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真的很想學中文",因為自己不會中文,一個華裔小女孩為此哭了起來。
"為什麼想學呢?"
"因為我是中國人,為什麼我是中國人卻不會說中文?爺爺奶奶都會說,但我們不會說。"
女孩帶著哭腔向母親傾訴道。
女孩的家人將這一幕拍了下來並傳到了網上,這段視頻迅速走紅網絡。
身為華裔卻不會說漢語,這種現象已經十分普遍了。
許多移居他國的華人並不熱衷於教孩子說漢語、了解中國文化。
浙江的林先生長期生活在西班牙,經營著一家服裝批發公司,相比於和中國人做生意,林先生更喜歡西班牙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林先生毫不避諱的表示和西班牙人交往,讓他感到體面而舒服。
林先生一直致力於讓自己的家人完全融入西班牙社會,他很少參加華人聚會,特地避開華人鄰居,搬進了高檔小區。他不吃中餐,也很少去中國超市購買國產商品。即使妻子也是中國人,在與家人交流時,林先生也總是使用英語。
林先生的行為在外人看來可能有些"崇洋媚外",但這的確反映了一部分移民者的真實心態。
這些移民者在移居他國後,往往因語言和身份問題遇到過種種困境,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的成為"當地人",擺脫這種困擾,在異國更好的生活,他們寧願拋棄自己的傳統文化,讓子女從小接觸當地文化薰陶。
一部分華裔父母不樂意讓孩子學習中文,也有一些華裔父母不知道如何讓孩子學習中文。
中國人對外移民已經有很長時間的歷史了,以美國為例,自19世紀開始,便有中國人陸續來到美國生活。
這些移民者大多來自廣東,在這些初代移民者心中,漢語指的是自己家鄉的方言,也就是粵語、潮州話,或閩南語。他們生活在戰亂年代,文化水平較低,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因此這些一代移民的子女基本上便是完完全全的美國人了。
對這些華裔來說,漢語並不是什麼家鄉的語言,而是來自其他文化的一種新奇事物。
即使這些華裔父母有意願並且有能力教孩子學中文、了解中國文化,他們的子女是否願意花時間學習也是個未知數。
學習中文對於許多華裔子女來說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華裔專欄作家尼克·楚曾經在一篇文章描述過自己身為二代移民的尷尬處境。
他的母親是中國人,從小便教導他說漢語、吃中國菜、慶祝中國傳統節日,也經常帶他參加華人聚會,試圖讓孩子記住自己華人的身份。
但兒時的他卻對此十分牴觸,因為這些傳統文化讓他格格不入,其他美國人不會花時間學學一門基本上用不到的語言,也不會慶祝大洋彼岸的傳統節日,在美國社會中強調華人身份只會惹來更多歧視。
於是尼克·楚開始排斥母親的傳統文化教育,他不再學習中文,也不願參加家庭聚會,在生活中排斥一切中國元素。
"也許你覺得否認華裔身份毫無必要,但如果你從幼兒園起便被人嘲笑為ching-chang-chong,你就不會這麼覺得了。"
這種行為或許十分叛逆,但確實也讓年輕的尼克·楚在生活中過得舒適一些。
一些家長不願教,一些家長不會教,大部分孩子不願學,這便是華裔家庭必須要面對的殘酷現狀。
但並不是所有移民家庭都被迫放棄了本國的傳統文化。同是亞裔,韓國移民卻大多會說韓語,同時會讀會寫。
是什麼讓韓國人身在異國他鄉仍然堅守本國傳統文化呢?這個問題的答案有許多,韓國移民家庭優渥的家庭條件以及崇尚抱團的社區文化皆是其中之一。
但對於年輕一代的韓國移民來說,讓他們重新回憶起韓國人身份的,是前些年風靡各國的韓國流行文化。
流行文化是影響年輕人的最佳方法。
在西方流行文化大行其道之時,不僅是華裔,就連本國年輕人也會潛移默化受到影響。
華裔的語言困境問題背後,其實是一場文化上的戰爭,要麼影響他人,要麼或被他人影響,沒有第三條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