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手段絕了,沒動一兵一卒,巧妙化解袁世凱兵變

2021-01-14 一起讀史鑑今

直接正文:

慈禧太后在臨終之前,察覺出京城守衛有所變動,守衛京畿要地全部都是袁世凱的兵。一時間兵變的陰雲籠罩京城上空,慈禧宣旨召滿旗兵部尚書鐵良進宮有急事商討。

原來慈禧的敏感並非是多想,當時的確是有人準備借兩宮病危之時發動兵變控制政權。而這兩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當時清廷一個掌握政權的慶親王奕劻,另一個就是掌握兵權的袁世凱。

這個慶親王是乾隆皇帝最愛的小兒子十七子永的後人,原本只屬於一個遠支皇親,屬於一個逍遙王爺。但是礙於晚清時候皇族內能幹的親王都沒了,慈禧只能趕鴨子上架讓這個慶親王出來了,說白了,熬到最後的就是贏家說的就是慶親王奕劻。

這個慶親王沒有得志之前生活十分窘迫,所以對錢財格外的在乎,而袁世凱正是看到這點,給慶親王的金子是數不勝數。在晚清時有個流傳就是:「慶親王愛財,小親王好色。」可以看出慶親王的兒子是非常好色,袁世凱針對這兩個特點將這父子倆哄的是十分開心。

借著慶親王的權勢,袁世凱也得到了很多好處。但是自從慈禧欲立載灃兒子溥儀為嗣皇帝後,袁世凱成天在家中是坐立不安。因為這個載灃正是光緒皇帝的親弟弟,然而袁世凱在戊戌年的時候就因為變法的事一直被光緒帝記恨在心,他的親弟弟必然也是將袁世凱排在第一個要殺的人。

袁世凱也曾討好過載灃,但都被拒之門外了,載灃擺出的意思就是:「待我輝煌日,就是你末日。」袁世凱深知如果溥儀繼位了,自己必然沒有好果子吃,就這樣,他冒出個想法不能讓溥儀繼位。

袁世凱便找到慶親王表示自己擁立奕劻的兒子載振為皇帝,絕不擁立溥儀。奕劻一見袁世凱如此盛情,心裡自然非常歡喜。特別對於他這個遠支的皇親家中能出一個皇帝絕對是揚眉吐氣了。

兩人一拍即合開始著手準備發動政變。袁世凱首先將北洋二鎮的兵全部調往了京畿周邊,似有待機而動的形態。而北洋第一鎮正是剛才提到的慈禧緊急召見的滿貴鐵良的兵。當時鐵良離京都很遠,所以袁世凱並沒有當回事。

但是他們都低估了這個掌握著晚清半個世紀的慈禧老佛爺的手段。慈禧雖然在宮中,但是宮內外眼線很多,很快就發現了異常。但是慈禧知道此刻如果硬來只能說是讓兵變提前發生,而自己必然是無任何還手之力。

慈禧決定來個暗度陳倉,首先命令李蓮英致電文讓鐵良抓緊進宮,並且是以最快的速度掌管現在袁世凱手下段祺瑞所駐紮的屬地,掌管後通知袁世凱。然後慈禧還以視察陵墓為由,讓慶親王奕去京外陵墓視察情況。這兩件事同時進行的時候,慈禧傳旨載灃馬上將溥儀抱進皇宮「承繼同治,兼光緒」的名義成為嗣皇帝。

慈禧這一套組合拳一出,一場馬上發動的兵變被在無形中消滅。首先慈禧讓鐵良以迅雷不及的速度接管了段祺瑞的營地,就是要打個袁世凱措手不及,因為當時慈禧雖然病危但是權威還是很大,段祺瑞在沒有袁世凱的指令下是不敢抗旨的,就這樣,鐵良輕鬆的頂替了段祺瑞的軍營。

然後慈禧讓奕劻以視察陵墓的名義離開京城,就是要調虎離山。因為慈禧深知袁世凱在宮內的黨羽是不及奕劻的,奕劻一走那麼袁世凱就等於瞎子了,只有兵權的他是不敢輕舉妄動的。而後慈禧叫載灃立刻將溥儀抱進宮內直接宣布懿旨,這樣的話天下已定,就算袁世凱敢強制發動政變,但奕是不會在去冒險的。因為慈禧了解這個奕並非是有魄力之人,是不敢冒天下大不諱去強硬發動兵變的。

就這樣果然不出慈禧所料,晚清這場兵變輕鬆地被慈禧化解。然慈禧時日已不多,也無精力去處置慶親王與袁世凱了,他們倆人也就逃過一劫。說到最後不得不為慈禧的手腕感嘆,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女人,能將清廷上下玩弄於股掌之中,不知是晚清的大臣太無能,還是慈禧太高深呢?大家怎麼看?

相關焦點

  • 「北京兵變」,袁世凱是幕後主謀,還是壓根就不知道?
    兵變發生在清王朝剛剛宣布遜位的北京,就顯得不同尋常,在中國近代史上十分有名。這次兵變稱為「北京兵變」。又因兵變不僅在北京,還殃及天津和保定,又叫「京保津兵變」。我們都知道,清帝退位時間是1912年2月12日。翌日,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為踐行他的諾言,即向參議院提出辭職,並推薦袁世凱繼任大總統一職。
  • 袁世凱告密導致戊戌政變爆發,這個說法真的可靠嗎?
    晚上他去總督府,向榮祿密告了八月初三(9月18日)維新骨幹分子譚嗣同,要求他「殺祿圍園」(殺害榮祿,軟禁慈禧)發動兵變奪權的事情。榮祿得報後,當夜趕往北京向慈禧密報。於是,次日(9月21日)慈禧在紫禁城早朝發布上諭:囚禁光緒帝,捉拿康有為等維新首領,爆發了戊戌政變。問題來了。榮祿當夜能夠乘火車去北京嗎?顯然不能。因為當時天津到北京的火車只有白天開行,夜間沒有火車。
  • 1912年2月袁世凱為什麼在北京自導自演了一場兵變
    而這一鬧劇正是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袁世凱示意外號曹三傻子的曹錕率領麾下的北洋大兵上一年了這一齣好戲。原來是孫中山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袁世凱後,火急火燎地制定一個《臨時約法》,還想出一個把中華民國國都南遷定都南京的想法,而南京是革命黨人的勢力範圍,袁世凱離開自己老巢北京到南京就職無疑事被拔了牙的老虎猖狂不得。袁世凱為了避免去南京就職,只能命令曹錕自演自導。
  • 戊戌政變:袁世凱為什麼出賣維新派?為何不賭一賭光緒的帝黨?
    最後康有為等幾人擬定了一個孤注一擲的冒險計劃:實行兵變,包圍頤和園,迫使慈禧太后交權。 康有為等人計劃:先爭取手握「新建陸軍」、又熱心變法事業的袁世凱發動兵變,誅殺榮祿,發兵圍困頤和園,再派會黨首領畢永年帶領俠士潛入頤和園,捕囚慈禧。
  • 慈禧臨死前說了一句話,勾走了袁世凱的魂,結局有點尷尬
    慈禧告訴他,自己決定讓他的兒子溥儀繼承光緒的皇位。慈禧說,我給你半個時辰,你現在就回去,將你兒子接到宮裡來。據說載灃聽後跪了下來,先是表了下忠心,表示一定延續慈禧的治國政略。但緊接著他就提出了一個問題,說現在大清最危險的人物就是袁世凱,此人腦後的反骨比康有為的都大,希望太后下旨殺了他,哪怕約束他一下也成啊。
  • 送禮達人袁世凱:沒文化不可怕,兩隻鸚鵡就能搞定慈禧
    在他送禮的名單上,他最花心思的大概就是這個女人:慈禧老佛爺。儘管袁世凱年紀輕輕就在朝鮮顯示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回到清朝後,這個不懂外語的土包子更是神奇地擁有了一種國際思維—把洋人的先進位度拿來借鑑、學習,運用到實際操作中,意識超前得很。但老佛爺的態度還是很呵呵,對袁世凱的評價是「有術無學」,一眼就看穿他沒文化。
  • 為什麼庚子年的袁世凱陰奉陽違還能夠青雲直上
    「山東乃海疆要區 , 舉凡整軍察吏 , 防海治河 , 與夫清內匪以安民生 , 慎外交以敦睦誼 , 事事均關緊要 」 猴精猴精的袁世凱,已經嗅到了某些至關緊要的氣息,那就是「外交」,他必須以更加高明的手腕化解,否則玉石俱焚,黎民百姓何以安?
  • 袁世凱辦完母親的喪事,得知李鴻章替慈禧背黑鍋,帶病與洋人周旋
    聲明:吳學華講歷史原創作品,未經許可不得轉載上一節說到袁世凱大清的社稷、黎民百姓的長治久安,不願和慈禧瞎胡鬧,緊急關頭加入了東南諸省封疆大吏們的「東南互保」陣營,沒有捲入慈禧和西方諸國的紛爭,使山東保持安定。
  • 袁世凱稱帝,想出這一招困死蔡鍔,小鳳仙助蔡鍔將計就計脫離魔爪
    這是文章頭部 1900年,蔡鍔跟隨「保皇黨」的唐才常回國,唐才常是晚清秀才,戊戌變法失敗後,他不甘心女主慈禧禍亂朝綱阻礙變法,於是發誓要起兵逼迫慈禧歸政光緒。
  • 從維新派到「告密者」再到大梟雄,袁世凱信奉的成功秘訣只有一條
    第二天,慈禧太后親信懷塔布、李鴻章親家楊崇伊潛赴天津,同榮祿密謀於九月上中旬(10月底)慈禧、光緒同赴天津閱兵時,發動政變,廢除光緒帝。康有為這時已察覺維新派沒有抓住兵權的弱處,鄭重向光緒帝舉薦袁世凱,並通過譚嗣同呈遞密奏,請皇上將袁世凱掌握手中,以備不測。此前,康有為已對各將帥進行暗中審查,最後將關注的目光留在了袁世凱身上。
  • 袁世凱出賣維新派的背後:不只是見利忘義這麼簡單,袁世凱也無奈
    比如袁世凱選擇出賣光緒帝,歷史課本的說法是袁世凱是出於榮華富貴的考慮。其實這個說法也是一種淺薄的說法,但是大方向是沒錯的:因為袁世凱確實是為了榮華富貴考慮,但是,教科書沒說的是:如果袁世凱選擇支持戊戌變法,其結局是死路一條。
  • 為什麼慈禧剛死載灃就要誅殺袁世凱,為公還是為私?
    為什麼慈禧剛死載灃就要誅殺袁世凱,為公還是為私?作者:金滿樓 來源:水煮歷史本文摘自《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金滿樓(著),北京紫雲文心圖書越是失去的,就越想奪回來。清末新政以後,從官制改革到預備立憲,漢人的勢力在不斷壯大。特別是袁世凱,其年富力強而又黨羽甚眾,皇族親貴們怎能不憂心忡忡。
  • 八國聯軍侵華,近在咫尺掌握兵權的袁世凱,為何袖手旁觀?
    八國聯軍打到北京,不僅僅是袁世凱按兵不動沒有及時支援,而李鴻章和張之洞這些封疆大吏,也在大清面對如此困局之時,搞出來一個所謂的東南互保。沒有對慈禧太后等大清掌權者進行有效且及時的支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
  • 光緒本來有個絕好機會,衝破慈禧掌控上位,為何他卻沒有利用
    一是外國列強希望慈禧下臺光緒執政。 一直以來,慈禧對外國列強就是妥協投降,然而在庚子事變中,慈禧卻變得異乎尋常的強硬,敢於向十一國宣戰。 是慈禧醒悟過來,有了血性麼?當然不是。是慈禧真的認為義和團刀槍不入,可以依靠義和團打敗強大的外國列強麼?當然也不是。
  • 武昌起義北洋崛起,袁世凱備受猜忌,清廷為何卻無奈令其復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令已經風雨飄搖的清王朝徹底走向了末路,但是對於早已隱居多時的袁世凱以及備受打壓的北洋軍而言卻是命運的轉折點。武昌起義爆發僅僅兩日的時間,武漢三鎮便悉數被起義軍光復,攝政監國的醇親王載灃大為震動,急忙召開內閣緊急會議商議對策。
  • 袁世凱與徐世昌,本應兄弟攜手改變歷史走向,最終卻選擇分道揚鑣
    袁世凱、徐世昌都是在清末民初這段歷史中留下巨大影響力的人物。徐世昌與袁世凱兩人青年結義,做官後也相互照應,兩人都做到了軍機大臣、清朝總督、民國總統的位置。相較於袁世凱,徐少了幾分果斷和膽量,卻更多了幾分智謀和謹慎。也正是這樣的性格使得兩人行為互補、合作辦事,最終先後成為了中國短暫的最高統治者。
  • 揭秘「戊戌政變」真相,是袁世凱告密直接導致的嗎?
    說是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夜赴法華寺,勸說袁世凱起兵勤王,圍攻頤和園,劫持皇太后,殺死直隸總督榮祿。袁世凱當時佯作應允,隨後立即向榮祿告了密。榮祿星夜進京,闖宮告變。次日凌晨慈禧趕回皇宮,發動政變。
  • 戊戌政變,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主要原因,但他卻害死了譚嗣同
    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1898年,光緒皇帝銳意變法,但是遭到了頑固派的阻撓,為了將變法進行下去,維新派找到了袁世凱,密謀圍園殺後,但是袁世凱轉身就把消息告訴了榮祿,榮祿連夜趕到頤和園,深夜敲響慈禧的大門,慈禧一聽,大吃一驚,急忙趕回皇宮,第二天上朝,拿下光緒,囚禁瀛臺,是為戊戌政變。從此,光緒恨透了袁世凱,經常畫個烏龜,寫上袁世凱的名字,用小箭射他。
  • 清朝滅亡後,袁世凱為何會想娶隆裕太后為妾?人性弱點暴露無遺
    袁世凱是如何成長起來的人的野心是一天天被培養起來的,地位也是在見識了官場的黑暗之後不得不向上爬的,你要真說袁世凱在民國有過稱帝的行為和野心這沒有錯,但要說慈禧太后以前的袁世凱有稱帝的野心那就是大錯特錯。
  • 袁世凱如何能讓軍隊死心塌地效忠他一個人,從而架空清政府呢?
    在這個時候,滿清的統治者慈禧、榮祿、光緒皇帝等人終於看明白了,國家軍事層面並非僅僅只是人員素質、武器裝備層面的落後,而是整個軍事體制層面都與西方列強及後來居上的日本存在著巨大的差距。要想自強,唯有從根子上改變大清的軍隊,編練新軍是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