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儀去世後,墓碑上刻著4個字,是對徐志摩最大的諷刺

2021-02-13 史學界的9527

梁實秋在《談徐志摩》中評價張幼儀:「她沉默地、堅強地過她的歲月,她盡了她的責任,對丈夫的責任,對夫家的責任,對兒子的責任—凡是盡了責任的人,都值得尊重。」

說起張幼儀,許多人應當都知道。她是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原配妻子,也是中國第一位被動採取了西式離婚的女子。

媒妁之命的舊式婚姻

張幼儀,1900年生於江蘇寶山縣的名門世家。她的祖父是高官,父親是名醫,二哥張嘉森則是哲學家、政治活動家以及民社黨的創立者,四哥張嘉璈則是中國銀行總裁,可謂是在商界、政界都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名門望族贈予了張幼儀一個令人攀附的高枝,卻未能帶給她愛情與幸福的蔭蔽。

彼時的張幼儀聽從了四哥張嘉璈的選擇和安排,十五歲嫁給了才子徐志摩。

為了讓張幼儀出嫁風光,讓她能夠在夫家獲得足夠的地位與重視,張家人用心良苦,還特地派人去歐洲採辦嫁妝。她的陪嫁也豐厚得令人咋舌,其中家具就多得連一節火車廂都塞不下,最終還是用駁船從上海送到了海寧硤石的。

事實上,這場婚姻說是利益結盟也不為過。當時的徐家已是江南富商,與和政治經濟地位強大的張家聯姻,對徐志摩的父親來說,可謂是求之不得。

十五歲的張幼儀輟學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但對此,徐志摩的反應也只是:「媒妁之命,受之父母。」

在婚後,徐志摩對張幼儀很少用正眼以瞧。因為在他看來,張幼儀既非蘭心蕙質,也沒有風情萬種。即便「賢良淑德」是這個時代女子的標配,可是對於一個恃才傲物的詩人來說,絕對不是一個理想的伴侶。

因此,徐志摩照常履行了基本的婚姻義務,遵守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訓,也滿足了父母含飴弄孫的願望。

1918年時,張幼儀生下了長子徐積鍇,但即便喜得麟兒並沒有改變徐志摩對這位妻子的態度。張幼儀為徐家操持家務、教育孩子、孝順老人,儘管深得徐志摩父母的喜歡,但卻唯獨沒有丈夫徐志摩的愛和憐惜。

這也註定了張幼儀在這場婚姻中最大的不幸都源於丈夫。

丈夫冷落,被迫離婚

1920年,徐志摩在國外表白林徽因的風流韻事一度傳到了徐家父母的耳中,為了防止兒子在外面亂來,於是便安排張幼儀去德國,想要別讓他胡來。

儘管父母安排張幼儀去德國的初心是促進他們的婚姻和諧美滿,可誰也沒料到,這次的德國之行卻是加速了他們婚姻的死亡。

兩人沙士頓住下的不久後,張幼儀又再度懷孕了。然而當徐志摩在得知張幼儀身懷六甲後,卻是黑臉以對:「把孩子打掉。」

要知道那時打胎是非常危險的,張幼儀更是委屈至極:「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而死掉。」

卻不想徐志摩只答道:「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

因為張幼儀堅決要把孩子生下來,最後還是打電話向自己的二哥求救。在二哥的安排下,她在一個朋友家住下,最終進了產房並生下了兒子。

當兩人的兒子剛生下來,徐志摩終於出現了,可他的手裡卻還拿著離婚協議書。也正是這個時候,張幼儀打心底裡死心了,也否定了母親對她說的話——「依靠著男子才能活著」。她知道了這條路走不通,必須靠自己才能好好活著。

離婚之後的張幼儀即便傷心欲絕,卻還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強打起精神來。

她依靠公婆每月寄來的生活費為兒子找了一個保姆,還給自己申請了去學院學習德語。

然而,在兒子彼得還不滿三歲的時候,卻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無情的疾病給奪走了生命。這對於張幼儀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因為沒有什麼會比一個母親失去自己親生的兒子更令人悲傷了。

張幼儀的新人生

在多年以後,張幼儀自己說:很感謝在德國生活的那段日子,讓自己重新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目標,而不是做別人的妻子,千方百計取悅他人。

在張幼儀回國之後,因為她在國外學習過先進教育知識以及有良好的語言功底,很快便在東吳大學找到了一份教德語的工作。同時她還出任了女子創辦的商業銀行副總裁,以一己之力將一家瀕臨倒閉的銀行經營的風生水起。

此外,她還創立了雲裳時裝公司,這家公司還成為了當時上海最高端、生意最興隆的時尚匯集地,陸小曼、唐瑛等大家名媛都是這裡的常客。

徐志摩後來還投資了雲裳時裝公司,離婚後沒想到卻在另外一種關係中找到了平衡和默契。

後來,徐志摩逝世,還是張幼儀幫忙妥善安排後事。

張幼儀後來也還有一段感情生活,那是她的鄰居蘇紀之。對方是一名中醫,曾留學日本,後來在上海行醫,也是離異帶有子女。

他們在一起生活了18年,直到1972年蘇醫生病逝,張幼儀赴美生活。

1988年,88歲的張幼儀走完了她一生傳奇的一生。而在她死後的墓碑上刻著的「蘇張幼儀」,這四個字或許便是張幼儀已經放下了徐志摩的證明,又或是她對徐志摩最大的一種報復。

小結

張幼儀的一生中都在為別人付出,丈夫、兒子…但是卻唯獨忽略了自己。即使是後來的身處高位,她對於徐志摩當初的負心背叛也始終沒有任何指責,甚至在徐志摩去世後,還主動站出來為其料理後事、贍養父母以及資助陸小曼的生活。

可見,張幼儀的身上有著女子少有的大度和寬容。

不可否認,張幼儀的一生有諸多的心酸,但也算是精彩而圓滿,而她的圓滿正是來自於她的堅強與溫厚。在她的身上,我們也能夠明白:生活就是這樣,不必要過多計較和抱怨,打不倒你的,終將會成就一個全新而精彩的你。

參考資料:《談徐志摩》

相關焦點

  • 1988年張幼儀去世,墓碑上刻的4字,是她對前夫徐志摩最後的懲罰
    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雲彩……1928年的冬天是一個寒冷的嚴冬,而在中國大地上,又尤以上海的冬天冷得尤其異常。沒多久之後,徐志摩就向張幼儀提出了離婚。此時張幼儀已經又懷孕了,當他向徐志摩說起時,徐志摩的第一反應是要她打掉。張幼儀聽聞此話,也對徐志摩徹底死心了,便斷然答應了徐志摩的離婚請求。只是身為母親,張幼儀卻始終不願打掉這個孩子,1922年年初,張幼儀一生下孩子之後,便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 徐志摩去世後,他的4個女人:張陸林凌,誰的結局最好?
    1913年11月19日,徐志摩為了趕去參加林徽因在北平協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的中國建築藝術的演講會,在當天早上8:00,他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飛往北平,由於當天大霧瀰漫,航向難辨,飛機撞向了濟南的開山,隨即飛機墜入山谷,搭乘人員全部遇難。徐志摩去世後,他的幾個女人的表現是:陸小曼不收徐志摩去世的緊急電報,不斷地說:「徐志摩的死訊不是真的。」
  • 徐志摩對懷孕2個月的張幼儀說離婚,看她怎麼辦?毅然決然籤字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瀰漫,飛機觸山,不幸身亡。張幼儀1988年因病終老於紐約。距離徐志摩離世,已經是57年,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或許,在張幼儀最後的時刻,提起半個多世紀前的往事,心裡是否還會激起一絲絲漣漪?畢竟那是自己曾經最愛的男人。
  • 林徽因去世前見徐志摩前妻,只說了18個字,竟讓張幼儀難忘一生
    徐志摩雖然是一代才子,但他的感情生活卻成為了他一生最大的汙點。徐志摩的第一段婚姻是包辦婚姻,他與家庭條件不錯的張幼儀歲結為了夫妻,但徐志摩並不喜歡她,還覺得她是個土包子,婚後不久就出國了。
  • 離開徐志摩後,她為自己的人生按下「快進」鍵
    說起徐志摩,最快想到的女人莫過於林微因、陸小曼,而鮮有人提及他的髮妻張幼儀,這位好姑娘在遭遇婚變後,不但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選擇豁達努力,為自己的人生按下「快進」鍵,取得驚人成就。她在離婚協議上迅速地籤好字,眼神坦蕩地遞還他說:「你去給自己找個更好的太太吧!」他歡天喜地地道了謝,提出要看看剛出生的孩子。他在醫院育嬰室的玻璃窗外看得讚嘆不已,絲毫沒有想到剛產子卻遭遇離婚的她應該如何養育他的親生骨肉。他成了民國歷史上「文明離婚」的第一人。她家世顯赫,兄弟姐妹十二人。
  • 張幼儀:徐志摩離開後,她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徐志摩懶懶地靠在港口,帶著不情願的神情「歡迎」妻子到來。異國生活,即便是來自巨紳之家的張幼儀,也難以適應。她慢慢學著穿起洋裝,帶上寬簷陽帽。亦步亦趨地,試圖跟上徐志摩的腳步。然而,那時的才子,早已開始瘋狂的愛上了別人。他的熱情如火沒有分給她一點,反而將她燃成灰燼。得知妻子懷孕的徐志摩,冷漠的回應:「趕緊打掉。」也許在這之前,張幼儀心裡那一點挽回的希望,還未曾被徐的傲慢澆滅。
  • 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 張幼儀
    當她提出想徵得父母意見之後再離婚時,他急了,他一迭聲地說:「不行,不行,你曉得,我沒時間等了,你一定要現在籤字,林徽因要回國了,我非現在離婚不可!」直到那一刻,她才知道自己丈夫真正愛的人是誰。最終,她成全了他。
  • 張幼儀很土,配不上徐志摩?看看真實的張幼儀,能讓你羨慕!
    民國的不少女人出名都是因為自己有個獨特的見解和不一般的才華。張幼儀大家熟悉她是因為張幼儀有個出名的丈夫就是徐志摩,大家都知道徐志摩不喜歡她想和她離婚是因為她的庸俗,覺得她十分的老土。但是張幼儀的家庭其實也不簡單的。
  • 張幼儀:「我這一生是個悲劇?這真是最大的誤解」
    這種先入為主的偏見,讓婚後的張幼儀沒少遭罪。之後在家人的安排下,張幼儀前往英國陪讀,而他依舊一臉嫌惡。如果你說,愛不能強求,徐志摩只是遵從自己的內心,不愛就袒蕩蕩表現出來。波叔想這一點大家都能理解,但接下來徐志摩的所做作為,同樣作為男人的波叔都不屑為他辯解了。到波士頓不久,張幼儀便懷上了二胎。但此時徐志摩迷上了才女林徽因,正打得火熱,為了甩掉張幼儀,他叫妻子去墮胎。
  • 林徽因臨終為何執意要見張幼儀?只說18個字,卻讓張幼儀終身難忘
    林徽因與張幼儀,兩個經常被寫在一起的名字,她們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因為徐志摩的始亂終棄,這兩個原本毫無交集的女子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實際上,她們之間從未上演過狗血的原配撕小三戲碼,甚至從未見過面,直到歷盡千帆後,林徽因臨終之際。
  • 那個被徐志摩嫌棄的原配夫人,離婚後逆襲成了女富豪
    沒多久,徐志摩不告而別。「我的丈夫好像就這樣不告而別了。他的衣服和洗漱用具統統留在家裡,書本也攤在書桌上,從他最後一次坐在桌前以後就沒碰過。」某日早晨,徐志摩的好友黃子美前來敲門,說是帶來徐志摩的口信。黃子美問道:「你願不甘願做徐家的媳婦,而不做徐志摩的太太?」徐志摩給出的離婚理由是:「小腳與西服不搭調」。而令人諷刺的是,張幼儀並不是真的小腳。
  • 徐志摩遇難現場:四肢燒成焦炭,半邊身軀折斷,張幼儀輓聯意味深長
    引言:「1931年,徐志摩飛機失事,機毀人亡,他半邊身軀折斷,頭上被砸出個洞,原配妻子送來輓聯,輓聯上寫的東西卻意味深長。」 1913年,張幼儀的四哥,浙江都督秘書張嘉璈在巡查學堂時發現一篇文章寫得出類拔萃,嘴角露出滿意的笑容,心裡想著這樣一個人才如果是自己家裡的人就好了,就看了一眼這個作者的名字,只見紙上寫著「徐志摩」三個大字。張嘉璈想起家裡正好有個15歲的妹妹張幼儀,可不通過聯誼的方式把徐志摩變成他們家的人,於是自做主給張幼儀安排了親事。
  • 張幼儀:15歲結婚,22歲離婚,離開徐志摩後,她謀生也謀愛
    13歲訂婚,15歲結婚,22歲離婚,離開徐志摩後,她謀生也謀愛,活成了勵志劇中逆襲女主的模樣。她是張幼儀,徐志摩的原配妻子。她說想要徵求父母的意見,他卻急躁的反對:你一定要現在籤字,我沒時間等了,林徽因要回國了……張幼儀這時才知道,他著急離婚,是為了向另一個女子表明態度。她不再遲疑,最終在那張他已經籤好字的離婚協議書上寫下了自己的名字。他拿著離婚協議書,很高興,突然提議要去看看他們新出生的孩子。透過育嬰室的玻璃窗,徐志摩第一次見到了他的小兒子彼得。
  • 她才是徐志摩真正高攀的那個女人……【微話題】
    從結婚到出國留學,徐志摩和張幼儀結婚將近3年,相處的時間加起來卻只有4個月左右。用張幼儀的話說,「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我不理不睬。」1921年春天,張幼儀去英國看徐志摩。當她乘著船滿懷希望地到達法國馬賽港時,一眼從人群中認出了徐志摩。「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因為他是那堆接船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的表情的人。」
  • 徐志摩墜機死狀:面目全非,四肢被燒焦,前妻張幼儀輓聯意味深長
    儘管張幼儀風華正茂地嫁給了他,但徐志摩婚後從未正視張幼儀,1918年張幼儀生下長子徐積鍇後不久,徐志摩便遠赴美國留學,1920年到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繼續深造,並結識了林徽因。到德國後,張幼儀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在次子彼得去世後,由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但不久,張幼儀帶著長子徐積鍇到北京讀書,母親去世後,又回到了傷痛中,此時她的四哥張嘉璈已是中國銀行副總裁。
  • 張幼儀:小腳與西服
    可是就是這樣的一個男人,是張幼儀生命中最重要的那個人,影響、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而張幼儀,卻是徐志摩絢爛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筆。張幼儀,名嘉玢,幼儀是她的字,1900年出生於上海寶山的一個大戶人家,他家這一輩有12個孩子,8男4女,張幼儀是家中的第二個女孩兒,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8。
  • 那個不屑跟人撕逼的女人叫張幼儀!
    這個世界上有兩種婆婆,一種是自己受過的苦恨不得自己兒媳婦也跟著受一道者;另一種則是張幼儀這種,自己吃過的苦,絕不讓自己的兒媳吃。張幼儀一生吃過的最大的苦就是懷著孕被丈夫徐志摩拋棄,1922年剛生下幼子徐德生就被逼籤字離婚的張幼儀知道:那種被丟棄的滋味太痛了。
  • 精明女人張幼儀,到底是哥哥「坑」了她,還是徐志摩「坑」了她?
    徐家雖富,但政治上是小白。能和政界搭上關係,徐志摩的父親巴不得,所以徐申如回信說:「我徐申如有幸以張嘉璈之妹為媳。」這場婚姻的本質是:政商強強聯姻。這場婚姻的當事人徐志摩和張幼儀,反而不重要了,沒人問他們的想法。張嘉璈曾留學過日本,但在給妹妹定親這件事上,還是一個傳統的大男人思想。從沒想過,小腳和西服,能和諧否?
  • 張幼儀人生的三個追求者,徐志摩眼中的土包子,也曾是別人的女神
    在許家和張家當家的幾次會面之後,張幼儀和徐志摩的婚姻關係已基本確定。徐志摩從不把張幼儀當作自己的妻子,她只是自己口中的「土包」。即使是兩個人的孩子,也不過是徐志摩為了家裡的老人而安心養育,從未是愛情的結晶。那是徐志摩和張幼儀婚姻的縮影。沒有任何自由可言的婚姻之路上,一朵卑微的花朵綻放。
  • 《張幼儀傳》 | 離婚之後,還能和徐志摩做朋友
    張幼儀顯然在生命的起伏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讀懂了生命的箇中奧秘。彼得夭折後,她沒有抱怨,而是帶著一身本領,動身回國。德國的孤苦無依和韜光養晦,為她回國大顯身手積累了資本。1926年夏,張幼儀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不久她又帶長子徐積鍇去北平讀書,直到母親去世,她攜子回滬。此時,張幼儀的四哥張嘉璈已經是中國銀行副總裁,並主持上海各國銀行事務,徐申如也把海格路125號送給張幼儀,使她在上海衣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