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葛琦霞老師還在擔任小學老師時,發現很多學生只會聽,不會問,課堂死氣沉沉,難以激起一絲波瀾。為此她感到困惑,孩子們一個個都處在活潑好思的年紀,這種情形不應該啊!
但她知道,這不能全怪孩子。一個沒有熱情、沒有溫度的課堂,如何才能全方位地調動孩子的感官和思考,讓他們真正地愛上閱讀?
她給自己設立了三個教學目標——要讓孩子們能獨立思考,學會聽說讀寫,還能自信表達。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就得先讓課堂活躍起來。
終於,豐厚的戲劇經歷讓她找到了靈感。早年,她在學校就參加了戲劇社,後來又進入主打兒童劇的臺灣魔奇劇團、紙風車劇團,曾經跟朋友們一起玩出很創造性的戲劇遊戲。那種輕鬆快樂、創意十足的氛圍完全不同於沉悶的小學課堂。
能不能把戲劇引入課堂呢?起初,這個大膽的想法把她自己也嚇了一大跳。
她試著以繪本為載體,戲劇為方式,把傳統的課文講解變成好玩的戲劇遊戲,透過聲音與肢體的模仿,帶著孩子們走進故事中,和故事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
果然,一個「有戲」的課堂,仿佛有磁力般,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著他們看著、聽著、想著、演著、回味著,孩子們開始喜歡看書,喜歡回味。
這種可喜的變化,讓葛琦霞決定專心推廣兒童戲劇,要設計更棒的教學活動,用戲劇幫助孩子打開學習的大門。為此,她辭去教師職位,成立「悅讀學堂」,並受邀擔任臺灣教育局與教育部閱讀推廣講師,在推廣兒童戲劇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她看來,戲劇活動是有趣又有效的學習方式,能讓孩子馬上提高興趣,專心學習,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激發內在的潛能,實在是一門利器。可惜的是,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還以為那只是「過家家」的小兒科。
其實,這裡的教育戲劇並非教兒童演戲,而是經由戲劇的各種元素,如模仿、想像、情景再現、角色扮演等,實施教育行為。那麼具體要怎樣操作呢?
看一下葛琦霞老師說到的幾個課堂可複製的場景:
你的身體會說話
(鍛鍊觀察力、細節描述能力)
有時候,你的身體就是幫助你講故事的絕妙道具。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先來認識頭髮。
「請你摸一摸你的頭髮,告訴我是什麼感覺?再摸一摸你旁邊人的頭髮,感覺一樣嗎?」伴隨著大笑,現場的老師們不好意思地伸出手,摸了摸旁邊人的頭髮。
「現在請看一下,在座的這麼多人,誰的頭髮最特別,把他請到臺上來!」
「現在,假設我是一個瞎子,看不到,又不認識這位老師。麻煩你們用語言敘述,讓我的腦海裡能夠出現他的頭髮的畫面。來,開始吧!」
先說顏色。有老師說「花白」,葛老師立即回應:太抽象了,要具體些。有人說「一半灰一半白」,似乎平實了很多,但產生了歧義,葛老師用手比了個八卦的樣子。終於,有人說出了「灰白相間」,詞義準確,過關。
然後說形態、長度和卷度,這樣的描述並不輕鬆,老師們腦洞大開、七拼八湊,終於有了以下一段形容:「老師的頭髮黑白相間,一直長到肩膀。一頭頭髮往後梳,露出光亮的額頭。從髮根往下三分之一就是大波浪的卷,在他的頭上,顯得特別灑脫、飄逸。」
你瞧,由具體到抽象,是不是真的很有畫面感?這種觀察訓練,不僅是演員的日常功課,也是語文、科學等學科的必備技能。
接著,大家又用類似的方法認識了自己的眉毛、眼睛和嘴巴。眼睛和嘴巴可以開合,所以,就努力地把它們張大最大,再縮到最小,感受肌肉的變化,想一想:什麼時候眼睛會瞪大,什麼時候會眯眯眼,什麼時候會張大嘴,什麼時候又會撅起嘴?可以想像,如果我們一邊講故事,一邊做出相應的表情,學生的印象該有多深!
讓學生迅速安靜的「閉氣30秒」
(讓課堂迅速安靜,鍛鍊感知能力)
課堂很吵的時候很適合玩「閉氣30秒」:老師向學生提出挑戰,你們能夠閉氣30秒嗎?
在學生答應時,他們就上當了。
於是老師發令,吸氣——閉氣——老師計數。這個遊戲,瞬間就讓坐滿觀眾的千人會場安靜下來,所有人都斂息垂目,把注意力集中到跟自己較勁上。
也可以考考學生在安靜的30秒內能聽出多少聲音:空調聲、遠處的笛聲、椅子挪動聲、笑聲……讓學生把聽覺感受寫到作文中,會顯得非常鮮活、新奇。
你會照鏡子嗎?
(鍛鍊注意力、合作能力)
葛老師邀請另一位老師上臺扮演鏡子,與她一起為老師們做示範。葛老師慢慢抬起右手,試探性地向前伸了一下,老師趕緊跟上。
葛老師的右手逐漸上抬,伸出一根手指放到腮邊,做出一個笑臉的姿勢,老師緊隨其後,當兩個人都左右各伸出一根手指放到腮邊,轉向觀眾左右搖晃時,臺下的笑聲伴著掌聲一起響起來。
現在,全場起立,找一個同伴來做鏡子遊戲。有的老師似乎在鏡子前打扮自己,理一理頭髮,挑一挑眉毛;有的老師動作幅度很大,蹲下又站起,手在空中揮舞……他們的動作唯一的相同點是——慢,這也是葛老師唯一強調的:一定要慢,慢到足以讓對方觀察每個細節並做出相應的反應,這樣才能鍛鍊專注力。
這個遊戲還有進階版。葛老師從臺下又請了兩組老師,每組商量一個動作暗號,一做到那個暗號,鏡子和照鏡子的人就要互換角色;臺下的觀眾也不能閒著,要注意他們換了幾次,並說出他們的暗號是什麼。
這是一個演員和觀眾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的環節。葛老師告訴我們:「這就是專注力。我們經常要孩子專心,可是專心是一個抽象的語詞,你要通過一些活動讓孩子理解什麼是專心,鏡子遊戲可以讓他明白這個道理。另外你會發現,這幾位老師原本互不認識,現在卻可以合作得這麼默契,是不是覺得戲劇也沒那麼可怕?」
拯救造句的「一分鐘說故事」
(鍛鍊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詞彙運用能力)
一個人負責說故事,其他人一個接一個地「丟」語詞給他,他要把所有的語詞合理地編到故事裡面,計時一分鐘。葛老師親自上陣示範:
昨天我從臺北坐飛機飛到了上海,天氣好熱,一下來我就汗水淋漓。怎麼辦,手帕都已經可以擰出水來了。這時候我想到,要找一下接我的人……
這時候,臺下丟來一個語詞「心花路放」。
結果有人輕輕地問我說,請問現在幾點了?我說我不太清楚,你可以到那個《心花路放》的電影廣告牌那裡,那個人看起來很好,可以問他一下……
第二個語詞「芳香」被丟進來。
這時候,一股芳香突然從我的身後傳來,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
這時候,時間到了。葛老師停下講述,告訴大家可以把這個在戲劇裡用來練習故事創意的小遊戲做一些化用:比如將新教的語詞做成字卡,要求孩子把這些詞語全部編到故事裡,而且必須要合乎邏輯,讓孩子在運用中把詞語刻到腦海裡。
讓我們感知彼此的「胡言亂語」
(鍛鍊除語言之外的各種表達能力)
拋卻語言,感受更簡單的溝通,這個小遊戲中,葛老師又開始展示她超強的講故事本領:
@# ¥%+!……
這一次,她甫一張口,居然是一口讓人完全無法聽懂的「外星話」。正在大家抓狂的時候,她切換回普通話:
一隻小飛蟲就這樣飛啊飛啊飛啊,我就拼命看著它,心想它如果影響到我的睡眠,我肯定要讓他死,所以就在他飛的時候……
聽到這裡,大家才大致明白:剛才葛老師之所以一邊說著「外星話」,一邊左右來回地移動眼神,大概是在描述小飛蟲的飛行路線吧?
接著,葛老師再度外星人附體,大家只好專注於她的動作和神情:騰挪、揮掌、瞪眼……最後終於打出了勝利的手勢,並伴隨著一句普通話:「我就能夠睡好了。」全場鼓掌、大笑,拍案叫絕!
看完了老師的示範,當然也要來自己試一試:創造一種不屬於地球上任何語言(包括動物的)的外星話,隨著老師的口令,在普通話和外星話中來回切換。
最終,大家發現,不僅是語言本身,你聲音的音量、語調還有你的動作、神情,都能夠傳達你的情緒和意圖!這是對想像力和表達能力的鍛鍊,也似乎間接可以讓學生明白,朗讀課文時的語音、語調為什麼那樣重要。
當我們把這些有趣的戲劇元素加入到繪本教學中,就會創造出一個生動、有趣、具有無限可能性和參與性的課堂:
你可以在讀繪本《我是大嘴呱呱呱》時,讓孩子來模仿說話時總是把嘴張到很大的大嘴蛙;但它一聽到鱷魚說喜歡吃大嘴蛙,就趕緊把嘴縮到很小很小。你也可以在讀繪本《野獸國》的時候,讓孩子們演一演瞪著眼睛、舉著利爪的野獸們,在教室裡繞著課桌,像野獸一樣狂歡、跳躍、遊行……
最後,葛老師提醒大家:在運用戲劇元素的時候,不要忘了用你的親和力和真性情去理解孩子的狀態。這樣,你的教室裡才會天天有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