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上海的「上海粗炒」,成了神一樣的存在

2021-02-26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

在香港地區和海外的中餐館裡,有一道菜被視為「上海菜的代表」。

但上海人自己可能很久沒吃了。

它的名字叫「上海粗炒」。

「香港有一種炒麵叫『上海粗炒』,在上海到底存在嗎?」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廣東媒體人林迎一直有這樣一個疑問。

在她的印象裡,提到上海菜,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紅燒肉或者小籠包。

然而在香港,知名度最高的上海菜卻是一道「上海粗炒」。

「香港人取菜名習慣省略一些字。」她說,「上海粗炒,指的是上海炒粗面。那是一種醬油色的炒麵,選用的麵條很粗。」

「上海菜小館子裡都有這道菜。另外,一些老式茶餐廳裡也會有,在菜單上和幹炒牛河等粵式炒粉面類並列。」

搜尋引擎上

上海粗炒的照片

祖籍廣東、出生在上海又在香港生活過的唐善祥、唐大維父子證實了林迎的觀察。

「香港人跑進燒上海菜的小飯店,點的第一隻菜就是上海粗炒。這是必點的。」唐大維說。

原來在2000年以前,香港的上海菜飯店呈兩極分化的態勢。

「要麼是傳統老牌子的好飯店,比方講雪園、老飯店,伊拉有老多精緻的上海小菜,但是當時人均就至少200-400塊一個人了。」

「還有就是『社會飯店』。在香港,從江浙滬過來的人都自稱是『上海人』。伊拉開的上海菜小飯店遍布港九各區,上海粗炒是伊拉的名菜。」

「這類小飯店,人均50塊就可以吃得老好了。」

香港街頭

賣上海美食的

小食鋪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來說,第一次吃上海菜多半是在這樣的小館子裡。

看到旁邊的桌子上都有一碟炒麵,「上海粗炒」成了他們的上海菜「啟蒙」。

唐善祥說,除此之外,香港人點單率比較高的「經典上海菜」還包括賽螃蟹、糟溜魚片、綠豆芽炒鱔絲、火腿津白等等。

「儂去看好了,基本上每個香港人都會點這幾隻菜,再來只酸辣湯。」

果不其然,請看林憶蓮用上海話點上海菜↓↓

電影《打工狂想曲》片段

了解了「香港人眼中的上海菜」,這樣的上海菜飯店裡有時穿插了「京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賣粗炒的飯店也蠻歡喜做拔絲的,比方講拔絲蘋果。」唐善祥說。

「有辰光檔次高一點的這種飯店,還會帶只烤鴨。儂不要看,做得倒蠻好吃的。」


香港的老字號上海菜館

滬江飯店

既有片皮鴨又有粗炒

香港回歸以後,隨著與內地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小南國、蘇浙匯等連鎖品牌入駐,使得香港人對上海菜有了更多的了解。

「伊拉慢慢叫(漸漸地)也曉得蟹粉啊,炒蝦仁啊,紅燒肉了。」唐大維說,「不過香港人現在想到上海菜,還是會想到上海粗炒。」

這不,香港美食家蔡瀾有次來上海的南伶酒家吃飯。食畢在微博上發了個九宮格,上海粗炒妥妥地穩坐C位。

蔡瀾發的微博

上海粗炒

穩坐C位

其實不僅是香港,上海粗炒在海外也儼然成了一道上海名菜。

在某百科上,上海粗炒(Shanghai fried noodles)竟然擁有自己的中英文詞條。

某百科英文版

對於上海粗炒的介紹

在搜尋引擎上鍵入英文和法文的關鍵詞「上海」、「麵條」(noodles/nouilles), 跳出來的搜索結果中,醬油色的粗炒麵聲勢蓋過了蔥油拌麵、陽春麵,變成了「上海麵條」的代名詞。


在搜尋引擎上用英文和法文

搜索關鍵詞「上海」「麵條」

所得到的結果

而在大眾點評上,網友們在紐西蘭奧克蘭、澳大利亞雪梨、加拿大多倫多,乃至喬治亞,都吃到了「上海粗炒」。

大眾點評上

網友們在世界各地

吃到了上海粗炒

網絡上廣為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上海粗炒是一款以上海地名(來命名)、卻糅合港式飲食特色的香港炒麵。這種炒麵過去在上海幾乎沒有,但卻流行於香港及海外的中餐館中,常被視作上海菜的代表。」

某百科中文版

對於

上海粗炒的介紹

在許多人眼裡,上海粗炒這道菜,就跟「海南沒有海南雞飯」、「揚州炒飯在揚州不叫這個名字」是一個道理。

香港人氣食譜博主Christine Ho

在一篇博文裡形容

上海粗炒「清淡健康」

不過,上海人看到「上海粗炒」的圖片早就明白過來了:在香港被認為「清淡健康」的上海粗炒,不就是阿拉上海的「重油炒麵」嗎?


上海人說到炒麵

強調的是

「重油」兩個字

今年79歲的唐善祥證實,上海一直是有粗炒麵的。

上世紀50年代,有一批上海人移居香港,把上海的飲食,乃至裁縫、理髮師帶到了那裡。他推測,上海的炒麵就是在那個時候登陸香港的。

粵菜裡的炒麵,通常選用細的鹼水面,比如最簡單的豉油王炒麵。相比之下,上海來的炒麵以麵條粗為特色,因此被稱為「上海粗炒」。

由於各地飲食風味的差異,上海炒麵在「輸出」過程中被不斷「改良」,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

在香港,上海粗炒一般用瘦肉絲和椰菜(包菜)作為配料,有時還會加一點香菇。

一個人氣視頻所介紹的

上海粗炒主要食材

標題稱其為「港式滬菜」

/@HOMAYDO好味道

然而到了海外,這道菜的配料隨著老外的口味發生了變化。

某百科的英文詞條裡寫道:「更為人所熟知的日本烏冬,可以作為(上海粗面)的替代品。麵條和牛肉、白菜、洋蔥一起翻炒。」

在有些食譜裡,牛肉又被替換成了雞肉或者蝦仁。

某百科英文版上

上海粗炒的照片

配料使用了蝦仁

唐善祥記憶裡最好吃的上海重油炒麵,是上世紀60年代在石門二路上的盛利飲食店吃到的。

這家店因為炒麵做得好,素有「炒麵大王」之稱。用來炒麵的鍋子,是做生煎饅頭的大鐵鍋。

盛利的炒麵講究調料,注意火工。

下面時用旺火清水,撈出的面熟而不粘。炒麵時,輪流交替使用兩隻生煎平鍋,一隻翻炒,一隻烘烤。

盛利用來炒麵的鍋子

是做生煎的大鐵鍋

唐善祥記得,「古早版」的重油炒麵,裡面擺的是菠菜。「差不多快要燒好的辰光放進去。不擺肉絲的,是素的。」

經過炒、烘兩道工序,鐵鍋底部會形成面鍋巴。

「阿拉小辰光最歡喜講:師傅啊,弄點焦底噢!」這時,炒麵師傅就會把一塊薄而脆的面鍋巴蓋在面上。

「炒麵端上來,要澆芝麻醬。旁邊有醋缸、辣油缸,按照自家(自己)口味添加。現在不會噶考究了。」唐善祥說。

盛利的炒麵之所以遠近聞名,店裡的大塊頭炒麵師傅恐怕也功不可沒。

有位網友曾在一篇回憶盛利炒麵的文章下留言說:

「去盛利吃點心,最喜歡那個大塊頭師傅,圓臉圓腦袋,圓眼睛圓鼻子圓嘴巴圓耳朵,圓圓的肚子,周長恰好等於大爐臺,看著就很愉悅的。」

「這爿店最出名的就是這位炒麵師傅了,阿拉叫伊『阿炳』(音)。」60年代出生在山海關路的黃先生對這位師傅也有印象。

「伊老胖老胖,在那個年代實際上蠻少見的,大概是這個重油炒麵,油水把伊燻胖了。」

1979年11月10日

《解放日報》上一篇文章

介紹了盛利」炒麵大王「

胖師傅阿炳頭戴一頂扁扁的白帽子,穿著白衣裳,支一口大鍋,正對著街面炒麵。

「炒的辰光這股香味道,走過的人是老饞的。」黃先生說。

在人們普遍沒有油水的年代,「重油」兩個字和今天恰恰相反,是可以勾起食慾的。以至於有一次,黃先生吃得「膯牢」(吃太飽)了。

「當時難板(偶爾)好去吃一趟炒麵,有趟我就吃傷脫了。」他回憶說。

「有可能是那個年代油水不足,一記頭吃噶油的物事(東西),胃搪不牢(抵擋不住)。」

食客去盛利吃炒麵,喜歡搭配一碗牛肉湯或是清湯。到了夏天,就喝綠豆湯、酸梅湯,或者來一杯刨冰。

「這爿店還有一個特點是賣冰淇淋,也老出名的。」黃先生補充說,「裝在玻璃杯裡,4角一杯,在70年代算老奢侈了。」

在食評人芮新林的印象裡,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油炒麵在上海還很常見。

「到了天熱,街角擺夜排檔,其中有兩樣食物是少不掉的,一個是螺螄,還有一個就是炒麵。大家穿著拖鞋就跑去吃了。」

在有夜排檔的日子裡

炒麵和螺螄必不可少

/高劍平 攝

排擋上的炒麵,用鐵鍋翻炒,火頭要旺,師傅的手腕要有勁。只消兩三分鐘,一份香噴噴的炒麵就上桌了。

「粗的炒麵,出盤後每一根都不粘連在一起,有那種『硬撟撟』(硬而韌)的吃口。這大概就是上海炒麵不用細面的原因。」

吃炒麵,芮新林喜歡撒點鮮辣粉,去膩,增味。

「鮮辣粉是一種上海獨有、非常奇怪的調料。」他說,「鮮是鮮,但不像味精,放過頭會惡鮮;辣是辣,但只是微辣,再怎麼放都不會辣口。」

他還記得,當時炒麵大多用豬油,有股獨特的香味。

只是現在人們追求健康飲食,不但用豬油炒麵的店家少了,連炒麵本身在市面上也不常見了。難怪有不少人認為,「上海粗炒在上海沒有」。

依舊堅持賣炒麵的店家,芮新林推薦了三家:雲南南路的五芳齋總店,虹口的又一村和川沙的新川飲食店。

其中,開在居民樓底下的又一村,是一家始於1953年的老字號。

「這家店很好地保存了早年上海飲食店的規模和格局,店裡的小吃幾乎涵蓋上海小吃的半壁江山。」芮新林說。

又一村重油炒麵

▼點擊觀看▼

店裡的炒麵採用公司自己軋的粗麵條,配料是肉絲和雞毛菜。

「關鍵是要火大,鹽、味精、糖、醬油、胡椒粉這些佐料要擺得準。」又一村經理高樂說。

「炒到後頭,面有點金黃色,香味就出來了。」

炒麵的關鍵

在於火頭要旺

今年60歲的高樂,18歲就頂替母親來店裡工作了,看著炒麵漸漸式微,如今人氣遠遠不敵冷麵。

「七八月份阿拉冷麵生意好得瘋脫,一天要賣掉幾百斤。炒麵大概一天賣兩百多碗吧(一碗2兩左右)。」她給出了數字對比。

「人家飯店不肯炒,因為老煩的,一趟最多兩三份一道炒。炒好鍋子有得汏了。」

「但是炒麵是一道老傳統的小吃。炒麵、菜湯麵,老上海人都曉得,家喻戶曉的。阿拉是老店,總歸要保持下去。」她說。

儘管如今人氣不敵冷麵

炒麵依舊是一道

上海人家喻戶曉的小吃

一道出生在上海的炒麵,在外不斷迎合當地人的口味,成為了「上海菜的代表」。然而上海人自己,卻可能很久沒吃過了。

「牆內開花牆外香」,飲食和人的化學反應真是奇妙。

也許,下次有香港或者海外的朋友來上海,可以帶他們去吃一份正版「上海粗炒」。

參考資料:

1. 馬仁武,《重油炒麵》,解放日報,1979年11月10日。

2. 芮新林,《小吃大味》,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3. 秋葉飛起(芮新林),《上海炒麵》,新聞晚報,2011年10月20日

4. 張本厚,《上海人不吃「上海粗炒」》,香港都市日報,2011年10月30日。

5. 趙基開,《懷念當年新閘路「鐵三角點心店」》,微信公眾號「上海老底子」,2020年5月14日。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圖片

 寫稿子:韓小妮/ 編稿子:韓小妮/

拍照片:韓小妮/ 拍視頻:韓小妮/

剪片子:拿摩溫/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上海的面,就是上海的面子
    這種面的勁道特別足,吃在嘴裡特別滑爽,尚留在嘴外的,則像皮鞭一樣抽打你的臉——允許我稍作誇張。前不久在寧波路一家專營江陰菜的飯店裡意外吃到了這種跳面,飯店老闆專門請來一位江陰老師傅,每天做五斤,賣完為止。湯吊成了,面也製成了,蔥花或蒜葉也切好了,豬油熬好了,滿屋飄香,麵館就可以開門迎客了。且慢,陽春麵分紅湯白湯兩種,似乎與地域有關,本地麵館傾向於白湯,蘇州麵館多為紅湯。
  • 沈家私廚 上海的面,就是上海的面子
    無錫麵館則好用黃鱔骨,加蒜頭數枚,用紗布紮成一隻緊實包裹,投入湯鍋內熬三四小時,湯色如牛乳,極鮮。制面也不敢馬虎。每家麵館都有自己長期選用的面,或小闊面,或韭葉面,或龍鬚麵,還有一種介乎小闊面與龍鬚之間的規格,就叫作「陽春麵」,是陽春麵專利。生意好的麵館與軋面作坊有默契,作坊老闆會多軋一道兩道,使之更有勁道。
  • 神一樣的貝斯手,神一樣存在的電貝斯
    一個樂隊,最出彩的可能就是主音歌手了,吉他也不賴,鼓手呢雖然很多時候默默地坐在一個樂隊的後面,但是朋友們都知道,坐在樂隊後面一定是鼓手,穩如泰山,那麼其實樂隊裡除了主音歌手、吉他、鼓手還要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那就就是神一樣存在的貝斯手,也許是由於貝斯本身的特性吧,讓貝斯手在樂隊裡看起來不那麼出彩
  • 上海老饕名家沈嘉祿:冷飯,妙手一炒成美味,你吃過哪幾種炒飯?
    老爸說:「用蠟燭頭煬了去炒吧。」這隻小包袱一抖,觀眾席上一片笑聲。蠟燭油炒冷飯,也只有上海人想得出,聽得懂。今天,《七十二家房客》偶爾還會應個景,在節假日演兩場,上海人視同雞肋,無非是「炒冷飯」。「炒冷飯」在上海人的口語中是一個使用頻率較高的詞彙,現在多用於文藝評論。而在物質層面,「炒冷飯」還不失為一種值得念想的美味。
  • 上海麵條研究報告
    雪菜肉絲麵是名氣僅次於陽春麵的上海面,需要先煸炒肥肉絲,再抄雪裡蕻,最後加瘦肉絲炒成澆頭直接放在湯麵即成。舊時上海滄浪亭麵館的雪菜肉絲麵最佳。即成上海人最解饞的湯麵。 上海本幫面有鱔糊面,用鱔絲、茭白絲,重油、重糖、重醬勾水澱粉炒成加上蔥花、蒜末和胡椒粉即成,其實就是小量的本幫名菜響油鱔糊。鱔絲面不是鱔糊面,炒鱔絲不用茭白絲,不勾芡或薄芡。
  • 上海最瘋狂的大腸面
    店裡負責掌勺的馮爸,是專業做家常菜幾十年的老廚神了,所以店裡的澆頭都是正宗的上海風味。大腸還是一樣的量足,入口軟糯而不失嚼勁,濃鬱入味,越吃越香!麵條也夠勁道,稍微有點夾生的口感是上海人喜歡的口味。因為主打大腸面,所以在這裡可以點各種混拼澆頭,大腸拼烤麩、大腸拼榨菜肉絲,甚至還有不少吃貨居然點雙份大腸澆頭,保證吃到過癮!
  • LiFE@上海 Day5 | 一離開上海,卻又想念上海~
    各位上海的朋友,現在是發揮你們的熱情,拿出你們的熱力的時候啦!把你們的手準備好,把你們的掌風往臺上對準,現在跟著我一起,五月天!熱死你!有些人有叫,有些人有伸手,但是我要你們嘴巴也叫,手也伸出來!五月天!熱死你!有沒有感覺?
  • 弗雷戴特離開NBA悲哀的不是上海大鯊魚,是361°
    lonesome離開美國後沒有返回CBA,也沒有返回上海大鯊魚的原因,是因為上海大鯊魚需要一名能夠帶隊的球員,還是因為球員對下一個賽季CBA新外援政策的擔憂。不管怎樣,至少在未來,寂寞將遠離中國粉絲。弗雷戴特的籤名鞋我們都知道在加盟上海大鯊魚的季節裡,他和球迷的關係非常好,我相信他已經適應了中國的生活。雖然有觀點認為他佔據了球隊太多的球權,但現實中,上海隊能處理完球的並不多。
  • 老派上海人的禮節
    一般平實人家,桂花飄香時會自製糖桂花封好,待日後在赤豆湯、糖芋艿裡調味用。過冬的年糕切好片曬成年糕乾,百合也剝好曬成百合幹,檸檬上市時切成片用糖水漬好封好。如是一年四季都可以有炒年糕和百合湯、檸檬紅茶作待客之用。老上海人精於核算。也沒有辦法,在如此高消費城市,世道又不寧,大家都捏緊著銅鈿打算著過日子,故而從前老上海人家不如今日上海人,動輒上餐館。
  • 多倫多好吃的上海菜餐廳,不一樣的風情一樣的味道
    阿拉廚房一家新開的名人食堂,松滬風味,以上海「本幫」菜為主同時吸受外來文化,不斷創新,菜式新穎秀麗,配色和諧,滋味豐富,不愧為新派上海菜的代表。上海石庫門家宴經營著上海老味道,深受多倫多男女老少的歡迎。上海石庫門家宴為食客帶來的不僅僅是精緻地道的上海本幫料理,更是一份蘊藏於食物背後的海派文化風情。
  • 黃金榮絕密往事:他為什麼沒有像杜月笙一樣離開上海?
    首先要回答的疑問是:他為什麼沒有像杜月笙一樣離開上海?杜月笙在解放前夕帶著全家,包了一艘輪船去香港,請「黃大哥「一起走,而他選擇了留在上海。據事後披露,原因有三個:其一,幫派勢力講的是「地盤」,黃金榮去了香港或臺灣就只能「寄人籬下」,何苦呢,。其二,黃金榮的財產大都是不動產,地皮房子再多也搬不走。其三,他已82歲,老邁多病,自稱廢人一個,不願將屍骨拋在外鄉。
  • 大叔家的上海菜:雪菜炒千張絲,香氣撲鼻,鹹鮮軟糯,家人愛吃!
    本文由大叔下廚房發布,喜歡的朋友可以轉發朋友圈,分享是一種美德~文|愛下廚的大叔大叔家的上海菜:雪菜炒千張絲,香氣撲鼻,鹹鮮軟糯,家人愛吃!大叔過去在無錫,同事都是上海人,他們看見千張就喊百葉。豆製品界的三劍客是豆腐、空心腐、香乾,大家耳熟能詳。
  • 上海特產有什麼 上海特色禮物 上海特產購買攻略
    來上海旅遊,總要吃吃當地的特產美食,帶一些上海的特色禮物送給親朋好友或自個兒留作紀念。這裡就為大家特供一份上海特產購買攻略,告訴你上海特產買什麼好,上海特產在哪買。一、上海旅遊必買特產特產1梨膏糖上海梨膏糖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它是用純白砂糖與杏仁、川貝等十四種國產良藥材熬製而成,有止咳平喘、生津開胃之效用。上海的梨膏糖的品種也很多,有百果梨膏糖、火腿梨膏糖、玫瑰梨膏糖等二三十種,特別是止咳梨膏糖頗受遊客喜愛。一般在梨膏糖專賣商店就能買到。
  • 上海紅燒肉
    上海本幫紅燒肉英英菜譜 菜譜 日誌 話題發表於2014-01-20「紅燒肉全國各地都有,然而這幾年,在全國最走紅的紅燒肉,是標明為「本幫」的上海紅燒肉。肉洗淨,切成2.5釐米見方的塊,用清水加料酒浸泡15分鐘。
  • 牛是神一樣的存在
    牛是神一般的存在!印度是個奇葩的國家,有很多奇葩的習俗。在印度,牛的地位非常高,殺牛便會看做是對神的褻瀆,是要判刑的。牛可以漫不經心地穿行在街道上,做散步狀,人和車不許驅趕,必須讓道。印度教對牛有這樣的解釋:牛的兩隻角是蘇格魯和凱拉斯聖山,牛頭、牛頸和牛背上則分別住著三大神,牛是登河,牛奶是聖海,牛眼是日月神,牛尾是蛇王神,牛毛是印度教的3.3億個神。所以有很多的人都想來生轉世投胎成一頭牛。印度人不吃牛肉,認為牛是後代繁衍的。一頭牛死在家裡,會遭到唾罵,大家還會和這家人斷絕交往。
  • 杜月笙上海風雲40年,世人說他是上海皇帝,他卻活成悲情梟雄
    正所謂錢能通神,有了錢便有了資本,有了底氣,杜月笙拉攏張嘯林入夥,啃下了上海賭王嚴九齡,結交大軍閥張宗昌。靠著錢,靠著那股狠勁,以及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能力,杜月笙徹底坐穩了上海三大亨的位置。而徹底讓杜先生之名響徹上海灘,穩穩壓黃金榮和張嘯林一頭的,莫過於黃金榮和盧筱嘉的那點矛盾。
  • 上海最霸氣的15家麵館!吃個面也會受到驚嚇!
    這裡的辣肉,辣辣的,甜甜的,而且每次的辣度都不一樣,有時候辣一點,有時候又不怎麼辣,老闆 說是買到的辣椒不一樣……不過這兩年澆頭稍微豐富了些,如果單吃辣肉麵不過癮,可以加幾份澆頭。湯麵和拌麵都有,面一端上來,分量絕對夠良心,喝一口湯, 各種驚豔,分明就是記憶中小時候的味道:鹹鮮微辣!麵條細細分明有嚼勁,當初趙薇慕名去吃過,所以這家店還有一個俗稱「趙薇麵館」。
  • 一個初來乍到的北方人眼中的上海味道
    上海應該是最愛豬大排的城市之一了,或許你聽說過上海炸豬排——錘松變大的豬排裹上麵包糠油炸,咬一口又酥又香,再淋上泰康黃辣醬油,就是上海人習慣的吃法了。除了炸,大排還可以紅燒。比起炸豬排的酥脆,伴著汁水的蔥燒大排入口更溫柔些,私以為也更適合與米飯同吃。除了大排,上海還有一道名菜是糖醋小排。和很多北方人一樣,我不太吃得慣甜口的炒菜。
  • 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的西方租界是怎樣的存在?
    其中又以上海租界的地位最為緊要。一方面是由於上海本身處於長江入海口的優越位置,另一方面上海租界是在黃浦江邊從頭建起的一座新城,周圍數十裡內均是空閒的平地,清廷對其的制約因素甚小。1843年11月,首任英國駐上海領事來到上海縣,上海正式宣布開埠。1845年11月,《上海土地章程》告示於眾,標誌著上海租界成立。
  • 上海人的黃鱔菜
    平日裡,燒大黃鱔少,家裡燒黃鱔是與餐館一樣的「老三篇」:炒鱔絲、炒鱔背、炒鱔糊。其實,在袁枚的《隨園食單》裡,黃鱔菜也不過三道:鱔絲羹、炒鱔、段鱔。這黃鱔能上能下,入宴能佔一席,也能做大眾面的澆頭且可湯可拌。老底子吃清炒鱔糊要去本幫德興館,這道菜與他家的蝦子大烏參齊名;現在卻是只知其一。若要吃炒鱔背,則上寧波館益慶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