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中評價張幼儀:「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說起張幼儀,許多人應當都知道。她是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被動採取了西式離婚的女子。
媒妁之命的舊式婚姻張幼儀,1900年生於江蘇寶山縣的名門世家。她的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二哥張嘉森則是哲學家、政治活動家以及民社黨的創立者,四哥張嘉璈則是中國銀行總裁,可謂是在商界、政界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名門望族贈予了張幼儀一個令人攀附的高枝,卻未能帶給她愛情與幸福的蔭蔽。
彼時的張幼儀聽從了四哥張嘉璈的選擇和安排,十五歲嫁給了才子徐志摩。
為了讓張幼儀出嫁風光,讓她能夠在夫家獲得足夠的地位與重視,張家人用心良苦,還特地派人去歐洲採辦嫁妝。她的陪嫁也豐厚得令人咋舌,其中家具就多得連一節火車廂都塞不下,最終還是用駁船從上海送到了海寧硤石的。
事實上,這場婚姻說是利益結盟也不為過。當時的徐家已是江南富商,與和政治經濟地位強大的張家聯姻,對徐志摩的父親來說,可謂是求之不得。
十五歲的張幼儀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但對此,徐志摩的反應也只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
在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很少用正眼以瞧。因為在他看來,張幼儀既非蘭心蕙質,也沒有風情萬種。即便「賢良淑德」是這個時代女子的標配,可是對於一個恃才傲物的詩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伴侶。
因此,徐志摩照常履行了基本的婚姻義務,遵守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也滿足了父母含飴弄孫的願望。
1918年時,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但即便喜得麟兒並沒有改變徐志摩對這位妻子的態度。張幼儀為徐家操持家務、教育孩子、孝順老人,儘管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歡,但卻唯獨沒有丈夫徐志摩的愛和憐惜。
這也註定了張幼儀在這場婚姻中最大的不幸都源於丈夫。
丈夫冷落,被迫離婚1920年,徐志摩在國外表白林徽因的風流韻事一度傳到了徐家父母的耳中,為了防止兒子在外面亂來,於是便安排張幼儀去德國,想要別讓他胡來。
儘管父母安排張幼儀去德國的初心是促進他們的婚姻和諧美滿,可誰也沒料到,這次的德國之行卻是加速了他們婚姻的死亡。
兩人沙士頓住下的不久後,張幼儀又再度懷孕了。然而當徐志摩在得知張幼儀身懷六甲後,卻是黑臉以對:「把孩子打掉。」
要知道那時打胎是非常危險的,張幼儀更是委屈至極:「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而死掉。」
卻不想徐志摩只答道:「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因為張幼儀堅決要把孩子生下來,最後還是打電話向自己的二哥求救。在二哥的安排下,她在一個朋友家住下,最終進了產房並生下了兒子。
當兩人的兒子剛生下來,徐志摩終於出現了,可他的手裡卻還拿著離婚協議書。也正是這個時候,張幼儀打心底裡死心了,也否定了母親對她說的話——「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她知道了這條路走不通,必須靠自己才能好好活著。
離婚之後的張幼儀即便傷心欲絕,卻還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強打起精神來。
她依靠公婆每月寄來的生活費為兒子找了一個保姆,還給自己申請了去學院學習德語。
然而,在兒子彼得還不滿三歲的時候,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無情的疾病給奪走了生命。這對於張幼儀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沒有什麼會比一個母親失去自己親生的兒子更令人悲傷了。
張幼儀的新人生在多年以後,張幼儀自己說:很感謝在德國生活的那段日子,讓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目標,而不是做別人的妻子,千方百計取悅他人。
在張幼儀回國之後,因為她在國外學習過先進教育知識以及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很快便在東吳大學找到了一份教德語的工作。同時她還出任了女子創辦的商業銀行副總裁,以一己之力將一家瀕臨倒閉的銀行經營的風生水起。
此外,她還創立了雲裳時裝公司,這家公司還成為了當時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匯集地,陸小曼、唐瑛等大家名媛都是這裡的常客。
徐志摩後來還投資了雲裳時裝公司,離婚後沒想到卻在另外一種關係中找到了平衡和默契。
後來,徐志摩逝世,還是張幼儀幫忙妥善安排後事。
張幼儀後來也還有一段感情生活,那是她的鄰居蘇紀之。對方是一名中醫,曾留學日本,後來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帶有子女。
他們在一起生活了18年,直到1972年蘇醫生病逝,張幼儀赴美生活。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走完了她一生傳奇的一生。而在她死後的墓碑上刻著的「蘇張幼儀」,這四個字或許便是張幼儀已經放下了徐志摩的證明,又或是她對徐志摩最大的一種報復。
小結張幼儀的一生中都在為別人付出,丈夫、兒子…但是卻唯獨忽略了自己。即使是後來的身處高位,她對於徐志摩當初的負心背叛也始終沒有任何指責,甚至在徐志摩去世後,還主動站出來為其料理後事、贍養父母以及資助陸小曼的生活。
可見,張幼儀的身上有著女子少有的大度和寬容。
不可否認,張幼儀的一生有諸多的心酸,但也算是精彩而圓滿,而她的圓滿正是來自於她的堅強與溫厚。在她的身上,我們也能夠明白:生活就是這樣,不必要過多計較和抱怨,打不倒你的,終將會成就一個全新而精彩的你。
參考資料:《談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