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英飾演張幼儀
作為名人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身上標籤太多。但是棄婦也好,勵志女性也好,張幼儀的哥哥們,以及她的前夫徐志摩,才是決定她人生起伏的關鍵人物。
一
1913年,張幼儀13歲,正在江蘇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一天四哥張嘉璈把她叫回家,跟她說道:「四哥給你尋了一門親,是浙江海寧徐家的公子徐志摩。」
張幼儀感覺突然,但什麼也沒說。兄長如父,一切聽從兄長安排好了。四哥跟她說,徐家公子才華橫溢,是家裡的獨子,嫁過去也沒有妯娌不和的糟心事,她只用做好三件事:
1. 侍奉公婆
2. 照顧丈夫
3. 為徐家傳宗接代
張幼儀放心了,在她所受的教育裡,這三件事都是女人的分內之事。
其實哥哥還有一層意思沒跟她講透。徐家是浙江海寧巨富,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人稱「硤石鉅子」,徐家世代經商,早就積累下巨額財富。
此時,張幼儀的四哥張嘉傲,正擔任浙江省都督朱瑞的秘書,二哥正在國外攻讀政治學,張家兄弟是政界冉冉上升的新星。
徐家雖富,但政治上是小白。能和政界搭上關係,徐志摩的父親巴不得,所以徐申如回信說:「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
這場婚姻的本質是:政商強強聯姻。這場婚姻的當事人徐志摩和張幼儀,反而不重要了,沒人問他們的想法。
張嘉璈曾留學過日本,但在給妹妹定親這件事上,還是一個傳統的大男人思想。從沒想過,小腳和西服,能和諧否?
而徐家這邊,徐志摩想出去求學,徐申如對兒子說:「只要生下徐家後代,就可以出去。」對徐志摩來說,只要能出去求學,跟誰結婚都無所謂,反正他都不愛。
張幼儀四哥張嘉璈
二
1915年,15歲的張幼儀輟學了,嫁到了海寧硤石徐家。張家財力不容小覷,幾位哥哥為張幼儀從歐洲採買嫁妝,出嫁那天,嫁妝整整裝了一船。
張幼儀的本職工作完成的不錯。1918年,18歲張幼儀為徐家生下長子阿歡。徐家是幾代單傳,有了孫子,徐家的財富有了傳人,徐家公婆對張幼儀的滿意度達到高峰。平日裡,張幼儀牢記婦德,從不對公婆和丈夫說「不」。
但丈夫徐志摩,卻對她很不滿意。徐志摩心裡想著:除了說「是」,還會說什麼?徐志摩坐在院子裡讀書,時而點頭微笑,時而莊嚴凝思,但從不抬頭看一眼近在眼前的張幼儀。
倆人的關係一直維持在「傳宗接代」這個層面上。兒子阿歡的出生,已經註定了這樁「強強聯姻」會中途夭折。
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徐志摩可以出去讀書了。張幼儀的哥哥對這個妹夫十分滿意。妹夫想要更廣闊的天地,張幼儀的四哥是支持的。男人就要做事業,怎可困守在家裡。於是張嘉璈親自引薦,讓徐志摩投入梁啓超門下讀書。
三
徐志摩先去了美國留學,然後又去了英國。張幼儀的四哥想著夫妻分居對妹妹也不好,於是建議徐申如,讓張幼儀也去留學,同時可以照顧徐志摩的生活。徐申如答應了,於是張幼儀來到徐志摩的身邊。
徐志摩對她的嫌棄比過去更甚。張幼儀和丈夫的思想從不在一個頻道上。
在劍橋安頓好之後,一次徐志摩帶回來一個朋友袁小姐。袁小姐穿絲襪,塗口紅,穿西裝,是個很時髦的人,可惜裹過小腳。袁小姐走後,徐志摩問她對袁小姐的看法。張幼儀還以為徐志摩有娶這位袁小姐做妾的想法——這種情況她見多了,她的祖父和父親就是這樣。於是張幼儀說:「她很好,就是小腳和西服不搭調」。徐志摩對她吼到:「我知道,所以我才想離婚。」
張幼儀沒想到徐志摩原來是這個意思。她就是那個小腳太太,跟徐志摩的西服不搭配。
徐志摩扔下大肚婆張幼儀走掉了。孩子生下來了,可他們還是離了婚。
張幼儀的幾個哥哥倒是沒有指責徐志摩拋妻棄子。在巴黎的二哥張君勵給妹妹寫信說:「張家失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 意思是說,張家失去徐志摩這個妹夫,如失去雙親一樣難受。看來張幼儀的二哥並不覺得他們離婚是徐志摩的錯。
張幼儀和徐志摩在英國的合影
四
得知兒子離婚,徐申如大怒。徐家二老給張幼儀寄生活費和學費,支持她去德國讀書。
在德國,張幼儀用徐家寄給她的錢僱了保姆,照顧剛出生的小兒子彼得,自己去學德語和幼兒教育專業。
雖然妹妹和徐志摩的關係發生變故,但張幼儀的哥哥們,除了稱呼變了之外,和徐志摩相處還如從前那般。看不出對這個拋棄妹妹的男人有何指責,倒是處處維護。
在德國這段時間裡,有個叫盧家仁的男人和張幼儀走得很近。當初決定她婚姻的四哥張嘉璈知道了,寫信給她說:」「5年以內,不要讓人看到你和陌生男人在一起」。
張君璈是個徹徹底底的封建衛道士。他的意思很清楚。張幼儀作為民國第一個被離婚的女人,名聲已經傳遍國內。無論是徐家也好,張家也好,都不想名聲受到玷汙。妹妹這麼快就有新戀情,對兩家人是赤裸裸的打臉。
張幼儀果然也聽哥哥的話。二十幾歲單身後,一直到五十多歲,才另覓感情。
五
1922年的時候,八弟張禹九接她回國。
此時小兒子彼得由於患腹膜炎,在德國去世。
回到上海後,徐申如把自家在上海海格路125號的範園送給前兒媳,讓她和阿歡在上海有了住處。
其實張幼儀和徐志摩離婚後,徐父一直有經濟支持她的。雖然是戰亂年代,但無論是在德國還是在國內,徐家還是保障了她和阿歡衣食無憂的生活,她是從來沒有拮据過的。
張幼儀的四哥此時是中國銀行副總裁,集金融家和實業家一身。張家幾兄弟在政壇商界深耕,地位攀升,連蔣介石都高看一眼。
1927年,張幼儀的母親去世了。來弔唁的客人中,級別最高的是蔣介石。在張母葬禮之前,蔣介石從未見過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只是聽說他母親去世了,便來到靈堂,對張母行了」跪拜禮「。蔣介石這麼做,是因為北伐革命要軍餉,他需要得到張嘉璈的支持。
此時張家的聲望和地位達到頂峰,張幼儀也水漲船高。
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由於經營不善,此時面臨倒閉危機。他們看中張幼儀,希望她來出任總裁一職。這些人很精明,他們看中的,其實是張幼儀背後張嘉璈這塊銀行家和金融家的金字招牌。
張幼儀雖然託了哥哥的福,但銀行業務經營的不錯,「女銀行家」的頭銜就是這時候掙下的。在上海的這段歲月可以說是張幼儀的人生高光時刻。
張幼儀和兒子阿歡
6
她的八弟張禹九是徐志摩的死忠粉,徐志摩娶陸小曼,張禹九盛裝出席婚禮。
徐志摩再婚後,徐父對新媳婦陸小曼不滿意,就斷了給他的經濟支持。張禹九於是拉著徐志摩等四人在靜安寺路開了一家雲裳服裝公司。公司要交給信任的人去管理,想來想去,能同時得到張禹久和徐志摩信任的,也就張幼儀了。不過這家公司在張幼儀手裡經營的不錯,雲裳時裝公司成了上海名媛們經常光顧的地方。
張幼儀的哥哥當初對她的婚姻考慮不周,但在她回國後,對她的事業是鼎力扶持的。
四哥張嘉璈主攻商界,二哥張君勵主攻政界。1934年的時候,二哥張君勵成立了國家社會黨,邀請張幼儀管理該黨的財務。
張幼儀在商業上很有作為,但不能說她是白手起家的。張家和徐家都在用自己的財力和人脈為她鼎力相助。
張幼儀的事業越做越大。抗日戰爭的時候,囤積了大量軍服染料,等到價格漲到數十倍,再出手賣掉,賺了一大筆。嘗到甜頭之後,還炒過高風險的棉花和黃金,同樣獲利百倍。雖然張幼儀在和徐志摩婚姻裡受到傷害,但她在抗日戰爭期間囤囤積貨物,獲取高利的行為卻也激起了爭議。有人說她只是商業行為,逐利是商人的本能;也有人指責她投機倒把,混亂市場秩序。
七
解放前張幼儀遷居香港。在這裡,和醫生蘇紀之擦出火花。蘇紀之向她求婚。
張幼儀的第一反應是問詢哥哥們的意見。
四哥張嘉璈回信說」不好「。後來大概又覺得妹妹上段婚姻不幸福,和自己有關,便又改口說道:「妹聰慧,希自決。」到了50多歲,張幼儀終於為自己的婚姻做了一回主。她決定嫁給蘇醫生。
張幼儀接管了蘇醫生診所的財務。蘇紀之診所裡有個醫生陸錫瑤,發工資的時候,發現少了當初承諾的三分之一。她去找張幼儀要,張幼儀說:「下午你只工作兩個小時而不是四個小時,所以改為小時計算工資,不再用整日計算。」陸錫瑤很生氣,找蘇紀之要,蘇紀之給她補夠錢,並說道:「以後有什麼事,直接跟我說。」
張幼儀這樣斤斤計較,精打細算,確實是她商業上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她就是那種宜家宜室的精明女人,可理財,可管家,可以踏踏實實過好日子,但是缺乏文藝氣息。
張幼儀和自己的孫輩
再回過頭來看她的婚姻。哥哥造就了她的不幸,但後期又成全了她的事業。張幼儀在商場上如魚得水,順便還接濟了一把徐志摩死後生活拮据的陸小曼。她做商人是成功的。但文藝,浪漫這樣的詞和她不沾邊。她的精明之處,徐志摩只是敬佩,卻難以達到愛情的高度。浪漫的詩人和成功的商人之間,確實很難擦出火花,一句話概括之——他們沒有共同語言。
張幼儀在蘇醫生死後去了美國定居,並不和兒子阿歡住在一起。張幼儀買下紐約中央公園西道的公寓作為自己養老的地方。這個地方當時是世界房價最貴之一。出手如此豪,看來解放前在上海豪賺了一筆,不愧是商界精明女人。
張幼儀和四哥二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