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地區和海外的中餐館裡,有一道菜被視為「上海菜的代表」。
但上海人自己可能很久沒吃了。
它的名字叫「上海粗炒」。
一
「香港有一種炒麵叫『上海粗炒』,在上海到底存在嗎?」曾在香港工作多年的廣東媒體人林迎一直有這樣一個疑問。
在她的印象裡,提到上海菜,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紅燒肉或者小籠包。
然而在香港,知名度最高的上海菜卻是一道「上海粗炒」。
「香港人取菜名習慣省略一些字。」她說,「上海粗炒,指的是上海炒粗面。那是一種醬油色的炒麵,選用的麵條很粗。」
「上海菜小館子裡都有這道菜。另外,一些老式茶餐廳裡也會有,在菜單上和幹炒牛河等粵式炒粉面類並列。」
搜尋引擎上
上海粗炒的照片
祖籍廣東、出生在上海又在香港生活過的唐善祥、唐大維父子證實了林迎的觀察。
「香港人跑進燒上海菜的小飯店,點的第一隻菜就是上海粗炒。這是必點的。」唐大維說。
原來在2000年以前,香港的上海菜飯店呈兩極分化的態勢。
「要麼是傳統老牌子的好飯店,比方講雪園、老飯店,伊拉有老多精緻的上海小菜,但是當時人均就至少200-400塊一個人了。」
「還有就是『社會飯店』。在香港,從江浙滬過來的人都自稱是『上海人』。伊拉開的上海菜小飯店遍布港九各區,上海粗炒是伊拉的名菜。」
「這類小飯店,人均50塊就可以吃得老好了。」
香港街頭
賣上海美食的
小食鋪
對於大多數香港人來說,第一次吃上海菜多半是在這樣的小館子裡。
看到旁邊的桌子上都有一碟炒麵,「上海粗炒」成了他們的上海菜「啟蒙」。
唐善祥說,除此之外,香港人點單率比較高的「經典上海菜」還包括賽螃蟹、糟溜魚片、綠豆芽炒鱔絲、火腿津白等等。
「儂去看好了,基本上每個香港人都會點這幾隻菜,再來只酸辣湯。」
果不其然,請看林憶蓮用上海話點上海菜↓↓
電影《打工狂想曲》片段
了解了「香港人眼中的上海菜」,這樣的上海菜飯店裡有時穿插了「京味」,也就不足為奇了。
「賣粗炒的飯店也蠻歡喜做拔絲的,比方講拔絲蘋果。」唐善祥說。
「有辰光檔次高一點的這種飯店,還會帶只烤鴨。儂不要看,做得倒蠻好吃的。」
香港的老字號上海菜館
滬江飯店
既有片皮鴨又有粗炒
香港回歸以後,隨著與內地的關係越來越密切,小南國、蘇浙匯等連鎖品牌入駐,使得香港人對上海菜有了更多的了解。
「伊拉慢慢叫(漸漸地)也曉得蟹粉啊,炒蝦仁啊,紅燒肉了。」唐大維說,「不過香港人現在想到上海菜,還是會想到上海粗炒。」
這不,香港美食家蔡瀾有次來上海的南伶酒家吃飯。食畢在微博上發了個九宮格,上海粗炒妥妥地穩坐C位。
蔡瀾發的微博
上海粗炒
穩坐C位
其實不僅是香港,上海粗炒在海外也儼然成了一道上海名菜。
在某百科上,上海粗炒(Shanghai fried noodles)竟然擁有自己的中英文詞條。
某百科英文版
對於上海粗炒的介紹
在搜尋引擎上鍵入英文和法文的關鍵詞「上海」、「麵條」(noodles/nouilles), 跳出來的搜索結果中,醬油色的粗炒麵聲勢蓋過了蔥油拌麵、陽春麵,變成了「上海麵條」的代名詞。
▼
在搜尋引擎上用英文和法文
搜索關鍵詞「上海」「麵條」
所得到的結果
而在大眾點評上,網友們在紐西蘭奧克蘭、澳大利亞雪梨、加拿大多倫多,乃至喬治亞,都吃到了「上海粗炒」。
大眾點評上
網友們在世界各地
吃到了上海粗炒
二
網絡上廣為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上海粗炒是一款以上海地名(來命名)、卻糅合港式飲食特色的香港炒麵。這種炒麵過去在上海幾乎沒有,但卻流行於香港及海外的中餐館中,常被視作上海菜的代表。」
某百科中文版
對於
上海粗炒的介紹
在許多人眼裡,上海粗炒這道菜,就跟「海南沒有海南雞飯」、「揚州炒飯在揚州不叫這個名字」是一個道理。
香港人氣食譜博主Christine Ho
在一篇博文裡形容
上海粗炒「清淡健康」
不過,上海人看到「上海粗炒」的圖片早就明白過來了:在香港被認為「清淡健康」的上海粗炒,不就是阿拉上海的「重油炒麵」嗎?
上海人說到炒麵
強調的是
「重油」兩個字
今年79歲的唐善祥證實,上海一直是有粗炒麵的。
上世紀50年代,有一批上海人移居香港,把上海的飲食,乃至裁縫、理髮師帶到了那裡。他推測,上海的炒麵就是在那個時候登陸香港的。
粵菜裡的炒麵,通常選用細的鹼水面,比如最簡單的豉油王炒麵。相比之下,上海來的炒麵以麵條粗為特色,因此被稱為「上海粗炒」。
由於各地飲食風味的差異,上海炒麵在「輸出」過程中被不斷「改良」,以適應當地人的口味。
在香港,上海粗炒一般用瘦肉絲和椰菜(包菜)作為配料,有時還會加一點香菇。
一個人氣視頻所介紹的
上海粗炒主要食材
標題稱其為「港式滬菜」
/@HOMAYDO好味道
然而到了海外,這道菜的配料隨著老外的口味發生了變化。
某百科的英文詞條裡寫道:「更為人所熟知的日本烏冬,可以作為(上海粗面)的替代品。麵條和牛肉、白菜、洋蔥一起翻炒。」
在有些食譜裡,牛肉又被替換成了雞肉或者蝦仁。
某百科英文版上
上海粗炒的照片
配料使用了蝦仁
而唐善祥記憶裡最好吃的上海重油炒麵,是上世紀60年代在石門二路上的盛利飲食店吃到的。
這家店因為炒麵做得好,素有「炒麵大王」之稱。用來炒麵的鍋子,是做生煎饅頭的大鐵鍋。
盛利的炒麵講究調料,注意火工。
下面時用旺火清水,撈出的面熟而不粘。炒麵時,輪流交替使用兩隻生煎平鍋,一隻翻炒,一隻烘烤。
盛利用來炒麵的鍋子
是做生煎的大鐵鍋
唐善祥記得,「古早版」的重油炒麵,裡面擺的是菠菜。「差不多快要燒好的辰光放進去。不擺肉絲的,是素的。」
經過炒、烘兩道工序,鐵鍋底部會形成面鍋巴。
「阿拉小辰光最歡喜講:師傅啊,弄點焦底噢!」這時,炒麵師傅就會把一塊薄而脆的面鍋巴蓋在面上。
「炒麵端上來,要澆芝麻醬。旁邊有醋缸、辣油缸,按照自家(自己)口味添加。現在不會噶考究了。」唐善祥說。
盛利的炒麵之所以遠近聞名,店裡的大塊頭炒麵師傅恐怕也功不可沒。
有位網友曾在一篇回憶盛利炒麵的文章下留言說:
「去盛利吃點心,最喜歡那個大塊頭師傅,圓臉圓腦袋,圓眼睛圓鼻子圓嘴巴圓耳朵,圓圓的肚子,周長恰好等於大爐臺,看著就很愉悅的。」
「這爿店最出名的就是這位炒麵師傅了,阿拉叫伊『阿炳』(音)。」60年代出生在山海關路的黃先生對這位師傅也有印象。
「伊老胖老胖,在那個年代實際上蠻少見的,大概是這個重油炒麵,油水把伊燻胖了。」
1979年11月10日
《解放日報》上一篇文章
介紹了盛利」炒麵大王「
胖師傅阿炳頭戴一頂扁扁的白帽子,穿著白衣裳,支一口大鍋,正對著街面炒麵。
「炒的辰光這股香味道,走過的人是老饞的。」黃先生說。
在人們普遍沒有油水的年代,「重油」兩個字和今天恰恰相反,是可以勾起食慾的。以至於有一次,黃先生吃得「膯牢」(吃太飽)了。
「當時難板(偶爾)好去吃一趟炒麵,有趟我就吃傷脫了。」他回憶說。
「有可能是那個年代油水不足,一記頭吃噶油的物事(東西),胃搪不牢(抵擋不住)。」
食客去盛利吃炒麵,喜歡搭配一碗牛肉湯或是清湯。到了夏天,就喝綠豆湯、酸梅湯,或者來一杯刨冰。
「這爿店還有一個特點是賣冰淇淋,也老出名的。」黃先生補充說,「裝在玻璃杯裡,4角一杯,在70年代算老奢侈了。」
三
在食評人芮新林的印象裡,一直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重油炒麵在上海還很常見。
「到了天熱,街角擺夜排檔,其中有兩樣食物是少不掉的,一個是螺螄,還有一個就是炒麵。大家穿著拖鞋就跑去吃了。」
在有夜排檔的日子裡
炒麵和螺螄必不可少
/高劍平 攝
排擋上的炒麵,用鐵鍋翻炒,火頭要旺,師傅的手腕要有勁。只消兩三分鐘,一份香噴噴的炒麵就上桌了。
「粗的炒麵,出盤後每一根都不粘連在一起,有那種『硬撟撟』(硬而韌)的吃口。這大概就是上海炒麵不用細面的原因。」
吃炒麵,芮新林喜歡撒點鮮辣粉,去膩,增味。
「鮮辣粉是一種上海獨有、非常奇怪的調料。」他說,「鮮是鮮,但不像味精,放過頭會惡鮮;辣是辣,但只是微辣,再怎麼放都不會辣口。」
他還記得,當時炒麵大多用豬油,有股獨特的香味。
只是現在人們追求健康飲食,不但用豬油炒麵的店家少了,連炒麵本身在市面上也不常見了。難怪有不少人認為,「上海粗炒在上海沒有」。
依舊堅持賣炒麵的店家,芮新林推薦了三家:雲南南路的五芳齋總店,虹口的又一村和川沙的新川飲食店。
其中,開在居民樓底下的又一村,是一家始於1953年的老字號。
「這家店很好地保存了早年上海飲食店的規模和格局,店裡的小吃幾乎涵蓋上海小吃的半壁江山。」芮新林說。
又一村重油炒麵
▼點擊觀看▼
店裡的炒麵採用公司自己軋的粗麵條,配料是肉絲和雞毛菜。
「關鍵是要火大,鹽、味精、糖、醬油、胡椒粉這些佐料要擺得準。」又一村經理高樂說。
「炒到後頭,面有點金黃色,香味就出來了。」
炒麵的關鍵
在於火頭要旺
今年60歲的高樂,18歲就頂替母親來店裡工作了,看著炒麵漸漸式微,如今人氣遠遠不敵冷麵。
「七八月份阿拉冷麵生意好得瘋脫,一天要賣掉幾百斤。炒麵大概一天賣兩百多碗吧(一碗2兩左右)。」她給出了數字對比。
「人家飯店不肯炒,因為老煩的,一趟最多兩三份一道炒。炒好鍋子有得汏了。」
「但是炒麵是一道老傳統的小吃。炒麵、菜湯麵,老上海人都曉得,家喻戶曉的。阿拉是老店,總歸要保持下去。」她說。
儘管如今人氣不敵冷麵
炒麵依舊是一道
上海人家喻戶曉的小吃
一道出生在上海的炒麵,在外不斷迎合當地人的口味,成為了「上海菜的代表」。然而上海人自己,卻可能很久沒吃過了。
「牆內開花牆外香」,飲食和人的化學反應真是奇妙。
也許,下次有香港或者海外的朋友來上海,可以帶他們去吃一份正版「上海粗炒」。
參考資料:
1. 馬仁武,《重油炒麵》,解放日報,1979年11月10日。
2. 芮新林,《小吃大味》,上海文化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
3. 秋葉飛起(芮新林),《上海炒麵》,新聞晚報,2011年10月20日
4. 張本厚,《上海人不吃「上海粗炒」》,香港都市日報,2011年10月30日。
5. 趙基開,《懷念當年新閘路「鐵三角點心店」》,微信公眾號「上海老底子」,2020年5月14日。
- END -
更多上海故事,點擊下方圖片
寫稿子:韓小妮/ 編稿子:韓小妮/
拍照片:韓小妮/ 拍視頻:韓小妮/
剪片子:拿摩溫/ 畫圖畫:二 黑/
寫毛筆:陳冬妮/ 做圖片:二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