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高」級重巡洋艦——一戰時舊日本海軍巡洋艦

2021-01-16 娛樂愛上影視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重巡洋艦。該級艦4艘,分別為妙高號、那智號、足柄號、羽黑號。

妙高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在華盛頓海軍條約後,針對所謂的1萬噸排水量門檻規範所發展的條約級重巡洋艦,該艦的造艦計畫在1922年7月3日首次提交給海軍大臣加藤友三郎,主設計師同樣為設計古鷹級的平賀讓造船少將。

妙高級與古鷹級最大的不同點仍與華盛頓海軍條約牽扯甚深,古鷹級的開發概念是源自於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探討的偵查巡洋艦,火力及防護力標準都是以1910年代末期的艦種為參考標準,妙高級的初期方案也是延續著古鷹級,採用7200噸級艦體安裝更多的20公分主炮

妙高級重巡洋艦在限定艦艇噸位的情況下儘可能確保火力以及航速方面的優勢,以其強大的火力受到海軍列強矚目,英國海軍甚至打算交換妙高級的設計資料。妙高級的設計也影響了後來日本海軍重巡洋艦設計,成為後續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的設計樣本。根據倫敦海軍條約的規定該級艦被歸類為重巡洋艦(俗稱條約型重巡洋艦)。

繼承了之前建造的古鷹級和青葉級的設計思想,設計上強調火力和航速的特點。妙高級為了追求高航速艦體採用了較大長寬比。艦艏是日本海軍特有的雙曲線型,艦艏有明顯的舷弧,兩舷側明顯外張,提高耐波性能。前煙囪向後曲折遠離艦橋,減小排煙對艦橋的影響。

裝備雙聯裝20釐米口徑主炮炮塔5座,艦橋之前安裝3座主炮炮塔,中間炮塔安裝在高出其前後炮塔的位置上,呈金字塔狀排列,第3號主炮塔炮口朝後。艦體後部2座主炮炮塔,呈背負式布置。炮塔防護甲板外側安裝薄鋼板,與防護甲板之間留有空隙,避免受陽光照射導致炮塔內溫度過高。

艦內裝6座雙聯裝61釐米口徑魚雷發射管。在後桅與後部第4主炮塔之間上甲板設置水上偵察機彈射器。動力系統採用高、低壓蒸汽輪機。防護標準按照抵禦6英寸口徑炮彈直接命中的標準設計,為了增加防禦效果艦體側舷裝甲採用傾斜布置。

妙高號、足柄號設有艦隊旗艦的設備,而那智號和羽黑號則是設有戰隊的旗艦設備。妙高級在火力和航速方面十分突出,日本海軍為了追求單艦的威力優勢甚至不惜採用隱瞞的手段超出條約對排水量的限制(當時締約國利用條約的漏洞在排水量方面作文章的現象屢見不鮮),儘管如此建成後重量還是超出計劃。

日本海軍一貫追求加強武備以單艦質量求勝的理念,這樣穩定性、結構強度也受到影響,但是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直到1935年發生了史稱「第四艦隊事件」的重大事故後,才進行了艦體強度的加強。

妙高級於1931年開始進行改裝,將主炮口徑由200毫米增大到203毫米,炮彈重量由110公斤增至126公斤,威力增強。從1935年到1940年期間進行了兩次大的改裝,改進了魚雷發射裝置,改裝4座四聯裝魚雷發射管,並將發射裝置由中甲板挪到上甲板,遠離了輪機艙,減少因其爆炸帶來的損害。

加裝了高射炮增強防空火力;更新航空設備,在後煙囪與第4炮塔之間的上甲板增設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彈射器由1座改為左右兩舷各一座;對艦體進行加固,增加艦體水下隔艙;安裝新型火控設施。在歷經第一次,第二次的改裝之後,排水量增加,而最高航速相對的降低了。

妙高號1924年10月25日開工,1927年4月16日下水,1929年7月31日完工。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1944年12月在返回日本本土的途中被美軍潛艇的魚雷命中,被拖回新加坡,直到日本戰敗投降,戰爭結束後1946年被英國海軍沉於馬六甲海峽。

那智號1928年11月26日竣工,1944年11月5日,在馬尼拉灣遭遇美軍航空母艦「列剋星敦」(USS Lexington,CV-16)和「提康德羅加」(USS Ticonderoga,CV-14)艦載機的空襲,數枚炸彈、魚雷命中「那智號」後沉沒,船員807人戰死,220人得到救援。

羽黑號1925年3月16日開工,1928年3月24日下水,1929年4月25日完工。1935年和1937年各進行了一次改裝。1945年5月9日,與「神風」號驅逐艦離開新加坡時,在馬六甲海峽發現英軍,被逼撤回新加坡。

在14日再次出航,並在15日遭遇英軍驅逐艦隊,寡不敵眾,在被第2發魚雷擊中時杉浦嘉十大佐下令棄艦。「羽黑」號終在16日被第3發魚雷擊中後沉沒。較早前已撤離的「神風」號在17日返回營救,超過1700多名船員最終只有約300人獲救。

足柄號1925年4月11日開工於三菱重工長崎船廠,1928年4月22日下水,1929年8月20日竣工。1945年6月4日,與「神風」號驅逐艦由新加坡前往雅加達進行補給任務,在8日回航時被伏擊的英軍潛艇多枚魚雷擊中,傾覆沉沒。於1945年8月20日除籍。

標準排水量11633噸,滿載排水量14980噸;艦長204米,寬17米,吃水5.8米;10座ロ號艦本式鍋爐,4軸推進;最高航速35.5節,續航力8000海裡/14節;編制773人。

5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4座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2座雙聯裝13毫米機槍;4座四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管;2架偵察機。

相關焦點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1/700水線場景欣賞——二戰日本輕巡洋艦「妙高/大澱」
    作品來自阿門的手筆,日軍的輕巡妙高和大澱。看了前幾天的推送場景,忽然有那麼一丟丟的落差。是不是由作品很有故事性轉變成船隻很有細緻性呢?是的。有落差才有看頭嘛~~不是麼~說回船吧。妙高級貌似很爛大街的題材了。整體的來說妙高級的劍橋形態沒其他幾級的巡洋艦好看,主要體現在劍橋和甲板間沒有銜接,這個對於構圖來說還是蠻失衡的。
  • 大洋上的巨無霸 深度解析: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20世紀30年代,海軍強國建造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越來越強大。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重巡洋艦,這些重巡洋艦航速高達30-33節,雖然主炮口徑被限制在203毫米,但是10門主炮配合高射速和改良後的火控系統,具備在20千米距離上有效開火的能力。無論是在破交作戰還是主力艦隊的前衛戰中,重巡洋艦都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 「高雄」級重巡洋艦:20世紀20~30年代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新式重巡洋艦。本級艦是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高雄級重巡洋艦共四艘,分別是「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和「鳥海」號。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這是因為英國的提案符合美國對巡洋艦的要求,而日本計劃建造的古鷹級重巡洋艦也符合這一要求,所以美日兩國支持了英國的提案。 也因如此,這一巡洋艦上限標準就被保留了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造艦規則上的一個不成文規定。
  • 條約重巡,扛著203毫米巨炮的戰艦,二戰美國海軍條約型重巡洋艦
    但是實際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海軍和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在戰鬥中均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二戰中美國海軍的重型巡洋艦。美國海軍巡洋艦發展受到《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很大的影響,在這兩個海軍條約籤訂前建造的巡洋艦,被稱為條約前巡洋艦,而在這兩個海軍條約籤訂後建造的巡洋艦,則被稱為條約型巡洋艦。
  • 重巡殺手 305毫米巨炮巡洋:美海軍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是二戰末期美國海軍建造的大型巡洋艦,其設計介於新型戰列艦與條約型重巡洋艦之間。
  • 這艘輕巡洋艦噸位比驅逐艦還小,卻曾成功擊敗重巡洋艦
    20世紀20年代,包括日本海軍在內的各主要強國海上力量都受到條約的嚴格限制,戰列艦和戰列巡洋艦這樣的主力艦艇的建造已經基本停止,各國海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建造排水量萬噸左右的重巡洋艦上,因為這是當時各國被允許建造的最大最強的戰艦。
  • 兇狠勇敢的鬥士 二戰時期十大重巡洋艦
    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納粹德國二戰時期最強大的重巡。其中最著名的同級3號艦歐根親王號一生極為傳奇,她曾協同俾斯麥號戰列艦擊沉了英國皇家海軍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並在戰敗後的1946年參與美國核試驗,經受兩次核爆以後在五個月後進水沉沒。
  • 它是美國海軍承上啟下的一級輕巡洋艦,戰後在軍火市場上非常搶手
    到1934年為止,美國已經開工建造了17艘安裝203毫米主炮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給美國的18艘重巡洋艦限額,美國只能再建造一艘重巡洋艦。從此時起,美國海軍暫時將建造的重點由重巡洋艦轉向了輕巡洋艦。
  • 1分鐘投12噸彈藥,火力堪比戰列艦,最強艦炮巡洋艦「得梅因」級
    「得梅因」級重巡洋艦「得梅因」級重巡洋艦的誕生和著名的瓜島海戰有很大的關係,在瓜島海戰中,美國海軍的巡洋艦在於日本海軍巡洋艦的對戰中遭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事後,美國海軍認為,美國海軍的巡洋艦之所以不能夠壓制日本的巡洋艦,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國巡洋艦所裝備的203毫米艦炮射速實在是太低。因此,研製一款射速更高的巡洋艦成為了美國海軍當時需求。
  • 舊日本海軍高雄號重巡洋艦被英國袖珍潛艇擊沉記
    1945年7月,在新加坡北部的柔佛海峽日海軍基地內,躺著受傷後剛修復的日本重巡洋艦高雄號。曾經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趕出新加坡的英國人,此時發現報仇時機已到… 為了襲擊高雄號,英海軍派出冥河號潛艇及袖珍潛艇Xe-3號。
  • 二戰日本著名重型妙高級巡洋艦爪哇海戰日本帝國海軍的最後完勝
    ,一舉重創美軍太平洋艦隊,但注意只是重創,並沒有完全的殲滅美國太平洋的艦隊的有生力量,而當時只要日本海軍山本五十六的部下不做賊心虛,完全可以擴大戰果,把停靠在珍珠港之內美軍艦船全部擊沉,並把整個美國珍珠港變成了一片廢墟, 不留一點殘存的恢復餘地給美國人,這樣的話美國的航母艦隊,就得不得已的返回美國本土了,預計美國恢復海軍戰鬥力必須得到1943年以後,而讓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是,明明天時,地利,人和都被日本人佔據著
  • 義大利的「七豪傑」,失意的重巡,二戰前後義大利條約型重巡洋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軸心國陣營中,義大利海軍是僅次於舊日本海軍的軸心國第二大海軍作戰力量。雖然義大利海軍的實力還沒有上升到能夠和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正面對抗的程度,但是其仍然擁有包括戰列艦和重巡洋艦在內的各種中大型水面作戰艦艇,給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地中海艦隊帶來了一定的作戰壓力。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本文講述的就是在這一段時期內日本海軍對於"吉野之後"做了哪些摸索,結合何種戰鬥經驗,最終誕生了"天龍"級輕巡洋艦。 "舊與新"的中間態 日俄戰爭結束後不久,在英國便誕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無畏"級戰艦,日本海軍立即開始努力跟隨"弩級戰艦"最新潮流,相應"二等巡洋艦"也悄然發生進化。
  • 你們都想要的新軍需巡洋艦,就決定是它了!
    明天各位一定要來,有新料啊(這圖不是...這圖是日本人畫的...借用下)說正經的。義大利在二戰時,事實上有著一支非常強大的海軍,不僅整體的規模高居世界前五。其「利託裡奧·維內託」級戰列艦,更是在性能上足以壓倒赫赫有名的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甚至進一步說,「維內託」堪稱二戰時期整個歐洲最優秀的戰列艦,連「之一」都不用加。
  • 它是最後一艘高雄級重巡洋艦,曾在薩沃島海戰中立下奇功
    日本海上自衛隊鳥海號驅逐艦1928年3月26日,日本海軍最後一級重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的4號艦在長崎的三菱造船廠開工建造,該艦被命名為鳥海號,這個名字來源於秋田縣和山形縣境內的鳥海山,用著名大山的名字為重巡洋艦命名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傳統
  • 美海軍二戰後造了多少巡洋艦,核動力型號多數量少
    美國海軍二戰剛剛結束時也完成了3艘,滿載排水量超過2萬噸的德梅因級重巡洋艦的建造,這也是美軍最後的火炮巡洋艦,此後巡洋艦的主要裝備開始由艦炮嚮導彈發展.自20世紀60年代,美國海軍開始發展新的巡洋艦,總計數量達到了54艘,其中數量最多的是現在還服役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數量達到了27艘,佔據了一半的規模。
  • 二戰日本海軍夜戰能力強?美軍的先進技術讓巡洋艦古鷹號沉入海底
    作者:毅品文團隊大水牛,無授權禁轉古鷹號,日本舊帝國海軍的重巡洋艦。這艘軍艦原本是按照列強海軍條約限制下的產物,但隨著條約廢除日期的日益臨近,和太平洋戰爭即將爆發的陰雲籠罩下。這艘軍艦和日本帝國的野心一樣開始膨脹了起來,日本海軍將這艘軍艦拆了設備再重新改裝。它的體重開始膘肥體壯,但它沒有完成日本人的目的:稱霸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