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殺妻、拐賣婦女、策劃「強姦」......最高人民法院影視中心近期聯合出品了一部叫《黑色燈塔》的電視劇,其題材之生猛、內容之大膽、細節之專業,可謂近年來少有。
律政劇是國產劇中比較稀缺、也比較弱的一個分支,這不是因為觀眾不愛看,恰恰相反,觀眾對律政劇有一種天生的執念。《波士頓法律》、《皇家律師》等英美劇不但在歐美口碑、收視爆棚,在國內也有非常多的擁躉。而經典日劇《勝者即是正義》、《hero》,都讓木村拓哉、堺雅人、新垣結衣的人氣達到巔峰。
不說外國的劇集,想必很多朋友和我一樣很多年前追過TVB的《壹號皇庭》,陶大宇、宣萱、歐陽震華、吳啟華、蔡少芬、陳慧珊、林保怡、蘇永康…….客串的王菲,每個角色都讓人印象深刻,每個案子都讓人拍手叫絕。
律政劇不好拍,一是門檻較高,編導需要有專業知識支撐,否則就看起來很假。另外一個原因,是咱們國家的法律體系和歐美、日韓、港臺都不同,他山之石難以攻玉,照搬人家的成功經驗只落得水土不服。這並不意味著國產律政劇沒有希望。如果把這事交給專業部門和人員來做,那結果就不一樣了,《黑色燈塔》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
《黑色燈塔》在律政劇裡也是一個另類,其實從主題和對社會問題探討的深度來看,我更傾向於把它看作是大陸版的《我們與惡的距離》。
有意思的是,
01
先講我最喜歡的第二個單元劇:《天秤兩側的陰與晴》。
上市公司董事王亞楠,一個美豔的職場女強人,和帥氣的男員工丁彬在車上發生關係,之後王亞楠指認丁杉強姦了她,精神幾近崩潰。
在法庭上,曾供認強姦王亞楠的丁杉,突然翻供,說自己在審訊中精神恍惚、是被冤枉的,沒有強姦任何人。
兩位證人看起來也並不靠譜,董事長郭申亮愛說謊話、在質詢中有些慌張,人事經理張銘啟與王亞楠有過節的,他們都指認王亞楠與丁杉關係曖昧。
在法庭審判之前,案件情況突然被人洩露,迅速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丁杉及家人在媒體和網上被人罵得狗血淋頭,法院飽受輿論壓力,郭申亮的公司股票大跌。
參與該案的女主角喬諾發現此案背後疑點重重,強姦案背後另有操控者。
最後案件水落石出,受害者王亞楠恰恰是案件的幕後黑手,所謂的強姦案,只是她精心設計的一場低價收購的商業陰謀。這個最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拿出了一個最暗黑的計劃,犧牲色相,讓丁杉成為無辜被利用的棋子,她並沒有打贏官司的目的,只是營造自己的受害者形象,以博取公眾同情。
對於這種敏感案件,社會大眾對女性抱有天然同情心,因此,即便法庭未判決,在輿論上,王亞楠已經是公眾眼中真正的受害者,作為男性的丁杉不可避免地遭遇「社會性死亡」了。
羅冠軍案
輿論審判、社會性死亡、女性優勢,這些當下社會中的熱點問題,全部都濃縮到一個案件裡,讓人想起了今年9月份輿論不斷反轉的,被指控「強姦」後,24歲的羅冠軍陷入了「社會性死亡」,即便後來真相大白也已經無法挽回受到的傷害。
人性經不住考驗,讓人性與罪惡保持距離的方式,不在於自身的知識和良心,而是法律。
個人認為,《黑色燈塔》最出色的地方,不是破案過程,而是選題立意,向觀眾傳遞了比普法更深一層的社會態度,就像去年名聲大噪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探討的那樣:
02
《黑色燈塔》作為一部律政劇,融入了罪案劇模式,增添了推理和懸念設置,讓整部劇的節奏都非常的緊湊和引人入勝,這在國產劇中算是一種大膽的嘗試。
比如第一個故事《邁入鏡子的彼端》就採用這種抽絲剝繭的探案模式。一名紅衣女子被殺,監控顯示兇手是一個叫王海的男子,而王海也承認了自己的罪行。
這樣一起看似簡單的刑事案件,在檢察官李旭堯和喬諾堅持不懈的調查和縝密的推理下,使得案情多次反轉,讓觀眾始料不及,非常精彩。
出庭時,王海稱自己並不認識被害者葉姝,在接受李旭堯的當庭詢問時也是漏洞百出。案件疑點重重,李旭堯和喬諾來到了王海的老家後發現,原來葉姝是王海的嫂子,而且是被拐賣到他們家的,嫁給了王海智力低下的哥哥。
葉姝從哪裡來?以前是幹什麼的?為什麼會被殺呢?李旭堯和喬諾越來越覺得困惑。偶然間,他們在王海家牆上的照片裡看到了一張全家福,上面有個被燒掉了頭部的男人,這個男人並不是王海的哥哥。
隨著調查的深入,兩人發現葉姝原來是一個出版社的編輯,是被拐賣到王海老家的,而害她的人居然就是她的丈夫何學斌。
何學斌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拋棄,後來被一對英國華僑收養,成年後他回國開始寫小說,成為一名暢銷書作家。後來,他的親生父母找到了他,他開始害怕別人知道自己出生在上流社會的事是假的。這個軟肋被親生父母和弟弟發現了,以此要挾訛詐,總是找他拿錢。
後來這事又被妻子葉姝知道了,他便將黑手伸向了妻子,最終指使弟弟殺了妻子。前途大好的一個作家,為了掩藏著一個完全沒那麼可怕的秘密,從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讓人感到唏噓。
這個單元每一集都有強大的信息量和反轉設置,節奏明快,一點都不拖沓,可以說是全程無尿點,一個律政劇能做到這種程度,真是讓那些懸疑劇同行們汗顏啊。
03
《黑色燈塔》全劇共分為6個單元,每一個單元是一個案子,每個案件篇幅大概是5到6集,都有相對完整的情節脈絡、相對獨立的故事架構。主線故事則串聯起各個案件,隨著一個個真相的揭開,也讓觀眾明白編導的苦心。
這才是最高法力推這部劇最簡單的初衷:普法。
懸疑只是吸引各個年齡段觀眾的外衣,每個案子單列出來就是一個社會話題熱點,
最明顯的就是,在每集結尾都有一個「普法小課堂」,在幫助觀眾理解劇情的同時,普及法律知識,從而升華了主題。
人性是複雜的,因此真相併不是非黑即白,法律是冰冷的,但辦案人往往存在情與義、法與理的艱難抉擇。施害者也可能曾是被害者,反派角色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就人物設計上呈現出一定的多面性。但即使有情可原,違法行為也應當受到法律制裁。正如劇中的一句臺詞:贖罪的唯一方式,是法律制裁。
當年,木村拓哉的《hero》熱播以後,日本參加司法考試的年輕人增加了14%,較為冷門的檢察官職業大受民眾歡迎,成為熱門崗位,可見一個成功的律政劇有多大的影響力。
希望我們的國產律政劇以《黑色燈塔》作為新的起點,打造出屬於我們的《hero》和《勝者即是正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