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
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
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30年4月,為了堵住這一漏洞,美英日三國籤署了倫敦海軍條約,對三國巡洋艦以下艦隻的總噸位、單艦噸位和主炮口徑等做出了明確規定。
條約對於巡洋艦(標準排水量萬噸以下的)主炮口徑規定:超過8英吋的為A級巡洋艦(重巡洋艦),6.1英吋以下的為B級巡洋艦(輕巡洋艦),並對總噸位進行了限制。其中重巡洋艦單艦最高噸位為1萬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203毫米,三國重巡洋艦總噸位分別為18萬噸、14.68萬噸、10.84萬噸,數量分別為18艘、15艘、12艘。
日本在建成高雄級後,已擁有古鷹、青葉、妙高、高雄四級共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總噸位和數量已達到條約限額。
最上級排水量與高雄級重巡洋艦不相上下。艦體採用了較大長寬比。為了控制重量,大量採用了焊接技術,為了降低重心,在上層建築大量使用輕制合金。由於焊接技術不成熟,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
「最上」級重巡洋艦共建造4艘,分別是「最上」號、「三隈」號、「鈴谷」號和「熊野」號。四艘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全部戰沉。