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傳承的空心掛麵丨絕活

2021-02-17 三省吾身


這是 三省吾身微周刊 推送的第 96

感謝淄博私家車廣播《笑談江湖》主播老談友情語音播報




▲ 上圖這一大家子,就是空心面製作的傳承人。

(抱小孩者為第五代傳承人於貞子)

原創首發  █ 謝絕轉載

文 /圖 = 張維堂

●●● 你知道什麼食物作為貢品成為當年「老佛爺」祝壽的最愛嗎?你見過35斤面扯出一根細如髮絲的麵條嗎?你見過《舌尖上的中國》播出的空心面是怎麼做出來的嗎?三省吾身微周刊 帶你一睹這門在高青傳承了幾百年的手藝。

空心面,顧名思義就是空心的麵條,傳承至今大約有1500年的歷史。空心面細如髮絲怎麼會空心?是拿什麼做出來的呢?它是不是長得像通心粉一樣?其實,空心面所用的原材料就是麵粉、食鹽和水,與普通麵條做法不同的是工藝複雜、製作時間長。因為面在製作過程中不斷的醒面,不斷的發酵,形成了許多微孔,即成了空心面。這正應了那句老話:「難的不會、會的不難」。空心面由於純手工製作,長時間發酵,吃起來味道鮮美,光滑細膩,容易消化,很適合老年、產婦、幼兒等人群食用。

於貞子,今年38歲,她是家裡製作空心面的第五代傳承人。據她91歲去世的公爺爺說,這門手藝是他小時候在姥娘家學的,至於祖上怎麼掌握了這門手藝,誰也記不得,也說不清了。由此推斷到於貞子這代至少傳了150年。

空心手工掛麵的製作工序複雜,是一道十分幸苦的活兒。且每一道工序都得謹慎小心,格外精心才成。天氣、溫度、溼度用料搭配都是成敗的關鍵。其製作流程大致分為和面、醒面、開條、搓大條、搓小條、盤盆、上柱子、醒條、抻面、再醒面、再抻面、上大架、晾曬、包裝等十三、四個步驟,一批面需要一天一宿的時間才能完成。


▲ 和面。

頭天的晚上吃過晚飯大約8:00左右,於貞子開始和面了。需要的原料是85%以上精製小麥粉35斤;食鹽,每斤麵粉取3錢(夏天取6-7錢);清水,取清涼井水適量。這些都經過於貞子 一 過秤稱量,準確配比。和面時於貞子先將食鹽在水中溶化,然後倒入面盆,與面混合均勻和成麵團,再用力揣揉,一次和面大約30分鐘後才能完成,和好的面要細膩、光亮、無麵疙瘩。這時於貞子在面盆上敷一塊塑料布保溼,再敷一塊小棉被保溫,靜置在陰涼處醒面,這個過程是第一次醒面,也是發酵的過程。


▲ 醒面。

常溫下,面在食鹽的作用下經過3 — 4個小時的發酵,變得更加細膩、綿軟、有勁。於貞子將麵團從盆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圓團,再用力摁成麵餅,加擀麵杖擀成4釐米厚薄,然後取來一隻圓碟,沿麵餅的外沿切割成4釐米麵塊,這道工序叫開條。用圓碟開條是於貞子的創造,原來的工藝是切成許多塊,這樣操作更容易操作。緊接著把面塊搓圓,邊搓邊抻,使面塊變成粗麵條,然後盤入面盆內,這個過程叫搓條。用同樣的方法反覆操作,大條搓成中條,中條搓成小條,邊搓邊順一個方向盤入盆中,每盤一層要用細籮在面上輕敷一層玉米撲面,直到將35斤面搓成直徑1釐米左右的麵條,這叫盤盆。盤盆完成後再蓋上薄膜,再發酵再醒面。


▲ 開條。


▲ 搓大條。


▲ 搓小條。

凌晨3:00,當人們還在睡夢當中的時候,於貞子就起床做面了。接下來的工序是上柱。柱子是用楊樹條子去皮後打磨成的,潔白光滑、輕便好用。將兩根柱子放置在逛床子固定,取來盤盆中的麵條,將麵條「8字形」繞在兩根柱子上,並適當間隔。每繞完一柱便放入「洞子」中,蓋上草蓆、棉被自然發酵。洞子是一個長3米寬1米的窖,溫度是常溫,溼度要達到85%左右。每隔一段時間,於貞子要挨個動一動,使麵條自然下垂。大約發酵2個小時後,第一次抻面開始,抻面用力要均勻,否則會斷條。抻面時要抖撒一次撲面,以免黏連,然後再次放入洞子發酵2個小時後,進行第二次抻面。


▲ 上柱子。


▲ 醒條。


▲ 上撲面。


▲ 一次抻面。


▲ 再醒條。


▲ 撐面。


▲ 二次抻面。


▲ 掛麵。


▲ 晾曬。


▲ 收面。

第二次抻面過後就要掛麵了,這時於貞子將麵條一頭掛在2米多高的架杆上,一頭自然下垂,然後一手一根柱子插入兩排掛麵中間,緩慢向外撐張,這樣反覆進行直至將麵條抻到一定程度。此後,還要在掛麵的底端適當加重,在晾曬一、兩個小時後,麵條隨著水分蒸發慢慢停止拉長成型,天氣好的日子晌午過後掛麵就曬好下架。這樣經過20個小時的掛麵終於做成,最後的工序就是分切包裝。包裝的時候於貞子也格外用心,紙張用較好的白紙,漿糊也是用麵粉熬成的,每3把一斤,只多不少。


▲ 分切。

空心面是純手工製作,每一批掛麵粗細都不完全相同,不像機制麵條那樣均勻好看,看起來表面也不光滑,似乎有些細小的毛刺,中間有細小的微空。空心面難做好吃,可有句話要值得一說,叫「吃掛麵不調鹽,有言(鹽)在先」,所以在煮掛麵時不用加鹽,因為在製作時已經加了鹽。


▲ 包裝。


▲ 經過20多個小時的發酵麵條出現細小微空。

於貞子從祖上繼承了空心掛麵製作工藝,沒有任何文字記載,靠得是口手相傳、心領神會。如今,於貞子已經走出鄉村來到縣城,在新天地農貿市場租了攤位賣掛麵,並將這門古老的手藝傳承發揚。    3  

與空心面有關


   醬牛肉的料包包括:花椒、八角、香葉、肉蔻、白芷、桂皮、小茴香適量,根據以下做法進行製作:

    1、浸泡兩小時以上,換水數次;

    2、牛肉涼水下鍋,煮出血水、浮沫,換水;

    3、涼水衝一下牛肉。換涼水下鍋,大火開鍋後打去浮沫,開成小火;

    4、放下料包。姜拍扁,大蔥放一整根;

    5、放入黃豆醬半斤,老抽、白糖、料酒以及大量鹽;

    6、小火煮兩小時停火,牛肉在湯汁中浸泡半天;

    7、撈出牛肉,晾乾;

    8、保鮮膜纏繞包裹,每盤一包,吃時自然解凍即可。


如何製作牛汁空心面

醬牛肉的湯汁涼涼後,用小保鮮袋一袋一袋的裝起來,放入冰箱冷凍儲存,待用。

牛肉空心面的具體做法:根據用餐人數,清水煮適量空心面(開鍋後下面時間一般為2分鐘左右即可),盛入碗中,放煮麵清湯兩大勺。然後將解凍的醬牛肉湯汁澆於碗中,撒入香菜末或者青蒜苗,點上農家香油即可,味道美美噠。如果喜歡牛肉麵,可以將煮好的牛肉切成1釐米左右的丁塊,加入碗中,這也是美食家比較喜歡的吃法呢!

三省吾身微周刊   出 品 

微丨光丨照丨亮丨繽丨紛丨生丨活

相關焦點

  • 苦苦等了3年,我終於買到了正宗的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
    傳承千年的手藝,守護愛的味道2014年的夏天,《舌尖上的中國2》節目的播出,讓陝北榆林吳堡縣張家山鎮的某個村子熱鬧起來。在這裡,有一項傳統手工藝,代代相傳了近千年。這項手藝就是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享有「天下第一掛麵」的美譽。
  • 張爺爺空心掛麵,晶瑩剔透,勁道彈牙,非遺手工傳承!
    陝北吳堡縣張家山鎮,一直享有「天下第一掛麵」的美譽,在這裡有許多人像張爺爺一樣,傳承著祖輩的手工空心掛麵技藝,一生只做一面。熟手師傅一天頂多只能做出25斤掛麵,二是純手工的空心掛麵清香、纖細、綿軟,因為特殊的「空心」,麵條很容易入味,也耐煮。
  • 金龍魚活性發酵空心掛麵創新面世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年間,出現了一種民間藝人手工製作的空心掛麵,又名「藕面」,採用鹽水和面,在工藝和發酵的多方作用下,條細心空、耐煮不糟、湯清面秀、嚼有口勁,相對普通生面掛麵,這種空心掛麵更易消化,也更易入味,大受宮廷皇室青睞,被列為宮廷御膳佳品。此後雖然朝代更迭,空心掛麵卻依然能在不同皇室的御膳內佔據一席之地,一直傳承了近兩千年。
  • 盒馬助推陝西眉縣手工空心掛麵轉型升級
    眉縣空心掛麵成上海阿姨的「搶手貨」但是,近日在盒馬上架的空心手工掛麵,成了上海阿姨的「搶手貨」,阿姨們紛紛表示,麵條煮個一兩分鐘就熟了,口感也不錯,試吃過後都沒有空手走的。記者了解到,這麼搶手的掛麵,來自眉縣老秦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任建從小就看著舅舅做掛麵,然後拿著在村上賣,空心掛麵的製作流程和工藝,他耳濡目染幾十年。
  • 舌尖2怒推的張爺爺空心掛麵,等了3年終於吃上了!
    201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中,「張爺爺」在鏡頭前展示了空心掛麵的手藝。 這項傳承千年的手藝,2011年被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陝北榆林市的吳堡縣,「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代代相傳了近千年,至今仍傳承得很完整。
  • 南陽家鄉味兒 鎮平手工空心掛麵:空心沒那麼玄乎,面是真的好吃……
    麵條的種類如此之多,一把看似枯燥的掛麵,為什麼還會有這麼多擁躉?一個炎熱的夏日,我們去手工掛麵的故鄉——鎮平尋找答案。在導航上輸入此行的目的地:鎮平縣侯集鎮大趙營村,村名還沒輸完,一溜煙就冒出八九個和掛麵有關的目的地來。真不愧是掛麵之鄉!
  • 中江空心掛麵,煮在鍋裡不稠湯,真的很好吃
    中江空心掛麵,相信好多老朋友都非常熟悉了,介於新朋友,也許不知道中江是個什麼地方,給大家說兩個人物吧,一個是特級英雄黃繼光,還有一個就是現在的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謝娜,他們的家鄉都是中江的。小編也是中江的,小編為他們感到驕傲,更為中江的地質特產:中江空心掛麵而感到自豪。
  • 《舌尖上的中國》力推的「手工空心掛麵」,一口入魂
    在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張家山鎮,有種麵條製作技藝自明朝就出現,如今已代代相傳了幾千年,那就是——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與很多掛麵不同,這種掛麵每個步驟都是純手工製作,且每根都是空心的。手工空心掛麵製作技藝曾一度瀕臨失傳,在2011年它更被評為「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守住一項傳統技藝非常不易,需堅守的信念、沉澱的心意,但有人能做到。
  • 舌尖怒推張爺爺空心掛麵,等了3年終於吃上,而張爺爺已經不在了
    張爺爺原名張世新,是舌尖上2《心做陝西手工空心掛麵的手藝人。一輩子住在黃土高原上,一個沒什麼名氣的村裡,在樸素的窯洞裡,和老伴做了一輩子的空心掛麵。掛麵並不是什麼稀罕的食物,全國有很多地方都有,為何大家如此熱衷張爺爺手工空心掛麵呢?央視和《舌尖上的中國》評價其為「純樸味道,一生只做一面」,各大媒體也對此做了報導。老爺子說,這空心掛麵是村裡祖輩傳下來的主食,可有上千年歷史咯,他15歲就跟父輩學做掛麵,後來娶了媳婦,生了兒女,又有了兒孫。一家四代,在窯洞裡認認真真的做掛麵。
  • 舌尖上的空心面,張爺爺空心面開店啦!
    2014年,全國熱播的美食節目《舌尖上的中國》播出了一檔《心傳》的節目,手工空心掛麵引起了他的注意,主人公張世新老人從15歲開始做掛麵,一輩子、一心、只做這一件事,再加上了解到手工空心掛麵歷史悠久,有800多年的歷史,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十幾道工藝,耗時24小時以上才能製作出一碗麵,這和他「匠心」和「良心」的理念不謀而合。
  • 《舌尖》力推的空心掛麵,到底有多好吃?沈宏非稱其為中國第一面
    要說裡面最火的,也是吃過朋友讚不絕口的是哪種,估計就非沈宏非連連稱道的空心麵條莫屬了。到底有什麼神奇之處,不妨來看看。製作麵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和面,麵粉在加水之前必須放入適量的鹽粒,這樣做出來的麵條才會勁道有嚼勁,盤揉的時候放入適量的玉米澱粉,經過反覆的揉搓之後才能製成空心麵條,搓和纏繞的速度都有要求,手速必須要快,三分鐘內完成環繞工作,這樣做出來的麵條吸收空氣中的水分,煮的時候才更入味;良好的天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自然地下垂保證吃的時候口感更好。
  • 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③|發揚
    相關報導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① | 新生巴渝中醫 五代傳承② | 突破徐月說,這些年,自己見證了中醫藥被大眾認可的全過程,更加堅定了傳承好中醫藥的信心。育才隨著中醫受到越來越多市民的青睞,中醫院的門診量逐年增加,尤其一些特色中醫門診更成了「香餑餑」。專科服務量佔本院總業務量比重逐年上升,並帶動了全院服務能力提升。
  • 「百足毒蟲」當主角——澄海西門蜈蚣舞,傳承五代,歷久不衰
    陳喜順介紹,表演時蜈蚣踏著潮州大鑼鼓鼓點節拍,起落交叉翻動,此時負責中間軀段的演員要將圓木桿從空心竹節中迅速拔出,使蜈蚣中間三段硬框懸空,騰出足夠的空間和時間讓頭尾演員順利鑽過,「懸空翻肚」不僅考驗隊員的體力、舞蹈動作的嫻熟度,更重要的是團隊的配合默契精神,才能使動作高度協調,表演惟妙惟肖。
  • 愛吃麵的人千萬別錯過,這掛麵自帶發酵香氣,根根都帶著「藕孔」
    為了讓麵條也能擁有發酵香,同時讓麵條能吸收更多湯汁,口感更好,金龍魚用了獨創活性發酵工藝,生產出了好吃的空心掛麵。活性發酵的特點是發酵緩慢但味道醇厚、酸度低,加熱後二氧化碳散發,只留下風味物質,讓面體更有韌性和彈性,同時也賦予了麵條特殊的香氣。
  • 張爺爺空心面品牌升級為「張立新牛肉空心面」,已完成千萬級融資
    10月27日,張爺爺空心面品牌2.0升級暨融資媒體發布會在上海舉行。張爺爺空心面的品牌所有方、書呈餐飲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陸志剛在發布會上宣布升級版「張立新牛肉空心面」獲得衝鋒號基金千萬級天使輪融資。
  • 石橋掛麵:八百多年歷史造就精湛技藝
    今天,小陽就帶大家走進 石橋明清貢面手工面作坊 探尋擁有八百多年歷史 傳承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 石橋掛麵
  • 看各路民間達人展現絕活絕技……
    即將失傳的民間雜技,一介女子於雙雙用腿撐起的不僅是一張桌子,更是民間技藝的精神傳承~更多精彩「奇視頻」請關注央視綜藝哦!《有趣的奇聞異事》一直秉承著「為百姓搭建展示舞臺」的宗旨,節目選手有3歲兒童,也有8旬老人;有行業高手,也有民間達人……新奇有趣、絕活絕技,你帶著舞臺夢想,我們打造展示平臺,讓我們共同相約《有趣的奇聞異事》第五季,見證你的精彩時刻!
  • 五代丨徐熙
    為五代花鳥畫派的一支,代表畫家徐熙。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論黃、徐體異」時說「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又說「徐熙江南處士」,「多狀江南所有,汀花野竹,水鳥淵魚。」所作花木禽鳥,形骨輕秀,樸素自然,清新淡雅,獨創「落墨法」。徐熙作畫注重墨骨勾勒,淡施色彩,流露瀟灑的風格,故後人以』徐熙野逸」稱之。徐熙與黃筌都代表了五代花鳥畫的新水平,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 掛麵怎麼做好吃?掛麵的20種家常做法,只要10分鐘,每天不重樣
    掛麵因其口感好,食用簡單且價格低廉和易於貯存的特點,深受很多人的喜愛。很多人家裡面都備有掛麵,掛麵有圓有細,有寬有扁,有的時候,時間緊張或者不想吃飯,下一把掛麵,簡單又方便。那麼,掛麵怎麼做好吃呢?掛麵怎麼做簡單又好吃呢?下面,糖糖美食屋介紹20種掛麵的做法,這樣做出來的掛麵,既簡單又好吃,每天不重樣,每天連吃兩頓都不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