表明,《女籃五號》是謝晉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真正想拍的電影。如果《大李小李和老李》反映的是工人階級的幸福生活,《女籃五號》則充溢著青春活力,和上海時尚的氣質。

石川:劉瓊呢,我覺得是謝晉很用心設置的一個人物形象,然後你看他入場,他手上提著一盆蘭花一壺酒,這個蘭花是中國這個士大夫知識分子,明智的這麼一個標誌呀。像這種惠山泥人這種,因為是無錫產的嘛,上海這一代很多的家庭包括哪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家庭,都有這種東西作為一種裝飾品,我小時候我看到家裡那個是白毛女,就是這種,跟那個一模一樣。這個我就覺得是帶有一種上海的地域生活的一個標誌。

1956年12月,上海的「龍鬚溝」肇嘉浜改造工程全面竣工,「臭水浜變成林蔭道」,這個故事被選入全國小學課本,成為幾代人的記憶。在這個記憶中,上海呈現出的嶄新生活就是那個時代的時尚。

徐建剛:人民的上海,整個城市建設的指導思想。1950年就很明確,城市建設的方針,兩服務,為生產建設服務,另外一個就是為勞動人民服務。最典型的例子,市中心最好的地方拿出來,建工人文化宮。

上世紀五十年代最初的三年在歷史上被稱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之後,新生的共和國開始了她工業化的歷史進程。在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中,上海為國家「一五」基建提供了總投資額的36%。她90%以上的財政收入上繳中央。

1958年,經國務院兩次批准,寶山、嘉定、松江等10縣劃歸上海市。上海轄區的面積擴大10倍,城市的基本規模就此形成。

1959年,《關於上海城市總體規劃的初步意見》編制完成,明確提出上海城市職能是「中國的重要工業基地和財政支柱」。

毛澤東曾說,上海是「近代中國的光明的搖籃」,「上海的命運實際上是近代中國歷史的縮影」。自洋務運動始,上海誕生了中國近代工業。歷經戰火和動蕩,它頑強地發展和生長。雖然還是薄弱,但較之於全國來說,它仍屬先進,所以上海勢必在新中國工業化的歷史進程中擔負起重任,以改變全國工業分布不合理的狀況。

張忠民:中央和上海市委把上海的經濟定位就定位在老工業基地。什麼叫老工業基地?老工業基地就是說國家對你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你必須充分挖掘你的潛力,為上海的發展,為全國的發展做貢獻。

徐建剛:中國要建立現代工業體系,那麼現代工業體系當中不光是工廠,還有現代的經濟管理體系。這些東西從全國來看,當時只有上海有比較好的基礎。

從1950年到1962年,上海外遷的工業企業共計679家,涉及紡織、輕工、五金、醫藥、電機等20多個行業,分布在山西、四川、貴州、雲南、福建、新疆等20多個省、市、自治區。僅1953年到1956年,上海支援全國各地工業建設總人數達21萬人。「一五」計劃期間的國家156項重點大型工程建設,每一項都有上海人參與,據統計,其中有幹部1.37萬餘名,工程技術人員2.38萬人,四級以上技術工人8.21萬人。

徐建剛:第一個五年計劃當中,一百五十六個重點建設項目當中,基本上都有上海技術力量在。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比如說一汽,洛陽拖拉機廠。

張忠民:上海大概輸出了近百萬的工人,技術工人,去支援全國各地的三線建設。支援全國各地的建設,這個都是老工業基地。像林芝毛紡廠,多了,這個洛陽拖拉機廠等等。很多華北製藥廠等等。很多很多都是這個上海去支援的。

徐建剛:當時有一個講法,就是說,上海去支援全國各地,你們是戲班子,鑼鼓家什,衣服行頭都要全部帶去的,它是幫內地,很多地方,建立現代的工業體系,現代的金融體系。

袁鴻崗是作為幹部在1954年隨上海國棉七廠搬遷到鄭州。鄭州為當時國家重點建設的六大棉紡織業基地之一。早在1919年,上海民族企業家穆藕初就以一人之力在鄭州創辦了河南第一家紗廠,因為河南產棉花。

袁鴻崗:那天下午大會一開,要支援社會主義建設,需要支援幹部……那我能不報名嗎?一報名三天以後就找我談話……一個禮拜捲鋪蓋卷,就這麼快!

那時,22歲的袁鴻崗參與了黃河邊上這座6000人的大工廠建設。他的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先後去了西安、黑龍江和新疆。

袁鴻崗:一部機器四百個這樣的頭,這機器多長呀,兩邊,一邊二百個頭,我們上海自己生產的,到這兒來一看所有的機器全部是國產的,我心裡很開心。1955年7月1號開始試生產,一試成功。我夜裡不睡覺就在車間裡轉圈,這是多少臺機器,十萬錠子,就是十萬個頭,一臺機器四百個頭,你說多少臺機器?

1960年就有八個工廠遷到南寧。印刷、罐頭、襯衣、橡膠、鋼精、糖果、製革、皮鞋等一批工廠在很短的時間裡建成投產,縮短了南寧輕、化工業建設的時間。許德祥是當年鋼精廠最年輕的職工。

許德祥原南寧鋼精廠廠長:工廠都建在郊區,都是一片荒涼。周圍都是墳墓,墳墓雜草叢生,沒有道路可走的。就是說路不平、燈不明、水不清、行不便。沒有公交車,到後面就靠自行車。就上海運出來64個車皮,那個家屬啊家具啊也有17個車皮運到這裡來。好像是大軍南下一樣,浩浩蕩蕩來到廣西。

王漢麗:機器從火車站拉來以後,在一個月左右全部搬完。

許德祥:卸下來,卸下來就用木板車把它拉倒廠裡,水是從邕江裡打上來,電是自己發電開始。

王漢麗:第二個月就開工,這個積極性相當的,我們工人階級真是了不起。我們上海的工人真是了不起。

這些工廠企業帶來了當時國內先進的機器設備,先進的工藝,先進的管理和規章制度。

罐頭廠廠長何幫全:班組有班組的規定,車間有車間的規定,科室有科室的條文,所以我們罐頭廠為什麼能夠發展得這麼快?是吧,他主要就是把上海的這一批東西拿來了。

許德祥:我當時是21歲到這裡的。

王漢麗:26歲來的,現在80歲了。

許德祥:現在很多人都是超過85歲以上了,很多人已經走掉了,現在有的人可能還不到三分之一了。

江南新村建於1953年,它與曹楊新村齊名。這裡上千戶的居民都來自同一個廠——江南造船廠。

江南造船廠在新中國成立的30年裡奇蹟般地通過艱苦奮鬥,創造了中國工業的三個裡程碑:

1960年4月15日,自己設計、全部用國產鋼材和設備的第一艘萬噸遠洋貨輪——「東風」號下水,江南廠的工人說——

過去祖國造船工業沒有的儀表、設備,我們要把它造出來;過去沒有的新工藝,我們要掌握起來;書本上沒有的新技術,我們要把空白補上。 ——黃堅《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第一艘萬噸輪》

由此,歷史留下了上海工人「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他們為造萬噸輪做了300多項重大技術革新,改進了180餘項設計和工藝。

1962年,萬噸水壓機試車成功;

工人們在沒有特大型設備、沒有經驗、甚至無人見過萬噸水壓機的情況下,造出了中國第一臺1.2萬噸鍛造水壓機。這是加工、電力、冶金、化工、機械和國防工業中關鍵性大型部件的大型設備。

這是一萬二千噸水壓機的正面的視圖。

萬噸水壓機零部件總共46000多個,主機部件6000多個。僅摸索機器的結構,畫總圖就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這是中國人為「甩掉工業落後的帽子」,讓自己擁有完整的重工業體系而作的努力。

現在世界上連我國在內,只有五個國家製造這種機械,而且一共只生產了二十來臺。其餘四個國家是美國、英國、西德和捷克斯洛伐克。——《解放日報》1964年9月27日

1979年,被譽為「海上科學城」的新一代航天測量船「遠望1」號、「遠望2」號在江南廠下水,這使我們成為繼美、英、法之後,第四個具有遠洋跟蹤遠程運載火箭和衛星測量能力的國家。

在支援全國的同時,上海的工業也在向高級、精密、尖端發展。閔行、吳涇、松江、嘉定、安亭等分別建成鋼鐵和機電工業、化工、精密儀器、科研基地、汽車拖拉機等各具特色的衛星城鎮,新上海的工業布局也由此成型。1950年代到1970年代,上海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8.8%,上海的工業產值佔全國1/8、出口量佔1/4,國家財政收入的1/6來自上海。

位於閔行的江川路,是上世紀50年代上海建成的最寬闊的林蔭大道。江川路上上海重型機器廠有無數人去參觀過。因為萬噸水壓機就在那裡。工廠的檔案室裡保存著萬噸水壓機的1萬多張圖紙,重1.5噸。在闖過了無數的難關之後,1962年6月,萬噸水壓機在這裡試車成功。

壽師傅是維修工,護理萬噸水壓機40多年。在他的身上仍可以看到上海師傅的風採。

壽師傅實況:泵閥裡面每個平方釐米350公斤大氣壓。根據帕斯卡定律,在密閉的容器裡面,同等的壓力面積越大,壓力越大;面積小,壓力小。我們六根主缸,活塞直徑880(毫米),面積(等於)πr⊃2;(圓周率乘以半徑的平方),泵閥裡面350,乘以這個面積,每個缸就2000噸。

就是在今天,壽師傅對 「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仍然如數家珍。

壽師傅:就這四根立柱,中間是空的,就四百毫米呀,靠人工爬進去,一段一段焊起來呀,就叫「螞蟻啃骨頭」。這個立柱就是骨頭,人就是螞蟻,爬進去,焊好一段再爬進去再焊一段。工程量大得不得了,所以他們叫做螞蟻啃骨頭。

張仁茂是當年上海輕工業二局業務處剛剛工作的大學生。1955年4月,他與同事們一起向上級提出,上海應該生產精度和耐久性高的細馬手錶,填補國內空白。

張仁茂:這個是奠定所有精密儀器的基礎。表都能造,什麼儀器不好造。

上海輕工業二局成立了張仁茂在內的三人小組。他們制定了方案,將150隻零件分散到大光明鍾廠、亨得利表廠、慎昌鐘錶廠等20家單位,請58位表匠分頭加工。

讓現在的人想不到的是,那150個零件,都是靠挫刀挫、手工磨,用做琴用的音簧銅片、雨傘的鋼絲骨、縫衣針等原料加工而成的。

周寶興:當時這個表的輪子都是用口琴的網片做的,都是由手工銼出來的隔板,除了鑽石和遊絲是利用它的,其他的基本上都是靠自己手工銼出來的。

1955年國慶6周年前夕,12隻長三針17鑽細馬防水手錶誕生。這是上海的能工巧匠全手工做出來的,今天說來也許新奇,這中國第一代細馬手錶竟是沒有圖紙的。

張仁茂:當時來了一批技術人員,自己做一臺投影儀,這個零件放在這裡會反出來,很大,哎,這有意思啊。拿這個零件拿上來,放在這個圖紙上,我們畫,把它描出來,成功一隻零件的尺寸,按著這個圖紙加工。1956-1957年,我們總共積累,造出來的表有多少呢?13000多隻。

1958年,手錶投產。但還只有一個車間70個人,幾年後發展到三個車間5000員工,年產手錶超過百萬。

張仁茂:要有一股志氣呀,所以我們現在做到這樣的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現代化到上交利潤五六十億,工人發展到五六千人,不得了呀。無上光榮,值得驕傲。

徐建剛:1956年以後,上海開始發展現代工業體系,上海發起了一個運動,叫「比學趕幫超」。提出了一個方法,「兩落後」「兩趕超」。所有的工業單位你都要和國內最好的產品,和國際最好的產品做一個比較,你落後在什麼地方,具體的指標是什麼,你準備什麼時候趕上國內的,你準備什麼時候趕上國際的。你的方法,什麼指標,一步一步趕。

上海牌手錶、「鳳凰」「永久」自行車、「蝴蝶」「飛人」牌縫紉機,曾經中國人生活中的「三大件」——是輕工業「上海製造」的代表。

1964年,中國第一臺高級單眼相機——上海DF-7型,在上海照相機廠誕生;4年後,上海牌相機改名為「海鷗牌」暢銷海外。

李旭東:根據國際法,地名不能出去,所以1964年(1968年)我們是從上海牌改名為海鷗牌。那個時候是亞洲最大的照相機企業,一直到1985年生產了45萬臺海鷗雙反鏡頭,那這45萬臺,當時的時候是世界首位呀。

徐建剛:英雄鋼筆對標美國派克,當時叫「英雄趕派克」。自行車「鳳凰」「永久」對標英國的藍翎自行車。你到底差在什麼地方?把一個個零件拆開來,我到底差在什麼地方?然後怎麼辦?我組織上海的全市的力量,全國一盤棋,全市一盤棋,幫你攻關,然後很快地就把你的質量提高了。

1958年,上海電機廠攻破世界難題——轉子水冷技術,率先製造出世界首臺雙水內冷發電機;

1958年,上海永鑫無縫鋼管廠用自己發明創造的獨特工藝和設備成功穿出無縫鋼管,成為國產無縫鋼管生產線的開路先鋒;

1960年,上海滬光科學儀器廠在經歷370次失敗後,試驗成功了1萬伏高壓電橋,填補了中國儀器儀表工業空白;

1960年,中國首枚探空火箭由上海機電設計院研製成功、並在上海試射升空。此後,上海還先後研製了以風暴一號、長徵三號、長徵四號等為代表的4種探空火箭和4種大型運載火箭,成為我國航天科技工業的重要基地;

1963年,中科院上海冶金所聯合原子能所、瀋陽金屬所和復旦大學,經過幾千次反覆試驗,攻克了原子彈研製的關鍵技術——「甲種分離膜」元件,為一年之後中國首次原子彈試爆成功奠定了基礎;

1965年,上海飛彈試製基地開始研製地空飛彈——「紅旗三號」,五年後試驗成功,從此中國有了設計、製造防空飛彈武器系統的能力;

1966年,中科院上海生化所聯合上海有機所、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結晶胰島素,創造了生命科學研究領域的奇蹟,轟動世界。

徐建剛:當時講人民的上海,叫火紅的年代,強烈的翻身感,要為中國人民爭口氣。這種願望,不光是工人階級,整個社會都是這樣的一個氣氛。

1963年6月2日清晨,上海工具機鋼模廠工人王存柏的右手被落料工具機的衝頭齊腕切斷。按例,先清理傷口,縫合包紮,日後再安裝假手。但這一天,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34歲的陳中偉醫生打破慣例,成功做了世界首例斷肢再植手術。

幾個月後拍攝的紀錄片,還原了那臺手術。

斷手的血管直徑只有2.5毫米,陳中偉、錢允慶等醫生運用當時最新的套接血管技術,花了七個小時,把斷肢重新接上。

王存柏回到了工作崗位,他被接活的斷手不僅能寫字,能拎起八公斤的重物,還能打桌球。

世界首例斷肢再植,連同人工合成胰島素、一萬二千噸水壓機,被譽為當年上海的三大傑出貢獻。

南京路上「好八連」在1982年離開了南京路。如今南京路也成了步行街。但八連的傳統延續了下來。每個月的10日和20日,風雨無阻,都會出現戰士們服務市民的身影。

黃寶妹從做童工開始,在紗廠幹了42年。她從上海國棉十七廠退休也已30多年了。如今,老廠已轉身為上海國際時尚中心。

1983年,袁鴻崗當上鄭州國棉三廠的廠長。他用13年時間,把這個廠從當初6000人的規模擴展到11000人,成為全國紡織行業的「一百強」。今天,83歲的袁鴻崗離開上海63年,仍生活在鄭州。

袁鴻崗:我雖然出來了,但是上海沒有把我們忘記,把我當一家人幫助我,這個廠子是這樣成長起來的,所以我對上海有千絲萬縷的感情,但是我在這裡也是有千絲萬縷的感情。

今天「上海師傅」已成為幾代南寧人的記憶。關於上海師傅最深的記憶,就是他們把工廠當做自己的家一樣。

"上海人的那種敬業,責任心很強。他們無私的奉獻真的是沒得比……上海人民的這種精神,一代一代地傳承到我們後面的幾代人。"

2000年,上海手錶廠改制成為上海表業有限公司,如今他們研製出了「手錶製造技術皇冠上的明珠」的陀飛輪機芯。

2004年,海鷗相機停產。上海重新建設了數位相機生產基地。在這博物館裡,保存著今天國內唯一的一條機械相機生產線。

李旭東:這兩臺,就是DF的第一臺和最後一臺,擺在一塊,正好一個頭一個尾。這個是有意義的,從第一臺的生產到最後,那這個已經具有時代感,設計的外形都不一樣了……

壽師傅與萬噸水壓機相伴了42年。

萬噸水壓機仍然在工作,它對中國的建設發展功不可沒。和它並立在一起的,是2008年建成的1.65萬噸自由鍛造油壓機,它能鍛造300噸以上的鋼材。

2008年,中國第一艘也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薄膜型LNG船「大鵬」號下水。至此,在世界船舶建造史上,「中國造」有了它榮耀的一席。

上海人沒有忘記新中國的第一任市長。上海建設最初的5年,凝聚著他的心血。上海人在這座城市為他立了兩尊塑像。他早年赴法勤工儉學,是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上海人愛戴這位儒雅、剛正的共和國元帥。

1954年,陳毅離開上海,赴京任國務院副總理,後兼任外交部長。

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東北抗聯、紅軍長徵和南方三年遊擊戰是三大最為艱苦卓絕的時期。陳毅經歷了南方的三年苦鬥;而上海的歲月同樣是他最難忘的人生經歷。

叢軍:他自己說的,最愉快的是在上海,那是因為他跟人民是心連心的。

叢軍:他曾經講過,不是中國太黑暗了,他願意做個小說家,他願意寫東西,但是他處在那個年代,他就參加革命了。革命嘛救勞苦大眾嘛,所以他從本質上說,將軍本色是詩人。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五) | 《生死抗爭》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八)| 上海的《創新品質》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七)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四) |《紅色革命的策源地》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二) |《中國工業的發軔》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紀錄片《大上海》文稿賞閱(一) | 十六鋪見證了《上海的開埠》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組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訴上海老底子情紀錄片《大上海》以8集、每集50分鐘的體量,完整記錄上海開埠至今176年的歷史進程
  • 《大上海》文稿賞閱(五) | 《生死抗爭》,重啟「大上海計劃」
    隨後誕生了上海歷史上第一個浩大的、完整的、綜合性發展的規劃——「大上海計劃」。上海市博物館(今長海醫院影像樓)上海市圖書館(今楊浦區圖書館)「東亞之最」「遠東第一」——上海市運動場(今江灣體育場)中國航空協會俗稱「飛機樓」(今第二軍醫大學校史館)從規劃選址、方案設計到建築式樣,處處體現著規劃者後來居上、超越租界而代之的夢想。
  • 《大上海》文稿賞閱(三) | 文化的《東西匯流》
    當時《申報》、《新聞報》、《時務報》都雲集於此,見證了大上海的風雲變幻。而最初,這裡就是「麥家圈」。李天綱:華文報業,是英文的報業帶動的。這個無論是書籍出版還是報紙出版都是如此,英文的報業先有《北華捷報》《字林西報》。這個系統當中出來了一批人,辦一份華文報紙去吸引中文讀者。先辦《申報》,《申報》一份不夠,還有《新聞報》。當年,申、新二報佔了全中國報刊市場的80%。
  • 茂名召開紀錄片《潘茂名》劇本文稿徵求意見會
    茂名召開紀錄片《潘茂名》劇本文稿徵求意見會 2020-06-07 16: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錄片配音解文稿的寫作困境
    紀錄片是以一種真實的手法記錄鏡頭拍攝到的畫面內容,一般都會有配音解說詞來引導觀眾去理解畫面內容,但是如今的紀錄片配音解說詞出現寫作困境重重,該如何應對這樣的困境? 在紀錄片中,說明詞、人物同期聲、音樂、音響構成了聲響符號的總譜。全部聲響元素在此不應該是獨立的,必須在總譜的需求下。
  • 收藏|於芳解說,央視紀錄片《頤和園》高清版+解說文稿,第05集
    本片由中央電視臺製作,創作團隊骨幹是拍攝十二集大型紀錄片《故宮》的原班人馬。《頤和園》的創作從2006年啟動,歷時三年完成。按照中國傳統文化,紫禁城代表著「禮」,頤和園則代表著「樂」,如今《故宮》和《頤和園》的拍攝完成,也代表著「禮」「樂」結合,完成了中國古典建築和文化的一個篇章。
  • 上海紀錄片「一號工程」《大上海》即將開播!
    作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上海解放70周年的重大文藝作品,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出品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製作的大型紀錄片《大上海》即將推出
  • 高分紀錄片《大上海》同名書出版!上海為什麼可以稱為「大上海」?
    11月2日,《大上海》專家座談會在位於上海中心52樓的朵雲書院旗艦店舉行。座談會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編輯、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為松主持。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本書內容展開了熱烈討論。同名紀錄片《大上海》評分高達9.0分《大上海》一書,書寫了上海的城市品格、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是一部生動的上海鄉土教材。
  • PPT文稿技巧
    到底一場成功的演講該注意那些細節,一直希望有機會將演示文稿技巧的理論與PowerPoint實務結合,借著這次研習的機會,將初步的匯整結果與大家分享,也請大家不吝指正。二、演示文稿成功的關鍵演示文稿成功的關鍵可以歸納為內容、態度/形象、和聲音三部份。請您猜猜看那項是演示文稿成功的關鍵呢?想想我們每次為了演示文稿搜索枯腸地找資料寫腳本,答案當然是內容囉!
  • 央視六集4K紀錄片《而立浦東》在上海首發,今起在央視播出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和上海總站聯合推出的4K紀錄片《而立浦東》今天(11月10日)在上海首發。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臺長、總編輯慎海雄,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出席並致辭。 慎海雄在致辭中表示,浦東開發開放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和上海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是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鮮活案例,也是新時代激勵中國人民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嘹亮號角。為改革開放立傳、為偉大時代謳歌,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重要責任。
  • 家鄉不僅在夢中,也在筆下——專訪《航拍中國》·貴州篇文稿作者李子綦
    5月21日,大型航拍紀錄片《航拍中國》第三季——《一同飛越》開播即引發廣泛關注。5月23日貴州篇播出,B站評分達9.9分。貴州篇關於黔西南的部分,重點關注了興義萬峰林和馬嶺河峽谷。看完貴州篇,社交媒體上有觀眾如此評價:「沉浸於俯瞰家鄉美景所帶來的視覺震撼的同時,紀錄片精美的文稿同樣讓人獲得美的享受。真是美麗中國、詩意文章!」
  • 今晚21:30播出紀錄片《大上海》第一集:上海的開埠
    、上海解放70周年的重大文藝作品,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出品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製作的8集大型紀錄片《大上海》將於今日起至11月4日每晚21:30播出。今日播出第一集《上海的開埠》。《大上海》第一集預告片上海是當今中國的第一大城市,她不是東方紐約、亦不是東方巴黎,這座城市有著獨特的城市氣質,她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上海,就是上海。
  • 紅色故事緣何成為紀錄片《大上海》主線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出版、中國共產黨誕生……這些黨史上的大事件為何都發生在上海?作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的成果之一,被譽為上海紀錄片領域「一號工程」的《大上海》給出了系統梳理。
  • 《個人簡介的專業英中翻譯文稿》
    獲得九次D&AD銀獎提名,2003年六奪包括最佳表現獎在內的設計周大獎以及紐約藝術指導俱樂部銀獎。六任D&AD評委,2004年任Donside獎主席。同時,馬克也是金士頓、LCC以及新白金漢大學的定期客座講師。王翻譯,擁有15載為數2千萬字涉及各大主流翻譯領域的海量項目經驗。乃國內知名的中英文翻譯實戰家,中國百家翻譯公司公認的優秀譯者。
  • 放映員*雲集將來|從紀錄片《大上海》看城市風雲變幻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紀錄片《大上海》歷時三年、經歷前後三位總導演、暴走了上海的每個角落,終於在今年九月份與我們見面。一千多個不眠之夜,主創團隊在浩瀚史料中抽絲剝繭、不斷挖掘,深入研讀書籍和相關論文,求證請教國內外專家、親歷者,走訪國內外各檔案館、紀念館……最終呈現出來的,是給我們記憶中乾癟的「時間+事件」的描述加上了細節,加上了經歷過這段事件的人,加上了我們不知道的背後的那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