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明星只有演員的《八佰》,徹底將小人物演活了
在《八佰》這部影片裡,咖位並非最大的杜淳所飾演的角色,是八佰壯士的團附謝晉元,相反身為影帝的王千源、姜武、張譯等人,飾演卻是一位位身在底層、艱難求存的小人物。而在電影《八佰》,類似於鄭愷這樣「認不出來」的演員,比比皆是!
-
《八佰》背後:鍾愛「小人物」的大個子導演,管虎的詩意與殘酷
《八佰》中的殘酷和血腥都是藝術化的零星碎片式,比同為戰爭片的《血戰鋼鋸嶺》、《紅海行動》更「溫和」一些。 而刻意過濾掉「戰爭大場面」的普通小兵的視角,卻出乎意料地直抵人心。 入行伊始,管虎就對「小人物」題材心存敬畏。
-
細評《八佰》|群像篇:以小人物突破,卻也落入窠臼
《八佰》首先讓人難忘的,是它的人物群像刻畫。在以往的國產戰爭片,最常見的人物群像書寫模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截然對立的善惡。我方戰士智勇雙全,首長德高望重,老百姓擁軍愛國。得益於題材上的「優勢」——聚焦國民黨正面戰場,《八佰》在人物群像刻畫上也獲得了更大的創作尺度——可以更多地刻畫這群軍人人性中的弱點。先抑後揚,人物成長擁有一個更完整的弧光。隨著戰爭的慘烈推進,看著身邊同胞視死如歸的壯烈犧牲,這群油子、混子、痞子也慢慢發生改變。
-
八佰:國難當頭,小人物亦是英雄
《八佰》是一部抗戰題材的愛國主義電影,以淞滬會戰為歷史背景講述了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堅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由著名導演管虎執導,再加上眾多影帝的加持,這部電影從官宣以來就備受矚目,而且作為復工之後的第一批院線電影,《八佰》的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
電影《八佰》:終究是小人物扛下了所有
《八佰》從點映到正式上映,豆瓣評分從9.2回落到7.8分,作為戰爭片而言,《八佰》拍出了戰爭片的慘烈和管虎想要表達的內容,及格了。但好在,小人物也在戰爭中有立足之地的。林語堂在《吾國與吾民》中對中國人的德行評價如下:中華民族蓋老於世故,他們的生活,沒有誇妄,不像基督徒自稱「為犧牲而生存」,也不像一般西方預言家之找求烏託邦。
-
《八佰》是一部洗白孫元良的電影嗎?
,明明沒看過電影,就寫了一篇洋洋灑灑大幾千字的文章,最後結論就是「八佰是一個果粉電影,誇讚國民黨,看了賣國!」2,《八佰》美化國民黨了嗎?關於《八佰》另一個很激烈的爭議,是《八佰》傳達出的對國民黨的態度。有一派人說,《八佰》拍四行倉庫保衛戰,這是大吹特吹國民政府。
-
最具人物成長線的角色,歐豪在《八佰》中展現小人物的弧光
戰爭巨製《八佰》今天正式上映,已經看過電影的觀眾紛紛給予好評。《八佰》作為一部「小人物」群像戲,集結了一眾實力戲骨和新生代演員,其中歐豪飾演的端午經歷了一個農民到戰士的身份轉變,他的經歷也是串聯整部片子的重要線索。
-
在失敗的戰爭中找尋小人物的弧光是《八佰》做出的最好回應
儘管據業內人士報導刪減了大約14分鐘的戲份(含阮經天、日本妓女、升旗等重要戲碼),但「閹割版」的《八佰》依然展示出了國產電影最好的樣子。這也是《八佰》最難能可貴的地方:從小人物展現家國情。開篇鏡頭常常以歐豪扮演的湖北兵的視角看待這紛繁複雜的戰亂場面。時而搖晃的視角鏡頭看出了他的恐懼和無助,時而模糊的視角看出了他的迷茫和猶豫。他本不想殺人,本不想參軍,只想藉機看看大上海,可時局讓他成為了一顆被動的棋子,手握長槍才能勉強與眼前的煉獄作鬥爭。
-
《八佰》用小人物群像告訴我們什麼是戰爭,什麼是人性
昨天,去刷了《八佰》,就是想親眼看看這部被很多人詬病的以真實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電影到底是一部怎樣的電影。看完以後,感觸很深。雖然情節有不盡人意之處,比如日軍指揮官以個人名義向謝晉元發起挑戰,這在以國家為背景的戰爭中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所以這個情節就有點過於戲劇化了。
-
八佰影評:左岸地獄,右岸天堂,小人物大英雄,惟願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這四個字對於飽受戰爭磨難的中國人而言應該是美麗無比的,因為,為了世界和平,我們的先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犧牲。疫情後,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八佰》,雖然,這是一場敗仗,正如特派員跟謝晉元說的話,這場戰爭或許對於高層來說是一場笑話。
-
《八佰》小人物群像,一輩子的懦夫還是幾分鐘的英雄
距離電影《八佰》上映第一天截止到今日,它的票房已經突破了13億,如此優秀的戰績足以體現這部電影的優秀,說它領跑了整個暑期檔票房也不為過。《八佰》的陣容可謂強大,上至大咖老戲骨,下至流量小鮮肉。而《八佰》則是採用了多視角的敘事方式進行劇情,這就決定了出場人物一定很多,但對所有人物很難進行深入刻畫。但在導演管虎的安排指揮下,電影絲毫不受影響,整部電影將角色們刻畫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不少觀眾觀看時受到深深的感觸,在銀幕前熱淚盈眶。
-
勿忘《八佰》,永記烈士
電影《八佰》已經於8月21日在電影院上映,《八佰》由導演管虎執導,黃志忠、張俊一、歐豪、張承、王千源、姜武、張譯、杜淳等主演的戰爭題材影片。《八佰》講述的是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國民革命軍第88師524團留守上海四行倉庫,與租界一河之隔,孤軍奮戰4晝夜,造就了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為壯聲勢,四百人對外號稱八百人。電影中每一個鏡頭人物都能輕輕鬆鬆戳中淚點。 看著電影,整個人都覺得很壓抑,想哭,電影全程都讓人覺得感動,也讓人覺得心酸,在哪個時候太難太艱辛了,戰士們依舊為了保護國家而抗爭著。
-
《八佰》:唯有銘記,不負犧牲
這幾天,朋友圈紛紛被一部電影刷爆,它就是管虎導演的《八佰》,這部電影真正打響了影院復工後的第一炮!這可以說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鬥,蔣介石為了博取國際支持和英美同情,就是要犧牲這「八佰」,上海的這最後一戰,是打給洋人看的
-
《八佰》張譯飾演的老算盤臨陣脫逃,人物設定的沒作用?並非如此
但中途因為項目問題停止,之後拍了《老炮兒》,直到2016年再次實施《八佰》。世界上使用這種類型攝影機拍攝的電影除開《八佰》,唯有《復聯III》《復聯IV》。《八佰》採用了群像刻畫的手法,光是主要人物就有二十幾個,影片從側面描述出他們的英雄事跡
-
再談,關於《八佰》的爭議
小編看了部分網站關於《八佰》的評論,發現有部分熱門的點評已經脫離了電影本身,給我的感覺就是突然歷史學家多了,對歷史真實細節了如指掌。但更多的是從電影本身去點評《八佰》。今天再談自己對《八佰》的看法。因為畢竟這是一部真實歷史改編,大背景總是要簡單交代一下。
-
電影《八佰》賞析|小人物的涅槃·大民族的魂魄
一電影《八佰》的開篇,並沒有像大多所謂主旋律電影一樣,先極力渲染炮火硝煙之中四行倉庫保衛戰中的軍人的英勇無畏,而是選擇保衛戰發生之前,已經被打殘了的524團的一個營,收編一群被擊潰的散兵遊勇。這群被收編的人,幾乎沒有一個帶有英雄的標識,卻都是再普通不過甚至各有弱點的活生生的小人物。
-
《八佰》讓人肅然起敬的小人物
其實有關《八佰淞滬會戰的尾聲,《八佰》是最後的倔強。民族不屈,恰恰是一場小人物的成長經歷。民,國之根本!坐在影院裡,是矛盾的,疑惑的,想看到英雄大殺四方,衝擊視覺神經,又受限於本能希望都不要成為英雄。成為英雄,是要付出代價的,付出的代價染紅了五星紅旗。
-
《八佰》真正改變歷史的,往往是群不起眼的小人物
託爾金有句名言:「小人物改變歷史,因為他們別無選擇。」這句話用在影片《八佰》裡,再合適不過了。《八佰》的故事並非是空穴來風,而是源於歷史上的真實事件。,不光注重對特定歷史時期的真實還原,更注重從人性的角度出發,以小人物的經歷和遭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進而以小見大,折射出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歡離合。
-
電影《八佰》老算盤:徹頭徹尾的貪生怕死,論小人物人設的意義
電影《八佰》很燃,點映的效果出了大家意料之外,並不是正規正統的抗戰片,卻像是一部平民視角的英雄史詩,來得更加有血有肉,不是那麼高大上到不接地氣。其中有一個人物,也引發了網友的討論。張譯演的老算盤貪生怕死,在整個片子裡從頭到尾都只想當個逃兵,為什麼要設定這樣的人物?就不怕英雄片被打臉嗎?
-
《八佰》眾星雲集 白恩再燃熱血演繹小人物大情懷
近兩年致力於大銀幕角色塑造的演員白恩,在影片中飾演了「楊德餘」一角,繼電影《捍衛者》之後,大熒幕再塑軍人形象,用角色和表演去致敬那些無名卻又偉大的英雄們。電影《八佰》取材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講述了史稱「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固守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英雄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