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說起民國時期的名人,我們自然會想起大詩人徐志摩與林徽因,林徽因與梁思成,徐志摩與陸小曼,林徽因與金嶽霖,冰心與林徽因。這些才子佳人,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用自己的才華和學識,徵服了許多人,他們就是那個時代的「大明星」。徐志摩,有的人稱他為偉大的詩人,有的人說他是浪漫的痴情人,還有人說他是「渣男」,而且是民國第一渣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徐志摩在詩歌方面的造詣確實很深,也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然為人們傳誦。但是說起他與張幼儀、林徽因和陸小曼的愛恨情仇,後人也會津津樂道地聽之,談笑間多了些狡黠。至於徐志摩與林徽因到底有沒有做出破格的事,又是眾說紛紜。談笑間,聽得多了,梁思成的臉上也多了些無奈與羞臊。今天,我們不去探討這些凡人俗世,我們來看看被徐志摩拋棄的妻子張幼儀,是在怎樣的環境下,一步步登上人生的巔峰,讓徐志摩從此高攀不起。
正文
多年後,已經是時過境遷,張幼儀給自己曾經那段生活做了一個生動的比喻:我是秋天的一把扇子,只用來驅趕吸血的蚊子。當蚊子咬傷月亮的時候,主人將扇子撕碎了。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身亡。
張幼儀1988年因病終老於紐約。距離徐志摩離世,已經是57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或許,在張幼儀最後的時刻,提起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心裡是否還會激起一絲絲漣漪?畢竟那是自己曾經最愛的男人。她是否還會想起曾經的志摩也為她寫過一首詩,雖然只是僅有的一首詩:
來,如今放開容顏喜笑,握手相勞;
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
聽身後一邊聲歡,爭道解散了結兒,
消除了煩惱!
這首詩,徐志摩唯一一首寫給張幼儀的詩,卻是在籤署離婚協議書桌上的時候,徐志摩興高採烈,即興創作一首詩,送給了張幼儀,說來是多麼的嘲諷,又多麼的替張幼儀不值啊。
1920年,徐志摩正在歐洲留學,他收到一封家書,被迫不耐煩地把張幼儀接到自己身邊生活,但是,在那段時間裡,徐志摩對待張幼儀卻並不是很友好。此時的徐志摩與林徽因墜入情網無法自拔,整日糾結纏綿,哪有什麼精力來照顧已經懷孕的張幼儀。
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後,很快,張幼儀就懷孕了。曾經那麼看不上張幼儀的徐志摩,竟然也能在短時間內讓張幼儀懷孕,這又說明什麼問題呢?此時的徐志摩正心煩意亂,一聽說幼儀已經懷孕,便不假思索的說:「趕快打掉。」要知道,那個年月,打胎是很危險地。張幼儀說:「可是,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了呢。」徐志摩冷冷的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了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從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徐志摩對待張幼儀真的是不怎麼好,甚至可以說冷酷無情,怪不得有人說徐志摩是「渣男」呢。這還不算什麼,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拋下馬上要生產的妻子,自己一走了之。
無奈,張幼儀只能孤身一人去了德國,在德國生下次子彼得。不久之後,徐志摩手持離婚協議追到了德國,將離婚協議書拍到桌子上,自語道:「你知道的,有時間了,徽因要回國了。」張幼儀這次沒有遲疑,毅然決然地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可惜的是,林徽因回國並沒有成全徐志摩,而是與梁啓超之子梁思成結了婚。
「經過沙士頓那段可怕的日子,我領悟到自己可以自力更生,而不能回徐家,我下決心: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要依靠任何人,而要靠自己的兩隻腳站起來。」
暴風雨來臨,我需要破繭成蝶。
離婚後,張幼儀生下次子彼得,徐志摩跟隨她去醫院看了小彼得,「他把臉貼在窗玻璃上,看的神魂顛倒」,「但他始終沒有問我要怎樣把小彼得撫養長大。」這就是徐志摩作為一個父親所做的行為,晚年張幼儀回憶起來,可以看出,她對徐志摩對待兒子和她的態度是帶有不滿和埋怨的,可想而知,大凡一個正常人,一個剛剛生下兒子的少婦,自己的丈夫對孩子不管不顧,相信心裡都不會太好過吧。
離婚後,張幼儀在慢慢的蛻變,變得越來越強大。離婚後的張幼儀,並沒有像絕大多數的怨婦一樣,整日以淚洗面。相反,張幼儀卻在慢慢的變得強大。不久之後,張幼儀到巴黎投靠二哥張君勵,然後又去了德國,入裴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回國後,張幼儀帶大兒子阿歡去北京讀書。1927年,她在東吳大學教授德文,1928年,擔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雲裳服裝公司總經理。
徐志摩曾評級張幼儀說:她是個有志氣有膽量的女子,她現在真的什麼都不怕。去德國前,她大概什麼都怕,怕離婚,怕做錯事,怕得不到丈夫的愛,委曲求全,可每每都受到傷害;去德國後,他遭受到了一個女人一生中最疼的傷,但是很快她自立自強起來,仿佛一夜之間,羞怯少女張幼儀,轉身成為鏗鏘玫瑰,就算風雨再肆虐,她依然無所畏懼。最後,讓那些傷害她的人,只能抬頭仰望,高攀不起。
結語
徐志摩的才華,堪稱古今之少有,令人折服。但是,在對待自己髮妻的態度上,卻令人大跌眼鏡。這不能說是誰的過錯,畢竟,愛情這東西,自古至今,就令人捉摸不透。但是,既然當初選擇結婚,就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小編自己的態度,不代表任何人。張幼儀可以成為那個時代,甚至是這個時代的標杆。作為一個女性,在被丈夫無情地拋下後,能自立自強,終成為一個女強人,是對傷害她的人最好的回覆。
但是張幼儀並沒有滿怨誰,反而還幫助徐志摩照顧他的父母,這一點,仿佛如今對大多數的離異夫妻都很難做到的,也許,這就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之所以能成功所具有的特質,仿佛在張幼儀眼裡,徐志摩只不過是一個貪玩的孩子,而自己則像一個家長一樣,能包容他。1954年,張幼儀與蘇紀之醫生結婚,1988年在紐約去世。而她死後,墓碑上刻的是「蘇張幼儀」四個字,冠以夫姓,代表著張幼儀永遠是蘇家人,跟徐志摩並沒有半點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