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精品書法作品欣賞高清收藏版
精草書、篆、隸,尤善畫葡萄,有「虛吾葡萄子昂馬,畫駿有聲樹有影」之譽。陳從龍行書《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國弗利爾美術館藏。釋文:晉王羲之書法入神,一傅至獻之而筆法似之,豈一家授受有專門之秘,不然何千載而下,竟無有能似之者。
-
KnowArt|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
知道書畫|張振鵬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其四完結篇豎圖局部或又謂降自南朝,始有銘志埋之墓中,大令時未應有之。此又不然。又武陽城東彭亡山之巔,石窟中有漢章帝建初二年張氏題識三所,洪氏《隸釋》雲。此亦埋銘之椎輪也,其不始於南朝明矣。或謂東坡《金蟬墓銘》雲「百世之後,陵谷易位。知其為蘇子之保母,尚勿毀也。」此末章似之為可疑。予謂東坡意其理之或然,大令知其數之必然,作者之言自應相邇近。越人於地中得一石,有詩云:「笑椎畫鼓過江東,身到蓬萊第一峰。
-
姜夔傳世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美得驚世駭俗
此貼是姜夔《跋王獻之保母帖》小楷。紙本,三百一十六毫米,全文計一百零一行,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姜夔「崇晉貶唐」,反對俗書,和提倡文人意趣的蘇東坡、黃庭堅、米芾等相一致。但他對「唐法」並非不問青紅皂白一概予以否定,而是用了大量篇幅對「法」進行了系統的、全面的論述,並從肯定和解釋引申了「晉韻」古法。
-
他的《保母帖》,題跋竟如眾星捧月!
沒想到王獻之《保母帖》 居然有這麼多名家題跋! 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保母帖》,屬清宮舊藏,流散後,本帖和部分題跋存弗利爾美術館(趙子昂、郭天錫、董其昌、徐守和等),大部分題跋存故宮博物院(姜夔、趙子昂、周密、仇遠、鮮于樞等)。
-
元代鄧文原小楷《跋王獻之保母帖》欣賞
鄧文原小楷 《書跋王獻之保母帖》 ▼ 與之交筆硯,始以餘言不妄。殆暮年章草,如隔事矣。信為學不可止如此。」,可見鄧氏因多涉政事,翰墨日疏,以至未能在其後半生再將自己的風格拓展得更加鮮明。
-
宋元間文學家周密楷書《跋晉王大令保母帖》欣賞
周密 楷書 《跋晉王大令保母帖》 釋文: 王郎擅風流,筆墨美無度。殘磚與斷刻,亦有神物護。 抗衡丙舍帖,突過黃初賦。景師與陽朔,漶漫不足數。 要須中山石,乃可與之伍。十行百餘字,一一生媚嫵。 家雞與野鶩,此論吾不取。佳處將無同,閟妙未易語。 我貧乃嗜此,字字若可煮。不知何物媼,託此傳萬古。
-
學行書這一本帖就夠了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獻之至尊,雖有區區之意,亦已疏矣。願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並以為別。嵇康白。》王澍《唐王右丞江皋會遇圖》王鐸行草尺牘 懷素《食魚帖》趙孟頫《紈扇賦》詠古詩帖》鐵保行草《臨王帖冊》鮮于樞《論草書帖》李應禎書法《致沈周信札》魏碑精品《李頤墓誌》董其昌行書《邵康節帖》米芾《苕溪詩卷》梁詩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題跋》隸屬偏旁技法匯總
-
李建中《土母帖》,十大行書名帖之一+行書《貴宅帖》
善修養之術,曾奉命參與校訂《道藏》 。有《土母帖》 、 《同年帖》 、 《貴宅帖》等墨跡傳世。好吟詠,每遊山林,多題字留詩。有別集 30卷,今已不存。大中祥符六年李建中去世,終年69歲。《土母帖》,行書,紙本,縱31.2釐米,橫44.4釐米。凡十行,每行字數不一,共一百零四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所示要土母,今得一小籠子,封全諮送,不知可用否?
-
王獻之名作《鴨頭丸帖》
王獻之行草名作《鴨頭丸帖》(見圖),真跡現存上海博物館。絹本,縱26.1釐米,橫26.9釐米,兩行15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帖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此帖用墨枯潤有致,全帖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用筆開拓跌宕,情馳神縱,流美清秀,無塵俗之氣。明末清初的書畫鑑藏大家吳其貞稱此帖「書法雅正,雄秀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 王獻之(公元344—386年),為王羲之第七子,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
-
【玄外之音】之九 董其昌《大唐中興頌》
董其昌寫完《大唐中興頌》後直言:「顏魯公真書,餘以行體錄之。」查閱董其昌留下來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對非常中意的名帖,除了臨摹之外,往往喜歡換書體再創作,這也足見董其昌對自己書法的自信。比如,除此作之外,他還有行書《麻姑仙壇記》等留傳。遙想在唐上元二年(761年),安史之亂將要結束之時,詩人元結在江西九江任上寫下了這篇誅亂、紀功、頌德的《大唐中興頌》。
-
學不會王獻之書法?來看看《技法要訣》,解密王獻之行書書寫規則
王獻之,是王羲之的兒子之一,也是老王字書法領域最出色的一個,也是集成了老王的書風並發展創新,也成就了二王書法在歷史上尊貴的地位,二王指得是王羲之和王獻之,不是撲克上的大小王,書友們不好混淆了哈!
-
「小聖」王獻之雖才華橫溢,書藝不次其父,但惜天妒英才
王獻之《送梨帖》 臨寫本王獻之 《鵝群帖》 (選自《淳化閣帖》)王獻之《廿九日帖》唐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據說王獻之七八歲時便開始學習書法,父親王羲之悄悄地從他背後猛掣他手中的筆,竟設將它打掉,王羲之因此感慨地說:「此兒後當復有大名!」
-
王獻之「吐槽」寫出《鴨頭丸帖》
諸如「丹青寶筏——董其昌書畫藝術大展」「越王時代——吳越楚文物精粹展」,只需點擊屏幕就能重溫一個時代的溫情與激越。新鮮出爐的「莫高窟的四季」,更是讓你隨時隨地飽覽那片神秘之境的春夏秋冬,傾聽大漠風沙與歲月交織的故事。董其昌和他的藏品「朋友圈」
-
王獻之才是真正《冠軍帖》的作者
王獻之《中秋帖》草書《冠軍帖》刻於北宋《淳化閣帖》,作者刻東漢張芝。東漢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期,隸書在東漢發展到了頂峰,楷書、行書、章草和今草也基本形成,張芝推進了章草和今草,但東漢尚未出現象《冠軍帖》這樣接近狂草的書風。故此,數百年來眾多學者認為《冠軍帖》非張芝所書。《冠軍帖》的作者是誰?為張旭、懷素、王羲之、王獻之、王珣等,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
-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王氏《三希寶帖》
《三希寶帖》是東晉書聖王羲之家族留給後世僅有的三件真跡。分別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快雪時晴帖》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秋帖》和《伯遠帖》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王珣的《伯遠帖》】其中王珣的《伯遠帖》是現今學術界公認唯一傳世的東晉名家法書真跡。
-
中碩藝術賞析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三希寶帖》
王獻之《中秋帖》《三希寶帖》在傳世的兩千年間演繹過一幕幕國寶傳奇,尤其是在一百年間,更是令人驚心動魄。《快雪時晴帖》《中秋帖》為行書3行22字:「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籤「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
從《試墨帖》看董其昌的狂草有多狂!
董其昌《試墨帖》為大草作品,在整個長卷中最為精採,點畫間放縱處無一不合規矩,墨氣淋漓酣暢,狂而不怪,草而不亂,結體取懷素《自敘帖》法,但又能獨出心裁,真正達到了天真淡遠的境界。董香光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行書以「二王」為宗,又得力於顏真卿、米芾、楊凝式諸家,趙孟俯的書風也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的創作。草書植根於顏真卿《爭座位》和《祭侄稿》,並有懷素的圓勁和米芾的跌宕。
-
臺北故宮今展王羲之《大道帖》(傳)、漢《曹全碑》拓本
漢《曹全碑》墨拓本軸(局部)傳晉王羲之《大道帖》行草書兩行:「大道久不下,豈先未然耶。」拖尾有趙孟頫(1254-1322)至元丁亥年(1287)跋:「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此帖筆畫腴潤圓柔,第一行「大」字到「下」字,連筆而書,最後一字「耶」的末筆拉長,收筆加粗,成彎弧狀。
-
楊凝式《韭花帖》高清大圖
代表作品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楊凝式生活的時代,是唐王朝走向滅亡繼之以五代戰亂的時期。宗師歐陽詢與顏真卿楊凝式書《新不虛詞》而加以縱逸,即久居洛,多遨遊佛道祠,遇山水勝跡,輒流連賞詠,有垣牆圭缺處,顧視引筆,且吟且書,若與神會。」由於他喜歡遨遊佛寺,又特別喜歡書壁,據說他居洛陽的十年間,二百餘所寺院的牆壁,幾乎都讓他題寫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