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張幼儀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讀書時,他的四哥張嘉璈正在浙江都督朱瑞的府上當秘書,後來因工作原因在杭州一中找到了徐志摩,徐志摩才華橫溢,又是江南富商,兩家門當戶對,於是張嘉淦便為妹妹做了媒人,二哥張君勱為妹妹提親,還為妹妹在歐洲的婚事準備了嫁妝。然而徐志摩第一眼看到張幼儀的照片,嘴角向下一撇,疑惑地說:「鄉下土包!但是張幼儀的二哥在當時早已是政界的風雲人物,所以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也非常贊同這個說法。
而且徐志摩對這樁婚事的態度是「媒妁之命,受父母之託」。儘管張幼儀風華正茂地嫁給了他,但徐志摩婚後從未正視張幼儀,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後不久,徐志摩便遠赴美國留學,1920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並結識了林徽因。雖然徐志摩此時已嫁人,但他對林徽因的愛慕、對妻子張幼儀的冷落、對張幼儀二哥張君勱的不舍、對妹妹受到這樣的對待而寫信給徐志摩,徐志摩便把張幼儀接到了身邊,在徐志摩看來,他和張幼儀的捆綁都是被迫的,因此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態度十分殘忍。
再一次懷孕的張幼儀與林徽因你儂我儂,便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要求張幼儀將孩子打掉,但當時的墮胎條件不如現在好,因此喪生的人也有,所以張幼儀非常擔心,但徐志摩對此卻說:「坐火車還會死嗎?誰還坐著呢?」
本來張幼儀嫁到徐家也是有些期待的,但徐志摩的漠視還是打消了她的期望;張幼儀和徐志摩在倫敦重逢時,仍然滿心歡喜,但徐志摩還是讓她失望了,所以徐志摩不顧自己的身孕提出離婚時,張幼儀毅然同意。
起初,張嘉璈和張君勱為其妹妹訂婚,也是認為徐志摩是良配,但到了今天,張君勱自然也明白了,當張幼儀向他問起離婚的事時,張君勱就說:「張家失了徐志摩之痛,如喪考妣」,但又說:「萬勿打胎,兄願領養。拋掉一切,到巴黎來。」
於是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後,便前往巴黎投奔張君勱,隨後又隨他前往德國,開始自己的新生活。許多年過去了,張幼儀回憶起這段往事,也是把自己的生活一分為二:去德國之前和之後。去德國之前,張幼儀說她害怕什麼,害怕離婚,害怕做錯事,害怕得到丈夫的愛,結果卻每況愈下;去德國之後,她又和丈夫離婚,兒子死在了他的身邊,這是她最灰暗的時候,但她明白,生活中的一切,原來都要靠自己。
到德國後,張幼儀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次子彼得去世後,由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但不久,張幼儀帶著長子徐積鍇到北京讀書,母親去世後,又回到了傷痛中,此時她的四哥張嘉璈已是中國銀行副總裁。回到上海後,徐申如將海格路125號(華山路範園)送給給了張幼儀,張幼儀與徐家二老仍然保持著良好的交往,而張幼儀先是在東吳大學教德語,後來在四哥的支持下,成為上海女子商業銀行的副行長。而且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後便未如願與林徽因結婚,回國後結識了朋友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兩人情投意合,走進了婚姻,在此之後徐志摩為了滿足陸小曼的花銷,同時還要打幾個工。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早晨,徐志摩從南京飛往北京,準備參加在林徽因舉行的中國建築藝術演講會,乘飛機前,徐志摩發電報給林徽因,請他接住梁思成(林徽因的丈夫)的電話。
然而,飛機中途墜毀,徐志摩因此喪生。飛機失事是一場大災難,有報紙報導徐志摩的死狀:「面無人色,四肢被燒焦了.......」陸小曼得知徐志摩的死訊,也昏過去了,醒了之後也不願去給徐志摩取屍.
張幼儀一手照料徐志摩,一手負責收屍,徐積鍇則負責兒子。
徐志摩一生中辜負了最多的人,那就是張幼儀,徐志摩因為包辦婚姻,從來沒有為張幼儀盡過丈夫的責任和義務,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後,仍然和徐志摩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即使曾經心有怨恨,卻不曾表現出無禮,甚至負責照顧徐志摩的父母,在徐家兩老心中,張幼儀也一直是他們公認的媳婦。
張幼儀為徐志摩送葬時,送上自己寫的輓聯:「萬裡快鵬飛,惟恐遺憾雲失路;一朝驚鶴死,我憐弱息去招魂。」
有些人說張幼儀對徐志摩很有感情,但筆者認為,張幼儀早已放下了過去和怨恨,自然也不能說還愛著徐志摩,而張幼儀對徐志摩是以德報怨,也贏得了很多人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