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王的棋局》:「那不勒斯四部曲」式的女性成長史詩?

2020-12-22 澎湃新聞

今年出了很多想像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劇,講西洋棋天才少女成長的新劇《女王的棋局》(The Queen's Gambit,又譯《后翼棄兵》)也是其一。伊莉莎白·哈蒙幼年喪母,在孤兒院長大,十三歲被惠特利夫婦領養,二十歲打敗蘇聯西洋棋冠軍,登上行業頂峰。

哈蒙智力超群,好勝心強,是直覺型的選手。為了表現很難視覺化的對弈,天花板上經常會出現黑白棋子快速移動的畫面,風聲雷動,把她服用鎮定劑後出現的幻相誇張地呈現。

哈蒙的生母是名校數學系博士,出身富裕家庭,婚姻更富貴,但落魄至帶著女兒住在林邊房車,最終自殺。不幸的貝絲·哈蒙二十歲就登上巔峰,每場博弈她都換一套靚衫,周圍總有熟悉的面孔相伴,遠方更有幾位真心夥伴,在她遠赴蘇聯比賽時給她打越洋電話,集體討論策略助她一臂之力。

天平的另一端,卻是空虛、離喪和無盡的惆悵。哈蒙強盛的生命力、極高的智力,加上她遇人、逢事的好運氣,都常常抵不過天平另一端的重負。扮演長大後哈蒙的演員(安雅·泰勒-喬伊)一張小鹿臉,短臉大眼,酒精和鎮定劑吸乾這雙眼睛的靈氣時,整個人都搖搖欲墜。

安雅·泰勒-喬伊飾演天才棋手哈蒙

進入和離開哈蒙生命中的人個個懷著好意,無奈這些進入和離開總帶著傷感,慢慢侵蝕了哈蒙的心。她不穩定的生母,埋下突然退場的預兆。劇中更著重刻畫她與養母的關係。養母艾爾瑪也是一個有天分的女性,擅彈鋼琴,憂鬱優雅。領養哈蒙之後,她很快被丈夫拋棄。振作起精神後,艾爾瑪決定當好母親的角色,陪著哈蒙四處徵戰。

這段玫瑰色的日子裡,早熟的哈蒙和脆弱的養母形成更似姐妹的關係,默契平衡著兩個人從陌生人成為家人後的距離感和親密,愛與對抗。她們都被親人遺棄,在世間煢煢孑立,願意給對方穩定的關懷。母女二人之間的相處有很多細膩的描寫,像一隻只鉚,暫時固定住兩顆漂泊無依的心。

養母猝然離世後,養父恬不知恥地現身索要房子。這時哈蒙已經靠比賽有了一大筆積蓄,她坐姿筆挺,直視養父的眼睛,告訴他:「母親不可悲,她只是被困住了,你才是可悲的人。」

養母在的時候,她們輪流扮演守護者和爛漫少女的角色。養母死後,漂亮房子裡的寂寞聲聲可聞。這時,從前與哈蒙有過短暫交集的人陸續出現了。牙齒很難看的前州冠軍棋手,長得很飛很嬉皮的前全美冠軍,她唯一愛過的少女時遇到的棋手,一般人想都不敢想地故人重逢,因為哈蒙的賽事徵程而實現。

這樣的相逢,快慰也有,惆悵亦有。哈蒙和這些她在不同生命階段交過手的男性棋手並肩鑽研棋藝,備戰蘇聯之戰,生出霧蒙蒙的美好情愫。牙齒很難看的棋手搬進她家,陪她度過喪母后的黑暗時期,又匆匆走了。倆人並行一段之後,道路分岔。後來她在紐約棋手的客廳睡了一段時間,天天鑽研棋藝,遇到幾個有趣的人,也沒有走下去。

哈蒙像一條激流,流經岸上的種種風景。她走得太快了,離開孤兒院後再也沒有回頭。當初教她學會西洋棋的老校工,最好的朋友喬林,院長蒂爾朵夫,都沉到進河底杳無音訊。

她受邀赴蘇聯參賽,享受夢幻般的光榮。這一段全劇高潮拍得單純輕佻,上世紀六十年代的蘇聯被描繪成壯觀、緊張的浪漫北國,街邊坐滿捉對廝殺的棋友。哈蒙作為年輕美麗的女性棋手,順順利利地打破性別、國別、意識形態的藩籬,成為破冰大使。深沉的生命孔雀開屏,華麗耀眼。

平衡這種一廂情願的想像的,是哈蒙生命中浮出來的過去。導演有意地把幾幅畫面留在觀眾的記憶裡。一幅是哈蒙養母的死狀,躺在床上,赤裸的手臂靠在頭側。哈蒙賽後回到房間,在昏暗中一口氣地復盤賽況,直到發現母親不置一詞。旋開檯燈,艾爾瑪睜著雙眼,唇微張,已經死了。還有一幅是她回到孤兒院,在陰暗走廊看見拄著拐杖的院長。院長站在光裡,看不清哈蒙,回頭對她說:「年輕的姑娘,你現在應該在教堂和她們一起唱詩。」說罷側身艱難地下樓。

天才很寂寞,況且哈蒙也不是那種對人情遲鈍,只管沉浸在黑白世界裡的天才。她很敏感,成年後一次在百貨公司偶遇中學時的女同學。二人客氣寒暄,同學久別重逢的美麗泡泡很快就撐不住了。學生時代的格格不入感,同齡人冷冷的嫉妒在幾句對話中泛上來,為她又添一個寂寞的註腳。

徵戰路上,哈蒙對弈過一個13歲的小男孩。男孩的天賦驚人,立志16歲要成為世界冠軍。哈蒙問他,你想過沒有,16歲奪冠以後的人生要怎麼過?小男孩歪著頭,聽了兩遍都不懂這個問題。

當時17歲的哈蒙也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她的人生和下棋一樣全憑直覺前進。拒絕基督教組織的贊助後,她差點拿不出錢去蘇聯參賽,有點後悔驕傲獨立的代價,是否真的有必要如此。

《女王的棋局》雖爽,但有餘韻,有關於人生際遇的搖擺和憂傷,衝淡了天才少女一飛沖天的單調乏味。20歲之後,哈蒙的人生會是什麼軌跡。拍下去,是否會成為「那不勒斯四部曲」那樣的女性成長史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那不勒斯四部曲:一部風靡全球的女性史詩
    這套書以極其細膩入微的文字帶人重新去體會女性的敏感、細膩、偏執和嫉妒,重新回到二戰後的義大利,感受混亂的、暴力的、頹廢的甚至男權傾向的社會背景下,兩個那不勒斯女孩的命運掙扎。 「那不勒斯四部曲」豆瓣評分高達9.2,在全球被翻譯成了40多種語言,售出五六百萬冊。
  • 那不勒斯四部曲
    埃萊娜想起莉拉對自己命運的預言,於是她寫下她們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萊娜一起成長於那不勒斯一個破敗的社區,從小形影不離,彼此信賴,但又都視對方為自己隱秘的鏡子,暗暗角力。  莉拉聰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懼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對質,也可以去找人人懼怕的阿奇勒﹒喀拉蚩要回被他奪走的玩具;埃萊娜既羨慕莉拉的學習天賦和超人的決斷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 《那不勒斯四部曲》——一部女性史詩
    那不勒斯四部曲備受美譽,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確實是一部讓人回味無窮、暗自神傷的作品,有國外媒體甚至評論稱這是一部史詩級的作品,我也認同,儘管我不太懂什麼樣的作品可以稱之為「史詩級別」,但這部小說流暢自然的敘事手法,獨有的冰冷堅硬的語言風格,讓我十分著迷。這是一部適合女性讀者閱讀的作品。
  •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文翻譯陳英:那不勒斯優美,卻讓人不安
    從 2011 年到 2014 年,莉拉和她的故事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了,這便是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曲,是莉拉的一生,也是暱稱為萊農的埃萊娜的一生,更是曾有過傳奇球星馬拉度納的那不勒斯 50 餘年的史詩般的絢麗畫卷。
  • 費蘭特「那不勒斯四部曲」中女性的愛與困惑
    說到女性,無法繞開義大利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書封「那不勒斯四部曲」對於女性人生的探索和深入挖掘,似乎已經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 「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一場始於痛楚自我認知的女性啟蒙
    作為對這個問題的某種回答,從2011年開始,義大利當代作家埃萊娜·費蘭特(Elena Ferrante)接連出版了《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四部小說,講述了一對女性朋友從童年直到老年、持續半個世紀的故事,由於故事發生在義大利那不勒斯的貧困社區,這四本小說也被稱作「那不勒斯四部曲」。
  • 全球讀者對「那不勒斯四部曲」是不是有些過譽了?
    義大利女作家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自出版後就越來越火。
  • 女人敏感的神經末梢——那不勒斯四部曲
    這部劇改編自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是一位神秘的義大利作家,真實身份至今成迷。她的小說作品全部以義大利那不勒斯為背景,因為在其中強烈的「自傳性」寫法,很多媒體和評論家推測其為女性。這部作品用史詩般的體例,細緻描述了兩個出生在那不勒斯貧窮社區的女孩長達半個世紀的友誼
  • 「那不勒斯四部曲」何以成為現象級作品?來聽聽譯者陳英怎麼說
    從2011年到2014年,莉拉和她的故事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出版了,這便是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曲,是莉拉的一生,也是暱稱為萊農的埃萊娜的一生,更是曾有過傳奇球星馬拉度納的那不勒斯50餘年的史詩般的絢麗畫卷。在四部曲中,講述故事的「我」,全名是埃萊娜·格雷科。
  • 《那不勒斯四部曲》:醒來的女性,不願再沉睡
    《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萊娜·費蘭特 著1兩個女人莉拉與埃萊娜,她們之間長達50年的友誼和戰爭,見證了那不勒斯貧窮破敗的生活、動亂的政治鬥爭,摧古拉朽的時代變遷。莉拉,是那不勒斯這個破敗的城區上空唯一閃亮的星。因為莉拉過於突出與耀眼,這個封閉城區的所有同齡人,包括莉拉最好的朋友埃萊娜,都會在她看不見的地方,聚成一團,討論她,諷刺她,挖苦她,咒罵她,唾棄她。尤其是最靠近莉拉的埃萊娜,常常因為莉拉的高人一等,喪失掉所有的自信。
  • 《那不勒斯四部曲》:講出女孩間的秘密
    記得還是18年的年初,在翻看豆瓣的年度讀書榜單時,瞥見了《那不勒斯四部曲》這部小說,當時立馬入手了。小說情節精彩緊湊,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前三本(《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然後盼著第四本《失蹤的孩子》的出版。
  • 《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些女孩教我的事
    《那不勒斯四部曲》以及HBO改編拍攝的劇集《我的天才女友》,也許會告訴你答案。劇集讓女孩們的形象鮮活,有了客觀形態。而書則揭示了那些面對面交流時無法言說的內心活動,讓每一次行動的意圖都昭然若是,人物開始有了靈魂。看《那不勒斯四部曲》時,我就像當代吃瓜網友一樣,牆頭草順風倒,一會兒特愛莉拉特煩萊農,一會兒又完全反過來。
  •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階級局限性
    好書薦讀之—— 《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不勒斯很遙遠嗎?不是的,你可以隨意把其中一條街道、一個廣場換成在我們身邊出現的任何一個你熟知的地名而毫無違和感;它是小說,但它也是真實的人生,真實到甚至有點可怕。有太多的主題詞在這套書裡值得做一番認真思考,今天想說的是:階級。「我的整個生命,只是一場為提升社會地位的低俗鬥爭。」書的末尾這樣寫道。
  • 第470期 那不勒斯四部曲NO.4令人慾罷不能的大結局 原著有聲書&電子書
    2011年至2014年,埃萊娜•費蘭特以每年一本的頻率出版《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離開的,留下的》和《失蹤的孩子》,這四部情節相關的小說被稱為「那不勒斯四部曲」。它們以史詩般的體例,描述了兩個在那不勒斯窮困社區出生的女孩持續半個世紀的友誼,尖銳又細膩探討了女性命運的複雜性和深度。「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了「費蘭特熱」。
  • 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四:失蹤的孩子
    作者:[義大利]埃萊娜·費蘭特《失蹤的孩子》是埃萊娜・費蘭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
  • 《女王的棋局》:當把男性成功者的故事換成女性
    網飛(Netflix)出品的一部「大女主」劇《女王的棋局》(但《女王的棋局》是個例外,在敘事上對女主的家庭著墨非常少。然而這些男性角色並沒有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雖然他們都幫助貝絲成長成熟,但貝絲的女性朋友同樣對貝絲有著巨大的幫助。
  • 豆瓣9.2女性必看《女王的棋局》
    最近有一部全網爆紅的美劇《后翼棄兵》,也叫《女王的棋局》。豆瓣的評分高達到9.2分。貝斯的任何進攻防禦都在博爾戈夫計算之中,似乎博爾戈夫的腦子裡有成千上萬條棋局。最後貝絲認輸。貝絲發現,原來蘇聯選手是共同來破解她的棋局,共同合作。而她自己只是單打獨鬥。貝絲,有點沮喪,第二天從遙遠的美國打了一通電話,原來是貝絲曾經的對手。他們組成了一個團隊,一起幫貝絲分析蘇聯團隊的棋局。貝絲感覺到了溫暖。在電話中,一起和他們研究到了晚上。終於,與博爾戈夫對決的時刻到來了。貝斯放棄了吃鎮靜劑。
  • 那不勒斯四部曲——漫長而痛苦的救贖之旅
    之所以會對這樣一部長篇小說產生興趣,完全是出於對「女性友誼」、「成長小說」、「女性史詩」這類稀缺題材的好奇。 「那不勒斯四部曲」講述了二戰後來自義大利那不勒斯貧窮社區的兩位女孩——莉拉和埃萊娜(萊農)的成長史,從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中暴力的童年、混亂的少年,《新名字的故事》裡躁動不安的青年,《離開的,留下的》裡虛無困惑的中年,最後到《失蹤的孩子》裡頹唐疲憊的中老年,不僅時間跨度大,也涉及了女性教育、戀愛、婚姻、生育、家庭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四卷、一千多頁的體量尖銳又細膩地探討了大環境下女性命運的複雜性
  • 那不勒斯四部曲:那些彼此成就又相互毀滅的友誼,究竟是什麼樣的?
    本文作者:狐小仙那不勒斯四部曲,HBO才推出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豆瓣打出9.3分,即便是這樣的分數
  • 那不勒斯四部曲:教育是女性通向掌控自我命運之路的金鑰匙
    如今,《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前兩部已被拍成了電視劇,並分別在豆瓣獲得9.3和9.5的高分。電視劇如此,原作當然更是出色,自2011年發表後便引起轟動,成為國際暢銷書。而其作者埃萊娜·費蘭特,2016年曾入選《時代周刊》評選的「當今世界100個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榜單。然而,由於埃萊娜從不出席公眾活動,至今沒人知道其真名和性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