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華裔攝影師,1983年開始漫遊中國,拍下了中國人最平淡的小日子

2021-02-14 刻畫
在街頭,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其實是非常漂亮的一個藝術品,他們不知道其實自己已經創作了一個藝術品,我只是把這個記錄下來。

攝影師王身敦說,照片也由心生,真正出自內心的照片,是有力量的。點開視頻,看看少年時代的他,因為看到一張照片而選擇做一生的職業。

▼ ▼ 

王身敦(Andrew S.T. Wong),獨立攝影師。

高中時候,因在《生活》雜誌上看到了王小亭所拍的《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照片,覺得自己要當一個新聞攝影師。1983年,他從任美國合眾社(UPI)攝影記者起,開始了24年的攝影記者生涯。王身敦先後在路透社任助理編輯、攝影記者、新聞圖片副主編、首席攝影記者,2004年,他加入蓋帝圖片社(Getty Images)。2008年,北京奧運結束之後,他不想再替其他人打工,因為在打工的這幾十年裡,他對自己所拍的照片是沒有版權的,他想做獨立攝影師。坐下來,他把所有的照片重新看了一遍,從第一天開始拍照時的照片,全部拿出來,尋找是什麼風格貫穿了他30年的攝影生涯。
看了幾萬張以後,他認為,從一開始的時候,自己的風格就已經形成了,而且根本就沒有改變過。然後,他特別看了1983年在中國漫遊時候的照片,他覺得那個就是自己真正的個人的風格:發自內心、沒有商業性、沒有任何目的。於是,他重新背起背包,拿起照相機,用最平常心和真正的個人風格,去拍中國老百姓過日子的生活照片。這就是他的漫遊中國計劃。他想把整個中國走一遍,用黑白膠捲,用自己喜歡的風格把中國拍一遍,沒有什麼特別的主題,看到什麼就拍什麼。他不指望每次出門達到什麼目的,拍不到也不要緊,更多的是安靜地觀看、感受、記錄。他喜歡拍人,拍真實的生活,關注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攝影師對這個世界的了解和感情。有感情地拍一張照片,跟沒有感情地拍一張照片是完全看得出來的。他很享受在拍黑白膠片時候的那種感覺,可以在現場很安靜地看著整個時空裡的所有元素、所有環境,感受那個氣氛,在所有東西都在最完美的瞬間,按下快門。他相信,真正拍照片的人不會跳來跳去,就好像釣魚的人不會跑來跑去。
他說,攝影像一個汪洋大海,每一個人拍照片只是一點點,很小的一點點,要是在這段歷史裡面,自己能有一兩張照片,能真的記錄下來,能讓後人拿來,說你看中國那個時候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這樣的,他就覺得已經很成功了。很多人喜歡把攝影講得很偉大,王身敦從來不這樣想,但他覺得攝影是一個很好的職業,能記錄很多人類的歷史。

- fin -


 點擊觀看往期視頻  

吃掉小說|《殺人回憶》|《白鯨記》雜燴|蘆筍湯配麵包|雞肉煎蛋美式早餐|川味小面|瘦身Brunch|「姨媽」早餐

攝影師高遠|攝影師孫彥初|陳天灼|葉甫納|北鷗|詩人西川|孫遜|小野哲平|舞者王亞彬

柑橘森林|Rose三姐妹|拙樸金工|日日之器|住在鄉下|立夏說茶

養24隻貓|文身|小動畫-貓|脫口秀|搖擺爵士舞|動畫-川普

School酒吧|黑膠|衡山和集|松庵文庫|蒸汽朋克|古典音樂咖啡館

相關焦點

  • 離開路透社,我開始漫遊中國
    他開始了自己的「漫遊中國」計劃,用黑白膠捲拍攝當下的中國,去城市也去鄉村,搭公交也搭滴滴,沒有明確的目的,對他而言更像是內心感受的一種影像表達。「按下快門的其實是你的內心」,王身敦指向咖啡廳玻璃窗外一位戴著口罩、正蹲在牆角玩手機的年輕人。
  • 迄今唯一獲得過普利獎的華人攝影師,拍下了這些明星的青蔥歲月
    他是手持照相機的記者,曾獲得普利茲現場新聞攝影獎的唯一華裔攝影師;他也是經理人,曾任時代華納集團中國首席代表,新聞集團常務副總裁。那些年,他幾乎把全世界有新聞的地方都跑了個遍。當時圈內流傳著一句話,「哪裡有新聞,劉香成就會出現。」面對這一切的榮譽和成就,他卻淡淡地說:「我只是個舉起相機的旁觀者,為了真實的歷史。」劉香成作品。攝於1981年的雲南,在80年代,現代時裝開始影響中國的年輕人。
  • 阿瑟·米勒眼中1983年的中國
    在這種背景下,一部中國人排演的美國人寫的話劇卻上演了,美國劇作作者也親身指導。就這樣,阿瑟·米勒與北京人藝共同奉獻了中國戲劇史上一部劃時代的作品——《推銷員之死》。今天的我們在這個時代也同樣在見證,藝術與生活的雙重驚喜。 1984年,我剛到中國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導演《推銷員之死》(Death of Salesman)時,跟本沒想到要寫書。影響寫作不確定因素太多了:演員裡只有一人懂英語,我怎麼交流?觀眾對這齣戲能否有起碼的理解?它的形式與它所講述的社會一樣,對他們來說是完全陌生的。
  • 日本攝影師拍下30年前最真實的中國,網友:這才是我們的童年啊!
    春天到,一起擠進小卡車的後車廂出去郊遊;這些沒有比劃剪刀手的質樸生活場景,喚起了70後、80後對純真年代的記憶。可大家都不知道誰是攝影師。於是前後五次來到中國,拍下了近8000張彩色照片,整理出版成《你好小朋友》攝影集。秋山說:「看到孩子就看到希望!」撰文   成卿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80年代中國!20萬張老照片,平淡的畫面太打動人
    近日,在馬格南網站上發現了中國80年代的老照片,那個年代的彩色影像,而拍攝這些照片的攝影師,是個日本人!拍攝照片的攝影師名叫久保田博二。從1979年到1984年,先後數十次訪問中國,在這段期間他一共拍攝了將近20萬張照片!
  •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80年代!20萬張老照片,平淡的畫面太打動人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原文標題: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80年代!20萬張老照片,平淡的畫面太打動人,網友:顛覆我的印象!我只拍普通人,普通人就是所有人。
  • 一位女攝影師拍下了37國美女,巴西的風騷,西藏的熱辣
    來自:牆藝術(wall-art)來自羅馬尼亞布的29歲女攝影師Mihaela Noroc,離職後帶著積蓄窮遊世界37國,在旅途中她拍攝了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的美麗女子,組成了這個名為「The Atlas Of Beauty」的項目,以展示各國女性的多樣美。除了南極洲,Mihaela Noroc已經踏足了各洲共37個國家,由最原始的鄉村到最先進的城市。
  • 1978年鏡頭下開始喝可樂,吃肯德基,看《超人》的中國人
    ,攝影師在公園布置這個場景,滿足人們對現代生活的渴求。深圳經濟特區一直發揮著「試驗田」的作用,創下了物價改革、企業產權轉讓、住房制度改革等眾多個「中國第一」。圖為1983-1984年,深圳羅湖區,施工人員在建築工地中。
  • 身高1.57米、演了十年配角,當下好萊塢第一華裔女星劉玉玲
    劉玉玲的父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中國臺灣移民美國紐約,移民美國後一切得從零開始,家庭經濟狀況很不好。剛到紐約時,為了養家餬口,她父親把一切能換錢的都拿來換錢,包括心愛的筆和手錶。在密西根讀大學時,劉玉玲參加了戲劇《愛麗斯漫遊仙境記》的試鏡,不想導演慧眼識珠,讓她擔任主要角色,這部戲成功上演後,劉玉玲決定成為一名演員。這個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對,劉玉玲父母是傳統的中國人,認為演戲是下九流,而且劉玉玲讀的是名校密西根大學。但「女大不由娘」,何況是一向有主見的劉玉玲。
  • 身高1.57米、演了十年配角,當下好萊塢第一華裔女星劉玉玲
    劉玉玲身高1.57米,相貌平平;不僅沒有驚人的美貌,高挑的身材;也不是演藝學校畢業,更沒有學過中國功夫,那麼劉玉玲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一,移民第二代劉玉玲。劉玉玲的父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從中國臺灣移民美國紐約,移民美國後一切得從零開始,家庭經濟狀況很不好。
  • 中國頭牌人像攝影師拍了他30年……
    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聊著各自的夢想,拍出了彼此都滿意的一組照片。馮喬的第一張專輯封面 肖全攝此後,這位青年攝影師離開了成都,開始漂泊的生涯。而外來青年歌手,則留在了成都繼續自己的音樂夢想。肖全拍攝的馮喬致緣分時間來到了2020年,三十年後,當年青澀的這兩位年輕人又聚到了一起。不過現在兩人已不再年輕,褪去了青澀的模樣,但雙眼依然熠熠發光。當年的這位青年攝影師叫做肖全,有人稱呼他為「中國最好的人像攝影師」。
  • 中法混血女孩參加中國節目,不願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攝影師怒懟
    如今的中國已經擺脫了貧困弱國的形象,在建國短短幾十年以來已經一躍成為一個泱泱大國,在國際上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很多人都在因為自己是中國人而自豪。但很可悲卻還有人因覺得自己有中國血脈而覺得可恥,不願承認。
  • 中國頭牌人像攝影師拍了他30年...
    這座開放包容的城市,已經開始展現出「音樂之都」的魅力,來自全國各地的有志青年們,開始在這裡嶄露頭角。於是,他找到了成都本土的一位青年攝影師,他就是剛拍完崔健的肖全。馮喬的第一張專輯封面 肖全攝此後,這位青年攝影師離開了成都,開始漂泊的生涯。
  • 她拒絕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別叫我中國女孩!網友:趕緊滾出中國
    娛樂圈有很多華裔明星,也有一些明星長期呆在中國,但國籍不是中國國籍。比如劉亦菲、吳亦凡、張鐵林、李連杰等等明星都不是中國國籍,但他們絕對不會說他們不是中國人,更不會不承認中國了。節目播出後遭到不少網友瘋狂吐槽:既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幹嘛還非得來中國參加節目撈錢呢?
  • 中國人的小日子【一】/ 張凡:大婚的金鳳冠,是怎麼製成的?
    張凡老師登陸傳統文化推廣音頻節目《中國人的小日子》,與聽眾暢談有關黃金首飾的那些事兒。聽眾朋友你們好,歡迎來到《中國人的小日子》,今天我們聊聊古人的大婚首飾。「交絲結龍鳳,鏤彩結雲霞。一寸同心縷,千年長命花。」
  • 擔心日本和服旅拍被騙,來聽聽這個業內攝影師怎麼說
    拍照拍到了日本我是2008年開始玩膠片接觸攝影的,俗話說,攝影窮三代,單反毀一生,玩著玩著,不僅裝備一直在升級,到2012年、2013年的時候,我正式接觸到旅拍,再到後來生意起來,乾脆辭了原有工作,變成了一名專業攝影師。
  • 麥克山下:為《國家地理》工作30年的攝影師
    我建議攝影師們在拍攝平面照片以外也開始學習拍攝視頻,因為它將是未來網際網路出版媒介的主流。關於攝影師麥克山下先生(Michael Yamashita),日裔攝影師,身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六位資深籤約攝影師之一。麥克山下先生在1971年的日本「尋根之旅」中開始了他的攝影生涯。
  • 「我是中國人!」華裔女孩不會中文崩潰質問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學
    女孩的家人將這一幕拍了下來並傳到了網上,這段視頻迅速走紅網絡。身為華裔卻不會說漢語,這種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了。許多移居他國的華人並不熱衷於教孩子說漢語、了解中國文化。一部分華裔父母不樂意讓孩子學習中文,也有一些華裔父母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學習中文。中國人對外移民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以美國為例,自19世紀開始,便有中國人陸續來到美國生活。這些移民者大多來自廣東,在這些初代移民者心中,漢語指的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也就是粵語、潮州話,或閩南語。
  • 最有影響力的亞洲攝影師(下)
    IPA 選出30位在亞洲最有影響力的攝影師。這些攝影師除了有出色的作品,有些因為他們在攝影界的貢獻,或是他們的攝影哲學改變亞洲攝影界。 IPA在幾年前亦發表過12位最有影響力的亞洲(紀實)攝影師,相信這個名單會不斷增加呢。16.細江英公(日本)最出名是他在日本二戰後探索死亡,迷戀色情,不合理的心理圖像。
  • 7年45次20萬張照片 日本攝影師拍80年代中國
    1965年他在芝加哥停留一段時期後,搬回紐約成為一名自由攝影師,同時詳細報導了「大紐約特殊教育計劃」,並開始與馬格南圖片社合作,從而成為這個著名機構的第一位亞洲成員。然而直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他才有機會結識了西園寺公一先生。西園寺家族在日本是與近衛家族齊名的名門望族。他被委託幫忙製作贈送給中國訪日代表團的禮物——攝影集。在工作的過程中,他提出了想要前往中國的想法,但沒有音信。直到幾年之後,西園寺公一的秘書聯繫,問他是不是還想去中國,就這樣,事情又有了新的進展。他首先到的北京,新華社幫忙安排了那次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